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大循环经示范区、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东湖国家白主新示范区,以 及武汉东西湖综合性示范区、咸宁华中低碳产业示范区、孝感临空经济示范区、 黄冈临港经济示范区和黄石、潜江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示范区等建设。 第五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充分发挥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旅游业为引肇,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 下简称“鄂西圈”)建设成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科考探险等综合 性旅游圈,生态保护良好、生态旅游发达等生态文明圈,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 三国文化、土家苗族民俗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等特色文化圈,推动圈域经 济社会全面发展,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促进全省生态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森林覆盖率达到4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圈 域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实现年游客接待量1.4亿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占 全省40%以上:圈域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万亿元。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不含空中航线、城市内道路),基本形 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网络。重要景区基本通达二级以上公路。加强圈域 城市、旅游名镇名村、景区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统筹建设水、电、气和 通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旅游宾馆酒店、旅游码头、游客集散中心、生态停车场、 星级厕所等相关设施。建设“鄂西圈”公众服务平台。 二、推动生态文化旅游建设 加强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实施生态林业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 承,丰富圈域旅游业发展的文化内涵。以“一江两山”为龙头,重点建设特色鲜 明、优势突出的三大旅游主题板块、十大旅游区、十条精品线路,建成环“一江 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等十二大重点工程。加强旅游名城强县名镇(村) 的建设,积极推进大洪山旅游区、清江画廊旅游区等跨行政区域资源整合。培育 一批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生态文化旅游市场主体,打造若干集民俗风情、地域 文化、传统与现代元素于一体的经典演艺剧目。 专栏4:“鄂西圈”十大旅游区 1、三峡大坝-平湖半岛旅游区 2、武当山-太极湖旅游区 3、神农架旅游区
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 及武汉东西湖综合性示范区、咸宁华中低碳产业示范区、孝感临空经济示范区、 黄冈临港经济示范区和黄石、潜江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示范区等建设。 第五章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充分发挥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旅游业为引擎,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 下简称“鄂西圈”)建设成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科考探险等综合 性旅游圈,生态保护良好、生态旅游发达等生态文明圈,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 三国文化、土家苗族民俗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等特色文化圈,推动圈域经 济社会全面发展,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促进全省生态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森林覆盖率达到 4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圈 域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5%;实现年游客接待量 1.4 亿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占 全省 40%以上;圈域生产总值力争达到 1 万亿元。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到 13 万公里(不含空中航线、城市内道路),基本形 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网络。重要景区基本通达二级以上公路。加强圈域 城市、旅游名镇名村、景区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统筹建设水、电、气和 通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旅游宾馆酒店、旅游码头、游客集散中心、生态停车场、 星级厕所等相关设施。建设“鄂西圈”公众服务平台。 二、推动生态文化旅游建设 加强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实施生态林业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 承,丰富圈域旅游业发展的文化内涵。以“一江两山”为龙头,重点建设特色鲜 明、优势突出的三大旅游主题板块、十大旅游区、十条精品线路,建成环“一江 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等十二大重点工程。加强旅游名城强县名镇(村) 的建设,积极推进大洪山旅游区、清江画廊旅游区等跨行政区域资源整合。培育 一批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生态文化旅游市场主体,打造若干集民俗风情、地域 文化、传统与现代元素于一体的经典演艺剧目。 专栏 4:“鄂西圈”十大旅游区 1、三峡大坝-平湖半岛旅游区 2、武当山-太极湖旅游区 3、神农架旅游区
4、襄阳古隆中-鱼梁洲旅游区 5、荆州古城旅游区 6、洪湖岸边是家乡-石首天鹅洲旅游区 7、清江画廊旅游区 8、明显陵-漳河旅游区 9、炎帝神农故里-大洪山旅游区 10、恩施腾龙洞-大峡谷旅游区 三、推动圈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制定并实施促进“鄂西圈”产业优化发展的政策。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为切 入点,加快相关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快旅游商品、宾馆酒店业、特色餐饮业、商 贸会展业、特色养老、体有休闲、旅游地产等关联产业的发展。继续发挥电力、 汽车、化工、建材、生物医药、特色农业等产业优势,着力构建“襄十随”汽车 产业带、“宜荆(门)”电力化工产业带、“荆荆襄随”现代农业产业带与“宜 恩神十”特色生态产业带,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充分发挥襄阳、宜昌两个副 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促进圈域八市(州、林区)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协调发 展。 第六章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综合优势,努力建设“三带一枢纽”,加强沿 江开放开发省际合作,将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促进“两圈”互动和推动全省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和全国水资源可 特续利用典型示范区。湖北长江经济带生产总值占全省6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 9%,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加快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促进汉江流 域与“两圈”相融合、与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相呼应,构建全省经济 发展新的支撑点和增长极,实现江汉平原振兴崛起。 一、加快建设长江中游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4、襄阳古隆中-鱼梁洲旅游区 5、荆州古城旅游区 6、洪湖岸边是家乡-石首天鹅洲旅游区 7、清江画廊旅游区 8、明显陵-漳河旅游区 9、炎帝神农故里-大洪山旅游区 10、恩施腾龙洞-大峡谷旅游区 三、推动圈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制定并实施促进“鄂西圈”产业优化发展的政策。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为切 入点,加快相关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快旅游商品、宾馆酒店业、特色餐饮业、商 贸会展业、特色养老、体育休闲、旅游地产等关联产业的发展。继续发挥电力、 汽车、化工、建材、生物医药、特色农业等产业优势,着力构建“襄十随”汽车 产业带、“宜荆(门)”电力化工产业带、“荆荆襄随”现代农业产业带与“宜 恩神十”特色生态产业带,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充分发挥襄阳、宜昌两个副 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促进圈域八市(州、林区)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协调发 展。 第六章 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综合优势,努力建设“三带一枢纽”,加强沿 江开放开发省际合作,将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促进“两圈”互动和推动全省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和全国水资源可 持续利用典型示范区。湖北长江经济带生产总值占全省 6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 59%,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加快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促进汉江流 域与“两圈”相融合、与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相呼应,构建全省经济 发展新的支撑点和增长极,实现江汉平原振兴崛起。 一、加快建设长江中游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重点完善水运设施,积极推进港口与航道建设,大幅提升长江干线航道的通 航能力,完善干支直达的水运网络。支持江海直达运输,加快发展标准化、专业 化运输船舶。积极建设长江中游现代港口体系,着力打造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加快建设沿江高等级公路、铁路,完善沿江通道布局。着力构建江汉平原腹地综 合交通网络。建设一批过江通道,提高南北贯通能力。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 进一步提升港口的辐射带动能力。基本建成中部地区功能最完善、辐射面最广的 综合交通运输区纽。 二、着力建设现代产业密集带 坚持以“水”兴带,着力构建以水资源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先发展涉 水产业。积极发展以治金、石化、汽车、船舶、装备制造等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 以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展以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以 高产优质水稻、名优特淡水产品等为主的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各城市 功能定位与分工明确的产业园区,构建沿江区域间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着力建设新型城镇连绵带 围绕“一核六点”布局沿江城镇体系。充分发挥武汉核心作用和宜昌、荆州、 黄石、鄂州、黄冈、咸宁等重要节点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功能。协调推进“以港兴 城”战略,着力提升沿江地区城镇化水平,力争带域内20个县(市、区)生产 总值均超过200亿元。加快发展大城市,培育发展2个至3个城区人口过百万的 大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提升鄂州、黄冈及咸宁城市化水平,着力扩大洪澍 赤壁、石首等中小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城市规模。大力发展沿江重点镇和中心镇, 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镇功能,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四、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带 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重点加强水资源、岸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土地 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强河道治理,维持河势稳定。加大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 力度,保护重要与敏感生态功能区,加强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 济,努力实现区域绿色增长,使带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 五、加快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 加快现代水利工程与航运建设。重点建设水利综合开发工程。加快实施 南水北调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工程、部分闸站改造、局部航道整治等汉江中 下游四项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引江补汉神农溪调水工程、碾盘山水利枢纽工程前 期工作。建设现代航运体系。加快推进汉江航运枢纽建设,形成环绕江汉平原的 长江一江汉运河一汉江810公里高等级航道圈,建设功能完善、专业化和高效率 的汉江港口体系。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提高汉江流域农业综合 生产能力。重点开展土地整理、低丘地改造、难徐开发、村庄整治等,增加耕
重点完善水运设施,积极推进港口与航道建设,大幅提升长江干线航道的通 航能力,完善干支直达的水运网络。支持江海直达运输,加快发展标准化、专业 化运输船舶。积极建设长江中游现代港口体系,着力打造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加快建设沿江高等级公路、铁路,完善沿江通道布局。着力构建江汉平原腹地综 合交通网络。建设一批过江通道,提高南北贯通能力。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 进一步提升港口的辐射带动能力。基本建成中部地区功能最完善、辐射面最广的 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二、着力建设现代产业密集带 坚持以“水”兴带,着力构建以水资源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先发展涉 水产业。积极发展以冶金、石化、汽车、船舶、装备制造等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 以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展以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以 高产优质水稻、名优特淡水产品等为主的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各城市 功能定位与分工明确的产业园区,构建沿江区域间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着力建设新型城镇连绵带 围绕“一核六点”布局沿江城镇体系。充分发挥武汉核心作用和宜昌、荆州、 黄石、鄂州、黄冈、咸宁等重要节点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功能。协调推进“以港兴 城”战略,着力提升沿江地区城镇化水平,力争带域内 20 个县(市、区)生产 总值均超过 200 亿元。加快发展大城市,培育发展 2 个至 3 个城区人口过百万的 大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提升鄂州、黄冈及咸宁城市化水平,着力扩大洪湖、 赤壁、石首等中小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城市规模。大力发展沿江重点镇和中心镇, 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镇功能,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四、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带 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重点加强水资源、岸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土地 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强河道治理,维持河势稳定。加大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 力度,保护重要与敏感生态功能区,加强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 济,努力实现区域绿色增长,使带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 五、加快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 加快现代水利工程与航运建设。重点建设水利综合开发工程。加快实施 南水北调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工程、部分闸站改造、局部航道整治等汉江中 下游四项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引江补汉神农溪调水工程、碾盘山水利枢纽工程前 期工作。建设现代航运体系。加快推进汉江航运枢纽建设,形成环绕江汉平原的 长江—江汉运河—汉江 810 公里高等级航道圈,建设功能完善、专业化和高效率 的汉江港口体系。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提高汉江流域农业综合 生产能力。重点开展土地整理、低丘岗地改造、滩涂开发、村庄整治等,增加耕
地面积。实施“移土培肥”工程(丹江口库区),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重点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着力建设集 文化考察、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和购物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支撑。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以汉江为纽带,以 武汉、襄阳、十堰三个城镇密集区为支撑,以中小城市为节点,三条城镇发展主 轴和五条城镇发展辅轴相联结的汉江流域沿江沿线特色城镇带。加强生态环境保 护。重点建设丹江口库区水源涵养与水质保护生态功能区、汉江中游水源涵养与 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江汉平原农田防护和用材林功能区。 第三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律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 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 业核心竞争力。 第七章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进一步发挥湖北科教优势,促进各类要资原向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和园☒ 集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拓宽 发展领域、提升竞争水平,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省 经济中的比重,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 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战 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中西部前列,部 分领域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下一代网络、应用电子等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加 快超高速率、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通信传输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光 通信专业元器件和组件,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培育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 核心基础产业。下一代网络产业。加强下一代互联网和“三网融合”关键技术、 关键设各、关肆软件、业务应用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引导现有网络向PV6时 渡。加快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产品的研发、制造和示范应用。突破物联网核心关 键技术,扩大物联网推广应用,推动物联网及相关产业发展。应用电子产业。扩 大新型消费电子产品生产规模,打造半导体照明完整产业链,提高新型电力电子 器件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积极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和高效绿色新型电池产品。 二、高瑞装备制造产业 重点发展高档数控装备及系统、激光加工设备、数字化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 装备、航空航天设备等产业,着力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促进制造业 技术自主化、制造柔性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
地面积。实施“移土培肥”工程(丹江口库区),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重点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着力建设集 文化考察、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和购物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支撑。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以汉江为纽带,以 武汉、襄阳、十堰三个城镇密集区为支撑,以中小城市为节点,三条城镇发展主 轴和五条城镇发展辅轴相联结的汉江流域沿江沿线特色城镇带。加强生态环境保 护。重点建设丹江口库区水源涵养与水质保护生态功能区、汉江中游水源涵养与 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江汉平原农田防护和用材林功能区。 第三篇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 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 业核心竞争力。 第七章 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进一步发挥湖北科教优势,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向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和园区 集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拓宽 发展领域、提升竞争水平,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省 经济中的比重,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 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战 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中西部前列,部 分领域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下一代网络、应用电子等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加 快超高速率、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通信传输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光 通信专业元器件和组件,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培育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 核心基础产业。下一代网络产业。加强下一代互联网和“三网融合”关键技术、 关键设备、关键软件、业务应用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引导现有网络向 IPV6 过 渡。加快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产品的研发、制造和示范应用。突破物联网核心关 键技术,扩大物联网推广应用,推动物联网及相关产业发展。应用电子产业。扩 大新型消费电子产品生产规模,打造半导体照明完整产业链,提高新型电力电子 器件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积极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和高效绿色新型电池产品。 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重点发展高档数控装备及系统、激光加工设备、数字化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 装备、航空航天设备等产业,着力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促进制造业 技术自主化、制造柔性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
三、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电子新材料、生物及环保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量大面广和重大基础设施急需的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复 合材料为突破口,大幅提高新材料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以武汉、襄阳、宜昌、 黄石等为重点,打造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四、生物产业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优势 产品。生物医药。大力促进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原料药及中间 体发展,提高现代中药与天然药物发展水平,加快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 业化。生物农业。加快研发和推广生物育种核心技术:推进生物农药、生物肥料、 生物兽药及生物饲料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的立业化发展和推广应用。生物制诰。 围绕微生物制造和生物基材料等领域,加强生物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提高酶 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水平及应用能力。 五、节能环保产业 围绕钢铁、石化、火电、建材等行业,重点发展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 物质基础和技术装备保障以及服务的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境治理产 业。节能产业。加快节能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着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核心技术、装各和产品,支特节能由机、节能空炉、节能水泵、节能灯、高压 变频器、软启动等节能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快固体废弃物、 城市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等循环利用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格林 美等一批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加快发展。环境治理产业。重点研发和生产水污染治 理、大气污染治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装备。 六、新能源产业 重点推进核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等新能源开发应用进程。核电产 业。依托核电项目建设,逐步形成核电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行维 护、技术服务等完整的核电产业链。太阳能产业。加快光伏组件、逆变器、控制 系统、系统集成等技术开发,提高光伏产业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和关键部件自主 创新能力与太阳能产业化水平。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加快推进太阳能建筑 一体化。生物质能源产业。积极推进非粮生物燃料产业发展。支持秸秆焚烧发电、 秸秆气化、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加快生物质焚烧发电设备的研发和生产,进 一步开展大型系殖场、污水处理沼气发电试点。风能产业。适度加快风电建设, 鼓励企业投资先进风能装备。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三、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电子新材料、生物及环保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量大面广和重大基础设施急需的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复 合材料为突破口,大幅提高新材料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以武汉、襄阳、宜昌、 黄石等为重点,打造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四、生物产业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优势 产品。生物医药。大力促进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原料药及中间 体发展,提高现代中药与天然药物发展水平,加快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 业化。生物农业。加快研发和推广生物育种核心技术;推进生物农药、生物肥料、 生物兽药及生物饲料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和推广应用。生物制造。 围绕微生物制造和生物基材料等领域,加强生物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提高酶 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水平及应用能力。 五、节能环保产业 围绕钢铁、石化、火电、建材等行业,重点发展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 物质基础和技术装备保障以及服务的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境治理产 业。节能产业。加快节能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着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核心技术、装备和产品,支持节能电机、节能窑炉、节能水泵、节能灯、高压 变频器、软启动等节能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快固体废弃物、 城市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等循环利用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格林 美等一批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加快发展。环境治理产业。重点研发和生产水污染治 理、大气污染治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装备。 六、新能源产业 重点推进核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等新能源开发应用进程。核电产 业。依托核电项目建设,逐步形成核电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行维 护、技术服务等完整的核电产业链。太阳能产业。加快光伏组件、逆变器、控制 系统、系统集成等技术开发,提高光伏产业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和关键部件自主 创新能力与太阳能产业化水平。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加快推进太阳能建筑 一体化。生物质能源产业。积极推进非粮生物燃料产业发展。支持秸秆焚烧发电、 秸秆气化、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加快生物质焚烧发电设备的研发和生产,进 一步开展大型养殖场、污水处理厂沼气发电试点。风能产业。适度加快风电建设, 鼓励企业投资先进风能装备。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