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六校2013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悼念/倒爷 俘虏/掳掠 非难/难免 B.蜕化/褪色 蹉跎/嗟叹 果脯/胸脯 C.炽热/炙烤 诀别/联袂 创伤/开创 D.歼灭/悭吝 犒劳/蒿草 押解/解差 2.下列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今天,我们的社会仍然存在这样的现象,高速路上、马路边出了车祸,在现场 片狼藉、惨不忍睹的情况下,很多人不是救助伤员、保护现场,而是趁火打劫 哄抢货物,真让人心酸。这种乘人之危、趁乱牟利的行为不仅是对当前法律秩序 的漠视,更是对个人道德乃至社会公德的拷问 惨不忍睹 B.趁火打劫 C.心酸 人之危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环境信息的立体化公开,恐怕是此次会议绕不开的重要议题。环境信息的 公开透明,是决定政府和民众能否走向环境“共治”的重要前提。 B.走过60年发展历程的铁道部,作为国务院政府机构中唯一扮演政企双重角 色的部委,已被公众视作阻碍市场经济改革的一大壁垒。 C.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当然我们也知道,改革在得到普通民众广泛支持的 同时,利益受损的既得利益者必然会对改革加以反对和阻碍。 D.4月15日,美国波士顿马拉松比赛快要结束时,一场不好的厄运突然降 临到参赛运动员头上,在终点线附近接连发生了三起爆炸,造成3人死亡,百余 人受伤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学力只不过将原来不好的稍加润饰,使可陪衬你的好的,它只能增加量不 能提高质。既有天才,再加学力,就能在学问上有成就
广东六校 2013 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悼念/倒爷 俘虏/掳掠 非难/难免 B.蜕化/褪色 蹉跎/嗟叹 果脯/胸脯 C.炽热/炙烤 诀别/联袂 创伤/开创 D.歼灭/悭吝 犒劳/蒿草 押解/解差 2.下列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今天,我们的社会仍然存在这样的现象,高速路上、马路边出了车祸,在现场一 片狼藉、惨不忍睹的情况下,很多人不是救助伤员、保护现场,而是趁火打劫, 哄抢货物,真让人心酸。这种乘人之危、趁乱牟利的行为不仅是对当前法律秩序 的漠视,更是对个人道德乃至社会公德的拷问。 A.惨不忍睹 B.趁火打劫 C.心酸 D.乘 人之危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环境信息的立体化公开,恐怕是此次会议绕不开的重要议题。环境信息的 公开透明,是决定政府和民众能否走向环境“共治”的重要前提。 B.走过 60 年发展历程的铁道部,作为国务院政府机构中唯一扮演政企双重角 色的部委,已被公众视作阻碍市场经济改革的一大壁垒。 C. 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当然我们也知道,改革在得到普通民众广泛支持的 同时,利益受损的既得利益者必然会对改革加以反对和阻碍。 D. 4 月 15 日,美国波士顿马拉松比赛快要结束时,一场不好的厄运突然降 临到参赛运动员头上,在终点线附近接连发生了三起爆炸,造成 3 人死亡,百余 人受伤。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学力只不过将原来不好的稍加润饰,使可陪衬你的好的,它只能增加量不 能提高质。既有天才,再加学力,就能在学问上有成就
②做诗也是一样,有的人未学过做诗,但是他做起诗来,形式上虽然不好, 却有几个字很好,或有几句很好,那种人是可以学做诗的,因为他有做诗的才 ③要成大学问家,必须要有天资,即才。俗话说:“酒有别肠,诗有别才 ④一个人在身体机构上有了能喝酒的底子,再加上练习,就能成为一个会喝 酒的人。如果身体机构上没有喝酒的底子,一喝就吐,怎样练习得会呢? ⑤有的人写起诗来,形式整整齐齐,平仄合韵,可是一读之后,毫无诗味, 这种人就不必做诗。一个人的才的分量是一定的,有几分就只有几分,学力不能 加以增减。 ④②⑤③① B.③①②⑤④ ④③②⑤① D.③④②⑤①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22分) (一)游九华山记清·施闰章 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 失言。是说也,尝窃疑之。而李太白以山有莲花峰,改九子为九华。予舟过江上, 望数峰空翠可数,约略如八九仙子云 其山外峻中夷,由青阳西南行,则峰攒岫复,瑰奇百出。而入其中则旷以隐。由 山麓褰裳①,则寒泉数十百道,喷激沙石,碎玉哀弦,而入其中则奧②以静。盖 岩壑盘旋,白云蓊郁,道士所族处者,是为化城③。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 龙之攫明珠者,是为金地藏塔。循檐送目,虚日之气远接江海,而四方数千里来 礼塔者,踵接角崩④,叫号动山谷,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道士争 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岂复知有云壑乎! 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其上有堆云洞、狮子石,僧屋数间,刻王文成手书。文 成聚徒讲学,游憩于斯,有东岩燕坐诗。今求其讲堂,无复知者。 天柱峰最髙,俯视化城如一盂。绝壁矗立,乱山无数。所谓九十九峰者,迷离莫 辨,如海潮涌起,作层波巨浪,青则结绿⑤,紫则珊瑚,夕阳倒蒸,意眩夺目 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惜余非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 相共语耳! 游以甲午岁十月,从之者查子素光、徐子道林。 (二)《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序唐·李白
②做诗也是一样,有的人未学过做诗,但是他做起诗来,形式上虽然不好, 却有几个字很好,或有几句很好,那种人是可以学做诗的,因为他有做诗的才。 ③要成大学问家,必须要有天资,即才。俗话说:“酒有别肠,诗有别才。” ④一个人在身体机构上有了能喝酒的底子,再加上练习,就能成为一个会喝 酒的人。如果身体机构上没有喝酒的底子,一喝就吐,怎样练习得会呢? ⑤有的人写起诗来,形式整整齐齐,平仄合韵,可是一读之后,毫无诗味, 这种人就不必做诗。一个人的才的分量是一定的,有几分就只有几分,学力不能 加以增减。 A. ④②⑤③① B. ③①②⑤④ C. ④③②⑤① D.③④②⑤①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22 分) (一)游九华山记 清·施闰章 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 失言。是说也,尝窃疑之。而李太白以山有莲花峰,改九子为九华。予舟过江上, 望数峰空翠可数,约略如八九仙子云。 其山外峻中夷,由青阳西南行,则峰攒岫复,瑰奇百出。而入其中则旷以隐。由 山麓褰裳①,则寒泉数十百道,喷激沙石,碎玉哀弦,而入其中则奥②以静。盖 岩壑盘旋,白云蓊郁,道士所族处者,是为化城③。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 龙之攫明珠者,是为金地藏塔。循檐送目,虚日之气远接江海,而四方数千里来 礼塔者,踵接角崩④,叫号动山谷,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道士争 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岂复知有云壑乎! 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其上有堆云洞、狮子石,僧屋数间,刻王文成手书。文 成聚徒讲学,游憩于斯,有东岩燕坐诗。今求其讲堂,无复知者。 天柱峰最高,俯视化城如一盂。绝壁矗立,乱山无数。所谓九十九峰者,迷离莫 辨,如海潮涌起,作层波巨浪,青则结绿⑤,紫则珊瑚,夕阳倒蒸,意眩夺目。 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惜余非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 相共语耳! 游以甲午岁十月,从之者查子素光、徐子道林。 (二)《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序 唐·李白
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十丈,上有九峰如莲华。按图征名,无所依据。太史 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阙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 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时访道江汉,憩于夏侯回之堂,开檐岸帻⑥,坐 眺松雪,因与二三子联句,传之将来 注释:①褰裳:提衣。②奥:深,隐蔽。③化城:道观名,被四周之山环绕如城 ④角崩:以额撞地,即叩头。⑤结绿:美玉名。⑥岸帻:起头巾,露出前额。形 容举止洒脱。 5.对下列句子中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士所族处者,是为化城 族:辈,类 B.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 礼:礼拜, 朝拜 C.有东岩燕坐 燕:闲暇 D.复阙名贤之纪 阙 缺失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李太白以山有莲花峰 而入其中则奥以静 B.循檐送目,虚日之气远接江海 加以九华之目 C.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 今求其讲堂 D.略而不书 虽灵仙往复, 而赋咏罕闻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九华之胜”的一组是( ①峰攒岫复,瑰奇百出 ②喷激沙石,碎玉哀弦 ③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 ④绝壁矗立,乱山无数 ⑤夕阳倒蒸,意眩夺目 ⑥开檐岸帻,坐眺松雪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十丈,上有九峰如莲华。按图征名,无所依据。太史 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阙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 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时访道江汉,憩于夏侯回之堂,开檐岸帻⑥,坐 眺松雪,因与二三子联句,传之将来。 注释:①褰裳:提衣。②奥:深,隐蔽。③化城:道观名,被四周之山环绕如城。 ④角崩:以额撞地,即叩头。⑤结绿:美玉名。⑥岸帻:起头巾,露出前额。形 容举止洒脱。 5.对下列句子中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士所族处者,是为化城 族:辈,类 B.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 礼:礼拜, 朝拜 C.有东岩燕坐 诗 燕:闲暇 D. 复阙名贤之纪 阙: 缺失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李太白以山有莲花峰 而入其中则奥以静 B.循檐送目,虚日之气远接江海 加以九华之目 C.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 今求其讲堂 D.略而不书 虽灵仙往复, 而赋咏罕闻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九华之胜”的一组是( ) ①峰攒岫复,瑰奇百出 ②喷激沙石,碎玉哀弦 ③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 ④绝壁矗立,乱山无数 ⑤夕阳倒蒸,意眩夺目 ⑥开檐岸帻,坐眺松雪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8.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的刘禹锡曾经很喜爱终南山、太华山等山,认为除这些外,天下没有奇秀 之山。等他见到九华山,就后悔说错了话。 B.李白因山上有一座山峰很像莲花,便将九子山改为九华山。作者从江上经过, 看到的景象也大致印证了李白的描述。 C.九华山最髙峰为天柱峰,往下看化城观小得好像一个器皿。峭绝的石壁矗立, 众多的山峰没有秩序地排列着。 D.李白认为司马迁南游的时候,忽略了九华山而没有记录于史书,关于九华山, 年纪大的人也完全没有提及过,又缺少名家贤士的描述 9.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说也,尝窃疑之。(3分) 文 (2)道士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岂复知有云壑乎?(4分) 译 文 (3)惜余非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耳!(3分) 译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登舍身台[明]戚继光 向来曾作舍身歌,今日登临意若何?指点封疆余独感,萧疏鬓发为谁皤
8.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的刘禹锡曾经很喜爱终南山、太华山等山,认为除这些外,天下没有奇秀 之山。等他见到九华山,就后悔说错了话。 B. 李白因山上有一座山峰很像莲花,便将九子山改为九华山。作者从江上经过, 看到的景象也大致印证了李白的描述。 C.九华山最高峰为天柱峰,往下看化城观小得好像一个器皿。峭绝的石壁矗立, 众多的山峰没有秩序地排列着。 D. 李白认为司马迁南游的时候,忽略了九华山而没有记录于史书,关于九华山, 年纪大的人也完全没有提及过,又缺少名家贤士的描述。 9.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是说也,尝窃疑之。(3 分) 译 文: (2)道士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岂复知有云壑乎?(4 分) 译 文: (3)惜余非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耳!(3 分) 译 文: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 登舍身台 [明]戚继光 向来曾作舍身歌,今日登临意若何?指点封疆余独感,萧疏鬓发为谁皤?
剑分胡饼从人后,手掬流泉己自多。回首朱门歌舞地,尊前列鼎问调和。 【注】①戚继光,明代抗倭名将;“舍身台”在河北遵化。②封疆:诗中指边 界。③皤:白。④胡饼:即烧饼,指干粮。⑤列鼎:列鼎而食,指权门的豪华生 活;调和:菜肴的味道。 (1)本诗前三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4 分) (2)本诗后四句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全选只按前3题计分)(6 分) 1)子曰:“夫仁者, 能近 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 (2)鹤汀凫渚, ;桂殿兰 。(王勃《滕王阁序》 (3)此时相望不相闻, 。鸿雁长飞光不 度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但以刘日薄西山, 朝不虑夕。(李 密《陈情表》)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消费时代文学的意义 蒋述卓 在当今消费社会中,文学艺术常常被其他的文化现象如广告传媒、时装表演、商 品包装、各种节庆等所借用,并覆盖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这种借用造成了许 多亚文学艺术现象,或称之为文学边界的扩大,从而形成审美的泛化或称日常生 活审美化的态势。对此文化现象我们究竟如何应对?
剑分胡饼从人后,手掬流泉己自多。回首朱门歌舞地,尊前列鼎问调和。 【注】①戚继光,明代抗倭名将;“舍身台”在河北遵化。 ②封疆:诗中指边 界。③皤:白。④胡饼:即烧饼,指干粮。⑤列鼎:列鼎而食,指权门的豪华生 活;调和:菜肴的味道。 (1)本诗前三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4 分) (2)本诗后四句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全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子曰:“夫仁者, , 。能近 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 (2)鹤汀凫渚, ;桂殿兰 宫, 。(王勃《滕王阁序》) (3)此时相望不相闻, 。鸿雁长飞光不 度,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不虑夕。(李 密《陈情表》)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消费时代文学的意义 蒋述卓 在当今消费社会中,文学艺术常常被其他的文化现象如广告传媒、时装表演、商 品包装、各种节庆等所借用,并覆盖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这种借用造成了许 多亚文学艺术现象,或称之为文学边界的扩大,从而形成审美的泛化或称日常生 活审美化的态势。对此文化现象我们究竟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