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唐诗鉴赏50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发 罗邺 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1.①第 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 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 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 “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 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 2.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 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 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4分) 2.(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 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4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 终 1.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分)
2016 年高考古诗词鉴赏:唐诗鉴赏 50 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 分)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 分) 参考答案 1.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 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 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 “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 “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 2.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 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 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4 分) 2.(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 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4 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 终。 1.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 分)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4分)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由远而近,颔联写诗人举目远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 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牧人与猎马的归来,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描 绘了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恬淡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4分) 2.本诗借景抒情,先写野望中的秋日田园牧归之景,恬静闲雅,流露出诗人归 隐后百无聊赖而彷徨的心情:(2分)尾联用典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只好追 怀古代的隐士贤人伯夷和叔齐为知音,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和苦闷惆怅之情。(2 分)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再过金陵①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 宋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吴宫:此指 三国时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 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5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2分)不同点:①包诗 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分)刘诗运 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 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1分)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 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1分)说明:如学 生能从以下角度回答两诗不同点,给2分。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 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 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2分) 2.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 (2分)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2分) (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1分)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 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2分)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云,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历乱”:花开极茂盛。 1.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5 分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4 分)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由远而近,颔联写诗人举目远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 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牧人与猎马的归来,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描 绘了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恬淡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4 分) 2.本诗借景抒情,先写野望中的秋日田园牧归之景,恬静闲雅,流露出诗人归 隐后百无聊赖而彷徨的心情;(2 分)尾联用典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只好追 怀古代的隐士贤人伯夷和叔齐为知音,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和苦闷惆怅之情。(2 分)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再过金陵①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 宋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吴宫:此指 三国时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 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5 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1.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2 分)不同点:①包诗 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 分)刘诗运 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 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1 分)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 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1 分)说明:如学 生能从以下角度回答两诗不同点,给 2 分。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 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 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2 分) 2.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 (2 分)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2 分) (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 1 分)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 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2 分)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云,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历乱”:花开极茂盛。 1.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5 分)
2.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 1.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 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分)②前两句与后 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 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岀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乐 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3分) 2.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 日”来写愁思。(2分)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 风冷漠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 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 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1分)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 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 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注】蜂,一本作“峰”。 关于上面《山路见梅感而有作》一诗,清代纪昀有评价说“特有情韵”,还说“五 六(句)最佳”。请完成下面小题。 1.诗中第六句“晴日数蜂来”,历来版本有分歧,一作“蜂”,一作“峰” 请结合自己对诗作主旨的把握,谈一谈你会如何选用,并请简要说明理由。(4 分) 2.请从创作手法运用的角度谈一谈你对纪昀“特有情韵”这一评价的理解。(4 分) 参考答案 1.选“蜂”,落脚于梅花的馥郁的香(Ⅰ分);梅花尽管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 但花香仍然有蜂来光顾,梅花之魅力可见一斑(1分),实际是以拟人手法来烘 托花香之盛,借以抒人之怀(1分)。(意思对即可)选“峰”,落脚于梅花的 峭拔髙洁的品性(1分);梅花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但其品性仍有山峰来辉映, 自然超凡脱俗(1分);实际是用拟人手法来烘托其品性之高,借以抒人之怀(1 分)。(意思对即可) 2.此诗刻画山梅,着力传其神,开于冷僻之处,但并非全然沉寂(1分);借 山梅抒发自己的感慨,关照了人的思想感情(1分),实际上是“兴”的手法的 运用(1分);咏山梅,旨在写人,表意含蓄而又有情致,因此“特有情韵”(1 分)。(意思对即可)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2.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5 分) 参考答案 1.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 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 分)②前两句与后 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 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乐 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3 分) 2.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 日”来写愁思。(2 分) 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 风冷漠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 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 分)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 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1 分)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 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 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注】蜂,一本作“峰”。 关于上面《山路见梅感而有作》一诗,清代纪昀有评价说“特有情韵”,还说“五、 六(句)最佳”。请完成下面小题。 1.诗中第六句“晴日数蜂来”,历来版本有分歧,一作“蜂”,一作“峰”, 请结合自己对诗作主旨的把握,谈一谈你会如何选用,并请简要说明理由。(4 分) 2.请从创作手法运用的角度谈一谈你对纪昀“特有情韵”这一评价的理解。(4 分) 参考答案 1.选“蜂”,落脚于梅花的馥郁的香(1 分);梅花尽管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 但花香仍然有蜂来光顾,梅花之魅力可见一斑(1 分),实际是以拟人手法来烘 托花香之盛,借以抒人之怀(1 分)。(意思对即可)选“峰”,落脚于梅花的 峭拔高洁的品性(1 分);梅花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但其品性仍有山峰来辉映, 自然超凡脱俗(1 分);实际是用拟人手法来烘托其品性之高,借以抒人之怀(1 分)。(意思对即可) 2.此诗刻画山梅,着力传其神,开于冷僻之处,但并非全然沉寂(1 分);借 山梅抒发自己的感慨,关照了人的思想感情(1 分),实际上是“兴”的手法的 运用(1 分);咏山梅,旨在写人,表意含蓄而又有情致,因此“特有情韵”(1 分)。(意思对即可)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5分) 2.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首联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②颔联和颈联写取 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 寄托对他们的怀念。③尾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 留恋之情。(写出感情2分,具体分析3分。) 2.(1)表现手法: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②移情,③拟人,④虚实结合。 (2)①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 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 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②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 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手法4分,分析2分。)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闲居 姚合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①,依止古先生? 【注】禅观:即禅理、禅道 1.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本诗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2分)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 环境的清净,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 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净。(3分) 2.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分)诗人 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净,心远自偏:(2分)休官 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髙雅。(2 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雪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本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帅形象?(2分)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3分) 有人说“满”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呢?请具体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本诗塑造了一个具有刚毅果断气魄和胜利在握必胜信念的主帅形象 2.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军城早秋的景象,既烘托了主帅形象,又渲染 了大战来临前阴沉肃穆的气氛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5 分) 2.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1.①首联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②颔联和颈联写取 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 寄托对他们的怀念。③尾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 留恋之情。(写出感情 2 分,具体分析 3 分。) 2.(1)表现手法: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②移情,③拟人,④虚实结合。 (2)①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 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 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②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 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手法 4 分,分析 2 分。)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闲居 姚合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①,依止古先生? 【注】禅观:即禅理、禅道。 1.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 分) 2.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1.本诗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2 分)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 环境的清净,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 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净。(3 分) 2.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分)诗人 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净,心远自偏;(2 分)休官 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2 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雪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本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帅形象?(2 分)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3 分) 3.有人说“满”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呢?请具体分析。(3 分) 参考答案 1.本诗塑造了一个具有刚毅果断气魄和胜利在握必胜信念的主帅形象。 2.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军城早秋的景象,既烘托了主帅形象,又渲染 了大战来临前阴沉肃穆的气氛
3.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 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①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②。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③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①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 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 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②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③青娥:指年轻貌 美的女子。 1.分析全诗的结构层次。(5分) 2.诗中“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诗是如何表现“愁”的?(6分) 参考答案 1.全诗共分二层。(2分)第一层,前六句,写夜宴的欢乐景象。第二层,后 两句,写宴罢后的愁苦之情。(3分) 2.愁兵乱家危身被病困,富贵欢乐短暂一现,安宁难保。(2分)①以乐写哀, 以夜宴之乐反衬愁苦。(2分)②借景抒情,江头月半,寄托愁情。(2分)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1.从体裁角度看,这首诗是。(1分) 2.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3.刘熙载说过:“画山者心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 拱向 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 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这一句的?(5分) 参考答案 1.七言绝句。(1分,答出绝句即可得分) 2.“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一“画”字,似乎说“峰”本来并不存在, 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不仅写出“峰”的美妙 如画,而且传达出“观者”的惊奇与喜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4分,意思对 即可) 3.这首诗的“主峰”“主笔”是结尾一句。全诗先有溪上值雨闻钟被吸引,又接 微径深松之穿越,再加上青山白云的衬托,“四五峰”被画出也就自然而然了 倘若离开了前面三句的“拱向”则“四五峰”之“主笔”难以突出。(5分,指 出最后一句主峰得1分,说出如何拱向给3分,语言表达1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曲江对酒 杜甫
3.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 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①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②。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③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①韦庄(约 836 年─910 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 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 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②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③青娥:指年轻貌 美的女子。 1.分析全诗的结构层次。(5 分) 2.诗中“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诗是如何表现“愁”的?(6 分) 参考答案 1.全诗共分二层。(2 分)第一层,前六句,写夜宴的欢乐景象。第二层,后 两句,写宴罢后的愁苦之情。(3 分) 2.愁兵乱家危身被病困,富贵欢乐短暂一现,安宁难保。(2 分)①以乐写哀, 以夜宴之乐反衬愁苦。(2 分)②借景抒情,江头月半,寄托愁情。(2 分)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1.从体裁角度看,这首诗是 。(1 分) 2.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 分) 3.刘熙载说过:“画山者心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 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一 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这一句的?(5 分) 参考答案 1.七言绝句。(1 分,答出绝句即可得分) 2.“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一“画”字,似乎说“峰”本来并不存在, 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不仅写出“峰”的美妙 如画,而且传达出“观者”的惊奇与喜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4 分,意思对 即可) 3.这首诗的“主峰”“主笔”是结尾一句。全诗先有溪上值雨闻钟被吸引,又接 微径深松之穿越,再加上青山白云的衬托,“四五峰”被画出也就自然而然了。 倘若离开了前面三句的“拱向”则“四五峰”之“主笔”难以突出。(5 分,指 出最后一句主峰得 1 分,说出如何拱向给 3 分,语言表达 1 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曲江对酒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