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08级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阶段检测试卷 命题人:张义谦 说 1.试卷总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所有答案都填写到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3.务必填好班级、姓名、学号、考试号等信息。 、语言基础运用(27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熨帖(yu)倔强( jiang)虔诚(qi如n)蹑手蹑脚(lie) B.霎时(sha)氤氲(yun)苔藓(tai)恪尽职守(ge) C.跌宕(die)刹那(cha)羞涩(se)转弯抹角(m) D.犄角(j)戕害( qiang)桑梓(z1)怨天尤人(you)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在操场上真个有如坐春风之感 B.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获得了成功 C.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曾几何时,双鬓已染秋霜 D.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就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 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这样做是否值得 B.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 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 C.江南之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是因为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造成的, 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住三个月以上 的生命。 第1页共15页
第 1 页 共 15 页 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 08 级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阶段检测试卷 命题人:张义谦 说明: 1.试卷总分 16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所有答案都填写到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3.务必填好班级、姓名、学号、考试号等信息。 一、语言基础运用(27 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熨.帖(yù)倔强.(jiàng)虔.诚(qián)蹑.手蹑脚(liè) B.霎.时(shà)氤氲.(yūn)苔.藓(tái)恪.尽职守(gè) C.跌.宕(diē)刹.那(chà)羞涩.(sè)转弯抹.角(mò) D.犄.角(jī)戕.害(qiāng)桑梓.(zǐ)怨天尤.人(yōu)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A. 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在操场上真个有如坐春风 ....之感。 B.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 ....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获得了成功。 C. 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曾几何时 ....,双鬓已染秋霜! D. 他妄自菲薄 ....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就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 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这样做是否值得。 B.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 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 C.江南之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是因为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造成的, 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住三个月以上 的生命
D.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 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吾师道也。 不耻相师。 C.纵一苇之所如。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D.东望武昌 顺流而东也。 5.对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1)句的两个“之”相同,(2)句的两个“而”不同。 B.(1)句的两个“之”不同,(2)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1)句的两个“之”相同,(2)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1)句的两个“之”不同,(2)句的两个“而”相同 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面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六王毕,四海—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③骊山北构而西折④后人哀 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⑥日削月割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②③⑥/④/⑤ ①③⑥/②/④/⑤ 读下面一则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出实验的结论。(不超过20字)(4分) 美国的生物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初生的婴儿分成四组,一组听不 到任何声音,二组播放录制的催眠曲,三组用节拍器仿声,四组播放母亲心跳 的录音。结果表明,第四组仅用了其他三组所用时间的一半,婴儿就安安稳稳 地睡着了,而第一组的婴儿在长达60%的时间内都在啼哭、骚动。 实验结论 8.下面是两位高一新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请你以他们同学的身份分析其原 第2页共15页
第 2 页 共 15 页 D.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 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吾师.道也。 不耻相师.。 C.纵一苇之所如.。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D.东.望武昌。 顺流而东.也。 5.对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 (1)句的两个“之”相同,(2)句的两个“而”不同。 B. (1)句的两个“之”不同,(2)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 (1)句的两个“之”相同,(2)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 (1)句的两个“之”不同,(2)句的两个“而”相同。 6.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面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六王毕,四海— 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③骊山北构而西折 ④后人哀 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⑥日削月割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②③⑥/④/⑤ D.①③⑥/②/④/⑤ 7.读下面一则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出实验的结论。(不超过 20 字)(4 分) 美国的生物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初生的婴儿分成四组,一组听不 到任何声音,二组播放录制的催眠曲,三组用节拍器仿声,四组播放母亲心跳 的录音。结果表明,第四组仅用了其他三组所用时间的一半,婴儿就安安稳稳 地睡着了,而第一组的婴儿在长达 60%的时间内都在啼哭、骚动。 实验结论: △ △ △ 。 8.下面是两位高一新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请你以他们同学的身份分析其原
因,并为他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5分) ①小华是个很聪明的孩子,考上了当地一所省级高中,最近他在学习中却遇到 了麻烦:上课时听老师讲得很明白,可一到课后做题就不会了。几周下来他开始动 摇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了,抱着那种“今天没学会,明天再学吧,明天还是不 会那就后天再说吧”的态度 ②小明是个很刻苦的学生,课间的时候,别的同学在休息可是他却在座位上埋 头苦读,中午午休的时间也被他用来背英语单词,晚上到了家一直学到十二点,可 到最后成绩仍不见起色 原因: 。(2分) 建议 (3分) 二、文言文阅读(27分) (一)课内文言语段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 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 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 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 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 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 第3页共15页
第 3 页 共 15 页 因,并为他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5 分) ①小华是个很聪明的孩子,考上了当地一所省级高中,最近他在学习中却遇到 了麻烦:上课时听老师讲得很明白,可一到课后做题就不会了。几周下来他开始动 摇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了,抱着那种“今天没学会,明天再学吧,明天还是不 会那就后天再说吧”的态度。 ②小明是个很刻苦的学生,课间的时候,别的同学在休息可是他却在座位上埋 头苦读,中午午休的时间也被他用来背英语单词,晚上到了家一直学到十二点,可 到最后成绩仍不见起色。 原因: △ △ △ 。(2 分) 建议: △ △ △ 。(3 分) 二、文言文阅读(27 分) (一)课内文言语段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1 题。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 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 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 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 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 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
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 相较,或未易量。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暴:冒着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运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子孙视之不甚惜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至丹以荆卿为计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当与秦相较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战败而亡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回忆六国的先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得到很少的土地。(其)子孙却 对待土地不很爱惜,拿来给别人,如同抛弃小草(比喻轻贱的东西)。 B、齐人未曾贿赂秦国,最后跟着五国灭亡了,是因为结交秦国却不帮助五 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 C、燕、赵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等到太子丹用荆轲(行刺)作为策略 才招致了两国灾祸的来临 D、赵国曾五次对秦作战,二败而三胜。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 退了秦国的进攻 (二)课外文言语段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2-15题(18分) 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 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 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 第4页共15页
第 4 页 共 15 页 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 相较,或未易量。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暴:冒着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运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子孙视之.不甚惜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至丹以.荆卿为计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当与.秦相较 D、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战败而.亡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回忆六国的先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得到很少的土地。(其)子孙却 对待土地不很爱惜,拿来给别人,如同抛弃小草(比喻轻贱的东西)。 B、 齐人未曾贿赂秦国,最后跟着五国灭亡了,是因为结交秦国却不帮助五 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 C、燕、赵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等到太子丹用荆轲(行刺)作为策略, 才招致了两国灾祸的来临。 D、赵国曾五次对秦作战,二败而三胜。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 退了秦国的进攻。 (二)课外文言语段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12—15 题(18 分) 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 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 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
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日:“月氏 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 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 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日:“若欲何之?″骞日:“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 遣骞,为发导绎,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 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 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左谷蠡 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 父为奉使君。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后,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 岁元朔六年也。其明年,骞为卫尉,与李将军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 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是岁汉遣骠骑破匈奴西域数万人,至祁连 山。其明年,浑邪王率其民降汉,而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匈奴时 有候者到,而希矣。其后二年,汉击走单于于幕北。 (天子)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干 第5页共15页
第 5 页 共 15 页 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 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 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 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 遣骞,为发导绎,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 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 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左谷蠡 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 父为奉使君。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后,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 岁元朔六年也。其明年,骞为卫尉,与李将军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 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是岁汉遣骠骑破匈奴西域数万人,至祁连 山。其明年,浑邪王率其民降汉,而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匈奴时 有候者到,而希矣。其后二年,汉击走单于于幕北。 (天子)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