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2017届高三十二月月考试题 语文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史学原本注重图像。先秦时期的《山海经》记录了很多地理、物产、民俗、宗 教、山川鸟兽等内容,本来也有图像,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日渐遗失,最终只剩下文字 中国史学,素有“左图右史”的传统。宋代的郑樵在《图谱略》中说:“古之学者为学 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当然,图像不仅指平面的图画, 凡是在平面或是空间构成图形、实体的物体都可以称之为图像 宋以后,文字气场越来越大,在表现思想方面的长处凸显,与此同时,由于传播相 对困难、表意欠缺深度和准确性,图像的重要性日渐式微。这之后,出现过一个可以重 拾图像地位的机会,那就是形成于北宋、发达于清朝后期的金石学。金石学是以器物上 的铭文和石刻碑碣上的碑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但它的缺憾在于,没有将器物 本身的造型,位置等作为历史资料或者思想观念的表述来看待。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讲, 书法也是一种图像,但远远不够,毕竟那些古代的铜器、石刻,包含了丰富的图像和历 史文化信息。 与传统史学不同,国内现代史学始于20世纪初,可以梁启超《新史学》的问世作为 标志。梁启超强调史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并推崇史料的价值。王国维、陈 寅恪等国学大师呼吁重视甲骨文献、简牍文书等地下史料。此外还发现了一批档案文献, 包括敦煌莫髙窟藏经洞经卷及“八千麻袋”的清宫大内档案等,都将史料利用及史学硏 究往前推了一大步 虽然在迭出的新史料中,文学大家们也对图像流露过浓厚的兴趣,但图像在史料中 的地位并未发生突破性变化。郑振铎就批评过“轻图像而重文字”的习惯。即便这样, 郑氏所编写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也免不了只是个“插图本”。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 历史研究有了较为宽松的叙述研究环境,图像和历史的交流融合渐趋深入。时下,伴随 着图像证史渐成风气,图像作为历史留存的证据,逐步得到史学界的回应,以图像为研 究对象的“图像史学”呼之欲出。 图像和文字能够相互印证。作为史科,文字能蕴含丰富的信息,而图像明显的优点 是形象直观。几年前陕西潼关发现一座隋代大墓,后来根据列戟的数量,推断出墓主人 为隋太子杨勇。戟是一种武器,也可作为仪仗器、礼器使用。唐代列戟制就是通过施戟 杆数的多少来表示其主人身份、地位、等级及权力。《唐六典》中记载:太庙、太社及 诸宫殿门,各二十四戟:东宫诸门,施十八戟:正一品门,施十六戟……目前已知的墓 穴发现都跟文献完全对应,列戟形状也一目了然,对还原当时礼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图像还能让我们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并非历史的各个方面都有文字描 述,这个缺陷就要用视觉资料来填补,比如行人、小贩、工匠、茶客、剃头师、算命先 生等三教九流,并非都能载入史册、留下文字印记,而许多画作却能让人体会到芸芸众 生之貌、熙煕攘攘之景。 (摘编自摘自孙振华《中国古代图像史料的运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南海区 2017 届高三十二月月考试题 语 文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史学原本注重图像。先秦时期的《山海经》记录了很多地理、物产、民俗、宗 教、山川鸟兽等内容,本来也有图像,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日渐遗失,最终只剩下文字。 中国史学,素有“左图右史”的传统。宋代的郑樵在《图谱略》中说:“古之学者为学 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当然,图像不仅指平面的图画, 凡是在平面或是空间构成图形、实体的物体都可以称之为图像。 宋以后,文字气场越来越大,在表现思想方面的长处凸显,与此同时,由于传播相 对困难、表意欠缺深度和准确性,图像的重要性日渐式微。这之后,出现过一个可以重 拾图像地位的机会,那就是形成于北宋、发达于清朝后期的金石学。金石学是以器物上 的铭文和石刻碑碣上的碑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但它的缺憾在于,没有将器物 本身的造型,位置等作为历史资料或者思想观念的表述来看待。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讲, 书法也是一种图像,但远远不够,毕竟那些古代的铜器、石刻,包含了丰富的图像和历 史文化信息。 与传统史学不同,国内现代史学始于 20 世纪初,可以梁启超《新史学》的问世作为 标志。梁启超强调史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并推崇史料的价值。王国维、陈 寅恪等国学大师呼吁重视甲骨文献、简牍文书等地下史料。此外还发现了一批档案文献, 包括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卷及“八千麻袋”的清宫大内档案等,都将史料利用及史学研 究往前推了一大步。 虽然在迭出的新史料中,文学大家们也对图像流露过浓厚的兴趣,但图像在史料中 的地位并未发生突破性变化。郑振铎就批评过“轻图像而重文字”的习惯。即便这样, 郑氏所编写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也免不了只是个“插图本”。直到上个世纪 80 年代, 历史研究有了较为宽松的叙述研究环境,图像和历史的交流融合渐趋深入。时下,伴随 着图像证史渐成风气,图像作为历史留存的证据,逐步得到史学界的回应,以图像为研 究对象的“图像史学”呼之欲出。 图像和文字能够相互印证。作为史科,文字能蕴含丰富的信息,而图像明显的优点 是形象直观。几年前陕西潼关发现一座隋代大墓,后来根据列戟的数量,推断出墓主人 为隋太子杨勇。戟是一种武器,也可作为仪仗器、礼器使用。唐代列戟制就是通过施戟 杆数的多少来表示其主人身份、地位、等级及权力。《唐六典》中记载:太庙、太社及 诸宫殿门,各二十四戟:东宫诸门,施十八戟;正一品门,施十六戟……目前已知的墓 穴发现都跟文献完全对应,列戟形状也一目了然,对还原当时礼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图像还能让我们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并非历史的各个方面都有文字描 述,这个缺陷就要用视觉资料来填补,比如行人、小贩、工匠、茶客、剃头师、算命先 生等三教九流,并非都能载入史册、留下文字印记,而许多画作却能让人体会到芸芸众 生之貌、熙熙攘攘之景。 (摘编自摘自孙振华《中国古代图像史料的运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史学研究原本重视图像,一些具有史料价值的书稿原本有图像,古代的学者常从 图中“索像”,从文字中“索理” B.宋朝以后,图像在史学中的重要地位逐渐衰落,是因为图像传播起来比文字困难,并 且在表意方面欠缺深刻性和准确性。 C.形象直观是图像作为史料的明显优点,如果图像和文献能够完全对应,就会清晰而具 体地还原文字所表现的史学内容。 D.20世纪80年代,重文字轻图像的习惯有所改变,伴随着图像证史渐成风气,以图 像为研究对象的“图像史学”呼之欲出。 1.D(时间范围错,“‘图像史学’呼之欲出”是“时下”的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甲骨文献、简牍文书等地下史料,敦煌藏经泂经卷,清宫大内档案等史料 的发现在客观上推动了现代史学的科学化的发展。 B.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史学大师都注重史料,并且史学大师们对图像有着浓厚兴 趣,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图像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C.20世纪初新史学科学的理念、史学大师的呼吁倡导、改革开放后较为宽松的叙述研 究环境,促使中国史学的研究不断变更、发展。 D.做为史料,文字能够蕴含丰富信息,图像能够直观再现历史情境,二者相互印证,可 以让人们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 2.D(文字和图像二者相互印证,并不能“让人们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金石学过于注重文字、书法的研究,却忽视了丰富的图像和历史文化信息,所以金石 学的兴起没有使图像重拾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B.戟作为礼器,在唐代可以表示主人的身份、地位、等级及权利,研究人员依据《唐六 典》的文字记载推断出陕西潼关的隋代大墓应列十八戟。 C.“轻图像而重文字”的习惯受到了郑振铎的批评,可见郑氏对图像史料的重视,但他 编写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仍未将图像作为编著主体 D.普通百姓的面貌、市井生活的具体情形,很难载入史册,诸如《清明上河图》,这样 的画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字资料的欠缺 3.B(不是依据《唐六典》推断大墓列戟数目,而是根据列戟数目和《唐六典》记载推 断墓穴主人身份)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吴冠中与河北李村 周喜俊 上世纪70年代初,吴冠中所在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全体人员整体下放到驻扎在河 北获鹿县的27军1594部队农场。200多名师生分为两个学生连,分别住在李村和小 壁村的百姓家中,一住就是三年 吴冠中出生在风景秀丽的江南,刚到李村时,看到地形比较单调平淡,以为不易找 到引人入胜的风景画面。时间长了,尤其是与这里的乡亲们产生感情之后,蓦然发现, 看似平淡的李村,原来有那么多美的东西可以入画。 吴冠中在李村的土地上找到了生活之趣,发现了自然之美,这种美给了他坚守的力 量,也让他的心情豁然开朗。马上托人捎来颜料和画笔。他是画油画的,需要画布、画 框,这些东西在村里买不到,也无法制作,他急得满村转。 他终于在李村的小卖店发现了一种小黑板,是用马粪纸压成的,很轻,价格也便宜
A.中国史学研究原本重视图像,一些具有史料价值的书稿原本有图像,古代的学者常从 图中“索像”,从文字中“索理”。 B.宋朝以后,图像在史学中的重要地位逐渐衰落,是因为图像传播起来比文字困难,并 且在表意方面欠缺深刻性和准确性。 C.形象直观是图像作为史料的明显优点,如果图像和文献能够完全对应,就会清晰而具 体地还原文字所表现的史学内容。 D. 20 世纪 80 年代,重文字轻图像的习惯有所改变,伴随着图像证史渐成风气,以图 像为研究对象的“图像史学”呼之欲出。 1.D(时间范围错,“‘图像史学’呼之欲出”是“时下”的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甲骨文献、简牍文书等地下史料,敦煌藏经洞经卷,清宫大内档案等史料 的发现在客观上推动了现代史学的科学化的发展。 B.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史学大师都注重史料,并且史学大师们对图像有着浓厚兴 趣,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图像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C.20 世纪初新史学科学的理念、史学大师的呼吁倡导、改革开放后较为宽松的叙述研 究环境,促使中国史学的研究不断变更、发展。 D.做为史料,文字能够蕴含丰富信息,图像能够直观再现历史情境,二者相互印证,可 以让人们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 2.D(文字和图像二者相互印证,并不能“让人们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金石学过于注重文字、书法的研究,却忽视了丰富的图像和历史文化信息,所以金石 学的兴起没有使图像重拾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B.戟作为礼器,在唐代可以表示主人的身份、地位、等级及权利,研究人员依据《唐六 典》的文字记载推断出陕西潼关的隋代大墓应列十八戟。 C.“轻图像而重文字”的习惯受到了郑振铎的批评,可见郑氏对图像史料的重视,但他 编写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仍未将图像作为编著主体。 D.普通百姓的面貌、市井生活的具体情形,很难载入史册,诸如《清明上河图》,这样 的画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字资料的欠缺。 3.B(不是依据《唐六典》推断大墓列戟数目,而是根据列戟数目和《唐六典》记载推 断墓穴主人身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吴冠中与河北李村 周喜俊 上世纪 70 年代初,吴冠中所在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全体人员整体下放到驻扎在河 北获鹿县的 27 军 1594 部队农场。200 多名师生分为两个学生连,分别住在李村和小 壁村的百姓家中,一住就是三年。 吴冠中出生在风景秀丽的江南,刚到李村时,看到地形比较单调平淡,以为不易找 到引人入胜的风景画面。时间长了,尤其是与这里的乡亲们产生感情之后,蓦然发现, 看似平淡的李村,原来有那么多美的东西可以入画。 吴冠中在李村的土地上找到了生活之趣,发现了自然之美,这种美给了他坚守的力 量,也让他的心情豁然开朗。马上托人捎来颜料和画笔。他是画油画的,需要画布、画 框,这些东西在村里买不到,也无法制作,他急得满村转。 他终于在李村的小卖店发现了一种小黑板,是用马粪纸压成的,很轻,价格也便宜
块多钱一张,吴冠中一下买了几十张,在上面刷层胶就能替代画布了 画布有了替代品,画架怎么办?他发现房东家用荆条编制的粪筐很有特色,名为粪 筐,并不是背粪专用,老乡们下地干活,孩子们上学,总习惯挎着这种筐,拾柴、打草、 捡麦穗、装菜都能用。 吴冠中背着粪筐到地里作画,高高的背把正好当画架,筐里边放颜料盒、画笔什么的, 连画箱都用不着了。他画出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同学们羡慕不已,戏称他为ˇ粪筐画家〃。 好多师生觉得这办法不错,纷纷跟着学,星期天各自背着粪筐寻找庄稼地写生,这成 李村当时最具特色的景象。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便形成了远近闻名的ˇ粪筐画派′ 吴冠中到李村时,肝炎相当严重,加之失眠、脱肛等多种疾病缠绕,吃中药西药都 不管用,精神已到了崩溃的边缘。房东家没啥好吃的,有时熬了小米粥,给他盛一碗, 包顿野菜馅饺子,给他送几个。乡亲们的真诚朴素,唤起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房东陈吉堂告诉我,他亲眼见过吴冠中画高粱,中午地里闷热闷热的,吴冠中在地 头上依着粪筐作画,汗水把背心湿透了,紧贴在身上,蚊子在他的胳膊腿上咬出好多疙 瘩,他好像啥也感觉不到,只是不停地画 梵·高是吴冠中崇拜的偶像,梵·高把自己埋到土地里"的观点,对吴冠中影响很大。 新中国成立之初,吴冠中义无反顾从法国回来,就是立志要做中国的梵·高。李村为吴冠 中提供了实践梵·髙精神的平台,在麦浪滚滚的金黄田野,在烈日炎炎的髙粱地,在蒸笼 般湿漉漉的绿色瓜园,在无边无际的洁白棉田,吴冠中脚踩滚烫的大地,终于感受到 了梵·高内心熊熊燃烧的烈焰。 河北李村的盛夏像火烤一样炙热,中午的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生鸡蛋放在阳光 下都能烤熟。吴冠中穿着背心、短裤,在田野里依着粪筐一画就是一整天,中间不吃不 喝不休息。房东见吴冠中大中午还不回来,着急地对他的学生们说,老吴真是不要命了, 他是个病人啊,这大热的天,不吃不喝在地里画画,哪能受得了啊?你们快去看看吧, 别让他晕倒在地里还不知道。学生们理解房东的善意,可他们知道,吴先生画画时是不 许打扰的。 姜玉军是和吴冠中一起住在陈吉堂家的学生,至今提起这事仍热泪盈眶。他说,我 站在房东家的屋顶上,手搭凉棚四处寻找,看吴先生在哪块地里画画。夏日的中午田野 里几乎没有人,只要看到那块地里有个人影,肯定是吴先生。我给他送壶白开水、拿个 馒头,可他根本顾不上吃喝,说画画时胃是停止工作的,吃了东西不消化更难受。有时 只是喝口水润润嗓子,就撵我赶紧走,怕干扰他作画 吴冠中在沃野找到了创作的源泉,积蓄已久的情感得到了爆发。在李村的后期,他 拼命地画,不让自己停下来:《高粱与棉花》《瓜藤》《胡萝卜花》《野菊》《南瓜》《岩下 玉米》《冬瓜》《柴扉》《苇塘秋雁》《喜鹊》《麻雀》《池塘》《双燕》《井》《硕果》《山花 烂漫》 吴冠中在疯狂作画中,多年的肝炎竟然不治而愈,到医院检查,肝功能各项指标正 常。顽固的失眠症也逐渐减轻,白天在地里作一天画,晚上回来香甜地睡上一觉,第二 天又精神饱满去作画。心情好了,食欲渐渐增强,蜡黄的脸上渐渐有了血色,腿上有了 力气,走路腰板也挺了起来。 【相关链接】 ①吴冠中,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 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坚忍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 鲜明的艺术特色。(摘自百度百科”) ②我珍视自己在粪筐里的画、在黑板上的作品,那种气质、气氛,是巴黎市中大师 们所没有的,它只能诞生于中国人民的喜怒哀乐之中。朝朝暮暮,立足于自己的土地上
一块多钱一张,吴冠中一下买了几十张,在上面刷层胶就能替代画布了。 画布有了替代品,画架怎么办?他发现房东家用荆条编制的粪筐很有特色,名为粪 筐,并不是背粪专用,老乡们下地干活,孩子们上学,总习惯挎着这种筐,拾柴、打草、 捡麦穗、装菜都能用。 吴冠中背着粪筐到地里作画,高高的背把正好当画架,筐里边放颜料盒、画笔什么的, 连画箱都用不着了。他画出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同学们羡慕不已,戏称他为“粪筐画家”。 好多师生觉得这办法不错,纷纷跟着学,星期天各自背着粪筐寻找庄稼地写生,这成了 李村当时最具特色的景象。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便形成了远近闻名的“粪筐画派”。 吴冠中到李村时,肝炎相当严重,加之失眠、脱肛等多种疾病缠绕,吃中药西药都 不管用,精神已到了崩溃的边缘。房东家没啥好吃的,有时熬了小米粥,给他盛一碗, 包顿野菜馅饺子,给他送几个。乡亲们的真诚朴素,唤起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房东陈吉堂告诉我,他亲眼见过吴冠中画高粱,中午地里闷热闷热的,吴冠中在地 头上依着粪筐作画,汗水把背心湿透了,紧贴在身上,蚊子在他的胳膊腿上咬出好多疙 瘩,他好像啥也感觉不到,只是不停地画。 梵·高是吴冠中崇拜的偶像,梵·高“把自己埋到土地里”的观点,对吴冠中影响很大。 新中国成立之初,吴冠中义无反顾从法国回来,就是立志要做中国的梵·高。李村为吴冠 中提供了实践梵·高精神的平台,在麦浪滚滚的金黄田野,在烈日炎炎的高粱地,在蒸笼 一般湿漉漉的绿色瓜园,在无边无际的洁白棉田,吴冠中脚踩滚烫的大地,终于感受到 了梵·高内心熊熊燃烧的烈焰。 河北李村的盛夏像火烤一样炙热,中午的气温高达 40 多摄氏度,生鸡蛋放在阳光 下都能烤熟。吴冠中穿着背心、短裤,在田野里依着粪筐一画就是一整天,中间不吃不 喝不休息。房东见吴冠中大中午还不回来,着急地对他的学生们说,老吴真是不要命了, 他是个病人啊,这大热的天,不吃不喝在地里画画,哪能受得了啊?你们快去看看吧, 别让他晕倒在地里还不知道。学生们理解房东的善意,可他们知道,吴先生画画时是不 许打扰的。 姜玉军是和吴冠中一起住在陈吉堂家的学生,至今提起这事仍热泪盈眶。他说,我 站在房东家的屋顶上,手搭凉棚四处寻找,看吴先生在哪块地里画画。夏日的中午田野 里几乎没有人,只要看到那块地里有个人影,肯定是吴先生。我给他送壶白开水、拿个 馒头,可他根本顾不上吃喝,说画画时胃是停止工作的,吃了东西不消化更难受。有时 只是喝口水润润嗓子,就撵我赶紧走,怕干扰他作画。 吴冠中在沃野找到了创作的源泉,积蓄已久的情感得到了爆发。在李村的后期,他 拼命地画,不让自己停下来:《高粱与棉花》《瓜藤》《胡萝卜花》《野菊》《南瓜》《岩下 玉米》《冬瓜》《柴扉》《苇塘秋雁》《喜鹊》《麻雀》《池塘》《双燕》《井》《硕果》《山花 烂漫》…… 吴冠中在疯狂作画中,多年的肝炎竟然不治而愈,到医院检查,肝功能各项指标正 常。顽固的失眠症也逐渐减轻,白天在地里作一天画,晚上回来香甜地睡上一觉,第二 天又精神饱满去作画。心情好了,食欲渐渐增强,蜡黄的脸上渐渐有了血色,腿上有了 力气,走路腰板也挺了起来。 【相关链接】 ①吴冠中,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 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坚忍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 鲜明的艺术特色。(摘自“百度百科”) ②我珍视自己在粪筐里的画、在黑板上的作品,那种气质、气氛,是巴黎市中大师 们所没有的,它只能诞生于中国人民的喜怒哀乐之中。朝朝暮暮,立足于自己的土地上
拥抱着母亲,时刻感受到她的体温与脉搏!(吴冠中《我负丹青》)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3分) A.第一段用简洁的语言交代了时代背景,点明了题意,为下文描写吴冠中在李村的生活 和创作作了必要的铺垫。 B.吴冠中在李村不仅找到了创作的源泉,创作出一大批充满乡土气息的画作,而且振作 了精神,身体恢复了健康 C."熬了小米粥,给他盛一碗,包顿野菜馅饺子,给他送几个〃,这几句语言朴实无华, 用整句,表现了乡亲们表现了乡亲们对吴冠中的关心 D.盛夏的中午,吴冠中还没回来,房东非常着急,要吴冠中的学生去田间找,但是学 生却无动于衷,这是运用反衬手法。 4、D(“学生却无动于衷,这是运用反衬手法”错,学生并非无动于衷,而是理解吴冠 中的性格:并且这也不是运用反衬手法。) 5、文本表现了吴冠中怎样的性格?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答:①随遇而安。他作为画家下放到部队农场,一住就是三年,但他找到了生活之趣, 发现了自然之美。②奋发作为。他利用简陋的画具进行创作,同学们羡慕不已,戏称他 为“粪筐画家”。③执着坚忍。盛夏的中午,他一个人坚持在田间作画,一整天,中间不 吃不喝不休息。(每点2分,概括1分,例举事实分析1分。给4分为满分。) 6、文中运用直接、间接描写方法写吴冠中中午在田间作画的情景,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5分) 6、答:①正面描写使当时的情景显得真实可信。(2分)②通过房东陈吉堂的叙述和姜 玉军的所见,从侧面弥补了正面描写的单薄,使吴冠中的形象更加丰满。(3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腊梅 吴连广 腊梅嫁给顺子时,村里的年轻小伙子都当八路走了。腊梅就问顺子:“顺子,人家 都当八路打小鬼子去,你咋没去?”顺子低着头,小声地说:“俺爹俺娘的身子骨一天 不如一天,不能下地干庄稼活儿,俺去当八路打小鬼子,爹娘咋办?” 顺子说的是实情,爹娘虽然年岁不大,只有五十多岁,可都一身的病,别说下地干 庄稼活儿,就连走路都困难。八路军和地方政府也看到了这些,也就没有动员顺子参军 腊梅听顺子的话是真话,也就没多说什么。 第二年一开春,腊梅有了身孕,挺着肚子操侍着家务,伺候着病病歪歪的公婆。忽 然有一天,顺子对腊梅说:“明天,俺要到二姑家去一趟有点事,过几天就回来。” 顺子走后,腊梅就听说,辽南支队来村里招收新兵。腊梅越想越觉得顺子走得蹊跷,早 不走晚不走,偏这个时候到三十里外的二姑家去。第二天,腊梅做好够公婆一天吃的饭 菜就走了。她要去找回顺子,让他参加辽南支队打小鬼子。 腊梅一见到在二姑家的顺子,一句话也不说,拉着顺子就走,顺子不敢不跟腊梅走 走了一段路程,腊梅哭了,她望着低着头的顺子说:“打小鬼子,不是哪一个人的事, 你不去,他也不去,小鬼子什么时候才能打走!”顺子一下子抱住腊梅激动地说:“腊 梅,俺也想参加八路军打小鬼子,可俺舍不得你和肚子里的孩子,还有俺爹俺娘。”两 行清澈的泪水从顺子的脸上滚落下来,顺子理了一下腊梅被山风吹乱的头发,接着说: “上了战场,就不能当孬种,可子弹不长眼睛,死了就死了,咱们的孩子就没爹了
拥抱着母亲,时刻感受到她的体温与脉搏!(吴冠中《我负丹青》)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3 分) A.第一段用简洁的语言交代了时代背景,点明了题意,为下文描写吴冠中在李村的生活 和创作作了必要的铺垫。 B.吴冠中在李村不仅找到了创作的源泉,创作出一大批充满乡土气息的画作,而且振作 了精神,身体恢复了健康。 C.“熬了小米粥,给他盛一碗,包顿野菜馅饺子,给他送几个”,这几句语言朴实无华, 用整句,表现了乡亲们表现了乡亲们对吴冠中的关心。 D.盛夏的中午,吴冠中还没回来,房东非常着急,要吴冠中的学生去田间找,但是学 生却无动于衷,这是运用反衬手法。 4、D(“学生却无动于衷,这是运用反衬手法”错,学生并非无动于衷,而是理解吴冠 中的性格;并且这也不是运用反衬手法。) 5、文本表现了吴冠中怎样的性格?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5、答:①随遇而安。他作为画家下放到部队农场,一住就是三年,但他找到了生活之趣, 发现了自然之美。②奋发作为。他利用简陋的画具进行创作,同学们羡慕不已,戏称他 为“粪筐画家”。③执着坚忍。盛夏的中午,他一个人坚持在田间作画,一整天,中间不 吃不喝不休息。(每点 2 分,概括 1 分,例举事实分析 1 分。给 4 分为满分。) 6、文中运用直接、间接描写方法写吴冠中中午在田间作画的情景,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5 分) 6、答:①正面描写使当时的情景显得真实可信。(2 分)②通过房东陈吉堂的叙述和姜 玉军的所见,从侧面弥补了正面描写的单薄,使吴冠中的形象更加丰满。(3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14 分) 腊 梅 吴连广 腊梅嫁给顺子时,村里的年轻小伙子都当八路走了。腊梅就问顺子:“顺子,人家 都当八路打小鬼子去,你咋没去?”顺子低着头,小声地说:“俺爹俺娘的身子骨一天 不如一天,不能下地干庄稼活儿,俺去当八路打小鬼子,爹娘咋办?” 顺子说的是实情,爹娘虽然年岁不大,只有五十多岁,可都一身的病,别说下地干 庄稼活儿,就连走路都困难。八路军和地方政府也看到了这些,也就没有动员顺子参军。 腊梅听顺子的话是真话,也就没多说什么。 第二年一开春,腊梅有了身孕,挺着肚子操侍着家务,伺候着病病歪歪的公婆。忽 然有一天,顺子对腊梅说:“明天,俺要到二姑家去一趟有点事,过几天就回来。” 顺子走后,腊梅就听说,辽南支队来村里招收新兵。腊梅越想越觉得顺子走得蹊跷,早 不走晚不走,偏这个时候到三十里外的二姑家去。第二天,腊梅做好够公婆一天吃的饭 菜就走了。她要去找回顺子,让他参加辽南支队打小鬼子。 腊梅一见到在二姑家的顺子,一句话也不说,拉着顺子就走,顺子不敢不跟腊梅走。 走了一段路程,腊梅哭了,她望着低着头的顺子说:“打小鬼子,不是哪一个人的事, 你不去,他也不去,小鬼子什么时候才能打走!”顺子一下子抱住腊梅激动地说:“腊 梅,俺也想参加八路军打小鬼子,可俺舍不得你和肚子里的孩子,还有俺爹俺娘。”两 行清澈的泪水从顺子的脸上滚落下来,顺子理了一下腊梅被山风吹乱的头发,接着说: “上了战场,就不能当孬种,可子弹不长眼睛,死了就死了,咱们的孩子就没爹了
顺子穿上灰色的军装走了,再也没有回头。腊梅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一直看不到走远 的部队。初秋腊梅生了一个大胖儿子,她也听说辽南支队开赴前线作战的消息,后来这 支黑土地上壮大的部队,转战东北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让日本关东军非常头痛,无 数关东军的尸体倒在黑土地上 腊梅像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望着把小日本早一天打回老家去,顺子就会回来。可 小日本还没打走,东北战场上的战事还很激烈,就传回顺子回来了的消息。当腊梅飞似 的跑到村口的大槐树下,望着一群人抬着担架走来,腊梅心里“咯噔”了一下,她不知 道顺子是啥模样,她预感到了那不堪入目的一瞬。 人群渐渐地近了,腊梅再次飞奔过去。担架上抬着的是顺子,顺子双腿被炮弹炸飞 了。走的时候,是一个双腿如飞的男人,回来,却把一双腿留在战场上了。腊梅哭了 泪水像雨点似的,砸在地上了。她擦了擦眼泪笑了,无论怎样总算回来了 自从顺子回来以后,脾气非常暴躁,总是和腊梅发脾气,有时还骂腊梅,拿起东西 就砸腊梅。腊梅并不在意顺子对她的不公,依旧细心照料着顺子。那天,顺子又发脾气 了,拿起喝水的碗砸在腊梅的头上,一股鲜血顺着脸流了下来,腊梅望着顺子苦苦笑了 笑说:“顺子,俺知道你想赶俺走,不想拖累俺,俺知道,俺不走,俺是你的女人,不 管你是什么样子,这一辈子俺都是你的女人!” 顺子哭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第3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通过抗日战争时期一对青年男女腊梅和顺子的故事,歌颂了两个青年人在民族解 放事业上的牺牲精神。 B.男主人公顺子因家庭困难逃避参军,几经波折后,才在妻子腊梅的帮助下改变了落后 思想,在最后毅然从军 C.村里招收新兵,顺子为了躲避从军,谎称有事躲到了二姑家里,直到腊梅追到二姑家, 顺子才极不情愿的回来。 D.顺子负伤回家后,脾气变了很多,经常向腊梅发脾气,这一切并不说明顺子怨恨腊梅 而恰恰是他对腊梅的爱。 E.小说语言质朴,流畅简洁,情节生动,跌宕起伏,往娓娓的叙述中展现了小说的主旨, 结尾更是动人心弦。 7、D、A(答D得3分,答A得2分,答E得1分,答B、C不得分。B项,“落后思想 错:C项,“顺子才极不情愿的回来不准确:E项,“跌宕起伏”不准确) 8、小说开头“腊梅嫁给顺子时,村里的年轻小伙子都当八路走了”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8、答: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②交代小说的主要矛盾,暗示腊梅和 顺子在是否参军上存在分歧。③为下文腊梅劝说顺子参军的情节做铺垫。(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9、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体现了顺子参军过程的复杂心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 9、答:①“顺子低着头,小声地说”,表明顺子对不能参军的无奈。②“低着头的顺子”, 表明顺子对逃避从军的追悔。③“顺子一下子抱住腊梅激动地说”,表明顺子想从军的愿 望,对得到腊梅支持的兴奋。④“顺子穿上灰色的军装走了,再也没有回头”,表明顺子 从军的坚决。(答对点得2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古诗文阅读(35分)
顺子穿上灰色的军装走了,再也没有回头。腊梅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一直看不到走远 的部队。初秋腊梅生了一个大胖儿子,她也听说辽南支队开赴前线作战的消息,后来这 支黑土地上壮大的部队,转战东北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让日本关东军非常头痛,无 数关东军的尸体倒在黑土地上。 腊梅像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望着把小日本早一天打回老家去,顺子就会回来。可 小日本还没打走,东北战场上的战事还很激烈,就传回顺子回来了的消息。当腊梅飞似 的跑到村口的大槐树下,望着一群人抬着担架走来,腊梅心里“咯噔”了一下,她不知 道顺子是啥模样,她预感到了那不堪入目的一瞬。 人群渐渐地近了,腊梅再次飞奔过去。担架上抬着的是顺子,顺子双腿被炮弹炸飞 了。走的时候,是一个双腿如飞的男人,回来,却把一双腿留在战场上了。腊梅哭了, 泪水像雨点似的,砸在地上了。她擦了擦眼泪笑了,无论怎样总算回来了。 自从顺子回来以后,脾气非常暴躁,总是和腊梅发脾气,有时还骂腊梅,拿起东西 就砸腊梅。腊梅并不在意顺子对她的不公,依旧细心照料着顺子。那天,顺子又发脾气 了,拿起喝水的碗砸在腊梅的头上,一股鲜血顺着脸流了下来,腊梅望着顺子苦苦笑了 笑说:“顺子,俺知道你想赶俺走,不想拖累俺,俺知道,俺不走,俺是你的女人,不 管你是什么样子,这一辈子俺都是你的女人!” 顺子哭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 年第 3 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通过抗日战争时期一对青年男女腊梅和顺子的故事,歌颂了两个青年人在民族解 放事业上的牺牲精神。 B.男主人公顺子因家庭困难逃避参军,几经波折后,才在妻子腊梅的帮助下改变了落后 思想,在最后毅然从军。 C.村里招收新兵,顺子为了躲避从军,谎称有事躲到了二姑家里,直到腊梅追到二姑家, 顺子才极不情愿的回来。 D.顺子负伤回家后,脾气变了很多,经常向腊梅发脾气,这一切并不说明顺子怨恨腊梅, 而恰恰是他对腊梅的爱。 E.小说语言质朴,流畅简洁,情节生动,跌宕起伏,往娓娓的叙述中展现了小说的主旨, 结尾更是动人心弦。 7、D、A(答 D 得 3 分,答 A 得 2 分,答 E 得 1 分,答 B、C 不得分。B 项,“落后思想” 错;C 项,“顺子才极不情愿的回来”不准确;E 项,“跌宕起伏”不准确) 8、小说开头“腊梅嫁给顺子时,村里的年轻小伙子都当八路走了”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 分) 8、答: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②交代小说的主要矛盾,暗示腊梅和 顺子在是否参军上存在分歧。③为下文腊梅劝说顺子参军的情节做铺垫。(每点 2 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9、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体现了顺子参军过程的复杂心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 分) 9、答:①“顺子低着头,小声地说”,表明顺子对不能参军的无奈。②“低着头的顺子”, 表明顺子对逃避从军的追悔。③“顺子一下子抱住腊梅激动地说”,表明顺子想从军的愿 望,对得到腊梅支持的兴奋。④“顺子穿上灰色的军装走了,再也没有回头”,表明顺子 从军的坚决。(答对点得 2 分,答对 2 点得 3 分,答对 3 点得 5 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