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16届高三年级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制2015年9月20日下午2:00-4:30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共8页。全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 李智福 ①庄子与孟子同是战国中期人,同为思想巨擘,他们对“物之齐否’’持两种完 全相反的态 度。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观点,孟子 则针锋相对地提出“物 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命题。形式上,“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是两种截 然相反的观点,二者歧 见之大,归本于哲人对世道人生不同的关怀方式和迴异的观照态度。 ②庄子不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而是以承认“万物之不齐’’为前提的,这种 “齐”意味着承认 切存在皆有合法性、合理性。章太炎说:“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 上哲之玄谈。”正是此 意。庄子因“不齐”而走向的“齐’’,是一种平等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对差 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 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这与《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 而不相悖,,近似。同 时,当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时,齐万物,一生死,生命也从高下区分的 利益焦灼中悬解了 出来。另外,庄子认为“齐物”的初始图景是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 那个时候,“山无蹊隧, 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对“至德之世” 的呼唤渗透着浓浓的诗 人之乡愁意识和哲人之批判精神,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时时需要反省。 ③孟子没有像庄子那样悉心去论证“物之齐否 而是用一句常识之语“物之 不齐,物之情 也”对提倡“君臣并耕’’的农家学派展开批评。当时,农家学派之许行从楚国 到滕国传道,宋国 的陈相、陈辛兄弟闻风而来,尽弃前学,从师许行。陈相将许行之学转告孟子, 孟子深不以为 然,乃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论证了这种“君民同耕” 是不合时宜的,不 现实的,甚至是荒唐的℃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 百,或相千万。子 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 者也,恶能治国 家
湖北省黄冈市 2016 届高三年级 9 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制 2015 年 9 月 20 日下午 2:00--4:30 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Ⅱ卷,共 8 页。全卷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 李智福 ①庄子与孟子同是战国中期人,同为思想巨擘,他们对“物之齐否’’持两种完 全相反的态 度。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观点,孟子 则针锋相对地提出“物 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命题。形式上,“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是两种截 然相反的观点,二者歧 见之大,归本于哲人对世道人生不同的关怀方式和迥异的观照态度。 ②庄子不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而是以承认“万物之不齐’’为前提的,这种 “齐”意味着承认一 切存在皆有合法性、合理性。章太炎说:“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 上哲之玄谈。”正是此 意。庄子因“不齐”而走向的“齐’’,是一种平等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对差 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 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这与《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 而不相悖,,近似。同 时,当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时,齐万物,一生死,生命也从高下区分的 利益焦灼中悬解了 出来。另外,庄子认为“齐物”的初始图景是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 那个时候,“山无蹊隧, 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对“至德之世” 的呼唤渗透着浓浓的诗 人之乡愁意识和哲人之批判精神,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时时需要反省。 ③孟子没有像庄子那样悉心去论证“物之齐否’’,而是用一句常识之语“物之 不齐,物之情 也”对提倡“君臣并耕’’的农家学派展开批评。当时,农家学派之许行从楚国 到滕国传道,宋国 的陈相、陈辛兄弟闻风而来,尽弃前学,从师许行。陈相将许行之学转告孟子, 孟子深不以为 然,乃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论证了这种“君民同耕” 是不合时宜的,不 现实的,甚至是荒唐的℃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 百,或相千万。子 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 者也,恶能治国 家?
④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恰恰是反对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 天下之物 的价值本应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不可以“同价”贾之,如若以“同价”来买不 同之物,必然会造 成良莠不齐,以次充好。若这种“比而同之”的思想上升至社会政治领域就必然 会造成天下大 乱。在孟子看来,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由“劳心者”与“劳力者”两个阶层组 成的社会。“劳心 者”从事治理、组织和教化之事,是“食税者”,古代圣贤如后稷、尧、禹等都 属于这类人;“劳力 者”从事生产劳动,包括耕作、做工和经商,他们要“上税”,为“劳心者”提 供衣食之资。可见,孟 子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一常识之语目的在于证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 必然性。 ⑤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二者不可同,不能同,不必同, 亦无高下之分。 在那个战乱频仍、世道窳败的战国之世,他们发现的是不同的症结,因此对“君 臣佐使”的调配, 亦大不同。唯其不同,才证明了思想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二人在中国思想史上 实现了互诤 互补。以孟子对人性之善的信念补庄子的自然天性论,以免人性的沉沦、堕落和 虚无;以庄子 “万物一齐”之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补孟子哲学所许诺人生之过于 沉重的负担、责 任和义务,以避免人生的异化、僵化、道学化。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07月27日第16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虽承认“万物不齐”,但是: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因而 他又认为,“以道 观之,万物一齐”,无所谓贵贱短长。 B.庄子的“万物一齐”是强调因“不齐”而走向“齐”。“齐其不齐”和“不 齐而齐”正是他以平 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的思想基础。 C.《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对差异的 包容,对弱势群 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 D.庄子的“齐物论’’是对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初始图景的呼唤和向 往,渗透了一种诗 人的乡愁意识和一种哲人的批判精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一种客观常识,天地万物本来就存在 个体之间的差 异,因而,不能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
④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恰恰是反对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 天下之物 的价值本应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不可以“同价”贾之,如若以“同价”来买不 同之物,必然会造 成良莠不齐,以次充好。若这种“比而同之”的思想上升至社会政治领域就必然 会造成天下大 乱。在孟子看来,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由“劳心者”与“劳力者”两个阶层组 成的社会。“劳心 者”从事治理、组织和教化之事,是“食税者”,古代圣贤如后稷、尧、禹等都 属于这类人;“劳力 者”从事生产劳动,包括耕作、做工和经商,他们要“上税”,为“劳心者”提 供衣食之资。可见,孟 子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一常识之语目的在于证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 必然性。 ⑤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二者不可同,不能同,不必同, 亦无高下之分。 在那个战乱频仍、世道窳败的战国之世,他们发现的是不同的症结,因此对“君 臣佐使”的调配, 亦大不同。唯其不同,才证明了思想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二人在中国思想史上 实现了互诤 互补。以孟子对人性之善的信念补庄子的自然天性论,以免人性的沉沦、堕落和 虚无;以庄子 “万物一齐”之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补孟子哲学所许诺人生之过于 沉重的负担、责 任和义务,以避免人生的异化、僵化、道学化。 (选自《光明日报》2015 年 07 月 27 日第 16 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庄子虽承认“万物不齐”,但是: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因而 他又认为,“以道 观之,万物一齐”,无所谓贵贱短长。 B.庄子的“万物一齐”是强调因“不齐”而走向“齐”。“齐其不齐”和“不 齐而齐”正是他以平 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的思想基础。 C.《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对差异的 包容,对弱势群 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 D.庄子的“齐物论’’是对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初始图景的呼唤和向 往,渗透了一种诗 人的乡愁意识和一种哲人的批判精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孟子认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一种客观常识,天地万物本来就存在 个体之间的差 异,因而,不能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
B.孟子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君 民同耕”的农家学 派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而且会造成天下大乱 C由于存在社会分工是必然和合理的,一个正常的社会应由“劳心者”和“劳力 者”两个阶层 组成,所以,孟子得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结论。 D.孟子认为天下之物的价值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价格不一样;“劳心者”和 甜劳力者”从事 不同的工作,他们的社会职责也不尽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对世道人生的关怀方式和观照态度的迴然不同,庄子与孟子对“物之齐 否,,的观点和 态度迥然不同,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 B.庄子“万物一齐”的处世态度可以把生命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解放出来; 孟子“物之 不齐’’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等级制度,为阶级剥削提供了借口 C.庄子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使人沉沦、堕落和虚无:孟子宣扬的 人生过于沉重 的负担、责任和义务,则导致人生的异化、僵化和道学化 D.庄子的“万物一齐”反对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具 有朴素的平等 思想;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目的是建立有序合理的社会秩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孤贫,母鬻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 尤邃于《易》 政和二年,上舍①释褐,补潍州教授。八年,赐对便殿,徽宗伟其状貌,改校书 郎兼资善堂赞读。 为殿试参详官,以沈晦第一,徽宗大悦日:“朕久闻晦名,今乃得之。迂中书 舍人。 时方有事燕云②,松年累章谓边衅一开,有不胜言者。,忤时相意,提举天平观。 建炎间 奏中原利害,召赴行在③,出知平江府。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土 七事揭手都市, 百姓便之 除给事中。会选将帅,松年奏:“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在上之人识擢 何如尔。愿 陛下亲出劳军,即行伍搜简之,必有可为时用者。”又奏:“恢复中原,必自山 东始,山东归附,必 自登、莱、密始,不特三郡民俗忠义,且有通、泰飞艘往来之便。"除兼侍讲。 王伦使金还,言金人欲再遣重臣来计议,以松年试工部尚书为韩肖胄副,充大金 奉表通问
B.孟子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君 民同耕”的农家学 派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而且会造成天下大乱。 C 由于存在社会分工是必然和合理的,一个正常的社会应由“劳心者”和“劳力 者”两个阶层 组成,所以,孟子得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结论。 D.孟子认为天下之物的价值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价格不一样;“劳心者”和 甜劳力者”从事 不同的工作,他们的社会职责也不尽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由于对世道人生的关怀方式和观照态度的迥然不同,庄子与孟子对“物之齐 否,,的观点和 态度迥然不同,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 B.庄子“万物一齐”的处世态度可以把生命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解放出来; 孟子“物之 不齐’’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等级制度,为阶级剥削提供了借口。 C.庄子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使人沉沦、堕落和虚无;孟子宣扬的 人生过于沉重 的负担、责任和义务,则导致人生的异化、僵化和道学化。 D.庄子的“万物一齐”反对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具 有朴素的平等 思想;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目的是建立有序合理的社会秩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孤贫,母鬻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 尤邃于《易》。 政和二年,上舍①释褐,补潍州教授。八年,赐对便殿,徽宗伟其状貌,改校书 郎兼资善堂赞读。 为殿试参详官,以沈晦第一,徽宗大悦日:“朕久闻晦名,今乃得之。"迂中书 舍人。 时方有事燕云②,松年累章谓边衅一开,有不胜言者。,忤时相意,提举天平观。 建炎间,密 奏中原利害,召赴行在③,出知平江府。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 七事揭手都市, 百姓便之。 除给事中。会选将帅,松年奏:“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在上之人识擢 何如尔。愿 陛下亲出劳军,即行伍搜简之,必有可为时用者。”又奏:“恢复中原,必自山 东始,山东归附,必 自登、莱、密始,不特三郡民俗忠义,且有通、泰飞艘往来之便。"除兼侍讲。 王伦使金还,言金人欲再遣重臣来计议,以松年试工部尚书为韩肖胄副,充大金 奉表通问
使。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刘豫④令以臣礼见,肖 胄未答,松年曰 “圣主万寿。”豫日:“圣意何在?”松年日:“主上意,必复故疆而后已。” 使还,拜吏部尚书。 俄以疾提举洞霄宫,卜居阳羨,虽居闲不忘朝廷事,屡言和籴科敛、防秋利害 帝皆嘉纳。 绍兴十六年,病革,呼其子曰:大化推移,有所不免。”乃就枕,鼻息如雷,有 顷卒,人谓不 死也。年六十。 松年平生不喜蓄财,每除官例赐金帛,以军兴费广,一无所陈请,或劝其白于朝, 曰:“弗请 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让。松年日:“贤而多 财,则损其志, 况俸廪,主上所以养老臣也。” (节选自《宋史·胡松年传》 【注释】①上舍:王安石变法把太学生分为外舍生、内舍生、和上舍生三等。“舍 生”即上舍 生,大学生中高班的学生。“②燕云,是指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 十六州,燕指幽 州,云指云州。③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这里指朝廷。④刘豫:宋高宗建炎 二年济南府知 府,投降金朝;建炎二年四年,受金册封为“大齐皇帝’’,后迁都汴京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B.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C.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D.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 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 兴’’是皇帝年号 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松年慧眼识珠,擢拔后秀:献言献策,选拔军中将帅。他做殿试参详官时, 评定沈晦第 宋徽宗对此大为赞赏;他做给事中时,主张皇帝应亲临军中选拔将帅 B.胡松年出使他国,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他在“人皆疑惧”、不敢出 使的情况下,毅 然出使伪齐政权,面对对方的无理要求,进行了柔中有刚、含而不露的回击。 C胡松年心忧国事,对待生死豁达乐观。年老多病时,朝廷开恩,让他管理洞霄 宫,但他屡 次献言,皇帝多有采纳;病情危急时对儿子说,自然流转,生死在所难免
使。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刘豫④令以臣礼见,肖 胄未答,松年曰: “圣主万寿。”豫日:“圣意何在?”松年日:“主上意,必复故疆而后已。” 使还,拜吏部尚书。 俄以疾提举洞霄宫,卜居阳羡,虽居闲不忘朝廷事,屡言和籴科敛、防秋利害, 帝皆嘉纳。 绍兴十六年,病革,呼其子曰:大化推移,有所不免。”乃就枕,鼻息如雷,有 顷卒,人谓不 死也。年六十。 松年平生不喜蓄财,每除官例赐金帛,以军兴费广,一无所陈请,或劝其白于朝, 曰:“弗请 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松年日:“贤而多 财,则损其志, 况俸廪,主上所以养老臣也。” (节选自《宋史·胡松年传》) 【注释】①上舍:王安石变法把太学生分为外舍生、内舍生、和上舍生三等。“舍 生”即上舍 生,大学生中高班的学生。“②燕云,是指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 十六州,燕指幽 州,云指云州。③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这里指朝廷。④刘豫:宋高宗建炎 二年济南府知 府,投降金朝;建炎二年四年,受金册封为“大齐皇帝’’,后迁都汴京。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B.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C.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D.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 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 兴’’是皇帝年号。 C.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胡松年慧眼识珠,擢拔后秀;献言献策,选拔军中将帅。他做殿试参详官时, 评定沈晦第 一,宋徽宗对此大为赞赏;他做给事中时,主张皇帝应亲临军中选拔将帅。 B.胡松年出使他国,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他在“人皆疑惧”、不敢出 使的情况下,毅 然出使伪齐政权,面对对方的无理要求,进行了柔中有刚、含而不露的回击。 C 胡松年心忧国事,对待生死豁达乐观。年老多病时,朝廷开恩,让他管理洞霄 宫,但他屡 次献言,皇帝多有采纳;病情危急时对儿子说,自然流转,生死在所难免
D.胡松年不贪钱财,不为子孙储蓄。朝廷每次授予他官职时,都要赐予他大量 财物,但他把 这些钱财全部用于军队建设。他还说,贤能的人钱财多了,有损个人志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幼孤贫,母鬻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5分) 译文: ()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5分) 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8~9题 上小楼·隐居 【元】任昱注 荆棘满途,蓬莱闲住。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不顺俗,不妄图,清风 高度。任年 年落花飞絮。 【注释】任昱,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生卒年不详。与,张可久 曹明善为同时人, 少时好游历,一生不佳。 8.诗歌的题目是“隐居”,作者围绕“隐居”依次写了哪些内容?请结合全曲 简要分析o(6分) 9.本曲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选择两三例分析作者通过这种手法抒发了 哪些思想情 感。(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煜《虞美人》中 两句,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化抽象为形象,既 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2)苏轼《赤壁赋》一文,作者先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洞箫之声,然后用 ”两句侧面表现洞箫之声的悲凉 (3)杜甫《望岳》中“,”两句,把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 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 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漫长的告别 王朔
D.胡松年不贪钱财,不为子孙储蓄。朝廷每次授予他官职时,都要赐予他大量 财物,但他把 这些钱财全部用于军队建设。他还说,贤能的人钱财多了,有损个人志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0 分) (1)幼孤贫,母鬻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5 分) 译文:____ (2)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5 分) 译文: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 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 8~9 题。 上小楼·隐居 【元】任昱注 荆棘满途,蓬莱闲住。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不顺俗,不妄图,清风 高度。任年 年落花飞絮。 【注释】任昱,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生卒年不详。与,张可久、 曹明善为同时人, 少时好游历,一生不佳。 8.诗歌的题目是“隐居”,作者围绕“隐居”依次写了哪些内容?请结合全曲 简要分析 o(6 分) 答: 9.本曲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选择两三例分析作者通过这种手法抒发了 哪些思想情 感。(5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 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煜《虞美人》中“ , ”两句,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化抽象为形象,既 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2)苏轼《赤壁赋》一文,作者先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洞箫之声,然后用 “ , ”两句侧面表现洞箫之声的悲凉。 (3)杜甫《望岳》中“ , ”两句,把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 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乙 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 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 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漫长的告别 王 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