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完宪法学课程英文名称:StudyConstitutionalLaw课程号:301030042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开课学期:春总学时:48学时学分:3先修课程:面向对象:法学专业开课院/部(室/所):法学院一、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法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1、学习宪法学基础理论:2、培养宪法思维能力:3、为其他专业课打下基础。开设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训练,使学生掌握宪法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宪法思维方式,主要是宪法问题意识,即通过现象发现宪法问题,透过问题提炼观点,运用材料论证观点;为宪法学研讨课、宪法学案例研习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与案件分析能力。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知识单元一:宪法基本理论(上)一、参考学时:6学时二、学习内容:第一节宪法的概念一、宪法的界定1.实质意义上的宪法:从法律规范的内容来界定,范围较广。2.形式意义上的宪法:根据宪法作为法律的形式特征来界定,仅指成文法典。二、宪法的特征1.形式特征。2.实质特征三、宪法的渊源1.成文宪法典2.宪法性法律3.宪法判例第二节宪法的分类一、宪法的分类的概念
《宪法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宪法学 课程英文名称: Study Constitutional Law 课程号:301030042 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 开课学期:春 总学时:48 学时 学分:3 先修课程: 面向对象:法学专业 开课院/部(室/所):法学院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法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 1、学习宪法学基础理论; 2、培养宪法思维能力; 3、为其他专业课打下基础。 开设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训练,使学生掌握宪法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的宪法思维方式,主要是宪法问题意识,即通过现象发现宪法问题,透过问题提炼 观点,运用材料论证观点;为宪法学研讨课、宪法学案例研习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 础与案件分析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知识单元一:宪法基本理论(上) 一、参考学时:6 学时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 一、宪法的界定 1.实质意义上的宪法:从法律规范的内容来界定,范围较广。 2.形式意义上的宪法:根据宪法作为法律的形式特征来界定,仅指成文法典。 二、宪法的特征 1.形式特征。 2.实质特征 三、宪法的渊源 1.成文宪法典 2.宪法性法律 3.宪法判例 第二节 宪法的分类 一、宪法的分类的概念
二、宪法的传统分类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2.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3.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协定宪法三、新型分类1.原生宪法与派生宪法2.纲领性宪法、确认性宪法与中立性宪法3.政治自由主义宪法、君主立宪主义宪法、社会改良主义宪法与独立民族主义宪法4.规范性宪法、名义性宪法与语义性宪法5.联邦宪法与州宪法四、马克思主义的宪法分类1.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宪法分类观点2.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与资本主义类型宪法的区别第三节宪法的基本原则一、宪法基本原则1.法律原则与宪法原则2.宪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点3.宪法基本原则种类和内在联系二、人民主权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的含义2.人民主权原则的制度体现(1)议会至上和议会主权(2)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三、基本人权原则1.人权理论的历史发展2.基本人权原则的宪法体现与制度保障四、法治原则1.法治的含义。(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2)一切国家机关及官员都必须依法治理国家(3)宪法和法律必须符合正义,是良法(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5)司法独立,只服从于宪法和法律2.法治理论的历史发展五、、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1.权力分立与制衡学说的历史发展2.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1)美国:三权分立,相互制约(2)英国:议会至上(3)法国:行政权优位(4)中国:民主集中制,分工监督
二、宪法的传统分类 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2.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3.钦定宪法 民定宪法 协定宪法 三、新型分类 1.原生宪法与派生宪法 2.纲领性宪法、确认性宪法与中立性宪法 3.政治自由主义宪法、君主立宪主义宪法、社会改良主义宪法与独立民族主义宪法 4.规范性宪法、名义性宪法与语义性宪法 5.联邦宪法与州宪法 四、马克思主义的宪法分类 1.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宪法分类观点 2.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与资本主义类型宪法的区别 第三节 宪法的基本原则 一、宪法基本原则 1.法律原则与宪法原则 2.宪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点 3.宪法基本原则种类和内在联系 二、人民主权原则 1. 人民主权原则的含义 2. 人民主权原则的制度体现 (1)议会至上和议会主权 (2)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 三、基本人权原则 1.人权理论的历史发展 2.基本人权原则的宪法体现与制度保障 四、法治原则 1.法治的含义。 (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 (2)一切国家机关及官员都必须依法治理国家 (3)宪法和法律必须符合正义,是良法 (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保障公民的权 利和自由 (5)司法独立,只服从于宪法和法律 2.法治理论的历史发展 五、 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1.权力分立与制衡学说的历史发展 2.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 (1)美国:三权分立,相互制约 (2)英国:议会至上 (3)法国:行政权优位 (4)中国:民主集中制,分工监督
第四节宪法与宪政一、宪政的概念(一)偏重于民主的宪政界定1.代表性观点2.民主国家不一定是宪政国家3.民主政治与宪政有一定关联性,却不能揭示宪政的本质内和特征(二)不同于民主的宪政认识1.宪政的本质特征。宪政的本质特征是限政2.限政的方式(1)一是使一切权力来源于宪法和法律:(2)是政治权力内部的分权与制衡和权利对权力的制约。(三)宪政和民主的关系1.宪政与民主的不同(1)民主在历史时序上先于宪政,但宪政在逻辑上先于民主。(2)民主规定谁拥有权力,涉及的是权力的归属,宪政规定取得与运用权力的方式,强调国家权力的限制和防范。(3)宪政是专制的天敌,民主则未必是,有时可能导致“多数暴政”。2.寻求民主与宪政的平衡(1)给人民提供了广泛的政治参与、公平的政治交流和结合、定期的自由选举等权利和机会。(2)对政府设置了规则化、制度化的限制。(3)设立不同形式的两院制,使决策过程更为慎重和受到制约。(4)实行司法审查,由法官宣布违宪的法律和政令无效二、宪政的要素1.宪法必须是“良法”,具有正当性。2.以宪法和法律为最高权威。3.以人权和人的自由为本位。4.以宪法和法制约束权力为重心。5.以司法审查为保障。三、宪政的历史发展(一)宪政主义的历史溯源(二)现代宪政主义的发展1.宪政主义与现代积极意义的自由和积极国家的紧张关系2.宪政主义的国际化(三)中国宪政的实践状况1.宪法被视为一种国家建设机制2.宪法对国家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强调协调而忽略制衡3.宪法的设计使权力机关能够克制公民权利而公民权利无法克制权力机关四、宪法与宪政的比较(一)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则是宪法的生命,宪法指导宪政实践,宪政实践完善宪法(二)宪法与依法治国
第四节 宪法与宪政 一、宪政的概念 (一)偏重于民主的宪政界定 1. 代表性观点 2. 民主国家不一定是宪政国家 3. 民主政治与宪政有一定关联性,却不能揭示宪政的本质内涵和特征 (二)不同于民主的宪政认识 1.宪政的本质特征。宪政的本质特征是限政. 2.限政的方式 (1)一是使一切权力来源于宪法和法律; (2)是政治权力内部的分权与制衡和权利对权力的制约。 (三)宪政和民主的关系 1.宪政与民主的不同 (1)民主在历史时序上先于宪政,但宪政在逻辑上先于民主。 (2)民主规定谁拥有权力,涉及的是权力的归属,宪政规定取得与运用权力的方式, 强调国家权力的限制和防范。 (3)宪政是专制的天敌,民主则未必是,有时可能导致“多数暴政”。 2.寻求民主与宪政的平衡 (1)给人民提供了广泛的政治参与、公平的政治交流和结合、定期的自由选举等权 利和机会。 (2)对政府设置了规则化、制度化的限制。 (3)设立不同形式的两院制,使决策过程更为慎重和受到制约。 (4)实行司法审查,由法官宣布违宪的法律和政令无效 二、宪政的要素 1.宪法必须是“良法”,具有正当性。 2.以宪法和法律为最高权威。 3.以人权和人的自由为本位。 4.以宪法和法制约束权力为重心。 5.以司法审查为保障。 三、宪政的历史发展 (一)宪政主义的历史溯源 (二)现代宪政主义的发展 1.宪政主义与现代积极意义的自由和积极国家的紧张关系 2.宪政主义的国际化 (三)中国宪政的实践状况 1.宪法被视为一种国家建设机制 2.宪法对国家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强调协调而忽略制衡 3.宪法的设计使权力机关能够克制公民权利而公民权利无法克制权力机关 四、宪法与宪政的比较 (一)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则是宪法的生命,宪法指导宪政实践,宪政实践完善宪法。 (二)宪法与依法治国
宪法是法治的前提条件和法律依据,良性宪法是依宪治国的基础,实际也就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宪法的产生是近代法治确立的标志,宪法的内容是实现法治的直接法律依据,宪法至上是法律至上的核心。三、学习目标:通过对宪法基本理论的介绍,使学生对宪法的概念、分类等基本问题有一初步认识,并对宪政的价值和精神进行初步的体悟,同时也为以下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四、延伸与思考问题:1.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2.宪法的特征是什么?3.试从理论与制度的层面分析人民主权原则在东西方的不同体现。4.简述究宪法的构成要素。5.比较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6.简述基本人权原则。7.试述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8.简述宪法与宪政的关系。知识单元二:宪法基本理论(下)一、参考学时:6学时二、学习内容:第一节宪法的创制与修改一、宪法的制定(一)制宪权的性质和归属(二)、制宪权的限制1.自然法层面一一受自然条件和自我意识的限制2.实在法层面—不受限制(三)制宪权行使的程序(四)我国1954年宪法的制定二、宪法的修改(一)宪法修改的原因分析1.客观上的原因2.主观上的原因(二)宪法修改权的限制1.修改内容上的限制2.修改时间上的限制3.特殊情况下修改宪法的限制4.修改程序上的限制(三)宪法修改的程序第二节宪法解释与宪法实施一、宪法的实施二、宪法的解释(一)宪法解释的必要性
宪法是法治的前提条件和法律依据,良性宪法是依宪治国的基础,实际也就是依法治国 的基础。宪法的产生是近代法治确立的标志,宪法的内容是实现法治的直接法律依据,宪法 至上是法律至上的核心。 三、学习目标: 通过对宪法基本理论的介绍,使学生对宪法的概念、分类等基本问题有一初步认识,并 对宪政的价值和精神进行初步的体悟,同时也为以下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延伸与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2.宪法的特征是什么? 3.试从理论与制度的层面分析人民主权原则在东西方的不同体现。 4.简述宪法的构成要素。 5.比较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6.简述基本人权原则。 7.试述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8.简述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知识单元二:宪法基本理论(下) 一、参考学时:6 学时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宪法的创制与修改 一、宪法的制定 (一)制宪权的性质和归属 (二)、制宪权的限制 1.自然法层面——受自然条件和自我意识的限制 2.实在法层面——不受限制 (三)制宪权行使的程序 (四)我国 1954 年宪法的制定 二、宪法的修改 (一)宪法修改的原因分析 1.客观上的原因 2.主观上的原因 (二)宪法修改权的限制 1.修改内容上的限制 2.修改时间上的限制 3.特殊情况下修改宪法的限制 4.修改程序上的限制 (三)宪法修改的程序 第二节 宪法解释与宪法实施 一、宪法的实施 二、宪法的解释 (一)宪法解释的必要性
(二)宪法解释模式1.立法机关解释模式2.司法机关解释模式3.专门机关解释模式(三)宪法解释的功能1.弥补宪法的缺陷2.使宪法能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的变迁(四)宪法解释的原则1.统一性原则2.利益衡量原则3.稳定性原则三、违宪审查、(一)违宪审查的含义违宪审查是指在宪法实施过程中,享有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以特定方式审查和裁决某项立法或某种行为是否合宪的制度。(二)违宪审查模式1.立法机关审查模式2.司法机关审查模式3.专门机关审查模式(三)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宪法的实施。第三节究法惯例一、宪法惯例的含义二、宪法惯例的效力三、宪法惯例的作用四、我国的宪法惯例三、学习目标:使学生对从制宪到实施宪法这一完整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基本理论问题有一完整的把握。四、延伸与思考问题:1.制宪权理论对我国宪法的制定有什么启示?2.试述对宪法修改权的限制。3.宪法解释在我国应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我国有违宪审查制度吗?如果有,应如何完善?5.我国有哪些宪法惯例?知识单元三:宪法的历史一、参考学时:3学时二、学习内容:第一节宪法的产生一、宪法的产生二、各主要国家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二)宪法解释模式 1. 立法机关解释模式 2. 司法机关解释模式 3. 专门机关解释模式 (三)宪法解释的功能 1. 弥补宪法的缺陷 2. 使宪法能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的变迁 (四)宪法解释的原则 1. 统一性原则 2. 利益衡量原则 3. 稳定性原则 三、违宪审查、 (一)违宪审查的含义 违宪审查是指在宪法实施过程中,享有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以特定方 式审查和裁决某项立法或某种行为是否合宪的制度。 (二)违宪审查模式 1.立法机关审查模式 2.司法机关审查模式 3. 专门机关审查模式 (三)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宪法的实施。 第三节 宪法惯例 一、宪法惯例的含义 二、宪法惯例的效力 三、宪法惯例的作用 四、我国的宪法惯例 三、学习目标: 使学生对从制宪到实施宪法这一完整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基本理论问题有一完整的把握。 四、延伸与思考问题: 1.制宪权理论对我国宪法的制定有什么启示? 2.试述对宪法修改权的限制。 3.宪法解释在我国应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我国有违宪审查制度吗?如果有,应如何完善? 5.我国有哪些宪法惯例? 知识单元三:宪法的历史 一、参考学时:3 学时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宪法的产生 一、宪法的产生 二、各主要国家宪法的产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