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四章资本与剩余价值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形成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和剩余价值的基本生产方式,了解与剩余价值理论密切联系的资本主义工资理论。并力求说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中的资本、剩余价值和劳动力商品既具有特殊属性,也具有一般属性。课程内容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货币和资本的联系:资本最初表现为货币。货币和资本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第一,流通形式的顺序不同。货币流通公式,也就是商品流通公式:W一一G一W。资本流通公式:G——W——G。第二,流通形式的起点和终点不同。第三,流通形式的媒介不同。第四,流通形式的内容和目的不同。两种流通形式在内容和目的上的不同,就决定了这两种形式的流通限度不同。G——W—G称为资本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的要求就产生了矛盾。矛盾的实质是: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资本总公式矛盾解决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二、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社会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第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劳动力商品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包括历史和道德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作用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特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价值形成过程既是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过程,同时又是活劳动创造自身新价值的过程。这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81
政治经济学 81 第四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形成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马克思 的资本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和剩余价值的基本生产方式,了解与剩余价值理 论密切联系的资本主义工资理论。并力求说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中的资本、剩 余价值和劳动力商品既具有特殊属性,也具有一般属性。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货币和资本的联系:资本最初表现为货币。 货币和资本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第一,流通形式的顺序不同。货币流通公式,也就是商品流通公式:W——G——W。资本流 通公式:G——W——G。 第二,流通形式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第三,流通形式的媒介不同。 第四,流通形式的内容和目的不同。两种流通形式在内容和目的上的不同,就决定了这两种形 式的流通限度不同。 G——W——G′称为资本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的要求就 产生了矛盾。矛盾的实质是: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的 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资本总公式矛盾解决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社会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第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 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 劳动力商品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包 括历史和道德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作用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特点: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 价值形成过程既是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过程,同时又是活劳动创造自身新价值的过程。这两 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价值增殖过程的实质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3.剩余价值的本质剩余价值生产的本质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反映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二、资本的涵义和资本的作用1.资本的本质。资本的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是以物为媒介并在物的掩盖下体现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生产关系。资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2.资本一般和资本的共同规定。资本一般的规定:第一,资本是可以自行增殖的价值。第二,资本是对剩余劳动的索取。第三,资本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关系。3.资本的作用。第一,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第二,改变着人们的财富概念和生活方式。第三,使世界溶为一体,寻求人类共同发展成为可能。第四,也使资本的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日益尖锐。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涵义及其划分的依据。依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的涵义。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第一,揭示了剩余价值(m)的真正来源。第二,为说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四、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公式:m=m/v。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率准确地反映了剥削程度。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条件: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长度可变。工作日的最低界限是必要劳动时间。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两个因素限制:第一,生理界限:第二,社会道德界限。工作日长度的确定及其趋势。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条件:工作日长度不变,必要劳动时间可变。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通过各资本家直接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为目的而实现。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联系与区别:首先,两种方法都延长了劳动时间。其次,绝对82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82 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价值增殖过程的实质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 成过程。 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3.剩余价值的本质 剩余价值生产的本质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被资本 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反映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二、资本的涵义和资本的作用 1.资本的本质。 资本的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是以物为媒介并在物的掩盖下体现资本家剥削工人 的生产关系。资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2.资本一般和资本的共同规定。 资本一般的规定:第一,资本是可以自行增殖的价值。第二,资本是对剩余劳动的索取。第三, 资本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关系。 3.资本的作用。 第一,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第二,改变着人们的财富概念和生活方式。第三,使世界溶 为一体,寻求人类共同发展成为可能。第四,也使资本的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日益尖锐。 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涵义及其划分的依据。 依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c)和 可变资本(v)的涵义。 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第一,揭示了剩余价值(m)的真正来源。第二, 为说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公式:m′= m / v。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率准 确地反映了剥削程度。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条件: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长度可变。工作日 的最低界限是必要劳动时间。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两个因素限制:第一,生理界限;第二,社会道 德界限。工作日长度的确定及其趋势。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条件:工作日长度不变,必要劳动时间可变。相对剩 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通过各资本家直接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为目的而实 现。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联系与区别:首先,两种方法都延长了劳动时间。其次,绝对
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一般基础和起点。再次,两种生产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三、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1.劳动力构成变化。2.劳动力再生产条件的变化。3.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缩短。剩余价值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会迅速提高。四、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原因:首先,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其次,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再次,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部过程。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第四节资本主义工资一、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劳动不是商品。2.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的本质。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件工资特点。血汗工资制。三、资本主义工资的动态考察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化趋势。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呈上升趋势的原因。不同历史时期会引起工资的提高或降低,四、资本主义工资的国际比较工资国民差异是指不同国家之间工资水平存在着差别。是劳动力国际流动的主要原因。存在原因:第一,各国家之间自然和历史条件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各国工作日长度和强度存在差异。第三,各国劳动生产率不同异。考核要求一、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本质。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劳动力商品理论。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作用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生产的本质。资本的本质和作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及其意义。83
政治经济学 83 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一般基础和起点。再次,两种生产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三、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 1.劳动力构成变化。 2.劳动力再生产条件的变化。 3.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缩短。剩余价值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会迅速提高。 四、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原因:首先,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其次,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再次,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 展和必然灭亡的全部过程。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 一、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劳动不是商品。 2.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的本质。 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件工资特点。血汗工资制。 三、资本主义工资的动态考察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化趋势。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呈上升趋势的原 因。不同历史时期会引起工资的提高或降低。 四、资本主义工资的国际比较 工资国民差异是指不同国家之间工资水平存在着差别。是劳动力国际流动的主要原因。存在原 因:第一,各国家之间自然和历史条件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各国工作日长度和强度存在 差异。第三,各国劳动生产率不同异。 考 核 要 求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本质。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劳动力商 品理论。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作用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生产的本质。资本的本质和作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及其意义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涵义及区别与联系。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四、资本主义工资工资的本质。工作日。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复习与思考题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2.试用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原理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3资本的本质是什么?把资本区分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4.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实现的?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它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6.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7.怎样理解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一般属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不同经济制度中其特殊属性的区别如何?参考文献目录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5、10、17章。2.马克思:《工资、价格和理论》第7、8、9节。84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84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涵义及区别与联系。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剩 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四、资本主义工资 工资的本质。工作日。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复习与思考题 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试用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原理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3.资本的本质是什么?把资本区分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4.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实现的? 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它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6.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7.怎样理解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一般属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不同经济制度中其特殊属性的 区别如何? 参考文献目录 1.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第 4、5、10、17 章。 2.马克思:《工资、价格和理论》第 7、8、9 节
政治经济学第五章资本积累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积累理论。了解物质资料再生产、资本价值再生产和经济关系的再生产三者的统一:认识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以及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决定因素:掌握资本有机构成的内涵与相对过剩人口的成因: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和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课程内容第一节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一、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涵义和内容。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前提。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社会生产内容包括两方面: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指再生产按原有规模简单重复。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征:第一,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已创造的。第二,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第三,工人的个人消费从属于资本的需要。从简单再生产过程来看,工人不仅创造了使用价值,而且创造了剩余价值;不仅创造了剩余价值,而且创造了可变资本;不仅创造了可变资本,而且创造了全部资本,也创造了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所有条件。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是指新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生产中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以外还有剩余,从而再生产按扩大的规模持续进行。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可以看出:第一,资本积累过程中所追加的资本源于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概念: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或者说,把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行为,就叫做资本积累。第二,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再生产,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三、资本积累的动因及其影响因素资本积累的动因:追求剩余价值是内在动因。竞争规律的强制力量是外在压力。影响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第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的大小。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大小。第二节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一、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化资本的构成包括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之85
政治经济学 85 第五章 资本积累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积累理论。了解 物质资料再生产、资本价值再生产和经济关系的再生产三者的统一;认识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以及 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决定因素;掌握资本有机构成的内涵与相对过剩人口的成因;揭示资本 主义积累的实质和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社会生产和再生产 一、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的涵义和内容。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 基础和前提。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 社会生产内容包括两方面: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是指再生产按原有规模简单重复。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征:第一,可变资本是 工人自己创造的。第二,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第三,工人的个人消费从属于资本的需要。 从简单再生产过程来看,工人不仅创造了使用价值,而且创造了剩余价值;不仅创造了剩余价 值,而且创造了可变资本;不仅创造了可变资本,而且创造了全部资本,也创造了资本主义存在和 发展的所有条件。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扩大再生产是指新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生产中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以外还有 剩余,从而再生产按扩大的规模持续进行。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可以看 出:第一,资本积累过程中所追加的资本源于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概念: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 资本,或者说,把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行为,就叫做资本积累。第二,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 义占有规律。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再生产,以无偿 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三、资本积累的动因及其影响因素 资本积累的动因:追求剩余价值是内在动因。竞争规律的强制力量是外在压力。 影响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第三,所 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的大小。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第二节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一、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化 资本的构成包括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