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导论第三,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党的领导制度的完善,对于完善整个政治体制具有全局性的影响。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要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建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基础上,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同党的执政方式的完善同步推进,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群众团体、社会团体的关系,支持各方依法履行各自的职责,总揽不包揽,协调不代替。要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法律,主要依靠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使国家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要完善决策规则和程序,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决策和决策实施符合客观规律和人民利益,:第四,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不仅可以通过国家立法机关把自已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使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在本质上达到内在统一,而且可以通过广泛的政治参与,依法管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要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通过体制创新,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断扩大和保障大人民的民主权利,不断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一项董要任务。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郑重写入宪法。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必须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统筹城乡发展,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平等对待城乡社会成员,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要积极扩大就业,完善最低工资标摊制度,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建立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
221 导论 第三,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党的领导制度的完善,对于 完善整个政治体制具有全局性的影响。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 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要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 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坚持和改 善党的领导建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基础上,使社会主义民主制 度的完善同党的执政方式的完善同步推进,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要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群众团体、社会团体的关系,支持 各方依法履行各自的职责,总揽不包揽,协调不代替。要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 法定程序上升为法律,主要依靠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使国家各项工作在 法治轨道上运行。要完善决策规则和程序,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决 策和决策实施符合客观规律和人民利益。 第四,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不仅可以通过国家立法机关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法 律,使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在本质上达到内在统一,而且可以通过广泛的政治 参与,依法管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 展。要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 通过体制创新,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 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 权、监督权,不断扩大和保障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不断增强党和国家的 活力。 第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 在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党 和国家的一贯方针。 2004 月,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 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郑重写入宪法。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 权,必须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统筹城乡发 展,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平等对待城乡社会成员,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 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要积极扩大就业,完善最低工 资标准制度,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建立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在经济发展 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 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 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中国化23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得以健康发展、永葆活力的重要保证。要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各项改革和发展措施,都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始终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要研究借鉴人类政治和法律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模式,不搞多党制、两院制、“三权鼎立”。三、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新视野,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经过艰辛的理论探索和丰富的实践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宪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饱含丰富的法治理论和法学理论,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国化新的历史进程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并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和如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中国化 23 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六,坚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 向。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得以健康发展、永葆活力的重要保证。要坚持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 法律制度保障。各项改革和发展措施,都要有利千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有利 千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 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 全面进步。要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始终立足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伟大实践。要研究借鉴人类政治和法律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 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模式,不搞多党制、两院制、“三权鼎立“。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新视野,不断深化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经过艰辛 的理论探索和丰富的实践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 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宪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 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 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饱含丰富的法治理论和法学理论,集 中体现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国化新的历史进程。 2020 11 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习近平法治思 想”,并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 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和如
24导论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重要地位、工作布局、重点任务、重大关系、重要保障等,具有科学的理论形态和鲜明的理论风格,展现出守正创新的理论思维、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求真务实的实践思维、运筹全局的改革思维、精准练达的辩证思维。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意蕴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习近平在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十一个坚持”。第一,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党和执政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最大的区别。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更好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又是全党全民的广泛共识,更是中国共产党行使领导权和执政权的必然要求。坚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体现在党对依法治国的战略谋划和项层设计上,体现在党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改革的全面领导上,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价值。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其一,法治建设为了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每一项立法、执法和司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其二,法治建设依靠人民,人民是法治实践的主体,要弘扬人民权益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靠人民维护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做到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意识。第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概括、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创新了法治道路的理论,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全面推进依
24 导论 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 向、重要地位、工作布局、重点任务、重大关系、重要保障等,具有科学的理 论形态和鲜明的理论风格,展现出守正创新的理论思维、高瞻远瞩的战略思 维、求真务实的实践思维、运筹全局的改革思维、精准练达的辩证思维。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 理论,是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意蕴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 系。其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习近平在 2020 11 月召开的中央全面 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十一个坚持“。 第一,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党和执政党,党 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 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最大 的区别。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更好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 方略。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又是全党全民的广泛共 识,更是中国共产党行使领导权和执政权的必然要求。坚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 治国的领导,体现在党对依法治国的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上,体现在党对科学 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改革的全面领导上,体现在党领 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价值。 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其一,法治建设为了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为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维护人民权益、 增进人民福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每 一项立法、执法和司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其 二,法治建设依靠人民,人民是法治实践的主体,要弘扬人民权益靠法律保 障、法律权威靠人民维护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做到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 守、所运用,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意识。 第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概括、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创新了法治 道路的理论,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 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全面推进依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中国化25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对这一点,要理直气壮讲、大张旗鼓讲。习近平法治思想指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认识和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第四,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总依据,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法律依据。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宪法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宪法法律的伟力也在于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基本解决有法可依之后,依法治国的重点是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尤其是把宪法实施作为首要任务和基础工作。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必须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功夫。”①宪法实施的关键是确保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确保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确保究法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保证宪法实施的另一关键是建立健全究法实施机制,完善宪法监督程序,确保宪法法律的规定落到实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加强宪法实施机制上党和国家做了大量的工作。2018年宪法第五次修正案以宪法的形式和权威健全了宪法实施机制,如加强对法规、司法解释的合宪性审查,完善宪法法律解释程序,设立国家宪法日,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等。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48页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中国化 25 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 都没有意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具体讲我国法 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儿条、儿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对这一点,要理直气壮讲、大 张旗鼓讲。习近平法治思想指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对于进一步 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认识和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道路,核心要义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同时,还要与时 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道路。 第四,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理政的 总章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总依据,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根 本法律依据。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宪法和法 律的生命在千实施,宪法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宪法法律的伟力也在于实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基本解决有法可依之后,依法治国的重点是 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尤其是把宪法实施作为首要任务和基础工作。正如习近平 所指出: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 没有权威。必须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 抓好,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功夫。订)宪法实施的关键是确保宪法确定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确保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确保宪法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 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保证宪法实施的另一关键是建立健全宪法实施机制,完 善宪法监督程序,确保宪法法律的规定落到实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加强宪 法实施机制上党和国家做了大最的工作。 2018 年宪法第五次修正案以宪法的形 式和权威健全了宪法实施机制,如加强对法规、司法解释的合宪性审查,完善 宪法法律解释程序,设立国家宪法 ,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 公开进行宪法宣誓等。 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年版,笫 148 页
26导论第五,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党就提出要推进现代化建设。不过,在很长时间内,在党和国家的文献中,“现代化”概念主要指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等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亦即制度现代化纳人现代化的范畴,推动中国进人全面现代化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凝聚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华民族治理国家的智慧和人类制度文明的精髓,具有支撑国家治理的强大制度力量,是中国治理的制度根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第六,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法治保障、法学教育,涉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涉及国家法治、地方法治、社会法治统筹互动、协调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习近平汇聚全党智慧凝练出来的一个思想品位极高的统领法治建设全局的概念。明确提出“法治体系”概念,并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抓手,具有重大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意义。习近平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②。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8页。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57页
261 导论 第五,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中国成 立之后,我们党就提出要推进现代化建设。不过,在很长时间内,在党和国家 的文献中,“现代化”概念主要指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等物质层面的现代 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亦即制度现代化纳入现代化的范畴,推动中国进人全面现代化的新时 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 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 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 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 分展现。叨)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凝聚着我 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华民族治理国家的智慧和人类 制度文明的精髓,具有支撑国家治理的强大制度力量,是中国治理的制度根 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 必由之路。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 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 第六,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立 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法治保障、法学教育,涉及依法治国、依 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涉及 国家法治、地方法治、社会法治统筹互动、协调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 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习近平汇聚全党智慧凝练出来的一个 思想品位极高的统领法治建设全局的概念。明确提出“法治体系”概念,并把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抓手,具有重 大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意义。习近平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治体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 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竺。 0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出版社 2019 年版,第 页。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15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