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改革将进入攻坚阶段。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行综合 配套改革,化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的深层次矛盾,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 制机制,将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 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 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 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快 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 义的基础。 科学发展是解决湖北所有问题的关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湖北科 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今湖北,坚持科学发展的根本体现就是推进跨越式发展 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必须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 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转型 好中求快,能快则快,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突出以下宏观导 向: 一坚持跨越式发展。在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可持 续发展能力,推动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础上, 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有机统一。 一坚特转型发展。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 各领域,加快创新发展模式,把发展转换到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内需外需“双 轮”驱动的轨道,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转换到民生优先、共建共 享的轨道,推进以调整结构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转型,实现科学发展与转型发展的 有机统一 一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 放活的方针,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使城乡居民平等参与现 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 能区,积极完善区域玫策,大力推动区域合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城乡区 域特色发展与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 一坚持创新发展。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 撑,把创新精神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大力推进科 技、文化创新,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科教人才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创新 型湖北,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
“十二五”时期,改革将进入攻坚阶段。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行综合 配套改革,化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的深层次矛盾,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 制机制,将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 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 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 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快 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 义的基础。 科学发展是解决湖北所有问题的关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湖北科 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今湖北,坚持科学发展的根本体现就是推进跨越式发展。 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必须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转型, 好中求快,能快则快,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突出以下宏观导 向: ——坚持跨越式发展。在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可持 续发展能力,推动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础上, 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有机统一。 ——坚持转型发展。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 各领域,加快创新发展模式,把发展转换到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内需外需“双 轮”驱动的轨道,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转换到民生优先、共建共 享的轨道,推进以调整结构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转型,实现科学发展与转型发展的 有机统一。 ——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 放活的方针,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使城乡居民平等参与现 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 能区,积极完善区域政策,大力推动区域合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城乡区 域特色发展与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 ——坚持创新发展。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 撑,把创新精神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大力推进科 技、文化创新,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科教人才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创新 型湖北,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
一呕特绿色发展。竖竖围绕“生态立省”,把律设生态文明与推讲新型工 业化、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 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发展,大力推广低碳技术,加大绿 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坚持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把保障 和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 民、惠民、安民上,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 统一。 二、主要目标 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 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年 均增长10%左右,突破6000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6%:价格总 水平保持基本稳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电子信息、汽车、石化、装备制造、食品五大 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跨越5000亿元,新兴产业产值力争突破万亿元,高新技术 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5%。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47: 4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武汉、襄阳、宜昌“一主两副”中心城市 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湖北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 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线串珠、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城镇化率提高到52%以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形成城市带动 农村,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新格局。 一“两型”社会建设加快。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修复。 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一五”期末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比“十一五”期末明显减少,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重点水域水 质进一步改善。 一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 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科技强省、教育强省 文化强省、体有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居民的带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 彩,城镇将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全省城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 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明显提 升,社会公平与正义得到有效维护: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 题得到有效解决
——坚持绿色发展。紧紧围绕“生态立省”,把建设生态文明与推进新型工 业化、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 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发展,大力推广低碳技术,加大绿 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把保障 和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 民、惠民、安民上,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 统一。 二、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 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0%以上,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年 均增长 10%左右,突破 6000 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14.6%;价格总 水平保持基本稳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电子信息、汽车、石化、装备制造、食品五大 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跨越 5000 亿元,新兴产业产值力争突破万亿元,高新技术 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 15%。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 10∶47∶ 4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武汉、襄阳、宜昌“一主两副”中心城市 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湖北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 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线串珠、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城镇化率提高到 52%以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形成城市带动 农村,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新格局。 ——“两型”社会建设加快。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修复。 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一五”期末降低 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比“十一五”期末明显减少,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7%,重点水域水 质进一步改善。 ——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 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科技强省、教育强省、 文化强省、体育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 彩,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5%以内,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 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 10%;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明显提 升,社会公平与正义得到有效维护;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 题得到有效解决
一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 创新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基本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自主刘新能力不断增强,努力律设知识产权强省。全省研究与式验发展经费支出 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显著增加。科技成 果转化率明显提高。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达到790万人。 一一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取得明显进展。加快建设中部乃至 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自主创新示范基地)、优质农 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报纽,建成中部地区经济要索 富集、充满创新活力的区域、中部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和促进中部地 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改革创新等方面走在中部地区前 列,自主创新示范功能、对外开放服务功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功能明显增 强,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专栏3:规划指标的属性 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体现党的十七大提出 的发展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 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二是体现人民群众过上 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供更加丰富 的精神文化产品、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加完善的社会管理、更加安全的生活 环境。其中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预期性指标是表明政府期望发展的方向,主要靠市场主体自主行为来实现的 指标,政府主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通过适时调整宏 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经济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实现的目标
——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 创新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基本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努力建设知识产权强省。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2.0%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显著增加。科技成 果转化率明显提高。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达到 790 万人。 ——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取得明显进展。加快建设中部乃至 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自主创新示范基地)、优质农 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成中部地区经济要素 富集、充满创新活力的区域、中部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和促进中部地 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改革创新等方面走在中部地区前 列,自主创新示范功能、对外开放服务功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功能明显增 强,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专栏 3:规划指标的属性 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体现党的十七大提出 的发展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 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二是体现人民群众过上 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供更加丰富 的精神文化产品、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加完善的社会管理、更加安全的生活 环境。其中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预期性指标是表明政府期望发展的方向,主要靠市场主体自主行为来实现的 指标,政府主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通过适时调整宏 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经济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实现的目标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全省战略意图的指标,是省 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政府和省直有 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主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 确保实现的目标 第二篇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 “两圈一带”战路是湖北推动科学发展的载体,是加快转变经济发据方式的 抓手。大力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优化空间布局,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区域联动协调发展。 第四章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按照国家批复的《关于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 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要求,着力构建要素富集、产业集聚、资源节约的活力城 市圈,通达、通畅、智能的快捷城市圈,绿色、宜居、和谐的生态城市圈。发挥 武汉龙头作用,明确各城市发展定位,增强耦合度,发挥集成效应,提高核心竞 争力,实现武汉城市圈率先崛起,努力在“两型”社会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引领和带动全省体制机制创新和“两型”社会建设。圈域生产总值占全省62%以 上,经济增长速度、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幅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幅度均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达到58%以上。 一、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大力推进九大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先行先试示范 效应。创新资源节约体制机制,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完善差别能源价格体系 开展绿色电价试点,实施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推进 城市水务改革,实施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建立节约用水机制。创新环境保护体制 机制,扩大排污权交易,探索碳交易,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完善环境保护的市 场机制,探索跨区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新模式。创新科技体制机制,积极开展股 权激励试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体制机制,建立促进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群发展和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引导 与协调机制,探索开发区发展新模式。创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制机制,扩 大“迁村腾地”试点,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 权流转市场,探索农树集体建设用地合理流转新机制。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 制,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财税金 融、对内对外开放、行政管理等领域配套改革,充分利用部省合作共建平台,在 相关领域创新体制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形成推动改革试验的强大合力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全省战略意图的指标,是省 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政府和省直有 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主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 确保实现的目标。 第二篇 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 “两圈一带”战略是湖北推动科学发展的载体,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抓手。大力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优化空间布局,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区域联动协调发展。 第四章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按照国家批复的《关于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 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要求,着力构建要素富集、产业集聚、资源节约的活力城 市圈,通达、通畅、智能的快捷城市圈,绿色、宜居、和谐的生态城市圈。发挥 武汉龙头作用,明确各城市发展定位,增强耦合度,发挥集成效应,提高核心竞 争力,实现武汉城市圈率先崛起,努力在“两型”社会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引领和带动全省体制机制创新和“两型”社会建设。圈域生产总值占全省 62%以 上,经济增长速度、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幅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幅度均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达到 58%以上。 一、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大力推进九大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先行先试示范 效应。创新资源节约体制机制,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完善差别能源价格体系, 开展绿色电价试点,实施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推进 城市水务改革,实施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建立节约用水机制。创新环境保护体制 机制,扩大排污权交易,探索碳交易,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完善环境保护的市 场机制,探索跨区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新模式。创新科技体制机制,积极开展股 权激励试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体制机制,建立促进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群发展和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引导 与协调机制,探索开发区发展新模式。创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制机制,扩 大“迁村腾地”试点,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 权流转市场,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合理流转新机制。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 制,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财税金 融、对内对外开放、行政管理等领域配套改革,充分利用部省合作共建平台,在 相关领域创新体制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形成推动改革试验的强大合力
二、加快推进圈域一体化 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与一体化布局。进一步优化圈域产业分工与空间布局。鼓 励武汉发展总部经济,向周边八市转移一般加工业。八市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发展 方向和重点,加强相五间协作,并积极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和辐射。技动武汉、黄 石等国家级开发区与周边市开展“区外园”合作。积极推进鄂州葛店经济开发区 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化工新城融合发展,支持武汉、孝感临空经济区协作 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圈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集群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和 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推进城镇化与城乡建设一体化。以“一核一带三区”为重点,加快推进 圈域城镇建设。进一步增强龙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大中城市,推进 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重点镇建设。以城际铁路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一站 城(镇)”建设,开展“扩权强镇”试点。积极推进中心村建设。基本形成城乡 建设一体化格局。 加快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城乡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等一体化建设。鼓 励商业连锁经营企业下乡进村,推动圈域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基本建成以武汉为 中心的圈域一小时高效物流服务圈。 加快推进交通与通信建设一体化。构建三大综合交通圈,完善七条综合交通 通道,打造六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武汉至八市区“ 一小时交通圈”,武汉 至圈域县(市)“一至两小时交通圈”。建设“资源共享、集约高效”的综合交 通通信系统,基本形成以武汉通信枢纽和城市圈发达的通信网络为依托的综合交 通信息化平台。分步实施圈域区号统一,加快通信一体化进程。 加快推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统筹规划安排圈域生态建设,加强梁 子湖等跨行政区域的湖泊、河流水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圈域大气联防联控。严格 控制各类污染,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建设圈域地震安全保障工程。突出平原水网 景观、丘陵山地自然生态及滨江滨湖特色,构建“碧水、蓝天、青山、美城”的 生态格局。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社会事业一体化。着力推动人才项目对接、 教育共建联动、科技互动促进、卫生资源整合、社会保障统筹及旅游、文化、体 育资源共享等专项建设,推进形成圈域各类社会事业联合体。缩小区域间基本公 共服务差距,实现社会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中部前列。 三、推讲重点示范区建设 大力推进以“改革先行、创新密集、‘两型’社会集中展示、同城化发展引 领”为特色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鄂州先行示范区、以水生态修复与治 理为特色的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以水生态保护与有效利用为特色的大梁 子湖生态旅游示范区、以跨区域重化工产业循环发展为特色的青(山)阳(罗)
二、加快推进圈域一体化 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与一体化布局。进一步优化圈域产业分工与空间布局。鼓 励武汉发展总部经济,向周边八市转移一般加工业。八市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发展 方向和重点,加强相互间协作,并积极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和辐射。鼓励武汉、黄 石等国家级开发区与周边市开展“区外园”合作。积极推进鄂州葛店经济开发区 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化工新城融合发展,支持武汉、孝感临空经济区协作 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圈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集群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和 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推进城镇化与城乡建设一体化。以“一核一带三区”为重点,加快推进 圈域城镇建设。进一步增强龙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大中城市,推进 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重点镇建设。以城际铁路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一站一 城(镇)”建设,开展“扩权强镇”试点。积极推进中心村建设。基本形成城乡 建设一体化格局。 加快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城乡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等一体化建设。鼓 励商业连锁经营企业下乡进村,推动圈域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基本建成以武汉为 中心的圈域一小时高效物流服务圈。 加快推进交通与通信建设一体化。构建三大综合交通圈,完善七条综合交通 通道,打造六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武汉至八市区“一小时交通圈”,武汉 至圈域县(市)“一至两小时交通圈”。建设“资源共享、集约高效”的综合交 通通信系统,基本形成以武汉通信枢纽和城市圈发达的通信网络为依托的综合交 通信息化平台。分步实施圈域区号统一,加快通信一体化进程。 加快推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统筹规划安排圈域生态建设,加强梁 子湖等跨行政区域的湖泊、河流水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圈域大气联防联控。严格 控制各类污染,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建设圈域地震安全保障工程。突出平原水网 景观、丘陵山地自然生态及滨江滨湖特色,构建“碧水、蓝天、青山、美城”的 生态格局。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社会事业一体化。着力推动人才项目对接、 教育共建联动、科技互动促进、卫生资源整合、社会保障统筹及旅游、文化、体 育资源共享等专项建设,推进形成圈域各类社会事业联合体。缩小区域间基本公 共服务差距,实现社会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中部前列。 三、推进重点示范区建设 大力推进以“改革先行、创新密集、‘两型’社会集中展示、同城化发展引 领”为特色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鄂州先行示范区、以水生态修复与治 理为特色的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以水生态保护与有效利用为特色的大梁 子湖生态旅游示范区、以跨区域重化工产业循环发展为特色的青(山)阳(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