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市顺德区 2011l届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l—8小题的答案填入自备答题卡,其余做在答题卷上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刹那/刹车 果脯/脯 剥皮/褒扬 B.桎梏/诰命 陡峭/讥诮 中肯/中意 C.怵场/别墅 扼守遏阻 忤逆/舞蹈 D.孝悌/缔造 禅让/阐明 挟持/脸颊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承载着“启智求真,修身立德”重任的教师,只有当自身成为了一个勇于承担道义的人 个善于开拓进取的人、一个乐于知恩图报的人,才能够耳濡目染,塑造出德才兼备的一代 代新人;教育的漫漫征途上才能够薪火相传,生牛不息 A.知恩图报B.耳濡目染C.薪火相传D.生生不息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时代周刊》评出了新千年全世界100个最具影响力的设计项目,其中,北京奥运场馆“鸟 巢”夺得建筑类最具影响力设计项目桂冠。 B.网络的虚拟之所以有无尽的吸引力,我想就在于一个主要原因是它能隐蔽你的身份,使 你生活在一个虚拟迷离的世界里。 C.易中天教授关于“空城计”在历史上是曹操和吕布作战时所用,在《三国演义》里面被诸 葛亮抢走了“发明权”,受到不少观众的质疑 D.珠三角地区工业发达,用电量也在不断增长,广州市用电负荷大概是1000万千瓦左右 核心地区的用电负荷约为500万千瓦。 4.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你家母生日,我会莅临寒舍,祝她老人家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 并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你们如需要指点的话,我们将不吝赐教 D.奉上拙作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甚多,敬请斧正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李白诗集》后序 曾巩 《李白诗集》二十卷,旧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 求①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已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 其先后而次第之 盖白蜀郡人,初隐岷山,出居襄汉之间,南游江淮,至楚观云梦。云梦许氏者,高宗时 宰相圉师之家也,以女妻白,因留云梦者三年。去,之齐鲁,居徂徕山竹溪。入吴,至长安, 明皇闻其名,召见以为翰林供奉。顷之,不合去。北抵赵、魏、燕、晋,西涉歧、邠,历商
广东佛山市顺德区 2011 届高三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共 8 页,24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1—8 小题的答案填入自备答题卡,其余做在答题卷上。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刹.那/刹.车 果脯./胸脯. 剥.皮/褒.扬 B.桎梏./诰.命 陡峭./讥诮. 中.肯/中.意 C.怵.场/别墅. 扼.守/遏.阻 忤.逆/舞.蹈 D.孝悌./缔.造 禅.让/阐.明 挟.持/脸颊.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承载着“启智求真,修身立德”重任的教师,只有当自身成为了一个勇于承担道义的人、 一个善于开拓进取的人、一个乐于知恩图报的人,才能够耳濡目染,塑造出德才兼备的一代 代新人;教育的漫漫征途上才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A.知恩图报 B.耳濡目染 C.薪火相传 D.生生不息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时代周刊》评出了新千年全世界 100 个最具影响力的设计项目,其中,北京奥运场馆“鸟 巢”夺得建筑类最具影响力设计项目桂冠。 B.网络的虚拟之所以有无尽的吸引力,我想就在于一个主要原因是它能隐蔽你的身份,使 你生活在一个虚拟迷离的世界里。 C.易中天教授关于“空城计”在历史上是曹操和吕布作战时所用,在《三国演义》里面被诸 葛亮抢走了“发明权”,受到不少观众的质疑。 D.珠三角地区工业发达,用电量也在不断增长,广州市用电负荷大概是 1000 万千瓦左右, 核心地区的用电负荷约为 500 万千瓦。。 4.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你家母生日,我会莅临寒舍,祝她老人家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B.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 并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你们如需要指点的话,我们将不吝赐教。 D.奉上拙作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甚多,敬请斧正。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李白诗集》后序 曾巩 《李白诗集》二十卷,旧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 求①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已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 其先后而次第之。 盖白蜀郡人,初隐岷山,出居襄汉之间,南游江淮,至楚观云梦。云梦许氏者,高宗时 宰相圉师之家也,以女妻.白,因.留云梦者三年。去,之齐鲁,居徂徕山竹溪。入吴,至长安, 明皇闻其名,召见以为翰林供奉。顷之,不合去。北抵赵、魏、燕、晋,西涉歧、邠,历商
於,至洛阳,游梁最久,复之齐、鲁,南浮淮、泗,再入吴,转徙金陵,上秋浦、浔阳。天 宝十四载,安禄山反,明年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璘迫致之。璘军败丹 阳,白奔亡宿松,坐系浔阳狱。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薄宜贳 而若思军赴河南,遂释白囚,使谋其军事,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是时,白年五十 有七矣。乾元元年,终以污璘事长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憩岳阳 江夏,久之,复如浔阳,过金陵,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其族人李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 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元年也。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自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范传正为白墓志,称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不移”。则见于白之自 叙者,盖亦其略也。《旧史》②称白山东人,为翰林待诏;又称永王璘节度扬州,白在宣城 谒见,遂辟为从事。而《新书》又称白流夜郎,还浔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 于白之自叙。盖史误也 自之诗连类引义虽史于法度煮衰然基底阅建隽传殆疑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忠 称自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而《新书》不著其语,故录之,使览者得 详焉。 (选自《曾巩文集》,有删改) 【注】①宋敏求:字次道,北宋著名藏书家。②《旧史》:指《旧唐书》,下文《新书》指《新 唐书》。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久之,复如浔阳 到去 B.白过之,以病卒 经过 C.或遇胜景,终年不移 优美,美好 D.遂辟为从事 征召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因留云梦者三年 复之齐、鲁,南浮淮、泗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至巫山,以赦得释 则见于白之自叙者 不赂者以赂者丧 而君幸于赵王 7.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和“以女妻白”中的“妻”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B.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C.余自齐安舟行至临汝 D.秦王恐其破璧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诗集》二十卷本来只有七百七十六篇,通过北宋著名藏书家宋敏求的增补变成了 千零一篇、杂著六十篇,宋敏求还亲自撰写了序言。 李白因李璘的牵连被拘押,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认为李白罪过很轻,应当赦免,并向皇 帝上奏章推荐李白,但皇帝没有答复,李白最终被判流放 C.李白是蜀郡人,最初隐居在岷山,但《旧唐书》记载李白是山东人。作者认为,《旧唐 书》的记载和李白的自述不相吻合,因而大概是错误的 D.和一般序言不同,这篇后序没有涉及对李白诗歌的评价,而是对李白的生平及踪迹进行 考辨,尤其是对李白被李璘征召和流放一事的考证更为详细
於,至洛阳,游梁最久,复之.齐、鲁,南浮淮、泗,再入吴,转徙金陵,上秋浦、浔阳。天 宝十四载,安禄山反,明年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璘迫致之。璘军败丹 阳,白奔亡宿松, 坐系浔阳狱。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薄宜贳, 而若思军赴河南,遂释白囚,使谋其军事,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是时,白年五十 有七矣。乾元元年,终以污璘事长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憩岳阳、 江夏,久之,复如浔阳,过金陵,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其族人李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 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元年也。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范传正为白墓志,称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不移”。则见于.白之自 叙者,盖亦其略也。《旧史》②称白山东人,为翰林待诏;又称永王璘节度扬州,白在宣城 谒见,遂辟.为从事。而《新书》又称白流夜郎,还浔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 于白之自叙。盖史误也。 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 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而《新书》不著其语,故录之,使览者得 详焉。 (选自《曾巩文集》,有删改) 【注】①宋敏求:字次道,北宋著名藏书家。②《旧史》:指《旧唐书》,下文《新书》指《新 唐书》。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久之,复如.浔阳 到……去 B.白过.之,以病卒 经过 C.或遇胜.景,终年不移 优美,美好 D.遂辟.为从事 征召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因.留云梦者三年 复之.齐、鲁,南浮淮、泗 A. B.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至巫山,以.赦得释 则见于.白之自叙者 C. D. 不赂者以.赂者丧 而君幸于.赵王 7.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和“以女妻白”中的“妻”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C.余自齐安舟.行至临汝 D.秦王恐其破.璧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诗集》二十卷本来只有七百七十六篇,通过北宋著名藏书家宋敏求的增补变成了 一千零一篇、杂著六十篇,宋敏求还亲自撰写了序言。 B.李白因李璘的牵连被拘押,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认为李白罪过很轻,应当赦免,并向皇 帝上奏章推荐李白,但皇帝没有答复,李白最终被判流放。 C.李白是蜀郡人,最初隐居在岷山,但《旧唐书》记载李白是山东人。作者认为,《旧唐 书》的记载和李白的自述不相吻合,因而大概是错误的。 D.和一般序言不同,这篇后序没有涉及对李白诗歌的评价,而是对李白的生平及踪迹进行 考辨,尤其是对李白被李璘征召和流放一事的考证更为详细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 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 余以为实录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3分) ②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3分) 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梅花 明]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何郎:南朝诗人何逊,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被历代文人誉为咏梅佳作。 (1)这首咏梅诗的颔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你自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4分) (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竹”和“苔”?(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按前3题计分)(6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 隐(《锦瑟》) (2)鹏之徙于南冥也 去以六 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3)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刘禹锡《陋室铭》)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苏轼《赤壁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诗经》与《伊利亚特》战争审美倾向之比较 倪乐雄 把《诗经》中的战争题材诗篇同《伊利亚特》作一比较,明显会感到东西方两大民族对 战争审美的旨趣迥然相异。战争审美倾向是一个重要环节,它一方面联系着历史文化背景 并由这种背景所决定,另一方面联系着艺术领域里 给以直接 的影响 多少年来,北方各部落一波一波不断地涌向希腊半岛,人口与生存空间的冲突显示出尖 锐性,使地区保持着一股强大而持续的对外扩张力,直到亚历山大远征东方,这股力量才得 以彻底释放。这种环境遵循的是“弱肉强食”的法则,各民族、部落的关系完全由暴力来决定, 即使是平等的关系,也是力量的平衡所致。战争暴力既是获得生存权利的第一工具,又是保
9.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 分) 白 之 诗 连 类 引 义 虽 中 于 法 度 者 寡然 其 辞 闳 肆 隽 伟 殆 骚 人 所 不 及 近 世 所 未 有 也《旧 史》称 白 有 逸 才 志 气 宏 放 飘 然 有 超 世 之 心 余 以 为 实 录 (2)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①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3 分) ②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3 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 梅花 [明]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何郎:南朝诗人何逊,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被历代文人誉为咏梅佳作。 (1)这首咏梅诗的颔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你自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4 分) (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竹”和“苔”?(3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 隐(《锦瑟》) (2)鹏之徙于南冥也, , ,去以六 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3)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刘禹锡《陋室铭》)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苏轼《赤壁赋》)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诗经》与《伊利亚特》战争审美倾向之比较 倪乐雄 把《诗经》中的战争题材诗篇同《伊利亚特》作一比较,明显会感到东西方两大民族对 战争审美的旨趣迥然相异。战争审美倾向是一个重要环节,它一方面联系着历史文化背景, 并由这种背景所决定,另一方面联系着艺术领域里战争题材作品的特征和风格,并给以直接 的影响。 多少年来,北方各部落一波一波不断地涌向希腊半岛,人口与生存空间的冲突显示出尖 锐性,使地区保持着一股强大而持续的对外扩张力,直到亚历山大远征东方,这股力量才得 以彻底释放。这种环境遵循的是“弱肉强食”的法则,各民族、部落的关系完全由暴力来决定, 即使是平等的关系,也是力量的平衡所致。战争暴力既是获得生存权利的第一工具,又是保
持独立地位的唯一手段。 汉民族因生存空间的幅员辽阔,虽偶有扩张性战争之举,然而极其有限。农耕社会追求 安宁和谐的生活境界,这种生活秩序又被道德伦理所肯定。战争掠夺从根本上与农耕生活的 秩序相悖。因此,从社会控制角度而论,战争是维护农耕社会秩序的最高手段,并在伦理道 德的层面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决不可能产生以对暴力的崇拜为核心的极 端之尚武精神。只能产生以“禁暴除乱”为目的、包含生活与伦理的合理性在内的一种有节制 的尚武精神。所以,古希腊民族的尚武精神核心是“力”;汉民族尚武精神的核心是“德”。 个民族的尚武精神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必然转化为一种战争审美意识。古希腊民族尚 力”导致了对战争作无理性节制的纯粹审美观照,把战争审美推向极端。汉民族尚“德”导致 了具有道德节制的战争审美意识,对战争进行有限的审美观照。 首先表现在艺术家们对战争题材的选择上。《伊利亚特》所渲染的故事取材于一次征服 性质的战争:特洛伊战争。历代诗人们对这次战争备加颂扬和夸张,并将之神化,层累地堆 聚成一部史诗,世代传颂。《诗经》大都选择保家卫国性质的战争作为题材。那些为数极少 的征服性战争也仅仅为维护中原地区正统地位的等级秩序。因为这种等级秩序在当时看来是 维护中原农耕生活秩序所必须的。在军人形象的塑造方面,区别更明显。由于古希腊尚武精 神的核心是“力”,战争审美的本质便是对力量的赞美,所以勇武有力成为塑造典型的最高原 则。而汉民族在军人典型的塑造上,着重于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所讴歌的人物大都是勇武 和仁厚的结合。因此,《诗经》反映了一个特征:汉民族的伟大军人形象既是有德的君子 又是杰出的战士。“荷马史诗”中的伟大英雄却个个强悍残忍、好狠斗勇、野性十足,丝毫感 受不到“东方式”的仁厚德性。在战争场面描述上,由于把战争审美推向极端,《伊利亚特》 个突出的特点是对血腥的战争场面作精雕细琢,对残酷的厮杀场景给予尽情渲染。反观汉 民族,所持的是一种有节制的战争审美意识,故而《诗经》对残酷的血腥场面采取了回避的 态度,战争情景的展示大都侧重军威气势的威武雄壮。在对战争双方关系性质的构成和情感 态度方面,也有显著的差异。《诗经》里战争双方一律构成一种“不对等”关系,即东方伦理 道德意义上的“善”与“恶”的对抗(或者说“东方式”的正义与非正义的对抗)。《伊利亚特》则 不然,冲突双方构成一种“对等性”关系,诗人们对战争的双方一视同仁,一样地歌颂赞美 样地同情怜悯 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汉民族与古希腊民族具有不同的尚武精神 B.古希腊所崇尚的平等与现代人崇尚的自由是相同的。 C.《伊利亚特》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血腥的战争场面作精雕细琢,《诗经》则没有战争残酷 场面的描写 D.在军人形象塑造方面,汉民族比古希腊民族成功。 E.《伊利亚特》中战争的双方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13.对首段划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同的战争题材作品往往反映出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着不同的战争审美倾向。 C.一个民族的战争审美倾向对其战争题材的作品有影响。 D.战争题材作品的特征和风格受到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 14.根据文意,《诗经》与《伊利亚特》对战争题材进行艺术处理时迥然相异,其表现在哪 几个方面?(4分) 15.在作者看来,东西方古代两大民族的战争审美旨趣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4分)
持独立地位的唯一手段。 汉民族因生存空间的幅员辽阔,虽偶有扩张性战争之举,然而极其有限。农耕社会追求 安宁和谐的生活境界,这种生活秩序又被道德伦理所肯定。战争掠夺从根本上与农耕生活的 秩序相悖。因此,从社会控制角度而论,战争是维护农耕社会秩序的最高手段,并在伦理道 德的层面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决不可能产生以对暴力的崇拜为核心的极 端之尚武精神。只能产生以“禁暴除乱”为目的、包含生活与伦理的合理性在内的一种有节制 的尚武精神。所以,古希腊民族的尚武精神核心是“力”;汉民族尚武精神的核心是“德”。 一个民族的尚武精神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必然转化为一种战争审美意识。古希腊民族尚 “力”导致了对战争作无理性节制的纯粹审美观照,把战争审美推向极端。汉民族尚“德”导致 了具有道德节制的战争审美意识,对战争进行有限的审美观照。 首先表现在艺术家们对战争题材的选择上。《伊利亚特》所渲染的故事取材于一次征服 性质的战争:特洛伊战争。历代诗人们对这次战争备加颂扬和夸张,并将之神化,层累地堆 聚成一部史诗,世代传颂。《诗经》大都选择保家卫国性质的战争作为题材。那些为数极少 的征服性战争也仅仅为维护中原地区正统地位的等级秩序。因为这种等级秩序在当时看来是 维护中原农耕生活秩序所必须的。在军人形象的塑造方面,区别更明显。由于古希腊尚武精 神的核心是“力”,战争审美的本质便是对力量的赞美,所以勇武有力成为塑造典型的最高原 则。而汉民族在军人典型的塑造上,着重于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所讴歌的人物大都是勇武 和仁厚的结合。因此,《诗经》反映了一个特征:汉民族的伟大军人形象既是有德的君子, 又是杰出的战士。“荷马史诗”中的伟大英雄却个个强悍残忍、好狠斗勇、野性十足,丝毫感 受不到“东方式”的仁厚德性。在战争场面描述上,由于把战争审美推向极端,《伊利亚特》 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血腥的战争场面作精雕细琢,对残酷的厮杀场景给予尽情渲染。反观汉 民族,所持的是一种有节制的战争审美意识,故而《诗经》对残酷的血腥场面采取了回避的 态度,战争情景的展示大都侧重军威气势的威武雄壮。在对战争双方关系性质的构成和情感 态度方面,也有显著的差异。《诗经》里战争双方一律构成一种“不对等”关系,即东方伦理 道德意义上的“善”与“恶”的对抗(或者说“东方式”的正义与非正义的对抗)。《伊利亚特》则 不然,冲突双方构成一种“对等性”关系,诗人们对战争的双方一视同仁,一样地歌颂赞美, 一样地同情怜悯。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汉民族与古希腊民族具有不同的尚武精神。 B.古希腊所崇尚的平等与现代人崇尚的自由是相同的。 C.《伊利亚特》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血腥的战争场面作精雕细琢,《诗经》则没有战争残酷 场面的描写。 D.在军人形象塑造方面,汉民族比古希腊民族成功。 E.《伊利亚特》中战争的双方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13.对首段划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不同的战争题材作品往往反映出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B.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着不同的战争审美倾向。 C.一个民族的战争审美倾向对其战争题材的作品有影响。 D.战争题材作品的特征和风格受到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 14.根据文意,《诗经》与《伊利亚特》对战争题材进行艺术处理时迥然相异,其表现在哪 几个方面?(4 分) 15.在作者看来,东西方古代两大民族的战争审美旨趣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618题 剃头匠 覃旭 开始人们只是觉得剃头匠古板:永远理那种过时的发型,永远用那套老锈的工县,永远 把摊子摆在街尾的一颗大树下,永远比同行少收5角钱。自从他定期为癫仔理发后,人们又 觉得他古怪:龌里八龊臭烘烘的一个癫仔,他怎么舍得每个月帮他理一次发呢?他不怕把客 人吓跑吗?癫仔具体是什么时候来,从什么地方来,人们不知道,只记得他出现的大概时间 和他当时的模样:长长乱乱的发须,被厚厚的灰尘粘结得像枯草,浑身上下包括那条看不出 原色的短裤是油腻的土黑色,让人一见就反胃、厌恶甚至害怕。他沿街找吃的,一靠近摊点 和门面,就被主人不择手段地轰开。 只有剃头匠例外。一天傍晩,收摊之前,他很随意地对刚好觅食过来的癫仔说:“阿弟, 来,帮你理个美美头。”癲仔居然配合。剃头匠以他永远一丝不苟的神态完成在癫仔头上的 作业,比平时费了更多的时间。癫仔扛着全新的头脸在街上往来,人们眼睛为之一亮:没想 到癫仔那么年轻那么秀气!他为什么变癫,人们很少议论,而更多地议论剃头匠:帮癫仔理 发,他是不是也有点癫? 剃头匠的生意没有因为给癫仔理发而冷淡,回头客照样来。但他们也有疑惑。这天 个老主顾忍不住问:“你为什么帮那个人渣理发?对你有什么好处?”剃头匠答非所问:“他 不偷,二不抢,三不嫖,四不赌,五不吸毒,六不贪污,七不受贿,怎么算是人渣?”老 主顾一时无语,因为原镇长刚因嫖娼和贪污被捕,搞得全镇沸沸扬扬,居民普遍骂他为人 渣”。剃头匠又说:“他原来的头发难看,理了之后清爽,难道你不这样认为?”老主顾说:“那 当然!” 老主顾在随后与街坊的闲谈中多次提到这些。有心人听了想:可不是吗?癫仔没做坏事, 而且样子确实比以前清爽。后来癞低那条连最该的地友都没瘼住的破短裢被换上一条愚 然胨旧却天逄完贅的。有人把剽余的饭莱专门装妖援在街边,等癫仔来寰。癫低的肌肉渐渐 丰懑,烋形称。人们的议论就带有惋惜:如果不癫,他也许是个很能干的人咧。 突然有一夜,癫仔消失了。第二天,镇干部和学生把街道打扫得空前干净。第三天,镇 上来了一个高级检查团。 癫仔重回镇上的时候,没人记得过了多长时间。他和初来时一样脏,比那时还瘦。剃头 匠又为他理了发须。他原先饱满的头脸凹陷明显,到处见骨头,步履清浅无力。他一天比 天衰弱,躺在路边的时间越来越比找吃的时间长。 有一天,镇政府来人告诉剃头匠:“癫仔死了。”正在理发的剃头匠手停了一下,没看来 人,然后继续理发,冷冷地说:“一条人命。”来人说:“你对他最好,想请你找人去处理 剃头匠说:“我没闲空。”来人说:“费用我们负责。”剃头匠说:“我没闲空。”来人说:“怪 哉,平时对他那么好,人家死了你反而无动于衷!”剃头匠淡淡地说:“我只做能做、该做的 事。如果人人做了能做、该做的事,天下就太平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9年第6期) 16.从开头部分画横线的语句可以看出剃头匠是个怎样的人?(4分) 17.文中画曲线的部分,通过细节交代了癫仔什么方面的改变?作者写癫仔这些变化的意图 是什么?(5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6——18 题。 剃 头 匠 覃旭 开始人们只是觉得剃头匠古板:永远理那种过时的发型,永远用那套老锈的工具,永远 把摊子摆在街尾的一颗大树下,永远比同行少收 5 角钱。自从他定期为癫仔理发后,人们又 觉得他古怪:龌里八龊臭烘烘的一个癫仔,他怎么舍得每个月帮他理一次发呢?他不怕把客 人吓跑吗?癫仔具体是什么时候来,从什么地方来,人们不知道,只记得他出现的大概时间, 和他当时的模样:长长乱乱的发须,被厚厚的灰尘粘结得像枯草,浑身上下包括那条看不出 原色的短裤是油腻的土黑色,让人一见就反胃、厌恶甚至害怕。他沿街找吃的,一靠近摊点 和门面,就被主人不择手段地轰开。 只有剃头匠例外。一天傍晚,收摊之前,他很随意地对刚好觅食过来的癫仔说:“阿弟, 来,帮你理个美美头。”癫仔居然配合。剃头匠以他永远一丝不苟的神态完成在癫仔头上的 作业,比平时费了更多的时间。癫仔扛着全新的头脸在街上往来,人们眼睛为之一亮:没想 到癫仔那么年轻那么秀气!他为什么变癫,人们很少议论,而更多地议论剃头匠:帮癫仔理 发,他是不是也有点癫? 剃头匠的生意没有因为给癫仔理发而冷淡,回头客照样来。但他们也有疑惑。这天,一 个老主顾忍不住问:“你为什么帮那个人渣理发?对你有什么好处?”剃头匠答非所问:“他 一不偷,二不抢,三不嫖,四不赌,五不吸毒,六不贪污,七不受贿,怎么算是人渣?”老 主顾一时无语,因为原镇长刚因嫖娼和贪污被捕,搞得全镇沸沸扬扬,居民普遍骂他为“人 渣”。剃头匠又说:“他原来的头发难看,理了之后清爽,难道你不这样认为?”老主顾说:“那 当然!” 老主顾在随后与街坊的闲谈中多次提到这些。有心人听了想:可不是吗?癫仔没做坏事, 而且样子确实比以前清爽。后来,癫仔那条连最该遮的地方都没遮住的破短裤被换上一条虽 然陈旧却干净完整的。有人把剩余的饭菜专门装好摆在街边,等癫仔来拿。癫仔的肌肉渐渐 丰满,体形匀称。人们的议论就带有惋惜:如果不癫,他也许是个很能干的人咧。 突然有一夜,癫仔消失了。第二天,镇干部和学生把街道打扫得空前干净。第三天,镇 上来了一个高级检查团。 癫仔重回镇上的时候,没人记得过了多长时间。他和初来时一样脏,比那时还瘦。剃头 匠又为他理了发须。他原先饱满的头脸凹陷明显,到处见骨头,步履清浅无力。他一天比一 天衰弱,躺在路边的时间越来越比找吃的时间长。 有一天,镇政府来人告诉剃头匠:“癫仔死了。”正在理发的剃头匠手停了一下,没看来 人,然后继续理发,冷冷地说:“一条人命。”来人说:“你对他最好,想请你找人去处理。” 剃头匠说:“我没闲空。”来人说:“费用我们负责。”剃头匠说:“我没闲空。”来人说:“怪 哉,平时对他那么好,人家死了你反而无动于衷!”剃头匠淡淡地说:“我只做能做、该做的 事。如果人人做了能做、该做的事,天下就太平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9 年第 6 期) 16.从开头部分画横线的语句可以看出剃头匠是个怎样的人?(4 分) 17.文中画曲线的部分,通过细节交代了癫仔什么方面的改变?作者写癫仔这些变化的意图 是什么?(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