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之描写方式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 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 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例1.阅读长诗《陌上桑》的开头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段描写突出了罗敷的美丽动人,诗歌是怎样体现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诗歌分析】《陌上桑》是汉代乐府诗中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它描写了一个 名为罗敷的女子巧妙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全诗集中笔墨,塑造了一个美丽、机 智、坚贞的农家女子的形象。《陌上桑》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影响着后来的 诗歌创作,也是其他艺术形式学习的榜样。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美 丽动人。极力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属正面描写:极力描写行人的痴态,是侧面 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了罗敷的美丽非凡。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是设置和安排,不能随 意取代。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 性格和心理、接受主题思想等的作用。 例2.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之描写方式 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 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 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例 1.阅读长诗《陌上桑》的开头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段描写突出了罗敷的美丽动人,诗歌是怎样体现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诗歌分析】《陌上桑》是汉代乐府诗中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它描写了一个 名为罗敷的女子巧妙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全诗集中笔墨,塑造了一个美丽、机 智、坚贞的农家女子的形象。《陌上桑》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影响着后来的 诗歌创作,也是其他艺术形式学习的榜样。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美 丽动人。极力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属正面描写;极力描写行人的痴态,是侧面 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了罗敷的美丽非凡。 二、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是设置和安排,不能随 意取代。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 性格和心理、接受主题思想等的作用。 例 2.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的细致入微。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赏析。 【诗歌分析】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一个人都会 有的经验。然而赵师秀这首小诗却写得神韵含蓄,余味无穷。诗的前两句是写景, 既交代了时令,又描写了约会的环境。第三句是点题,同时引出下文对诗人动作 的描写。第四句意蕴丰富的句子,历来为人所称道。 【参考答案】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下棋,可是时间 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将灯花都 震落了。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三、动静结合 客观事物有动有静,动和静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和转化。静的境界 是不容易表现的,古代诗人常常用恰当的动态来衬托渲染,把动和静对立统一的 情态摄入诗歌,使得诗中的人、事、景的动与静有机地结合,构成或动中有静, 或静中有动,或动静相称的和谐画面 例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诗歌分析】这首诗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写一个月夜, 诗人不从天上月写起,却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征。 “去人只数尺”是指月影靠船很近,“江清月近人”,表现江水之清明。江中月 影近人,绘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宁 静安谧的。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朦胧而柔和 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从中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这就是诗人自 己。从“江月”写到“风灯”,由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由近及远地 描写江岸,由于月照沙岸如雪,岸边景物依稀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 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 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 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相联系的。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由 衷心赞美夜的“静”美。忽然船尾传来“拨刺”的声响,使凝神暇思的诗人猛地
“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的细致入微。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赏析。 【诗歌分析】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一个人都会 有的经验。然而赵师秀这首小诗却写得神韵含蓄,余味无穷。诗的前两句是写景, 既交代了时令,又描写了约会的环境。第三句是点题,同时引出下文对诗人动作 的描写。第四句意蕴丰富的句子,历来为人所称道。 【参考答案】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下棋,可是时间 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将灯花都 震落了。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三、动静结合 客观事物有动有静,动和静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和转化。静的境界 是不容易表现的,古代诗人常常用恰当的动态来衬托渲染,把动和静对立统一的 情态摄入诗歌,使得诗中的人、事、景的动与静有机地结合,构成或动中有静, 或静中有动,或动静相称的和谐画面。 例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诗歌分析】这首诗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写一个月夜, 诗人不从天上月写起,却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征。 “去人只数尺”是指月影靠船很近,“江清月近人”,表现江水之清明。江中月 影近人,绘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宁 静安谧的。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朦胧而柔和。一 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从中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这就是诗人自 己。从“江月”写到“风灯”,由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由近及远地 描写江岸,由于月照沙岸如雪,岸边景物依稀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 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 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 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相联系的。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由 衷心赞美夜的“静”美。忽然船尾传来“拨刺”的声响,使凝神暇思的诗人猛地
惊醒,他转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显然刚刚有一条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诗的 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实 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这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 的美景。 【参考答案】诗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躺在 月照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 静的美景。 四、虚实相生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 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空言为虚;当前为 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 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 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 美趣味。 例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激赏这首诗说:短短四句,凄美之极,令人怅惘不已。请从虚实相生这 一角度,说说这首诗是怎样把读者带人凄美意境的。 【诗歌分析】诗的一、二句是写“去年今日”“我”看到的景象,诗的三四 句自然是写“今年今日”“我”看到的景象。两相比较,桃花依旧,人面难寻; 物是人非,错过了时日,美好事物再也追不回来。据说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 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 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 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 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从而突出中心的。本诗的虚实关系属于前者。 【参考答案】“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虚景“人面桃花 相映红”,十全十美;实景空余“桃花依旧笑春风”,怅惘顿生。以虚衬实,把 读者带人无限凄美的意境中去
惊醒,他转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显然刚刚有一条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诗的 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实 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这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 的美景。 【参考答案】诗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躺在 月照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 静的美景。 四、虚实相生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 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空言为虚;当前为 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 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 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 美趣味。 例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激赏这首诗说:短短四句,凄美之极,令人怅惘不已。请从虚实相生这 一角度,说说这首诗是怎样把读者带人凄美意境的。 【诗歌分析】诗的一、二句是写“去年今日”“我”看到的景象,诗的三四 句自然是写“今年今日”“我”看到的景象。两相比较,桃花依旧,人面难寻; 物是人非,错过了时日,美好事物再也追不回来。据说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 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 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 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 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从而突出中心的。本诗的虚实关系属于前者。 【参考答案】“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虚景“人面桃花 相映红”,十全十美;实景空余“桃花依旧笑春风”,怅惘顿生。以虚衬实,把 读者带人无限凄美的意境中去
五、白描 白描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琢,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 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情态面貌 例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本诗表现田家的悲惨命运,却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诗歌是怎样表现 这一主题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歌分析】本诗四句写了四个场面,似乎不见作者的情感态度,但作者的 情感态度又充满字里行间,显示了高超的表现艺术。回答本题只要抓住题干中 “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的提示语,自然就会联系到白描的手法。中晚唐 为数众多的悯农诗中,短小精悍之作首推李绅《悯农二首》,下来就要算聂夷中 《田家》了。乍看去,此诗的内容之平淡、语言之明白、字句之简单,几乎没什 么奥妙可言,但它能以最少的文字取得了很大的效果,显得十分耐读,这又决不 是偶然的。封建时代农民遭受剥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在唐末那样的乱世, 封建国家开支甚巨而资用缺乏,必然加重对农民的榨取。此诗的写作目的就在于 揭露这样的黑暗现实 【参考答案】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就勾勒了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 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1、动静关系概念:诗歌常常通过意象的动静结合,采用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 诗境,传 达情感。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五、白描 白描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琢,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 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情态面貌。 例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本诗表现田家的悲惨命运,却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诗歌是怎样表现 这一主题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歌分析】本诗四句写了四个场面,似乎不见作者的情感态度,但作者的 情感态度又充满字里行间,显示了高超的表现艺术。回答本题只要抓住题干中 “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的提示语,自然就会联系到白描的手法。中晚唐 为数众多的悯农诗中,短小精悍之作首推李绅《悯农二首》,下来就要算聂夷中 《田家》了。乍看去,此诗的内容之平淡、语言之明白、字句之简单,几乎没什 么奥妙可言,但它能以最少的文字取得了很大的效果,显得十分耐读,这又决不 是偶然的。封建时代农民遭受剥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在唐末那样的乱世, 封建国家开支甚巨而资用缺乏,必然加重对农民的榨取。此诗的写作目的就在于 揭露这样的黑暗现实。 【参考答案】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就勾勒了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 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1、动静关系 概念:诗歌常常通过意象的动静结合,采用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 诗境,传 达情感。 以动衬静 以静衬动 动静结合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 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汩汩有声,以动衬静,反 衬出山中的宁静。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 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练习兰溪棹(zhao)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1)棹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2)鲤鱼之类的淡水鱼极爱新水(雨水)、逆流,三天春雨,溪水猛涨,鱼 群联翩而来。 2、简析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前两句是静景,写月色清爽皎洁,山水的明丽动人;后两句是动景,写出了多日 的春雨,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至,逆流而上,结句尤为传神,富有动态美,使 人感到美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 蓬勃生机,表达诗人喜爱之情。 衬托与对比 衬托一一为了突出主体的人物或事物,用客体的人物或事物去作陪衬,使所需要 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正衬与反衬) 对比: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进行 对照比较,同时突出两个方面,美者更美,丑者更丑,给人深刻印象。 两种手法的答题衬托:用xxx衬托xx,突出后者的xxx特点 对比:用xxx与xxx对比,突出了作者xxx与xxx的情感 宫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岀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问题: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 花,诗中用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身不由己,表达出他们渴望自由但不可得的 悲哀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 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汩汩有声,以动衬静,反 衬出山中的宁静。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 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练习 兰溪棹(zhào)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 1)棹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2) 鲤鱼之类的淡水鱼极爱新水(雨水)、逆流,三天春雨,溪水猛涨,鱼 群联翩而来。 2、简析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前两句是静景,写月色清爽皎洁,山水的明丽动人;后两句是动景,写出了多日 的春雨,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至,逆流而上,结句尤为传神,富有动态美,使 人感到美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 蓬勃生机,表达诗人喜爱之情。 衬托与对比 衬托——为了突出主体的人物或事物,用客体的人物或事物去作陪衬,使所需要 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正衬与反衬) 对比: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进行 对照比较,同时突出两个方面,美者更美,丑者更丑,给人深刻印象。 两种手法的答题 衬托:用 xxx 衬托 xxx,突出后者的 xxx 特点 对比:用 xxx 与 xxx 对比,突出了作者 xxx 与 xxx 的情感。 宫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问题: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 花,诗中用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身不由己,表达出他们渴望自由但不可得的 悲哀。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