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全文) “十二五”时期(二O一一年至二O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 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的重要时期。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 我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实现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开创山西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 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的 重重困扰,面对经济社会建设的繁重任务,全省上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 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迎难而上、砥丽奋进,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 重大进展,各项工作取得新成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结 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取得重大成果:重点工程建设实 现历史性突破,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 圆满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全部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 得到扭转,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 提高: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 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 国际化深入推进,国内外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省转型跨越发展。国家扩大内需和促 进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对能源、材料和装备的需求将持续增加:煤炭工业可持
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全文) “十二五”时期(二〇一一年至二〇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 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的重要时期。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 我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实现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开创山西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 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的 重重困扰,面对经济社会建设的繁重任务,全省上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 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迎难而上、砥砺奋进,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 重大进展,各项工作取得新成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结 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取得重大成果;重点工程建设实 现历史性突破,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 圆满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全部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 得到扭转,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 提高;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 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 国际化深入推进,国内外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省转型跨越发展。国家扩大内需和促 进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对能源、材料和装备的需求将持续增加;煤炭工业可持
续发展试点、循环经济试点省和生态省试点特别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 苹试验区,将为我省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我省进入工业化跃升期、城镇化加速期、 节能环保攻坚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期,将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十一五”时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和不断完善的软硬发展环境,为承接国际国内 产业转移、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全省上下创先争优、奋力赶超,形 成了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产业结构 单一化、初级化、重型化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城乡区域发 展不协调,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不高,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欠账较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 发展环境欠佳,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政府职能转变还不能适应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 干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少数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比较突出。我们必须进一步 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准确判断形势变化,科学把 握发展规律,抢抓机遇,破解难题,加快推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全面贯彻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 苹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从我省实际出发,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转型跨越发展为目标,以推进国家 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以安全生产为重要保障,大 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在建设国家新型能源
续发展试点、循环经济试点省和生态省试点特别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 革试验区,将为我省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我省进入工业化跃升期、城镇化加速期、 节能环保攻坚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期,将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十一五”时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和不断完善的软硬发展环境,为承接国际国内 产业转移、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全省上下创先争优、奋力赶超,形 成了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产业结构 单一化、初级化、重型化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城乡区域发 展不协调,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不高,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欠账较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 发展环境欠佳,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政府职能转变还不能适应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 干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少数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比较突出。我们必须进一步 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准确判断形势变化,科学把 握发展规律,抢抓机遇,破解难题,加快推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全面贯彻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 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从我省实际出发,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转型跨越发展为目标,以推进国家 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以安全生产为重要保障,大 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在建设国家新型能源
和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 产性服务业大省、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再造一个新山西。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 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一一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翻番,就业持续增加,经济增长质量和 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一一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带动经济增长的 产业结构、驱动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结构更趋合理,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区 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 境显著改善,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 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低 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质量 和水平显著提高。 一一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民受 教育程度稳步提升,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 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一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资源型经济 转型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对外开放的 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对外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二、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基础
和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 产性服务业大省、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再造一个新山西。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 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翻番,就业持续增加,经济增长质量和 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带动经济增长的 产业结构、驱动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结构更趋合理,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区 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 境显著改善,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 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低 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质量 和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民受 教育程度稳步提升,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 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资源型经济 转型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对外开放的 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对外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二、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基础
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注重优化生产 力布局,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 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5)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 的不同功能定位和要求,进一步优化空间开发结构,提高国土资源利用效率,促进 区域分工合理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际良性互动。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 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大运骨干通道沿线等地区,要优化开发,加快发展新兴产 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从严控制一般性传统产业项目,不再布局煤炭、焦炭、治金、 化工、水泥等项目,对现有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项目要逐步关停淘汰或搬迁改 造。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人口集聚度较高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要重点开 发,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在煤、水和土地资 源富集区,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等资源深加工产业。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 脆弱的地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鼓励发展以林果业为主 导的特色农业、林业。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重要水源地和 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按照国家生产力布局要求,建设晋北动力 煤基地、晋中炼焦煤基地、晋东无烟煤基地及相应的电力基地,推动能源资源集中 开发、集约生产和生态环境集中治理修复。加快建立完善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政 策法规体系、利益补偿机制和绩效考核办法,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编 制规划、布局项目、谋划发展。 (6)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投资力度。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 益。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 建设。在此前提下,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在确保在建续建重点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的基础上,统筹基础设施投资与产业 开发投资,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以新兴产业发展为主导的产业投资规模:
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注重优化生产 力布局,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 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5)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 的不同功能定位和要求,进一步优化空间开发结构,提高国土资源利用效率,促进 区域分工合理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际良性互动。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 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大运骨干通道沿线等地区,要优化开发,加快发展新兴产 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从严控制一般性传统产业项目,不再布局煤炭、焦炭、冶金、 化工、水泥等项目,对现有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项目要逐步关停淘汰或搬迁改 造。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人口集聚度较高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要重点开 发,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在煤、水和土地资 源富集区,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等资源深加工产业。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 脆弱的地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鼓励发展以林果业为主 导的特色农业、林业。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重要水源地和 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按照国家生产力布局要求,建设晋北动力 煤基地、晋中炼焦煤基地、晋东无烟煤基地及相应的电力基地,推动能源资源集中 开发、集约生产和生态环境集中治理修复。加快建立完善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政 策法规体系、利益补偿机制和绩效考核办法,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编 制规划、布局项目、谋划发展。 (6)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投资力度。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 益。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 建设。在此前提下,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在确保在建续建重点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的基础上,统筹基础设施投资与产业 开发投资,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以新兴产业发展为主导的产业投资规模;
统筹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 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向革命老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倾斜: 统筹国有投资与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投资规模。促进投资消费良性 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育更多最终需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发展各种运输方式,继 续加大铁路、公路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机场布局,大力推进国家级、省级 综合运输枢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衔接顺畅、便捷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实现省 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相邻地级市2小时通达、地级市到所属各县(市、 区)1小时通达和省会到省内主要区域性中心城市航空1小时通达。加大出省通道 和出海通道建设力度,构建连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欧亚大陆桥的对外开放 大通道。加快构筑纵贳南北、横跨东西,多源互补、丰枯调剂,保障应急、促进发 展的大水网,加强河流治理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 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城际轻轨和地铁等轨道交通,推进交通、 通信、供电、供排水、供气、供暖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全面提升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 三、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通过“七条路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 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8)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形成若干 亿吨级和千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推进煤、电、路、港、航一体化经营:实现 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提高煤炭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鼓励 煤炭企业多元发展,者力提高非煤产业比重,进一步巩固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坚 持总量控制、产能置换、上大关小、扶优汰劣的原则,推进焦化、治金、电力、建
统筹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 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向革命老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倾斜; 统筹国有投资与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投资规模。促进投资消费良性 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育更多最终需求。 (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发展各种运输方式,继 续加大铁路、公路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机场布局,大力推进国家级、省级 综合运输枢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衔接顺畅、便捷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实现省 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 3 小时通达、相邻地级市 2 小时通达、地级市到所属各县(市、 区)1 小时通达和省会到省内主要区域性中心城市航空 1 小时通达。加大出省通道 和出海通道建设力度,构建连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欧亚大陆桥的对外开放 大通道。加快构筑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多源互补、丰枯调剂,保障应急、促进发 展的大水网,加强河流治理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 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城际轻轨和地铁等轨道交通,推进交通、 通信、供电、供排水、供气、供暖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全面提升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 三、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通过“七条路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 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8)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形成若干 亿吨级和千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推进煤、电、路、港、航一体化经营;实现 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提高煤炭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鼓励 煤炭企业多元发展,着力提高非煤产业比重,进一步巩固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坚 持总量控制、产能置换、上大关小、扶优汰劣的原则,推进焦化、冶金、电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