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六校201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广州二中惠州一中珠海一中 中山纪中东莞中学深圳实验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感喟/匮乏 吝啬/褪色 遒劲/集腋成裘 漂白/漂洗 角色/角斗 屏除/屏气凝神 祈祷/颀长 梦魇/笑靥 歆羡/万马齐喑 D.拮据/狡黠 隔阂/弹劾 洗濯/擢发难数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日前,金文明先生在《咬文嚼字》上撰文指出,余秋雨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强不知以 为知,硬说自己将“仁者乐山”的“乐”读成1e并没有错,显然是无稽之谈。当然,余秋 雨不是专攻语言的,读错一两个字,本无可非议。问题是分明错了,还要乌龟垫床脚一—硬 撑,并且编出一套理论来唬人,实在让人不能接受。 A.强不知以为知 B.无稽之谈 C.无可非议 D.乌龟垫床脚——硬撑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环境保护是社会公共事业,政府要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加大环保工作的力度,动员社 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其中。 B.普希金一生历尽磨难,他追求真善美的自由天性,他所处的沙皇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他 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C.以生漆为底层的彩陶的保护是世界性难题,如何将秦俑艳丽的彩绘保存下来,目前已成 为文物工作的当务之急。 D.皮肤顽癣被医学界称为“不死的瘟神”,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使患者背上沉重的 经济负担及精神上的折磨
广东省六校 2010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广州二中 惠州一中 珠海一中 中山纪中 东莞中学 深圳实验 本试卷共 8 页,24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感喟/匮乏 吝啬/褪色 遒劲/集腋成裘 B.漂白/漂洗 角色/角斗 屏除/屏气凝神 C.祈祷/颀长 梦魇/笑靥 歆羡/万马齐喑 D.拮据/狡黠 隔阂/弹劾 洗濯/擢发难数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日前,金文明先生在《咬文嚼字》上撰文指出,余秋雨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强不知以 为知,硬说自己将“仁者乐山”的“乐”读成 lè并没有错,显然是无稽之谈。当然,余秋 雨不是专攻语言的,读错一两个字,本无可非议。问题是分明错了,还要乌龟垫床脚——硬 撑,并且编出一套理论来唬人,实在让人不能接受。 A.强不知以为知 B.无稽之谈 C.无可非议 D.乌龟垫床脚——硬撑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环境保护是社会公共事业,政府要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加大环保工作的力度,动员社 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其中。 B.普希金一生历尽磨难,他追求真善美的自由天性,他所处的沙皇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他 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C.以生漆为底层的彩陶的保护是世界性难题,如何将秦俑艳丽的彩绘保存下来,目前已成 为文物工作的当务之急。 D.皮肤顽癣被医学界称为“不死的瘟神”,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使患者背上沉重的 经济负担及精神上的折磨
4.下列对联中,最适合张贴在学校门前的一联是 A.白衣红心称妙手,高术精艺治难疾 B.喜看杏坛添秀色,乐闻木铎振新 C.架集古今书万卷,柜藏中外帖千函 D.藏三代甲骨魂宝,萃千秋金石精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 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年十九, 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 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士诚遣将据三溪, 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 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诘朝会战, 文忠集诸将仰天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军。”文忠横槊引铁骑数 十,乘高驰下。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召归,宴劳弥日。 文忠帅亮祖等攻余杭。守将谢五,谕之降,许以不死。五出降。诸将请僇之,文忠不可。 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洪武二年春,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薄上都,走元帝。遇春卒,命文忠代将其军, 奉诏会大将军徐达攻庆阳。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阃外 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遂出雁门,次马邑,败元游兵,进至 白杨门。天雨雪,已驻营,文忠令移前五里,阻水自固。质明,敌大至。以二营委之,殊死 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 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 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 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 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 月卒,年四十六。 (选自《明史·李文忠传》,有删改) 【注】①僇:同“戮”。②阃外:朝廷之外。③踔厉:精神振奋
4.下列对联中,最适合张贴在学校门前的一联是 A.白衣红心称妙手,高术精艺治难疾 B.喜看杏坛添秀色,乐闻木铎振新 声 C.架集古今书万卷,柜藏中外帖千函 D.藏三代甲骨魂宝,萃千秋金石精 华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 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年十九, 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 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士诚遣将据三溪, 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 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诘朝会战, 文忠集诸将仰天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军。”文忠横槊引铁骑数 十,乘高驰下。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召归,宴劳弥日。 文忠帅亮祖等攻余杭。守将谢五,谕之降,许以不死。五出降。诸将请僇①之,文忠不可。 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洪武二年春,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薄上都,走元帝。遇春卒,命文忠代将其军, 奉诏会大将军徐达攻庆阳。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阃外 ②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遂出雁门,次马邑,败元游兵,进至 白杨门。天雨雪,已驻营,文忠令移前五里,阻水自固。质明,敌大至。以二营委之,殊死 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 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③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 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 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 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 (选自《明史·李文忠传》,有删改) 【注】①僇:同“戮”。 ②阃外:朝廷之外。③踔厉:精神振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张士诚寇严州 寇:侵犯 B.薄上都 薄:迫近 C.天雨雪 雨:雨水 D.帝雅爱重之 雅:非常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是 (3分) A.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 国家之事在此一举 B.濒死者数矣 擅入民居者死 C.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 阃外之事苟利于国 D.以舍人将亲军 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 7.下列各句中,添加的省略成分有误的一句 是 (3分) A.令(其)从己姓 B.御之(于)东门 C.(士诚)复击败之 (文忠)以二营委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年幼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跟着父亲在乱军 中辗转反侧,后来投奔了朱元璋,并改姓为朱。 B.在新城之战中,李文忠向众将士发誓绝不会贪生怕死。他身先士卒,率军大败张士诚手 下的军队,因此,朱元璋将他召回并设宴慰劳他。 C.进攻庆阳途中,李文忠听说大同被元军包围,于是提出将军接受君命在外面作战,可以 随机应变。他率领军队大败元军,解了大同之围 D.李文忠曾经劝说朱元璋不要多用刑罚,并对他东征日本表示异议,还批评宫中宦官太多, 最终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因而被解除了兵权。 9.翻译和断句。(10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3 分) A.张士诚寇严州 寇:侵犯 B.薄上都 薄:迫近 C.天雨雪 雨:雨水 D.帝雅爱重之 雅:非常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是 (3 分) A.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 国家之事在此一举 B.濒死者数矣 擅入民居者死 C.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 阃外之事苟利于国 D.以舍人将亲军 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 7.下列各句中,添加的省略成分有误的一句 是 (3 分) A.令(其)从己姓 B.御之(于)东门 C.(士诚)复击败之 D.(文忠)以二营委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是 (3 分) A.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年幼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跟着父亲在乱军 中辗转反侧,后来投奔了朱元璋,并改姓为朱。 B.在新城之战中,李文忠向众将士发誓绝不会贪生怕死。他身先士卒,率军大败张士诚手 下的军队,因此,朱元璋将他召回并设宴慰劳他。 C.进攻庆阳途中,李文忠听说大同被元军包围,于是提出将军接受君命在外面作战,可以 随机应变。他率领军队大败元军,解了大同之围。 D.李文忠曾经劝说朱元璋不要多用刑罚,并对他东征日本表示异议,还批评宫中宦官太多, 最终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因而被解除了兵权。 9.翻译和断句。(10 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 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 之得减额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 ②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10.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高考资源网 壬戌清明作 清·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 纪相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恢复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 (2)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 而》) (2)呼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3)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屈原《离 骚》)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 分) 文 忠 器 量 沉 宏 人 莫 测 其 际 临 阵 踔 厉 风 发 遇 大敌益 壮 颇 好学问 通晓 经 义 为 诗歌 雄 骏 可 观 初 太 祖 定 应 天 以 军 兴 不 给 增 民 田 租 文忠请 之 得 减 额。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① 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 ②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10.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高考资源网 壬戌清明作 清·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 纪相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恢复。 ⑴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 分) ⑵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4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6 分) ⑴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述 而》) ⑵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乞人不屑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⑶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 骚》)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重申清明的三种价值与理想 清明节,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缅怀逝者,追思先人:在北川老县城,万人公祭遇难者:在 北京,45万市民祭奠亲人。和以往不同的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习俗如烧纸钱等 也有了变化。诸如用鲜花代替纸钱、天堂信箱寄哀思、网上祭奠先烈等新的祭祀方式,在 些地方悄然兴起。在以《清明上河图》闻名的开封,昨天举行的2009清明文化节,诸如蹴 鞠、马球、斗鸡、抖空竹等具有民俗特色的表演活动,为前来祭祖、踏青的人们带来别样的 乐趣。高考资源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谈到清明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这幅行人悲伤、 春雨缠绵的场景。从扫墓的习俗看,清明无疑是令人伤感的节日。又因为,寂静的春天,万 物吐旧纳新,满地都是生命的芬芳,都是刚刚苏醒的泥土的气息,在这样美好的季节,人们 怎能不去怀念那些不能与之分享良辰美景的逝者?而且,于国于家,总有一些生离死别的人 和事,值得铭记 然而,清明带给中国人的意象与价值,远不应止于此。虽然今天,它在名义上只是一个祭奠 逝者、表达哀伤的节日。 从时间上看,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最 初只是一个节气,只是到了唐玄宗年间才与寒食合并,渐渐演变成怀念祭祀家族先人的节日。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清明也渐渐被赋予了更多意义与内涵 如有文史学者指出,清明除了让活着的人向逝者遥寄来自尘世的哀思与温暖,同样负载着尘 世间最高贵的价值与理想,暗合了“天地清明”、“人心清明”与“政治清明”等三重境界: 其一是来自天地自然的“清明”。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人是社会存在,同时又是自然存在。回想人世间的万般美景,还有什么比得 上那树底清风、明月万里,更让人心旷神怡? 其二是来自心灵境界的“清明”。哲学家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命本身。 清明是关乎生命的节日,它让人从纷纷扰扰的空间之维回到时间之维,追思过往,省思现在, 念想未来。每一次扫墓都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它不仅扫去逝者碑上尘埃,更扫去活人心里 的尘埃,让生活回到生命本身,重归内心世界的宁净与“清明
⑷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重申清明的三种价值与理想 清明节,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缅怀逝者,追思先人:在北川老县城,万人公祭遇难者;在 北京,45 万市民祭奠亲人。和以往不同的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习俗如烧纸钱等 也有了变化。诸如用鲜花代替纸钱、天堂信箱寄哀思、网上祭奠先烈等新的祭祀方式,在一 些地方悄然兴起。在以《清明上河图》闻名的开封,昨天举行的 2009 清明文化节,诸如蹴 鞠、马球、斗鸡、抖空竹等具有民俗特色的表演活动,为前来祭祖、踏青的人们带来别样的 乐趣。高考资源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谈到清明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这幅行人悲伤、 春雨缠绵的场景。从扫墓的习俗看,清明无疑是令人伤感的节日。又因为,寂静的春天,万 物吐旧纳新,满地都是生命的芬芳,都是刚刚苏醒的泥土的气息,在这样美好的季节,人们 怎能不去怀念那些不能与之分享良辰美景的逝者?而且,于国于家,总有一些生离死别的人 和事,值得铭记。 然而,清明带给中国人的意象与价值,远不应止于此。虽然今天,它在名义上只是一个祭奠 逝者、表达哀伤的节日。 从时间上看,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距今已有 2500 多年的历史。最 初只是一个节气,只是到了唐玄宗年间才与寒食合并,渐渐演变成怀念祭祀家族先人的节日。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清明也渐渐被赋予了更多意义与内涵。 如有文史学者指出,清明除了让活着的人向逝者遥寄来自尘世的哀思与温暖,同样负载着尘 世间最高贵的价值与理想,暗合了“天地清明”、“人心清明”与“政治清明”等三重境界: 其一是来自天地自然的“清明”。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人是社会存在,同时又是自然存在。回想人世间的万般美景,还有什么比得 上那树底清风、明月万里,更让人心旷神怡? 其二是来自心灵境界的“清明”。哲学家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命本身。 清明是关乎生命的节日,它让人从纷纷扰扰的空间之维回到时间之维,追思过往,省思现在, 念想未来。每一次扫墓都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它不仅扫去逝者碑上尘埃,更扫去活人心里 的尘埃,让生活回到生命本身,重归内心世界的宁净与“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