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过关检测题 、分析意境型 1、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方维深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 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分析技巧型 1、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 1 - 古诗鉴赏过关检测题 一、 分析意境型 1、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 年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 方维深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 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 分) 答: 二、 分析技巧型 1、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驼毛制的上衣。阑干:纵横错落的样子。这两句是说,露水浸湿了外衣,寒气 袭人:星斗横斜下沉,天将要亮了。 问:此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6年江西卷)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问:(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2006年福建卷)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 、分析语言特色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 2 -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驼毛制的上衣。阑干:纵横错落的样子。这两句是说,露水浸湿了外衣,寒气 袭人;星斗横斜下沉,天将要亮了。 问:此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2006 年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问:(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 分)(2006 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 分) 答: 三、分析语言特色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问: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四、炼字、炼句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 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 3 -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问: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答: 四、 炼字、炼句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 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5年山东卷)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试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问:前人认为,“最苫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试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2006年福建卷)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五、分析“诗眼”型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6年四川卷) 夜归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风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问:(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 4 -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2005 年山东卷)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试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问: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 分)(2006 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 分) 答: 五、 分析“诗眼”型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2006 年四川卷)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风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问:(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6年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 石貌 问:(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古诗鉴赏分类练习题答案 、分析意境型 1、答:①此诗描绘了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春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 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②这是 幅明丽的春景图。③表现了诗人结束了颠沛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答:①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晩,幽淸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 水中碧莲,②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③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 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 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3、答:①“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 (小)店、半死枫树,②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 沉寂的氛围。③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分析技巧型 1、①主要采用了反衬手法。②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环境的 寂静。③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流露出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2、答案:(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 5 -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2006 年辽宁卷)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 石貌。 问:(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 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 分) 答: 古诗鉴赏分类练习题答案 一、分析意境型 1、答:①此诗描绘了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春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 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②这是一 幅明丽的春景图。③表现了诗人结束了颠沛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答:①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 水中碧莲,②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③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 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 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3、答:①“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 (小)店、半死枫树,②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 沉寂的氛围。③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二、分析技巧型 1、①主要采用了反衬手法。②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环境的 寂静。③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流露出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2、答案:(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