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2009一2020) 目录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属规别(2009一2020) 一、发展基础与背最 )优势条件。 (二)机遇和挑战。 、3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4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定位 (三)发展目标 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一)优化总体布局。 6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13 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13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14 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17 (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18 大、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19 (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20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0 (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22 (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22 (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24 (二)推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27 (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五)健全信息基础设施 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29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9 (二)加强生态律设与环境保护 31 九、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优先发展教有事 业a (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34 (三)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36 (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6 十、体制政革与制度创新 37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2009—2020) 目录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2009—2020) ................................................................. 1 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2 (一)优势条件。............................................................................................................ 2 (二)机遇和挑战。........................................................................................................ 3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4 (一)指导思想。............................................................................................................ 4 (二)战略定位。............................................................................................................ 4 (三)发展目标。............................................................................................................ 5 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6 (一)优化总体布局。..................................................................................................... 6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8 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9 (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9 (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12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13 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13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14 (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15 (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17 (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18 六、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 19 (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20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0 (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21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22 (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22 (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24 (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27 (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28 (五)健全信息基础设施。............................................................................................ 28 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29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9 (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31 九、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33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3 (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34 (三)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36 (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6 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37
(一)深化行改管理体制改革。 37 (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 38 (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四)开展重大改革试验。 (五)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十一、对外开放与合作 41 (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1 (二)加强国内外区城合作。43 十二、规划组织实施, 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已成 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具有在高起 点上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一)优势条件。 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 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 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 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 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 的自然条件。 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 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7 (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 38 (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39 (四)开展重大改革试验。............................................................................................ 40 (五)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41 十一、对外开放与合作 .................................................................................................. 41 (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1 (二)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 43 十二、规划组织实施...................................................................................................... 44 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已成 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具有在高起 点上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一)优势条件。 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 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 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 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 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 的自然条件。 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 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己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 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 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目前,核心区城镇 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科教文化发达。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 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淮安、杭州、宁波 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具 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地域相邻,文化相融,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形 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二)机遇和挑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长三角地区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经济全球化和 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方兴未艾,亚太区域合作与 交流日益密切:我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 化、国际化不断深入,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快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 入推进,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三角地区发展,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这些都为长三角地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利 条件和广阔空间。 同时,区域内尚未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使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发展困难加大,一
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 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 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目前,核心区城镇 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科教文化发达。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 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淮安、杭州、宁波、 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具 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地域相邻,文化相融,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形 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二)机遇和挑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长三角地区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经济全球化和 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方兴未艾,亚太区域合作与 交流日益密切;我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 化、国际化不断深入,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快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 入推进,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三角地区发展,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这些都为长三角地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利 条件和广阔空间。 同时,区域内尚未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使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发展困难加大,一
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区域内各城市发展定位和分工不够合理,区域整 体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交通、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配套 与衔接,促进要素合理流动的制度环境和市场体系有待完善;产业层次不高,现 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水平和服务功能有待提升:外贸依存度偏高,贸易 结构还需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国际竞争力尚需提高:土地、能源匮乏,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城乡公共服务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行政管理、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还不到位,改革攻坚的任务仍然繁重。这些 都给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经 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 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 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建设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 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为我国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二)战略定位。 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围绕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 打造在亚太乃至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国际商务服务体系、国 际物流网络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我国参与全球合作与对外交流中发挥 主体作用
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区域内各城市发展定位和分工不够合理,区域整 体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交通、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配套 与衔接,促进要素合理流动的制度环境和市场体系有待完善;产业层次不高,现 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水平和服务功能有待提升;外贸依存度偏高,贸易 结构还需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国际竞争力尚需提高;土地、能源匮乏,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城乡公共服务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行政管理、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还不到位,改革攻坚的任务仍然繁重。这些 都给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经 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 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 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建设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 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为我国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二)战略定位。 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围绕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 打造在亚太乃至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国际商务服务体系、国 际物流网络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我国参与全球合作与对外交流中发挥 主体作用
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围绕培育区域性综合服务功能, 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 的产业结构,建设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 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升级, 提升制造业的层次和水平,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 群。 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努力提升南京、 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化水平,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全 面加快现代化、一体化进程,形成以特大城市与大城市为主体,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共同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 群。 (三)发展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坚定信心,齐心协 力,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 项政策措施,把扩大内需与经济增长、社会建设、民生改善和提高开放水平结合 起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产 业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 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公共 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人均地 区生产总值达到82000元(核心区100000元),服务业比重达到48%(核心区50%), 城镇化水平达到67%(核心区70%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围绕培育区域性综合服务功能, 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 的产业结构,建设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 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升级, 提升制造业的层次和水平,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 群。 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努力提升南京、 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化水平,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全 面加快现代化、一体化进程,形成以特大城市与大城市为主体,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共同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 群。 (三)发展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坚定信心,齐心协 力,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 项政策措施,把扩大内需与经济增长、社会建设、民生改善和提高开放水平结合 起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产 业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 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公共 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人均地 区生产总值达到82000元(核心区100000元),服务业比重达到48%(核心区50%), 城镇化水平达到67%(核心区70%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