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1月17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2011一2015年),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 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 对于巩固和扩大灾后恢复重建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建设西部 经济发展高地进程,全面提升四川在西部和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夺取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 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 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推进“两个加快”,全省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百大成就。闲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结 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成 效显著,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成效。 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突破,充分开放合作打开新 局面。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族地区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社会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全省社会保持稳定。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抗震救灾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灾 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地震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焕发出蓬勃生 机和旺盛活力。 (2)“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形势。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 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有新突 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尚 未消除,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仍然比 较脆弱,不确定因素较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经过改革开放 30多年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正在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工业化、 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 要战略机遇期。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从省内看,经过“十一五”发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发 .1
- 1 -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 年 11 月 17 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 年),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 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 对于巩固和扩大灾后恢复重建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建设西部 经济发展高地进程,全面提升四川在西部和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夺取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 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 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推进“两个加快”,全省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结 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成 效显著,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成效。 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突破,充分开放合作打开新 局面。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族地区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社会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全省社会保持稳定。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抗震救灾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灾 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地震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焕发出蓬勃生 机和旺盛活力。 (2)“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形势。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 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 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尚 未消除,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仍然比 较脆弱,不确定因素较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正在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工业化、 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 要战略机遇期。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从省内看,经过 “十一五”发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发
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进入推进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新阶段,正处于抢 抓机遇、攻坚克难、乘势突破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时期,我省面临国家把深 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 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进一步支持地震灾区发展振兴、大力扶持民 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等重大机遇,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有 利条件。同时,“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省情,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明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实际,发展不足、发展 水平不高仍然是四川最大的问题。我省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不强、区域发展竞争加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等压力和挑战。我们必须科学判断 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努力实现四川 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 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以 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 发展能力,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建 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4)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原则。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 征,着眼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十二五”发展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紧紧抓住重大发展机遇,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我 省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努力促进经济 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逐步缩小与全国和发达地区的发 展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培育新的 经济增长极,扶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跨越发展。全面加强社会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一一优化结构,可持续发展。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 经济增长的格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三次产 -2
- 2 - 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进入推进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新阶段,正处于抢 抓机遇、攻坚克难、乘势突破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时期,我省面临国家把深 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 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进一步支持地震灾区发展振兴、大力扶持民 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等重大机遇,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有 利条件。同时,“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省情,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明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实际,发展不足、发展 水平不高仍然是四川最大的问题。我省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不强、区域发展竞争加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等压力和挑战。我们必须科学判断 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努力实现四川 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 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以 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 发展能力,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建 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4)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原则。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 征,着眼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十二五”发展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紧紧抓住重大发展机遇,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我 省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努力促进经济 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逐步缩小与全国和发达地区的发 展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培育新的 经济增长极,扶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跨越发展。全面加强社会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优化结构,可持续发展。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 经济增长的格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三次产
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增强 发展可持续能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 一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 大动力,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把 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川和人 才强省战略,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创新驱动能力。 一一民生为本,共享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 等化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富民和强省的有机统一。 (5)“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 前瞻性、指导性,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 目标是: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 差距明显缩小。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晰提高。西部经济发 展高地地位基本形成,加快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 一一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特色优势 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服务业 比重提高,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一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 稳步提升,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初步建立,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努力实现居民收 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物价基本稳定,就业稳步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劳动关系保持总体稳定,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活品质不断 提升 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空气 质量进一步好转,主要江河水质有效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 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一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行政管 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开放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内 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初步建成。 二、加强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发展条件 .3
- 3 - 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增强 发展可持续能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 ——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 大动力,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把 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川和人 才强省战略,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创新驱动能力。 ——民生为本,共享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 等化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富民和强省的有机统一。 (5)“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 前瞻性、指导性,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 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 差距明显缩小。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西部经济发 展高地地位基本形成,加快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特色优势 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服务业 比重提高,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 稳步提升,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初步建立,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努力实现居民收 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物价基本稳定,就业稳步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劳动关系保持总体稳定,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活品质不断 提升。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空气 质量进一步好转,主要江河水质有效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 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行政管 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开放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内 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初步建成。 二、加强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发展条件
(6)加快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进出川运输大通道和交通枢纽建设,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客运专线、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形成畅通周 边省(市),通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等经济区的快捷运输通道。 加快建设成都主枢纽,完善次级交通枢纽功能。进一步提升国省干线公路等级和 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积极推进水运进出川通 道和内河港口建设。加快航空枢纽及支线机场建设,完善国际国内航线网络,积 极发展航空运输。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成 本的绿色交通,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优势和整体效率,实现客货运输的 便捷换乘、高效衔接。 (7)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着力 构建供水保障体系,努力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以大中 型骨干水利工程和渠系配套为重点,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改善老 早区和农业主产区的灌溉条件。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主要江河防洪工程 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 (8)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优化能源结 构,实现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升能源普遍化服务水平。在保护生态和切实 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下优先发展水电,优化发展火电,积极发展核电,加快 天然气开发建设,因地制宜有序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煤层气、沼气等 新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建设,加快煤电油气 输送通道建设,优化能源区域布局,努力构筑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 源体系。 (9)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以下一代互联网、应急通信体系和数据灾备 中心为重点,完善西部通信枢纽建设,基本建成高速、安全、可靠接入的无线城 市网络系统。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提高信息网 络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设,提升全 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信息网络覆盖率,力争实现行政村基 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 (10)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污 水垃圾处理、防灾减灾、公共绿地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 以农村饮水安全、道路交通、农村电网、集贸市场等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三、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1)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做强做大工业,加快服务 .4-
- 4 - (6)加快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进出川运输大通道和交通枢纽建设,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客运专线、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形成畅通周 边省(市),通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等经济区的快捷运输通道。 加快建设成都主枢纽,完善次级交通枢纽功能。进一步提升国省干线公路等级和 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积极推进水运进出川通 道和内河港口建设。加快航空枢纽及支线机场建设,完善国际国内航线网络,积 极发展航空运输。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成 本的绿色交通,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优势和整体效率,实现客货运输的 便捷换乘、高效衔接。 (7)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着力 构建供水保障体系,努力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以大中 型骨干水利工程和渠系配套为重点,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改善老 旱区和农业主产区的灌溉条件。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主要江河防洪工程 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 (8)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优化能源结 构,实现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升能源普遍化服务水平。在保护生态和切实 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下优先发展水电,优化发展火电,积极发展核电,加快 天然气开发建设,因地制宜有序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煤层气、沼气等 新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建设,加快煤电油气 输送通道建设,优化能源区域布局,努力构筑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 源体系。 (9)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以下一代互联网、应急通信体系和数据灾备 中心为重点,完善西部通信枢纽建设,基本建成高速、安全、可靠接入的无线城 市网络系统。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提高信息网 络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设,提升全 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信息网络覆盖率,力争实现行政村基 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 (10)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污 水垃圾处理、防灾减灾、公共绿地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 以农村饮水安全、道路交通、农村电网、集贸市场等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三、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1)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做强做大工业,加快服务
业发展,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继续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三中 心、四基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淘汰落 后产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质量兴川战略,构建优势突出、布 局合理、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2)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大力推进资源就 地转化和深加工,建设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提高装备制造水平,建设国 家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强军民融合、 寓军于民,建设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充分发挥我省农产品资源优势, 建设西部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1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发 挥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重点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及 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国家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培有一批 技术领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抓好一批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新兴产品,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我省重要的先导 性、支柱性产业。 (1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 为重点,不断拓展服务业新领域,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 平。加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 商贸流通、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家庭服务 和老年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有消费热点,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 的需求。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提升旅游产业层次,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 强省跨越。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发展会展经 济,加快建设以成都为龙头的西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会展中心。 (15)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按照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要求,加快产业园区 发展,培有壮大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依托产业园区,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 优势产业集群,建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 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发展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 业,支持小企业加快发展,增强产业间和企业间协作配套能力。积极推动企业兼 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 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16)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 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 .5
- 5 - 业发展,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继续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三中 心、四基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淘汰落 后产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质量兴川战略,构建优势突出、布 局合理、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2)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大力推进资源就 地转化和深加工,建设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提高装备制造水平,建设国 家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强军民融合、 寓军于民,建设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充分发挥我省农产品资源优势, 建设西部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1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发 挥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重点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及 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国家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培育一批 技术领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抓好一批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新兴产品,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我省重要的先导 性、支柱性产业。 (1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 为重点,不断拓展服务业新领域,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 平。加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 商贸流通、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家庭服务 和老年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 的需求。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提升旅游产业层次,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 强省跨越。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发展会展经 济,加快建设以成都为龙头的西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会展中心。 (15)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按照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要求,加快产业园区 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依托产业园区,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 优势产业集群,建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 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发展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 业,支持小企业加快发展,增强产业间和企业间协作配套能力。积极推动企业兼 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 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16)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 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