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二、社会经济的基本形态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市场机制及其特点和功能。复习与思考题1.什么是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有那些功能?2.决定经济制度变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如何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决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终因素?4.什么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有那些主要内容?5.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如何?6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7.什么是市场经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什么关系?8.什么是市场机制?它有哪些特点和功能?参考文献目录1.马克思: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章,第3节。76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76 二、社会经济的基本形态 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商品经济与市场 经济的关系。市场机制及其特点和功能。 复习与思考题 1.什么是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有那些功能? 2.决定经济制度变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3.如何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决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终因素? 4.什么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有那些主要内容? 5.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如何? 6.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7.什么是市场经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什么关系? 8.什么是市场机制?它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参考文献目录 1.马克思: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第 2 章,第 3 节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商品与货币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什么是商品,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掌握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以及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规律。理解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掌握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和运动规律。了解价值形式的历史演变及货市的产生和发展,掌握货市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以及价值规律作用及形式。课程内容第一节商品一、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交换属性。商品使用价值是为他人消费而生产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和比例。价值凝结在商品体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而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作为商品必须有价值又有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排斥、互相矛盾的。价值是商品的本质规定。价值的本质规定体现为交换劳动的关系。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生产中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这种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叫做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体劳动的对象、操作方法及结果的差别,形成了社会分工。撒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叫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反映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只存在于商品经济形态中。抽象劳动与一般劳动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的统一性。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三、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是质和量的统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包含三个因素:生产条件、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同类商品质量优劣有关。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价值量的变化规律:商品的价值量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会发生变化的。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变化有多种因素,包括: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是否合理: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在生产工艺上的应用程度:技术装备的好坏;原材料质量的优劣;自然条件好坏等等。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须劳动量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率成反比。77
政治经济学 77 第三章 商品与货币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什么是商品,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掌握价值的 质和量的规定性,以及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规律。理解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掌握商品经济的一般规 定性和运动规律。了解价值形式的历史演变及货币的产生和发展,掌握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 以及价值规律作用及形式。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商 品 一、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二重属 性:自然属性和社会交换属性。商品使用价值是为他人消费而生产的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和比例。价值凝结在 商品体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而交换价值 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作为商品必须既有价值又有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排斥、互相矛盾的。价值是商品的本质规定。价值的本质规定体现 为交换劳动的关系。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生产中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这种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 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叫做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 体劳动的对象、操作方法及结果的差别,形成了社会分工。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 劳动,叫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反映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只 存在于商品经济形态中。抽象劳动与一般劳动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 方面。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的统一性。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是质和量的统一。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包含三个 因素:生产条件、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的关系。商品的价 值量与同类商品质量优劣有关。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价值量的变化规律:商品的价值量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会发生变化的。劳动生产率 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变化有多种因素,包括:劳动者的平 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是否合理;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在生产工艺上的应用程度;技术装 备的好坏;原材料质量的优劣;自然条件好坏等等。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须劳 动量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率成反比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四、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概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基础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表现。二者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具体表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其他矛盾。五、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基本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理论的认识。第二节货币一、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形式的含义。价值形式发展的经历的阶段: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第三,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劳动的表现方式。简单价值形式对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物的性质,还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来。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各种商品交换的比例由它们各自包含的劳动量来决定,也第一次明显地显露出来了。3.一般价值形式。在一般价值形式中,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一种商品来表现,因此,它们的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凝结的性质,就更完全地、更充分地表现出来了。4.货币形式及其发展。当一种商品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货币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不同的是,在货币形式上,一般等价物固定在贵金属上。货市是价值形式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本质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二、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货币具有五种职能:①价值尺度。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这两个因素,价格是商品价值与贵金属货币自身价值的比率。商品价格的变化同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式,而同单位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价格标准。②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媒介作用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表明,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市量,取决全三个因素:一是市场上待售的商品总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面:三是货市流通速度。铸币和纸币。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贬值,物价上涨物现象,叫做通货膨胀。③藏手段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在金属货币流通时期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贵金属货币或贵金属条块。贮藏手段的作用。④支付手段。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暂时解决了因缺之现金而不能购买商品等矛盾,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货币流通规律的改变形式。③世界货币。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贵金属。以上货币的五种职能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两个职能。78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78 四、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概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基础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私人劳动 和社会劳动的表现。二者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具体表现。私人劳动 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其他矛盾。 五、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基本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深化对劳动价值论 理论的认识。 第二节 货 币 一、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价值形式的含义。价值形式发展的经历的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使用价值 成为价值的表现。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第三,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劳动的表 现方式。简单价值形式对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物的性质,还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来。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各种商品交换的比例由它们各自包含的劳动量来决定,也第一 次明显地显露出来了。 3.一般价值形式。在一般价值形式中,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一种商品来表现,因此,它们 的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凝结的性质,就更完全地、更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4.货币形式及其发展。当一种商品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 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货币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不同的是,在货币形 式上,一般等价物固定在贵金属上。货币是价值形式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本质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 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 二、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具有五种职能:①价值尺度。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的 价格主要取决于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这两个因素,价格是商品价值与贵金属货币自身价值的比率。 商品价格的变化同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式,而同单位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价格标准。②流通手 段,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媒介作用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表明,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 要的货币量,取决全三个因素:一是市场上待售的商品总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面;三是货币流通 速度。铸币和纸币。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由于纸币的发 行量超过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贬值,物价上涨物现象,叫做通货膨胀。③贮藏手段。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在金属货币流通时期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贵金属货币或贵金属条块。贮藏手段 的作用。④支付手段。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暂时解决了因缺乏现金而不能购买商品等矛盾, 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货 币流通规律的改变形式。⑤世界货币。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贵金属。 以上货币的五种职能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两个职能
政治经济学三、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的涵义及其性质。商品拜物教或货币拜物教产生的原因:由于私人劳动或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不能直接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间接表现出来,即通过相互交换他们所生产的商品才能表现出来,这样就使本来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联系,现在却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被物的外壳掩盖起来,物决定着人的命运。这样,人和物的关系颠倒,产生了商品拜物教。第三节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来进行。商品的价格围绕看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这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且恰恰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表现形式,二、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价值规律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分配的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竞争和价格的波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供求关系的变动实现的。2.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商品生产者为了追逐更多的经济利益,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采用先进技术,必进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各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各不相同,就不可避免地引起商品生产者的贫富两极分化。考核要求一、商品商品二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交换价值和价值的概念与相互关系。劳动二重性理论。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涵义。劳动生产率及其与价值量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二、货币价值形式发展的历史阶段。相对价值性和等价形式的涵义。一般等价物的涵义。货币及其本质规定。货币的职能。价格和价格标准。货币流通规律。纸币和通货膨胀。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79
政治经济学 79 三、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的涵义及其性质。商品拜物教或货币拜物教产生的原因:由于私人劳动或个别劳动 的社会性质不能直接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间接表现出来,即通过相互交换他们所生产 的商品才能表现出来,这样就使本来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联系,现在却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交 换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被物的外壳掩盖起来,物决定着人的命运。这样,人和物的关系颠倒,产生 了商品拜物教。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 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来进行。商品的价格围绕着价值 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这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且恰恰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表 现形式,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价值规律对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分配的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竞争和价格的波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供求关系的变 动实现的。 2.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商品生产 者为了追逐更多的经济利益,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采用先进技术,必进生产工艺,提高 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各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各不相同,就 不可避免地引起商品生产者的贫富两极分化。 考 核 要 求 一、商品 商品二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交换价值和价值的概念与相互关系。劳动二重性理论。商品价值 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涵义。劳动生产率及其与价值量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二、货币 价值形式发展的历史阶段。相对价值性和等价形式的涵义。一般等价物的涵义。货币及其本质 规定。货币的职能。价格和价格标准。货币流通规律。纸币和通货膨胀。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复习与思考题1.怎样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2.分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辩证关系?3.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由什么影响?5.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6.货币是怎样产生的?他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7.什么是价值规律?它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中有哪些作用?8.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包括哪些要点?参考文献目录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篇。2.马克思:《工资、价格和利润》第6章。80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80 复习与思考题 1.怎样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2.分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辩证关系? 3.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由什么影响? 5.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货币是怎样产生的?他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7.什么是价值规律?它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中有哪些作用? 8.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包括哪些要点? 参考文献目录 1.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第 1 篇。 2.马克思:《工资、价格和利润》第 6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