湖北省黄冈市2017年元月份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没有严密 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思维就是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 乃至往往是错误的,以至是荒谬的。正因为如此,学音乐的,应该懂得些声学; 学美术的,应该懂得些光学;学艺术体操的,应该懂得些力学;学人文的,应该 懂得些科学技术。《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光照古今,流传不朽, 但也存有不掩瑜的瑕点,例如,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多处有矛盾,这也是曹雪 芹这位伟人在创作《红褛梦》时在逻辑上失误之处。然而,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 于前后一致的严密,因此,一般摆脱不了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难于飞跃, 难于求异,难于作出超脱现有模式的重大的创新。而文学艺术恰恰与科学相反, 不是追求抽象,不是直接表达共性、普遍性,而是着手个体,着手特殊,通过个 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普遍性;因此,必须力求从不同侧面、从不同个体 从种种特殊,来创造新的形象,来深刻反映事物的共性、普遍性。正因为直接表 达的是侧面、是个体、是特殊,从而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观赏者、阅读者、 研究者去思考、去领悟、去追索、去开拓;极为精炼的中华诗词,就更是如此。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登鹳雀楼,还是晢理之言呢?“杨花榆荚无 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是写暮春的杨花榆荚呢,还是晢理之言呢?“两岸猿 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诗人无比喜悦之情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不 管怎样,这些名句,都是合乎客观实际,合乎逻辑的。 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怎么美化或丑化,不管怎么夸大,寥寥几笔,确 如此人。为什么?关键就是这几笔。这几笔不是其他,而是同现代数学一个分支 即“拓扑学”有着紧密关系的。“拓扑学”是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 始终不变的。这些不变的东西叫做“特征不变量”,这几笔就是“拓扑学”的 “特征不变量”。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 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所谓的“神化”,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就 连摄影,如果是艺术照,就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搬上照片,而应加以“艺 术”处理,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这不是科学又是什么?“春秋 笔法”下的用字用词,是“杀”?是“弑”?是“诛”?是“戮”,是“斩”? 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诗眼 词眼、文眼,也正是用以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特征的。正因为这些伟大的作 家,阅历广泛,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由定性 到定量,才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掌握了事物的特征。“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 翁亭记》开始第一句中的“环”字,滤去了词句水分,浓缩了语言容量,揭示了 滁州为群山环绕特征,一字可敌万语。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个在小小空间的红杏枝头,一个在 辽阔空间的锦锈江南,都生动深刻、内涵极为丰富地展开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画 面。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10个字,10 件事物,6点景色,描绘出了行人秋晨离开荒村野店匆匆上道的有声有色的凄凉
湖北省黄冈市 2017 年元月份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没有严密 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思维就是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 乃至往往是错误的,以至是荒谬的。正因为如此,学音乐的,应该懂得些声学; 学美术的,应该懂得些光学;学艺术体操的,应该懂得些力学;学人文的,应该 懂得些科学技术。《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光照古今,流传不朽, 但也存有不掩瑜的瑕点,例如,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多处有矛盾,这也是曹雪 芹这位伟人在创作《红褛梦》时在逻辑上失误之处。然而,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 于前后一致的严密,因此,一般摆脱不了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难于飞跃, 难于求异,难于作出超脱现有模式的重大的创新。而文学艺术恰恰与科学相反, 不是追求抽象,不是直接表达共性、普遍性,而是着手个体,着手特殊,通过个 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普遍性;因此,必须力求从不同侧面、从不同个体、 从种种特殊,来创造新的形象,来深刻反映事物的共性、普遍性。正因为直接表 达的是侧面、是个体、是特殊,从而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观赏者、阅读者、 研究者去思考、去领悟、去追索、去开拓;极为精炼的中华诗词,就更是如此。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登鹳雀楼,还是哲理之言呢?“杨花榆荚无 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是写暮春的杨花榆荚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两岸猿 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诗人无比喜悦之情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不 管怎样,这些名句,都是合乎客观实际,合乎逻辑的。 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怎么美化或丑化,不管怎么夸大,寥寥几笔,确 如此人。为什么?关键就是这几笔。这几笔不是其他,而是同现代数学一个分支 即“拓扑学”有着紧密关系的。“拓扑学”是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 始终不变的。这些不变的东西叫做“特征不变量”,这几笔就是“拓扑学”的 “特征不变量”。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 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所谓的“神化”,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就 连摄影,如果是艺术照,就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搬上照片,而应加以“艺 术”处理,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这不是科学又是什么?“春秋 笔法”下的用字用词,是“杀”?是“弑”?是“诛”?是“戮”,是“斩”? 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诗眼、 词眼、文眼,也正是用以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特征的。正因为这些伟大的作 家,阅历广泛,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由定性 到定量,才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掌握了事物的特征。“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 翁亭记》开始第一句中的“环”字,滤去了词句水分,浓缩了语言容量,揭示了 滁州为群山环绕特征,一字可敌万语。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个在小小空间的红杏枝头,一个在 辽阔空间的锦锈江南,都生动深刻、内涵极为丰富地展开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画 面。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10 个字,10 件事物,6 点景色,描绘出了行人秋晨离开荒村野店匆匆上道的有声有色的凄凉
景象。要强调指出的是,正因为中华诗词用词用字最为精炼,从而也最能抓住事 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 (选自阳 叔子《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逻辑思维是基础,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会有正确的思维,能避免那些混乱的、 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荒谬错误的结论出现。 B.要想摆脱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的禁锢,实现思维的飞跃和求异,进而 作出重大的创新,就不能执着于逻辑思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 C.文学艺术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不一样,前者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 性和普遍性;后者则直接追求抽象,追求共性和普遍性的表达。 D.文学艺术能够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让人思 考、领悟、追索和开拓的艺术魅力,因为它是从个别表现一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漫画家使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美化或丑化艺术形象,却让人并不感到“失真” 是因为寥寥几笔,突出了那些始终不变的东西,抓住了本质,突出了特征。 B.作者引用京剧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 科学地论证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目的就是强调京剧的独 特性 C.摄影中的艺术照,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地加以呈现,应该加以“艺术 处理”,借以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 D.文学作品中用词用字的精练,往往达到“一字可敌万语”的艺术境地,其目 的就是为了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巨著《红楼梦》,在林黛玉进贾府的年龄方面存在逻辑上的失误,阐明 了文学艺术创作不仅要追求思维的创造性,更要追求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两 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名句既合乎逻辑又给人想象空间。 C.“杀”、“弑”、“诛”、“戮”、“斩”等词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 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科学性特征 D.“环滁皆山也”的“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 岸”的“绿”等字最为精练,不又形象生动,而且丰富而深刻地揭示了事物本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再听一段梅葆玖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这是京剧《大唐贵 妃》中的一段唱词,也恰唱尽梅葆玖一生:一生为艺,一生为戏。 1934年,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57号“梅宅”,是梅兰芳第九个孩子。 梅兰芳原本选定的接班人是第三子葆琪,可惜葆琪8岁患白喉病去世。梅葆玖 10岁时,父亲让他试演一段《三娘教子》,“一看嗓子、扮相都可以”,决定 让他继承梅派。 被命运选中,梅府最小的孩子不得不收起心来,一边读书上学,一边拼命学戏 13岁,梅葆玖正式登台演出
景象。要强调指出的是,正因为中华诗词用词用字最为精炼,从而也最能抓住事 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 (选自阳 叔子《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逻辑思维是基础,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会有正确的思维,能避免那些混乱的、 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荒谬错误的结论出现。 B.要想摆脱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的禁锢,实现思维的飞跃和求异,进而 作出重大的创新,就不能执着于逻辑思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 C.文学艺术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不一样,前者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 性和普遍性;后者则直接追求抽象,追求共性和普遍性的表达。 D.文学艺术能够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让人思 考、领悟、追索和开拓的艺术魅力,因为它是从个别表现一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漫画家使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美化或丑化艺术形象,却让人并不感到“失真”, 是因为寥寥几笔,突出了那些始终不变的东西,抓住了本质,突出了特征。 B.作者引用京剧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 科学地论证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目的就是强调京剧的独 特性。 C.摄影中的艺术照,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地加以呈现,应该加以“艺术 处理”,借以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 D.文学作品中用词用字的精练,往往达到“一字可敌万语”的艺术境地,其目 的就是为了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巨著《红楼梦》,在林黛玉进贾府的年龄方面存在逻辑上的失误,阐明 了文学艺术创作不仅要追求思维的创造性,更要追求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两 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名句既合乎逻辑又给人想象空间。 C.“杀”、“弑”、“诛”、“戮”、“斩”等词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 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科学性特征。 D.“环滁皆山也”的“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 岸”的“绿”等字最为精练,不又形象生动,而且丰富而深刻地揭示了事物本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再听一段梅葆玖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这是京剧《大唐贵 妃》中的一段唱词,也恰唱尽梅葆玖一生:一生为艺,一生为戏。 1934 年,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 57 号“梅宅”,是梅兰芳第九个孩子。 梅兰芳原本选定的接班人是第三子葆琪,可惜葆琪 8 岁患白喉病去世。梅葆玖 10 岁时,父亲让他试演一段《三娘教子》,“一看嗓子、扮相都可以”,决定 让他继承梅派。 被命运选中,梅府最小的孩子不得不收起心来,一边读书上学,一边拼命学戏。 13 岁,梅葆玖正式登台演出
2016年3月29日,梅葆玖的最后一个生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青年学生 起度过。每次大家鼓掌时,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 这天,最小的梅派男旦巴特尔为梅葆玖演唱《麻姑祝寿》,梅先生很是髙兴。没 想到,两天后,梅葆玖因突发支气管痉挛,导致脑缺氧送医院抢救。亲友在他耳 边放《大唐贵妃》,他一度有心率反应。但奇迹没有出现,4月25日上午,梅 葆玖病逝,享年82岁。 梅葆玖一生培养了49个弟子,他曾说:“我给父亲有了交代,也给了梅派、给 了京剧一个交代。” 梅葆玖幼年学戏,父亲是名角,但并不亲自教他,而是延请名师王幼卿为他开蒙。 梅兰芳看老师教儿子,从来不插手,他对儿子说,老师教你的都是对的。 在梅葆玖的回忆里,父亲是一个狂热爱学习的人,每周两次,下午四点以前学习 英语。每天请俞振飞先生来,向他学习昆曲。梅葆玖也犹记得,父亲当年追着盖 叫天学一个动作,还跟荀慧生学眼神,跟程砚秋学水袖 梅兰芳对佛学也相当有研究,他自创的《天女散花》,每一个手势无不从佛学中 而来。梅兰芳研究服饰学,演出的服装都自己设计,然后让妻子到大栅栏去买料 子。他喜爱花卉园艺,据说硏究出如何嫁接培植4000多种牵牛花的技术。他还 写得一手好书法,并擅长写诗填词… 梅兰芳教育孩子们,传统的东西要学,西方的东西要懂。 见过梅葆玖的人都说,无论是长相,还是做派,他都似足了父亲梅兰芳。 梅葆玖讲话的声音轻轻的,但声音的位置偏高,这或许是一个男旦演员常年保存 的讲话习惯。那些字正腔圆的语调,听了让人浑身一激灵,仿佛北京的四合院、 城墙根儿、老槐树都盛放在那一个字节一个字节上 作为梅家在世唯一活跃在梨园界的孩子,梅葆玖努力扛起梅家这面树起了百年的 旗帜。 时代发展,传统戏种没落,让年轻人接受古老的戏曲成为梅葆玖常思考的问题。 他豁达面对时代的选择,努力让京剧靠近时代步伐 次和唱片公司合作、跨界流行乐坛,录制《贵妃醉酒》《太真外传》等唱片, 外界有不少物议。但梅葆玖仍坚持有保留地革新:“像《太真外传》这些唱腔里 最传统的东西,我原封不动。 2013年,梅葆玖最后一次在上海登台演出。工作人员感叹:“玖爷西装翩翩但 盈盈下拜的模样,真是难以形容的优雅。”梅葆玖先生说普通话、上海话都很好 听,尤其上海话用词老派,比如年轻人都己经不会用了的“交关”,他说出来有 一种别样雅致。应观众要求给海报、书籍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台湾作家陈念萱感叹:见过梅家人,你会懂得什么叫教养。一分来自与生俱来的 音色,三分来自家学渊源,而最重要的部分,却是那万金不换的教养与门风。难 怪梅兰芳先生会要求梅葆玖,四十岁以前,不许演出《贵妃醉酒》。梅先生向来 主张,生活里的晶莹剔透,才能让舞台上的演出不是表演,而是自然呈现。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梅兰芳三子葆琪的夭折,继承梅派艺术的重担便落在了年幼的梅葆玖身上。 梅葆玖扮相、嗓音俱佳,加之后天的不懈努力,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B.梅葆玖的长相、做派以及字正腔圆的语调,无不体现岀梅派旦角的神韵,他 不仅扛起了梅派旗帜,还豁达面对时代选择,坚持有保留地创新。 C.为让古老的戏曲更接地气,靠近时代,每次演出时,面对观众的掌声,梅葆 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只要观众要求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2016 年 3 月 29 日,梅葆玖的最后一个生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青年学生 一起度过。每次大家鼓掌时,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 这天,最小的梅派男旦巴特尔为梅葆玖演唱《麻姑祝寿》,梅先生很是高兴。没 想到,两天后,梅葆玖因突发支气管痉挛,导致脑缺氧送医院抢救。亲友在他耳 边放《大唐贵妃》,他一度有心率反应。但奇迹没有出现,4 月 25 日上午,梅 葆玖病逝,享年 82 岁。 梅葆玖一生培养了 49 个弟子,他曾说:“我给父亲有了交代,也给了梅派、给 了京剧一个交代。” 梅葆玖幼年学戏,父亲是名角,但并不亲自教他,而是延请名师王幼卿为他开蒙。 梅兰芳看老师教儿子,从来不插手,他对儿子说,老师教你的都是对的。 在梅葆玖的回忆里,父亲是一个狂热爱学习的人,每周两次,下午四点以前学习 英语。每天请俞振飞先生来,向他学习昆曲。梅葆玖也犹记得,父亲当年追着盖 叫天学一个动作,还跟荀慧生学眼神,跟程砚秋学水袖。 梅兰芳对佛学也相当有研究,他自创的《天女散花》,每一个手势无不从佛学中 而来。梅兰芳研究服饰学,演出的服装都自己设计,然后让妻子到大栅栏去买料 子。他喜爱花卉园艺,据说研究出如何嫁接培植 4000 多种牵牛花的技术。他还 写得一手好书法,并擅长写诗填词…… 梅兰芳教育孩子们,传统的东西要学,西方的东西要懂。 见过梅葆玖的人都说,无论是长相,还是做派,他都似足了父亲梅兰芳。 梅葆玖讲话的声音轻轻的,但声音的位置偏高,这或许是一个男旦演员常年保存 的讲话习惯。那些字正腔圆的语调,听了让人浑身一激灵,仿佛北京的四合院、 城墙根儿、老槐树都盛放在那一个字节一个字节上。 作为梅家在世唯一活跃在梨园界的孩子,梅葆玖努力扛起梅家这面树起了百年的 旗帜。 时代发展,传统戏种没落,让年轻人接受古老的戏曲成为梅葆玖常思考的问题。 他豁达面对时代的选择,努力让京剧靠近时代步伐。 一次和唱片公司合作、跨界流行乐坛,录制《贵妃醉酒》《太真外传》等唱片, 外界有不少物议。但梅葆玖仍坚持有保留地革新:“像《太真外传》这些唱腔里 最传统的东西,我原封不动。” 2013 年,梅葆玖最后一次在上海登台演出。工作人员感叹:“玖爷西装翩翩但 盈盈下拜的模样,真是难以形容的优雅。”梅葆玖先生说普通话、上海话都很好 听,尤其上海话用词老派,比如年轻人都已经不会用了的“交关”,他说出来有 一种别样雅致。应观众要求给海报、书籍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台湾作家陈念萱感叹:见过梅家人,你会懂得什么叫教养。一分来自与生俱来的 音色,三分来自家学渊源,而最重要的部分,却是那万金不换的教养与门风。难 怪梅兰芳先生会要求梅葆玖,四十岁以前,不许演出《贵妃醉酒》。梅先生向来 主张,生活里的晶莹剔透,才能让舞台上的演出不是表演,而是自然呈现。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因梅兰芳三子葆琪的夭折,继承梅派艺术的重担便落在了年幼的梅葆玖身上。 梅葆玖扮相、嗓音俱佳,加之后天的不懈努力,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B.梅葆玖的长相、做派以及字正腔圆的语调,无不体现出梅派旦角的神韵,他 不仅扛起了梅派旗帜,还豁达面对时代选择,坚持有保留地创新。 C.为让古老的戏曲更接地气,靠近时代,每次演出时,面对观众的掌声,梅葆 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只要观众要求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D.文章以“再听一段梅葆玖”为题,既契合了传主的身份,讴歌了梅葆玖艺术 的一生,也表达了人们对一代京剧大师的景仰和深切怀念之情。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4分) 6.这篇传记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梅葆玖的?请简要概括。(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铁拐李”传奇 陈圣芳 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髙髙的,是一个流浪乞丐,身背很多口袋的褡祾,每天 走村串户地乞讨,像一个行脚僧,人们背地里都叫他“铁拐李”。 “铁拐李”讨米很特别,用手抓的米他是断然不会要的。原来一个刁顽尖滑的大 嫂,把一只紧捏的空手放进米袋子,然后从他袋子里面带出一大把米来 铁拐李乞讨没有定性,走哪是哪。天黑了,随便睡在学校或者队屋廊檐下,将身 子蜷缩成大虾米,囫囵睡去。当天放明时,又不知所踪了。而一方方的墙壁上, 却用土坷垃划写满了诗文。湾子里的斋儒老先生曾经教过私塾,他一手捻着他那 稀稀落落的几缕白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着,一脸的陶醉。 “铁拐李”他有时也会给几分钱湾里的剃头匠,让剃头匠将他那乱茅草一样的头 发理得顺顺当当的,但是他那飘然若仙的胡子他是一定不会剪的,而且,他每次 去河边洗碗时,都会把胡子润湿,对着水面掙了又捋。然后把碗刷的贼亮,像猫 子舔了似的。 “铁拐李”虽然疯癫时六亲不认,举起拐杖见人就打,见狗就追。一旦安静下来, 他又特别喜欢孩子。那天他在苕货家门口发现苕货在写字,便蹑手蹑脚笑眯眯地 走了过去,在后面认真地端详着,并且细声细气地告诉苕货:你发倒笔了,这个 勾是“利刀勾”,这个不是这样的,是“宝盖头”,上面没有一点……他告诉苕 货很多以后,当再遇见苕货时,他还不忘在他的草稿纸上教几个字,过几天他回 来时,他一定会考考苕货,如果苕货回答正确了,他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 把花花绿绿的豌豆糖来,赏给苕货 有段时间,“铁拐李”突然不疯癫了,他居然背了一个上面印有“好好学习天天 向上毛泽东”的书包,一步一拐地走学校赶乡集,卖他用澴河潭坡上的泥巴做出 来的口哨。 那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绝伦,有高音的,有中音的,也有低音的,五颜六色, 煞是好看。如果那个小朋友吹的好,他会摸摸他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拿去吧, 不要钱。得到哨子的孩子像过年般的高兴,于是刹那间,满湾子从南到北都是“蛐 蛐”般忽高忽低的泥巴口哨声。不过,他尤其喜欢苕货,他看见苕货往往会送他 几个五颜六色的泥巴哨,并且还要当面给苕货做示范,同是“蛐蛐”几声,却别 有一番韵味。等到学生上课后,他就默默地站在教室的廊檐下,看着琅琅读书的 孩子,一脸笑意。有一次,他在走廊小黑板前伫立良久,然后捡起地上的粉笔头, 在黑板上涂改起来。一个老师发现了,便吼了几声,吓得铁拐李一溜烟跑了。那 老师过来一看却愣住了,原来他修改了一处语法错误。 从此以后,这位老师便特别关注起铁拐李来。有一天,他路过铁拐李寄住的废砖 窑时,看到一个漂亮的城里女子,对着铁拐李声泪俱下地说着什么,而他却有滋 有味吃着讨来的米饭,理也不理。后来那女子伸手去拉铁拐李,不料一下子惹恼 了他,他挥舞着拐杖,吼道:“你滚,你滚,我不要你管……”那位老师忙躲到 边,看见那女人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废砖窑。后来听人说铁拐李原来是一所大
D.文章以“再听一段梅葆玖”为题,既契合了传主的身份,讴歌了梅葆玖艺术 的一生,也表达了人们对一代京剧大师的景仰和深切怀念之情。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4 分) 6.这篇传记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梅葆玖的?请简要概括。(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铁拐李”传奇 陈圣芳 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高高的,是一个流浪乞丐,身背很多口袋的褡祾,每天 走村串户地乞讨,像一个行脚僧,人们背地里都叫他“铁拐李”。 “铁拐李”讨米很特别,用手抓的米他是断然不会要的。原来一个刁顽尖滑的大 嫂,把一只紧捏的空手放进米袋子,然后从他袋子里面带出一大把米来。 铁拐李乞讨没有定性,走哪是哪。天黑了,随便睡在学校或者队屋廊檐下,将身 子蜷缩成大虾米,囫囵睡去。当天放明时,又不知所踪了。而一方方的墙壁上, 却用土坷垃划写满了诗文。湾子里的斋儒老先生曾经教过私塾,他一手捻着他那 稀稀落落的几缕白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着,一脸的陶醉。 “铁拐李”他有时也会给几分钱湾里的剃头匠,让剃头匠将他那乱茅草一样的头 发理得顺顺当当的,但是他那飘然若仙的胡子他是一定不会剪的,而且,他每次 去河边洗碗时,都会把胡子润湿,对着水面捊了又捊。然后把碗刷的贼亮,像猫 子舔了似的。 “铁拐李”虽然疯癫时六亲不认,举起拐杖见人就打,见狗就追。一旦安静下来, 他又特别喜欢孩子。那天他在苕货家门口发现苕货在写字,便蹑手蹑脚笑眯眯地 走了过去,在后面认真地端详着,并且细声细气地告诉苕货:你发倒笔了,这个 勾是“利刀勾”,这个不是这样的,是“宝盖头”,上面没有一点……他告诉苕 货很多以后,当再遇见苕货时,他还不忘在他的草稿纸上教几个字,过几天他回 来时,他一定会考考苕货,如果苕货回答正确了,他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 把花花绿绿的豌豆糖来,赏给苕货。 有段时间,“铁拐李”突然不疯癫了,他居然背了一个上面印有“好好学习天天 向上毛泽东”的书包,一步一拐地走学校赶乡集,卖他用澴河潭坡上的泥巴做出 来的口哨。 那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绝伦,有高音的,有中音的,也有低音的,五颜六色, 煞是好看。如果那个小朋友吹的好,他会摸摸他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拿去吧, 不要钱。得到哨子的孩子像过年般的高兴,于是刹那间,满湾子从南到北都是“蛐 蛐”般忽高忽低的泥巴口哨声。不过,他尤其喜欢苕货,他看见苕货往往会送他 几个五颜六色的泥巴哨,并且还要当面给苕货做示范,同是“蛐蛐”几声,却别 有一番韵味。等到学生上课后,他就默默地站在教室的廊檐下,看着琅琅读书的 孩子,一脸笑意。有一次,他在走廊小黑板前伫立良久,然后捡起地上的粉笔头, 在黑板上涂改起来。一个老师发现了,便吼了几声,吓得铁拐李一溜烟跑了。那 老师过来一看却愣住了,原来他修改了一处语法错误。 从此以后,这位老师便特别关注起铁拐李来。有一天,他路过铁拐李寄住的废砖 窑时,看到一个漂亮的城里女子,对着铁拐李声泪俱下地说着什么,而他却有滋 有味吃着讨来的米饭,理也不理。后来那女子伸手去拉铁拐李,不料一下子惹恼 了他,他挥舞着拐杖,吼道:“你滚,你滚,我不要你管……”那位老师忙躲到 一边,看见那女人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废砖窑。后来听人说铁拐李原来是一所大
学的教授,因为说错了一句什么话划成右派,加上妻子闹离婚,所以就成了流浪 的疯子;还有的人说,那个女人是他的学生,很是崇拜他,知道了恩师落脚地后, 踏破铁鞋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打这天起,铁拐李就突然从人们的视线里悄然消 失了。 开始还有人念叨一下:铁拐李好长时间没有来讨饭哩?再后来,铁拐李这个名字 就像从澴河上游冲下来的一截树枝,在河湾汊里打个转顺流而下,一去无踪 而当“铁拐李”这个名字,再次被人提起时,已是十几年后的一天了。那天,已 考取博士生的苕货,给家里寄来一张他和导师以及师母的合影。邻居们呼啦一下 子围过来看,马上有人说:“咦!师母好年轻啊,怕要比导师年轻不少哩。”突 然有人叫了一声:“这苕货的导师,有点像铁拐李呢。”大伙围过来一看,“呵 呵,别说,还真有点像哩!”马上就有人说了:“瞎说,一个要饭的,一个是导 师,八竿子也打不着呀!”苕货娘说,那好办,我打电话问问就知道了 于是苕货娘在一圈人的注视下,拨通了电话:“喂,苕货,我问你一件事情 哈 选自《2015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一段,运用白描手法,简要勾勒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和生活状况,并 交代了“铁拐李”这一外号的由来。 B.“铁拐李”虽以乞讨为生,但却不要手抓的米,还在墙壁上写满诗文,表现 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小说中的多处细节描写,如“铁拐李”背的书包、漂亮的城里女子的出现等, 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了“铁拐李”人性扭曲的社会原因。 D.小说中的“苕货”其实并不“苕”,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线索人物。“铁拐李” 教他写字,送他泥巴哨子等情节,很好地凸显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E.该小说讲述了“铁拐李”颠沛流离的生活。全文结构紧凑,情节不蔓不枝, 语言朴素精炼,体现了作者较高的叙事技巧。 8.“铁拐李”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9.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钱士升,字抑之,嘉善人。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一,授修撰。天启初,以养母乞 归。久之,进左中允,不赴。高邑赵南星、同里魏大中受珰①祸,及江西同年生 万燝杖死追赃,皆力为营护,破产助之,以是为东林所推。 崇祯元年起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明年以詹事召。会座主钱龙锡被逮,送之河 干,即谢病归。四年,起南京礼部右侍郎,署尚书事。祭告风阳陵寝,疏陈户口 流亡之状甚悉。六年九月,召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明年春入朝。 请罢鼓铸②,严赃吏之诛,止遣官督催新旧饷,第责成于抚按。帝悉从之 帝操切,温体仁以刻薄佐之,上下嚣然。士升因撰《四箴》以献,大指谓宽以御 众,简以临下,虚以宅心,平以出政,其言深中时病。帝虽优旨报闻,意殊不怿 也 无何,武生李璡请括江南富户,报名输官,行首实籍没之法。士升恶之,拟旨下 刑部提问,帝不许,同官温体仁遂改轻拟。士升曰:“此乱本也,当以去就争之 乃疏言:“郡邑有富家,固贫民衣食之源也。地方水旱,有司令出钱粟,均粜济
学的教授,因为说错了一句什么话划成右派,加上妻子闹离婚,所以就成了流浪 的疯子;还有的人说,那个女人是他的学生,很是崇拜他,知道了恩师落脚地后, 踏破铁鞋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打这天起,铁拐李就突然从人们的视线里悄然消 失了。 开始还有人念叨一下:铁拐李好长时间没有来讨饭哩?再后来,铁拐李这个名字 就像从澴河上游冲下来的一截树枝,在河湾汊里打个转顺流而下,一去无踪。 而当“铁拐李”这个名字,再次被人提起时,已是十几年后的一天了。那天,已 考取博士生的苕货,给家里寄来一张他和导师以及师母的合影。邻居们呼啦一下 子围过来看,马上有人说:“咦!师母好年轻啊,怕要比导师年轻不少哩。”突 然有人叫了一声:“这苕货的导师,有点像铁拐李呢。”大伙围过来一看,“呵 呵,别说,还真有点像哩!”马上就有人说了:“瞎说,一个要饭的,一个是导 师,八竿子也打不着呀!”苕货娘说,那好办,我打电话问问就知道了。 于是苕货娘在一圈人的注视下,拨通了电话:“喂,苕货,我问你一件事情 哈……” (选自《2015 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第一段,运用白描手法,简要勾勒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和生活状况,并 交代了“铁拐李”这一外号的由来。 B.“铁拐李”虽以乞讨为生,但却不要手抓的米,还在墙壁上写满诗文,表现 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C.小说中的多处细节描写,如“铁拐李”背的书包、漂亮的城里女子的出现等, 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了“铁拐李”人性扭曲的社会原因。 D.小说中的“苕货”其实并不“苕”,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线索人物。“铁拐李” 教他写字,送他泥巴哨子等情节,很好地凸显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E.该小说讲述了“铁拐李”颠沛流离的生活。全文结构紧凑,情节不蔓不枝, 语言朴素精炼,体现了作者较高的叙事技巧。 8.“铁拐李”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3 分) 9.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钱士升,字抑之,嘉善人。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一,授修撰。天启初,以养母乞 归。久之,进左中允,不赴。高邑赵南星、同里魏大中受珰①祸,及江西同年生 万燝杖死追赃,皆力为营护,破产助之,以是为东林所推。 崇祯元年起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明年以詹事召。会座主钱龙锡被逮,送之河 干,即谢病归。四年,起南京礼部右侍郎,署尚书事。祭告凤阳陵寝,疏陈户口 流亡之状甚悉。六年九月,召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明年春入朝。 请罢鼓铸②,严赃吏之诛,止遣官督催新旧饷,第责成于抚按。帝悉从之。 帝操切,温体仁以刻薄佐之,上下嚣然。士升因撰《四箴》以献,大指谓宽以御 众,简以临下,虚以宅心,平以出政,其言深中时病。帝虽优旨报闻,意殊不怿 也。 无何,武生李璡请括江南富户,报名输官,行首实籍没之法。士升恶之,拟旨下 刑部提问,帝不许,同官温体仁遂改轻拟。士升曰:“此乱本也,当以去就争之。” 乃疏言:“郡邑有富家,固贫民衣食之源也。地方水旱,有司令出钱粟,均粜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