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抓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发展。支 持东风日产建设纯电动轿车研发基地,支持襄阳建立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综合 示范区。混合动力汽车。加快发展各类中、高档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及东风自主 品牌、东风本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纯电动汽车。加快发展广泛用于城市环 卫、城建、邮政、旅游等行业的纯电动汽车。实现可快速更换电池组纯电动公交 车的批量生产。推广以慢充电和分散式充电为主的充电方式,着力改进电池技术, 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电动汽车零部件。加快电动汽车电控系统、电池、电机 等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电动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动机、零部 件等。 专栏5: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工程 一关键技术培育工程。研究制订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发展路径。 着力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鄂的实施,集成实施省科技计划项目,加快突破 批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一批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产业化推进工程。在七大新兴产业领域,瞄准产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加快把新一代网络、应用电子、信息服务、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 节能环保设备等培育成为新的干亿级产业。抓紧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 —产业集群集聚工程。着力抓好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光电 子、生物产业、信息产业三个专业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提高集约发展水 平。加快布局若干各具特色的省级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园区),在新兴产业重点 领域新认定一批省级产业集群 一应用示范工程。进一步扩大“光纤到户”试点范围,扩大开展新能源 汽车推广示范工程,推动建设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城市,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垃圾 处理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发展。支 持东风日产建设纯电动轿车研发基地,支持襄阳建立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综合 示范区。混合动力汽车。加快发展各类中、高档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及东风自主 品牌、东风本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纯电动汽车。加快发展广泛用于城市环 卫、城建、邮政、旅游等行业的纯电动汽车。实现可快速更换电池组纯电动公交 车的批量生产。推广以慢充电和分散式充电为主的充电方式,着力改进电池技术, 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电动汽车零部件。加快电动汽车电控系统、电池、电机 等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电动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动机、零部 件等。 专栏 5: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工程” ——关键技术培育工程。研究制订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发展路径。 着力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鄂的实施,集成实施省科技计划项目,加快突破一 批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一批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产业化推进工程。在七大新兴产业领域,瞄准产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加快把新一代网络、应用电子、信息服务、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 节能环保设备等培育成为新的千亿级产业。抓紧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 ——产业集群集聚工程。着力抓好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光电 子、生物产业、信息产业三个专业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提高集约发展水 平。加快布局若干各具特色的省级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园区),在新兴产业重点 领域新认定一批省级产业集群。 ——应用示范工程。进一步扩大“光纤到户”试点范围,扩大开展新能源 汽车推广示范工程,推动建设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城市,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垃圾 处理设施建设
一创业投资引导工程。扩大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争取国家支持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培养壮大本土创业投资管理团 队,为培育新兴产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第八章制造业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全面实施质量兴 省战略,加强工业创新体系建设和质量、品牌、标准建设,抓紧建设一批国家级 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加快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和工程服务水平提升,促进制造 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增强重点地区产业 集聚能力:加快轻工业发展,优化轻重工业结构: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大力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切实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节能 降耗水平:打造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资源消 耗低的行业领军企业。 一、汽车产业 进一步提升整车生产规摸,支特重点企业完善自主研发体系,优化整车产品 结构,着力发展自主品牌乘用车和专用车,加快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提 高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产业集中度和科技创新水平,向专业化、系列化、模块 化方向发展。完善和创新汽车市场服务体系,努力打造汽车研发一零部件生产 整车制造一汽车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乘用车和商用车。推进东风汽车公司等重点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着力发 展低排放、低油耗汽车和自主品牌乘用车,加大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清 洁燃料汽车的研发力度,形成生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加快东风乘用车二期工 程、东风本田二厂、神龙三厂、东风有限襄阳工厂扩能、东风渝安十堰扩能、东 风商用车十堰广能、东风股份制浩一公司A08客车、东风天翼新能源客车研发与 产业化等项目建设,形成26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其中乘用车160万辆 专用车。重点发展高速公路运输、工程施工、市政作业等特种运输车辆和油 田、国防建设需要的各类专用汽车,形成专用汽车30万辆以上综合生产能力。 零部件。鼓励零部件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突破性发展节能发动机 自动变速箱等关键总成,重点发展轿车零部件,建成关键零部件基地,逐步实现 与整车生产企业同步研发、同步生产、同步供货,全面提高配套能力和水平,积 极融入全球采购体系。培育形成5家以上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配套能力达 到200万辆份
——创业投资引导工程。扩大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争取国家支持,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培养壮大本土创业投资管理团 队,为培育新兴产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第八章 制造业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全面实施质量兴 省战略,加强工业创新体系建设和质量、品牌、标准建设,抓紧建设一批国家级 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加快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和工程服务水平提升,促进制造 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增强重点地区产业 集聚能力;加快轻工业发展,优化轻重工业结构;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大力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切实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节能 降耗水平;打造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资源消 耗低的行业领军企业。 一、汽车产业 进一步提升整车生产规模,支持重点企业完善自主研发体系,优化整车产品 结构,着力发展自主品牌乘用车和专用车,加快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提 高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产业集中度和科技创新水平,向专业化、系列化、模块 化方向发展。完善和创新汽车市场服务体系,努力打造汽车研发—零部件生产— 整车制造—汽车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乘用车和商用车。推进东风汽车公司等重点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着力发 展低排放、低油耗汽车和自主品牌乘用车,加大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清 洁燃料汽车的研发力度,形成生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加快东风乘用车二期工 程、东风本田二厂、神龙三厂、东风有限襄阳工厂扩能、东风渝安十堰扩能、东 风商用车十堰扩能、东风股份制造二公司 A08 客车、东风天翼新能源客车研发与 产业化等项目建设,形成 260 万辆整车生产能力,其中乘用车 160 万辆。 专用车。重点发展高速公路运输、工程施工、市政作业等特种运输车辆和油 田、国防建设需要的各类专用汽车,形成专用汽车 30 万辆以上综合生产能力。 零部件。鼓励零部件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突破性发展节能发动机、 自动变速箱等关键总成,重点发展轿车零部件,建成关键零部件基地,逐步实现 与整车生产企业同步研发、同步生产、同步供货,全面提高配套能力和水平,积 极融入全球采购体系。培育形成 5 家以上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配套能力达 到 200 万辆份
汽车服务。高起点、高标准发展集汽车展示、租赁、保险、技术培训、消费 信贷、检测检验、售后服务、报废回收、生产性物流、二手车交易和汽车文化于 一体的汽车服务产业体系,引导汽车制造业向生产性服务业延伸。 二、石化产业 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化工行业向园区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 展,加强化工园区和研发基地建设,着力提高精细化工、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水 平。突破性发展石油化工和有机化工原料行业,加快形成乙烯产业链,进一步壮 大提升磷、盐化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 石油化工。围绕武汉石化、荆门石化基地,实施油品质量升级和扩能改造工 程,扩大“炼化一体化”规模,建立石油化工园区。加快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 及配套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三大合成材料和有机精细化工,积极发展橡胶加工。 磷、盐化工。以宜昌、襄阳、荆门、孝感为中心稳步发展磷化工产业,加强 中低品位磷矿采选及利用、窑法磷酸工业化生产和磷石膏、磷渣、黄磷尾气综合 利用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重点推广硫酸生产余热回收等技术,支持骨干磷肥企 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发展高浓度磷复肥。以荆州、潜江、天门 应城、云梦等地为重点发展盐化工,支持荆州勘查开发凹陷深层富钾卤水资源。 以磷、盐化工与石油化工的一体化为方向,发展和延伸有机磷、有机氯和有机氨 系列产品和下游产业链。 精细化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不断提高产品精细化率和附加值。鼓励优势 农药企业实施跨地区整合,实现原药、制剂生产上下游一体化,发展高效低毒低 残留农药。积极发展电子级磷酸及磷酸盐、磷酸铁锂等磷精细化工产品。推广应 用催化、分离、聚合物改性等精细化工技术,大力发展环保型涂料、染料和染料 中间体、添加剂、胶粘剂、表面活性剂、水处理剂等精细化工产品。 三、冶金工业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工艺流程、技术装备的整体优化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 能,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加快新产品研发,大力发展钢铁、有色金属深加工。 加强国内外矿产资源的合作开发和废旧钢铁、有色金属回收利用,增强资源保障 能力。 治金资源开发。支持武钢、新治钢、大治有色在国内外投资探矿采矿,建立 长期稳定的资源供应渠道:加快资源勘查和深部探矿进度,对鄂西高磷铁矿等省 内低品位伴生矿,加大选矿技术工艺研发投入,尽早实现工业化生产。加快国家 级钒钛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基地建设。 钢材深加工。以产品结构调整升级为目标,以产业链延展和价值链提升为重 点,支持武钢、新治钢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不断提升钢铁治炼和轧钢技术水平
汽车服务。高起点、高标准发展集汽车展示、租赁、保险、技术培训、消费 信贷、检测检验、售后服务、报废回收、生产性物流、二手车交易和汽车文化于 一体的汽车服务产业体系,引导汽车制造业向生产性服务业延伸。 二、石化产业 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化工行业向园区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 展,加强化工园区和研发基地建设,着力提高精细化工、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水 平。突破性发展石油化工和有机化工原料行业,加快形成乙烯产业链,进一步壮 大提升磷、盐化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 石油化工。围绕武汉石化、荆门石化基地,实施油品质量升级和扩能改造工 程,扩大“炼化一体化”规模,建立石油化工园区。加快武汉 80 万吨乙烯工程 及配套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三大合成材料和有机精细化工,积极发展橡胶加工。 磷、盐化工。以宜昌、襄阳、荆门、孝感为中心稳步发展磷化工产业,加强 中低品位磷矿采选及利用、窑法磷酸工业化生产和磷石膏、磷渣、黄磷尾气综合 利用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重点推广硫酸生产余热回收等技术,支持骨干磷肥企 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发展高浓度磷复肥。以荆州、潜江、天门、 应城、云梦等地为重点发展盐化工,支持荆州勘查开发凹陷深层富钾卤水资源。 以磷、盐化工与石油化工的一体化为方向,发展和延伸有机磷、有机氯和有机氨 系列产品和下游产业链。 精细化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不断提高产品精细化率和附加值。鼓励优势 农药企业实施跨地区整合,实现原药、制剂生产上下游一体化,发展高效低毒低 残留农药。积极发展电子级磷酸及磷酸盐、磷酸铁锂等磷精细化工产品。推广应 用催化、分离、聚合物改性等精细化工技术,大力发展环保型涂料、染料和染料 中间体、添加剂、胶粘剂、表面活性剂、水处理剂等精细化工产品。 三、冶金工业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工艺流程、技术装备的整体优化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 能,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加快新产品研发,大力发展钢铁、有色金属深加工。 加强国内外矿产资源的合作开发和废旧钢铁、有色金属回收利用,增强资源保障 能力。 冶金资源开发。支持武钢、新冶钢、大冶有色在国内外投资探矿采矿,建立 长期稳定的资源供应渠道;加快资源勘查和深部探矿进度,对鄂西高磷铁矿等省 内低品位伴生矿,加大选矿技术工艺研发投入,尽早实现工业化生产。加快国家 级钒钛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基地建设。 钢材深加工。以产品结构调整升级为目标,以产业链延展和价值链提升为重 点,支持武钢、新冶钢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不断提升钢铁冶炼和轧钢技术水平
重占发属高磁感成取向硅钢、高牌号无取向陆制、高速铁路用钢、高档汽车用钢 高品质特殊无缝钢管、优质齿轮钢、轴承钢、模具钢等产品。根据经济发展的新 需求,开发风电设备、大型工程装备制造、大飞机、海运船舶和军工用钢。加快 武汉桥梁施工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和宜昌、黄石、鄂州、阳逻、团风等地的钢材深 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镀锌板、镀锡板、彩徐板、桥梁及建筑钢构件、钢帘线、 钢绞线以及金属制品。全省钢材深加工总产量达到2000万吨。有色金属深加工 支持铜、铝治炼企业加强技术升级及节能改造,支持有色金属深加工企业大力发 展用于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电缆电网、桥车、飞机的高性能和高精度板、带 箔等精深加工产品。 四、装备制造业 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培育 批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提高本地配套水平,提高重大装备系统集成能力, 扩大中高端市场份额,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努力把我省建设成技术自主化、制 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的全国重要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大型、精密、高速数控加工成套装备及数控系统。提高产品数控化率和集成 化水平,重点发展重型机床、大型数控板料加工机械、大型数控插齿机、大型冷 热连轧、涂镀板成套设备及其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支持建设大型铸锻基地 及加工中心,提高大型铸锻件和精密铸造的本地化配套水平。完善增值服务体系, 加强供应链管理,提升成套集成水平,形成产业链。 节能环保装备。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提升电站锅炉、碱回收 锅炉、烟气脱疏设备等核心产品质量,加快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提高太 阳能光伏发电、大型风力发电、核能发电等新能源利用设备生产能力。 激光转名。发挥激光研发优势,重点发展激光精激加工设名、由子产品生立 设备、医疗用光电子产品,积极发展功率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电 直空器件,提高电子设备整机装配专用设备的制造能力。大力发展大功率激光器 及激光加工设备、中小功率激光精微加工设备、高速铁轨表面合金化激光熔覆设 备、激光全息防伪材料等。 石油及海洋工程装备。依托江汉石油管理局第四机械厂、武船、中船重工 710所等龙头企业发展石油装备,重点是为海洋石油钻采工程配套的动力控制及 深海传动系统、多点锚泊定位系统、深海钻井平台升降系统、海洋环境监测数据 传输系统等关键系统和配套,提升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水平。加快发展大型石油钻 机、新型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 轨道交通及航天装备。依托三江航天、中铁科工集团、航宇公司等龙头企业, 积极发展大飞机部件、发动机零部件、机载设备、盾构机、轨道工程机械、轨道 交通车辆、高速列车配套设备等装备
重点发展高磁感取向硅钢、高牌号无取向硅钢、高速铁路用钢、高档汽车用钢、 高品质特殊无缝钢管、优质齿轮钢、轴承钢、模具钢等产品。根据经济发展的新 需求,开发风电设备、大型工程装备制造、大飞机、海运船舶和军工用钢。加快 武汉桥梁施工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和宜昌、黄石、鄂州、阳逻、团风等地的钢材深 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镀锌板、镀锡板、彩涂板、桥梁及建筑钢构件、钢帘线、 钢绞线以及金属制品。全省钢材深加工总产量达到 2000 万吨。有色金属深加工。 支持铜、铝冶炼企业加强技术升级及节能改造,支持有色金属深加工企业大力发 展用于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电缆电网、轿车、飞机的高性能和高精度板、带、 箔等精深加工产品。 四、装备制造业 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 批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提高本地配套水平,提高重大装备系统集成能力, 扩大中高端市场份额,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努力把我省建设成技术自主化、制 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的全国重要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大型、精密、高速数控加工成套装备及数控系统。提高产品数控化率和集成 化水平,重点发展重型机床、大型数控板料加工机械、大型数控插齿机、大型冷 热连轧、涂镀板成套设备及其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支持建设大型铸锻基地 及加工中心,提高大型铸锻件和精密铸造的本地化配套水平。完善增值服务体系, 加强供应链管理,提升成套集成水平,形成产业链。 节能环保装备。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提升电站锅炉、碱回收 锅炉、烟气脱硫设备等核心产品质量,加快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提高太 阳能光伏发电、大型风力发电、核能发电等新能源利用设备生产能力。 激光装备。发挥激光研发优势,重点发展激光精微加工设备、电子产品生产 设备、医疗用光电子产品,积极发展功率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电 真空器件,提高电子设备整机装配专用设备的制造能力。大力发展大功率激光器 及激光加工设备、中小功率激光精微加工设备、高速铁轨表面合金化激光熔覆设 备、激光全息防伪材料等。 石油及海洋工程装备。依托江汉石油管理局第四机械厂、武船、中船重工 710 所等龙头企业发展石油装备,重点是为海洋石油钻采工程配套的动力控制及 深海传动系统、多点锚泊定位系统、深海钻井平台升降系统、海洋环境监测数据 传输系统等关键系统和配套,提升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水平。加快发展大型石油钻 机、新型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 轨道交通及航天装备。依托三江航天、中铁科工集团、航宇公司等龙头企业, 积极发展大飞机部件、发动机零部件、机载设备、盾构机、轨道工程机械、轨道 交通车辆、高速列车配套设备等装备
五、纺织产业 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步伐,巩固提升棉纺行业优势。加强印染产业基地 建设。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自主品牌培育力度,大力 发展服装、立业用和家用纺织品。 纺织服装。支持棉纺织业向“三无一精”方向发展,大力推广各种新型、高 效、节能纺织设备和“嵌入式纺纱技术”等新型纺织技术的应用,引导和支持企 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升级步伐。积极开发和生产各种新型纤 维、功能纤维纱线和交织织物,高档色纺纱线、色织和长丝织物,符合生态、资 源综合利用与环保要求的特种天然纤维纱线和交织织物,减少对棉纤维的依赖。 积极推广废旧纤维回收利用。大力发展苎麻纺织和茧丝绸业,建设全国一流麻纺 织和桑蚕生产及丝绸加工基地。加快承接沿海服装生产能力转移,提高服装设计 生产的信息化和装备水平。大力培育服装自主品牌,打造全国重要的服装生产加 工和出口基地。印染和化纤。大力推行印染业集中供气和污染治理。积极推广应 用先进工艺设备,开发各种新型面料和功能性面料染整技术,切实提升我省服装 面辅料配套和后整理能力。依托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积极策划建设下游化纤 产品项目,支持湖北化纤、博拉经纬等企业扩能改造,提高差别化纤维开发能力, 加快新型纤维开发应用,改善纺织原料结构。 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加快推讲产业用纺织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满足阴 疗、交通、建筑、新能源、农业、环保和水利等新领域的需求。支持多种工艺无 纺布的开发及应用,提升产品层次,拓宽应用领域。大力发展新型医用纺织材料 及制品的开发应用,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医用纺织品生产和研发基地。大力发展 家用纺织品,提高产品档次,做大产业规模。 六、轻工业 推动轻工业特续快速发展,培有一批在国内外有竟争力的骨干企业和知名品 牌,重点发展食品、林浆纸一体化、消费类电子产品、塑料及包装。 食品饮料。以活应食品饮料产品消带方便化、多样化、特色化的需求为目标 确保产品营养、安全,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特色食品、功能食品比重,大 力推进产品原产地认证工作。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力度,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和工 程化食品技术,提高产品加工制造的精细化率和农副产品的转化率,构建“种养 殖基地一加工一制造一包装配套一市场”一体化的产业链条。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 造纸工业。重点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建设,依托湖北丰富的林木资源和水 资源,加快建设造纸制浆配套原料林。鼓励发展竹浆造纸,科学利用非木纤维资 源,严格控制禾草浆造纸。加强废纸回收和利用。努力提高行业技术装备水平, 重点推广高质量、低定量、低消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造纸生产技术。大力发展
五、纺织产业 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步伐,巩固提升棉纺行业优势。加强印染产业基地 建设。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自主品牌培育力度,大力 发展服装、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 纺织服装。支持棉纺织业向“三无一精”方向发展,大力推广各种新型、高 效、节能纺织设备和“嵌入式纺纱技术”等新型纺织技术的应用,引导和支持企 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升级步伐。积极开发和生产各种新型纤 维、功能纤维纱线和交织织物,高档色纺纱线、色织和长丝织物,符合生态、资 源综合利用与环保要求的特种天然纤维纱线和交织织物,减少对棉纤维的依赖。 积极推广废旧纤维回收利用。大力发展苎麻纺织和茧丝绸业,建设全国一流麻纺 织和桑蚕生产及丝绸加工基地。加快承接沿海服装生产能力转移,提高服装设计 生产的信息化和装备水平。大力培育服装自主品牌,打造全国重要的服装生产加 工和出口基地。印染和化纤。大力推行印染业集中供气和污染治理。积极推广应 用先进工艺设备,开发各种新型面料和功能性面料染整技术,切实提升我省服装 面辅料配套和后整理能力。依托武汉 80 万吨乙烯工程,积极策划建设下游化纤 产品项目,支持湖北化纤、博拉经纬等企业扩能改造,提高差别化纤维开发能力, 加快新型纤维开发应用,改善纺织原料结构。 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加快推进产业用纺织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满足医 疗、交通、建筑、新能源、农业、环保和水利等新领域的需求。支持多种工艺无 纺布的开发及应用,提升产品层次,拓宽应用领域。大力发展新型医用纺织材料 及制品的开发应用,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医用纺织品生产和研发基地。大力发展 家用纺织品,提高产品档次,做大产业规模。 六、轻工业 推动轻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知名品 牌,重点发展食品、林浆纸一体化、消费类电子产品、塑料及包装。 食品饮料。以适应食品饮料产品消费方便化、多样化、特色化的需求为目标, 确保产品营养、安全,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特色食品、功能食品比重,大 力推进产品原产地认证工作。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力度,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和工 程化食品技术,提高产品加工制造的精细化率和农副产品的转化率,构建“种养 殖基地—加工—制造—包装配套—市场”一体化的产业链条。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 造纸工业。重点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建设,依托湖北丰富的林木资源和水 资源,加快建设造纸制浆配套原料林。鼓励发展竹浆造纸,科学利用非木纤维资 源,严格控制禾草浆造纸。加强废纸回收和利用。努力提高行业技术装备水平, 重点推广高质量、低定量、低消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造纸生产技术。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