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秧田条件和管理 床土粘重、偏碱、播种过早、过密、覆土过厚以及施肥、灌水和通风等管理不当,都有利于立 枯病的发生。 (五)防治方法 1.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 种子要纯、净、健,浸种前要认真晒种,提髙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浸种催芽应掌握在 气温基本稳定在10℃以上进行,催芽时要掌握好温度和水分,力争稻芽齐、匀、短、壮 提高育苗技术,加强苗床管理 床土要选择有机质含量髙、肥沃、疏松、偏酸性的土壤;施足基肥,腐熟好可用工业硫酸 等调节酸碱度至p值4.5~5.5。用经精选和消毒的种子播种。播种要均匀,防止过密和覆 土过深。苗床管理的关键是掌握好水份和温度条件,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秧,防止徒长。旱 育苗,翻前要浇透水,播后注意保湿、保温,促使岀苗;并做到早期通风炼苗,防止徒长 3.药剂防治 播前土壤处理,可在做好床,浇足水的基础上,用30%恶霉灵(立枯灵或土菌消)水剂1000 倍液,每平方米苗床用药液2一3升,用喷壶均匀浇洒床土,浇后即可播种。或于秧田发病前或 秧苗一叶一心期至三叶期、发病始期,用上述药液浇洒,每平方米苗床用药液2-3升,不仅防 病效果好,且有促进稻苗生育的作用 五、水稻胡麻斑病( RiGebrownspot) 水稻胡麻斑病又名胡麻叶枯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建国前被视为国内水稻三大病害之 般在缺肥缺水稻田内引起水稻生育不良时发病严重。随着水稻施肥水平提高和品种,更 新,为害有所减轻,但仍常有发生,并造成一定危害。近年来,黑龙江省局部地区发生较重, 并有逐年增长趋势 )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植株地上部均能受害,而以叶片发病最为普遍,其次是谷粒、 穗颈和枝梗。 叶片:首先出现褐色小点,后扩展成褐色至暗褐色,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的病斑,大小如芝 麻粒,病斑边缘明显,外围有狭小的黄色晕环。后期病斑边缘褐色,中央变灰褐色至灰白色 每叶上病斑往往很多,常相互接合成不规则的大斑。当稻株缺钾时,病斑较大,称为大斑型病 斑。 (二)病原 无性阶段为稻德氏霉菌[ Bipolaris oryzae( Breda. De hann) Shonan],属于半知菌亚门 平脐蠕孢菌。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稻草与颖壳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和病草上越冬,成为初次侵染来 源。播种病稻谷后,潜伏的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在病草上越冬和由越冬菌丝产生的分生孢 子,都可随风散布,在秧田和本田里引起初次侵染,病斑产生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此病发生流行,受土质、肥水管理和品种抗病性影响较大,受气候影响较小。在缺钾发生赤枯 病的田块,往往发生更重。 1.肥力 土壤瘠薄缺肥时,发病重;特别是缺乏钾肥时,更易发病。 2.土质和翻耕 般酸性土、沙质土和泥质土发病重,并且逐年加重;在土壤缺水或积水田中,发病加重。 生产实践证明,适当深耕的稻田发病轻。 3.品种和生育期 品种间的抗病性有差异。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其抗病性也不一样,一般苗期易感病, 分蘖期抗病性増强,但分蘖末期以后抗病性又减弱,此时因叶片内积蓄的养分迅速向穗部转运
3.秧田条件和管理 床土粘重、偏碱、播种过早、过密、覆土过厚以及施肥、灌水和通风等管理不当,都有利于立 枯病的发生。 (五)防治方法 1.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 种子要纯、净、健,浸种前要认真晒种,提高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浸种催芽应掌握在 气温基本稳定在 10℃以上进行,催芽时要掌握好温度和水分,力争稻芽齐、匀、短、壮。 2.提高育苗技术,加强苗床管理 床土要选择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疏松、偏酸性的土壤;施足基肥,腐熟好可用工业硫酸 等调节酸碱度至 pH 值 4.5~5.5。用经精选和消毒的种子播种。播种要均匀,防止过密和覆 土过深。苗床管理的关键是掌握好水份和温度条件,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秧,防止徒长。旱 育苗,翻前要浇透水,播后注意保湿、保温,促使出苗;并做到早期通风炼苗,防止徒长。 3.药剂防治 播前土壤处理,可在做好床,浇足水的基础上,用 30%恶霉灵(立枯灵或土菌消)水剂 1000 倍液,每平方米苗床用药液 2—3 升,用喷壶均匀浇洒床土,浇后即可播种。或于秧田发病前或 秧苗一叶一心期至三叶期、发病始期,用上述药液浇洒,每平方米苗床用药液 2-3 升,不仅防 病效果好,且有促进稻苗生育的作用。 五、水稻胡麻斑病(RiGebrownspot) 水稻胡麻斑病又名胡麻叶枯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建国前被视为国内水稻三大病害之 一。一般在缺肥缺水稻田内引起水稻生育不良时发病严重。随着水稻施肥水平提高和品种,更 新,为害有所减轻,但仍常有发生,并造成一定危害。近年来,黑龙江省局部地区发生较重, 并有逐年增长趋势。 (一)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植株地上部均能受害,而以叶片发病最为普遍,其次是谷粒、 穗颈和枝梗。 叶片:首先出现褐色小点,后扩展成褐色至暗褐色,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的病斑,大小如芝 麻粒,病斑边缘明显,外围有狭小的黄色晕环。后期病斑边缘褐色,中央变灰褐色至灰白色。 每叶上病斑往往很多,常相互接合成不规则的大斑。当稻株缺钾时,病斑较大,称为大斑型病 斑。 (二)病原 无性阶段为稻德氏霉菌[Bipolaris oryzae(Breda.De Hann)Shoean],属于半知菌亚门 平脐蠕孢菌。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稻草与颖壳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和病草上越冬,成为初次侵染来 源。播种病稻谷后,潜伏的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在病草上越冬和由越冬菌丝产生的分生孢 子,都可随风散布,在秧田和本田里引起初次侵染,病斑产生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此病发生流行,受土质、肥水管理和品种抗病性影响较大,受气候影响较小。在缺钾发生赤枯 病的田块,往往发生更重。 1.肥力 土壤瘠薄缺肥时,发病重;特别是缺乏钾肥时,更易发病。 2.土质和翻耕 一般酸性土、沙质土和泥质土发病重,并且逐年加重;在土壤缺水或积水田中,发病加重。 生产实践证明,适当深耕的稻田发病轻。 3.品种和生育期 品种间的抗病性有差异。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其抗病性也不一样,一般苗期易感病, 分蘖期抗病性增强,但分蘖末期以后抗病性又减弱,此时因叶片内积蓄的养分迅速向穗部转运
叶片随之衰老,愈是下部的叶片愈易感病。 五)防治方法 由于水稻胡麻斑病的侵染与稻瘟病的基本相似,种子消毒、病草处理以及药剂防治等也与 稻瘟病相同。应该注意的是,预防稻胡麻斑病应着重于増施基肥,及时追肥,并作到氮、磷 钾适当配合。沙质土可多施腐熟堆肥作基肥,以增加土壤肥力。病田施用钾肥,特别是出现大 斑型病斑时,有较好的防病效果。 六、水稻纹枯病( Rice sheath blight) 水稻纹枯病分布很广,于1910年在日本首次报道后,目前在美国、南美的巴西和委内瑞拉 欧洲和非洲等国家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但以东南亚稻区受害更烈。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 以长江以南稻区发生普遍,危害也较大。在东北地区,辽宁省发生较重,已成为当地水稻的主 要病害之一。黑龙江省近几年来也有所发生,并且逐年加重。稻株受害后,秕谷增加,千粒重 降低。 )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至抽穗前后发病最重。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 严重时也能危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 叶鞘:初在近水面处生暗绿色,中央灰绿色,外围稍呈湿润状病斑。湿度低时,病斑边缘 暗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病斑多时,常数个相互接合成不规则云纹状大斑,导致病部上 面的叶片发黄枯死 叶片:病斑与叶鞘上基本相似。 (二)病原 学名:稻纹枯病菌有性世代定为瓜亡革菌,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为立枯丝核菌 ( Rhizoctonia solani kuhn),属于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 (三)侵染循环 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田边杂草及其他寄主上 越冬,水稻收割前及收割过程中,大量菌核落入田中,成为次年的主要初侵染源。春天灌水耕 耙后,越冬菌核漂浮于水面,插秧后菌核附在稻丛近水面的叶鞘上,遇适温、高湿条件下,菌 核萌发长出菌丝,从叶鞘内侧表皮的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沉在水中的菌核萌发伸出的菌 丝,也可侵染稻株水下的及水面上的叶鞘。发病后形成的病斑,还可产生气生菌丝和菌核进行 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大蔓延,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受病菌数量、气候条件、肥水管理、品种抗病性和稻株生育状况等 多种因素的影响。 1.栽培管理 凡偏施、迟施氮肥的,稻株长势过旺,叶片浓绿披垂,过早封行、封顶、湿度增大,并且 稻体内碳氮比下降。因而很有利于病菌滋生、侵入和蔓延。凡长期积水或深灌的田块,稻丛间 的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蔓延。特别是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深灌,病害更重。 2.气候 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条件下的病害,在品种和栽培条件变化不大情况下,不同年份病害 发生轻重主要受该年份温、湿度的综合影响,当日平均气温达22℃,又有雨和潮湿时,开始零 星发病,在23℃-35℃并伴有相当湿度的情况下,有利于病情扩展,特别是在28℃-32℃和 96%以上的相对湿度时最有利于本病蔓延危害。 菌源基数 田间越冬菌核残留量的多少与初期发病程度有密切关系。越冬菌核残留量大,初期发病就 较重。 五)防治方法 防治纹枯病必须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结合喷药保护 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
叶片随之衰老,愈是下部的叶片愈易感病。 (五)防治方法 由于水稻胡麻斑病的侵染与稻瘟病的基本相似,种子消毒、病草处理以及药剂防治等也与 稻瘟病相同。应该注意的是,预防稻胡麻斑病应着重于增施基肥,及时追肥,并作到氮、磷、 钾适当配合。沙质土可多施腐熟堆肥作基肥,以增加土壤肥力。病田施用钾肥,特别是出现大 斑型病斑时,有较好的防病效果。 六、水稻纹枯病(Rice sheath blight) 水稻纹枯病分布很广,于 1910 年在日本首次报道后,目前在美国、南美的巴西和委内瑞拉、 欧洲和非洲等国家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但以东南亚稻区受害更烈。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 以长江以南稻区发生普遍,危害也较大。在东北地区,辽宁省发生较重,已成为当地水稻的主 要病害之一。黑龙江省近几年来也有所发生,并且逐年加重。稻株受害后,秕谷增加,千粒重 降低。 (一)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至抽穗前后发病最重。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 严重时也能危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 叶鞘:初在近水面处生暗绿色,中央灰绿色,外围稍呈湿润状病斑。湿度低时,病斑边缘 暗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病斑多时,常数个相互接合成不规则云纹状大斑,导致病部上 面的叶片发黄枯死。 叶片:病斑与叶鞘上基本相似。 (二)病原 学名:稻纹枯病菌有性世代定为瓜亡革菌,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为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a solani Kuhn),属于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 (三)侵染循环 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田边杂草及其他寄主上 越冬,水稻收割前及收割过程中,大量菌核落入田中,成为次年的主要初侵染源。春天灌水耕 耙后,越冬菌核漂浮于水面,插秧后菌核附在稻丛近水面的叶鞘上,遇适温、高湿条件下,菌 核萌发长出菌丝,从叶鞘内侧表皮的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沉在水中的菌核萌发伸出的菌 丝,也可侵染稻株水下的及水面上的叶鞘。发病后形成的病斑,还可产生气生菌丝和菌核进行 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大蔓延。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受病菌数量、气候条件、肥水管理、品种抗病性和稻株生育状况等 多种因素的影响。 1.栽培管理 凡偏施、迟施氮肥的,稻株长势过旺,叶片浓绿披垂,过早封行、封顶、湿度增大,并且 稻体内碳氮比下降。因而很有利于病菌滋生、侵入和蔓延。凡长期积水或深灌的田块,稻丛间 的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蔓延。特别是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深灌,病害更重。 2.气候 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条件下的病害,在品种和栽培条件变化不大情况下,不同年份病害 发生轻重主要受该年份温、湿度的综合影响,当日平均气温达 22℃,又有雨和潮湿时,开始零 星发病,在 23℃—35℃并伴有相当湿度的情况下,有利于病情扩展,特别是在 28℃—32℃和 96%以上的相对湿度时最有利于本病蔓延危害。 3.菌源基数 田间越冬菌核残留量的多少与初期发病程度有密切关系。越冬菌核残留量大,初期发病就 较重。 (五)防治方法 防治纹枯病必须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结合喷药保护。 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