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滨海中学阜宁中学2012届下学期高三联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分值: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编纂 杜撰 百啭千声 抱头 鼠窜 B箴言 缜密 爱憎分明 蒸蒸 日上 C.树阴 荫庇 应有尽有 莺歌 燕舞 D.体憩 修葺 歧路亡羊 诘屈 聱牙 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温馨 义气用事 平心而论小不忍则乱大谋 B、谄媚 坐享其成 因咽废食 皮之不存,毛将 焉附 C、龟裂 急流勇退 针砭时弊差之毫厘,缪以 千里 D、竣工 戮力同心 塌湖涂 树倒猢狲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发展经济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了子孙后代,绝不能做涸泽而渔 的事情了。 B.因为缺乏位置感,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在他们看来,平民意识 犹如一块一文不名的破布。 C.新中国的航天事业是白手起家干起来的,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已取得了 令世人瞩目的辉煌业绩。 D.老师,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我做一名普通学生 尚可,班长一职实难胜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7月1日的发射不仅关系到国际空间站的未来,而 且将影响美国航天计划的正常实施。 B.专家表示,南京的城市绿化应该在保持既有特色的同时,走出用单一树种建 设林阴大道的思路 C.由于新加坡是双语教学,为初去他国的学生做好了语言方面的准备,让学生 在异国他乡不会有那么强烈的陌生感。 D.世界杯期间电视台往往会播出一些老片应付观众,一来避开世界杯的风头, 二来也降低这段“足球月”的播出成本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5-7题 文学的意义与价值要真正得到实现,端赖读者的参与和确认。建议大家多看一些 经典,少看那种过把瘾就完的注水文学,并不再满足于“浅阅读”带来的轻松体 验。年轻人追逐流行虽可理解,但我不能不说,任何对流行的追逐都是缺乏主见
江苏省滨海中学阜宁中学 2012 届下学期高三联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 分值:150 分) 第Ⅰ卷(选择题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编纂 杜撰 百啭千声 抱头 鼠窜 B.箴言 缜密 爱憎分明 蒸蒸 日上 C.树阴 荫庇 应有尽有 莺歌 燕舞 D.体憩 修葺 歧路亡羊 诘屈 聱牙 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温馨 义气用事 平心而论 小不忍则乱大谋 B、谄媚 坐享其成 因咽废食 皮之不存,毛将 焉附 C、龟裂 急流勇退 针砭时弊 差之毫厘,缪以 千里 D、竣工 戮力同心 一塌湖涂 树倒猢狲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发展经济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了子孙后代,绝不能做涸泽而渔 的事情了。 B.因为缺乏位置感,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在他们看来,平民意识 犹如一块一文不名的破布。 C.新中国的航天事业是白手起家干起来的,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已取得了 令世人瞩目的辉煌业绩。 D.老师,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我做一名普通学生 尚可,班长一职实难胜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 7 月 1 日的发射不仅关系到国际空间站的未来,而 且将影响美国航天计划的正常实施。 B.专家表示,南京的城市绿化应该在保持既有特色的同时,走出用单一树种建 设林阴大道的思路。 C.由于新加坡是双语教学,为初去他国的学生做好了语言方面的准备,让学生 在异国他乡不会有那么强烈的陌生感。 D.世界杯期间电视台往往会播出一些老片应付观众,一来避开世界杯的风头, 二来也降低这段“足球月”的播出成本。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 5-7 题 文学的意义与价值要真正得到实现,端赖读者的参与和确认。建议大家多看一些 经典,少看那种过把瘾就完的注水文学,并不再满足于“浅阅读”带来的轻松体 验。年轻人追逐流行虽可理解,但我不能不说,任何对流行的追逐都是缺乏主见
和定力的表现。它的意义在传播中或许会被无限放大,但终将被时间遗忘。这种 遗忘,大家一定经历过。人生处处是选择,选择文学比选择职业要容易得多,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困难得多。 虽然,现在文学正以异常活跃的姿态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但我要说的是,这种活 跃的进入并不能说明文学的意义与价值已被人充分地认知。有时情况恰恰是这样 的,当人们在说文学的时候,真正有意义的文学其实并不在场。这自然与市场经 济条件下人们关注重心和欣赏趣味的改变有关,但也与创作和阅读双方对文学意 义与价值的认知缺乏分不开。 我们都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这只是就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区别而言的。如果 就文学的实际存在方式而言,这样的定义显然太过单薄,尤其缺少对由作者 作品一一读者构成的整个文学活动的系统把握。而一旦基于这样的系统把握来看 文学,我们就会发现,与其说它是语言艺术,不如说它是一种精神性的生存活动 更准确些。 今天的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现代化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一个 以物质来衡量和平准一切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等合理诉求的掩盖下 人受制于物的现象悄然滋生,善恶不分、见利忘义的“道德迷失”,重当下轻未 来、跟着感觉走的“存在迷失”,还有……国人眼睁睁地看着欲望在生活中横行, 变得日渐紧张和焦虑,有着身心不得回旋的疲累与窘迫。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们 为什么会对文学感兴趣,会自己掏钱买小说,或试着写小说呢?不正是为了求得 精神的拯救与摆脱吗?不正是感到在文学中,自己可以释放浪漫,获得心的平静 和自由吗? 文学既可以表现生活的种种伪美与假善,一切的复杂世相,并适度地予以容忍, 还其世俗的合理性,从而让读者感到它有切近人生的真实与可信,更重要的是 它还批评它们,让人看到其如何的不合理,从而至少在那个时刻,把自己交给了 神圣的真理与正义,进而培植起理想,涵养出道德,抚平心底的创痛,获得前行 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站在生活的反面的,通过批评,它使社会保持 了健全的理想,同时也因与生活的反差,成就了自己的价值 必须强调,说文学是生活的反面,不是说文学不能赞美生活,或者无视生活的发 展和潮流的变化,而是说它在任何时候都对生活保持着一份警惕和冷峻,尤其拒 绝与世俗同流,更不向愚昧和丑恶低头。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实现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方面,读者的参与和确认比作者的创作努力更加重 要 B.追逐流行虽然不值得肯定,但是它在文学的传播中却意义重大 C.优秀的文学既要适度地顺应生活,而又需始终站在生活的反面,与生活保持必 要的反差。 D就文学的实际存在方式而言,它是一种精神性的生存活动。 6、下面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文学以异常活跃的姿态进入人们的生活,恰恰说明真正有意义的文学其实并不 在场 B.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欣赏趣味的改变,影响着人们对文学的认知和选择。 C.“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依赖于文学并不一味地容忍生活中的伪美与假善,而是 始终站在生活的反面
和定力的表现。它的意义在传播中或许会被无限放大,但终将被时间遗忘。这种 遗忘,大家一定经历过。人生处处是选择,选择文学比选择职业要容易得多,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困难得多。 虽然,现在文学正以异常活跃的姿态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但我要说的是,这种活 跃的进入并不能说明文学的意义与价值已被人充分地认知。有时情况恰恰是这样 的,当人们在说文学的时候,真正有意义的文学其实并不在场。这自然与市场经 济条件下人们关注重心和欣赏趣味的改变有关,但也与创作和阅读双方对文学意 义与价值的认知缺乏分不开。 我们都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这只是就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区别而言的。如果 就文学的实际存在方式而言,这样的定义显然太过单薄,尤其缺少对由作者—— 作品——读者构成的整个文学活动的系统把握。而一旦基于这样的系统把握来看 文学,我们就会发现,与其说它是语言艺术,不如说它是一种精神性的生存活动 更准确些。 今天的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现代化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一个 以物质来衡量和平准一切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等合理诉求的掩盖下, 人受制于物的现象悄然滋生,善恶不分、见利忘义的“道德迷失”,重当下轻未 来、跟着感觉走的“存在迷失”,还有……国人眼睁睁地看着欲望在生活中横行, 变得日渐紧张和焦虑,有着身心不得回旋的疲累与窘迫。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们 为什么会对文学感兴趣,会自己掏钱买小说,或试着写小说呢?不正是为了求得 精神的拯救与摆脱吗?不正是感到在文学中,自己可以释放浪漫,获得心的平静 和自由吗? 文学既可以表现生活的种种伪美与假善,一切的复杂世相,并适度地予以容忍, 还其世俗的合理性,从而让读者感到它有切近人生的真实与可信,更重要的是, 它还批评它们,让人看到其如何的不合理,从而至少在那个时刻,把自己交给了 神圣的真理与正义,进而培植起理想,涵养出道德,抚平心底的创痛,获得前行 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站在生活的反面的,通过批评,它使社会保持 了健全的理想,同时也因与生活的反差,成就了自己的价值。 必须强调,说文学是生活的反面,不是说文学不能赞美生活,或者无视生活的发 展和潮流的变化,而是说它在任何时候都对生活保持着一份警惕和冷峻,尤其拒 绝与世俗同流,更不向愚昧和丑恶低头。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实现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方面,读者的参与和确认比作者的创作努力更加重 要。 B.追逐流行虽然不值得肯定,但是它在文学的传播中却意义重大 C.优秀的文学既要适度地顺应生活,而又需始终站在生活的反面,与生活保持必 要的反差。 D.就文学的实际存在方式而言,它是一种精神性的生存活动。 6、下面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文学以异常活跃的姿态进入人们的生活,恰恰说明真正有意义的文学其实并不 在场。 B.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欣赏趣味的改变,影响着人们对文学的认知和选择。 C.“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依赖于文学并不一味地容忍生活中的伪美与假善,而是 始终站在生活的反面
D.作者和读者对文学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明确的认知,真正有意义的文学方有可能 进入到人们的生活 7、下列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文学有反映生活的功能,但更有批评、干预和引领生活的作用。 B.现代化进程中要求实行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亦有其不合 理的一面。 C.作家应该是生活的冷峻的观察者和睿智的批评者 D.生活并不总是一个合理的展开过程,有时它还可能催生罪恶。 (9分,每小题3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张昭,字潜夫。自言汉常山王耳之后,世居濮州范县。祖楚平,寿张令。楚平生 直,即昭父也。初,楚平赴调长安,值巢寇乱,不知所终。直幼避地河朔,既寇, 以父失所在,时盗盜贼蜂起,道路榛梗,乃自秦抵蜀,徒行丐食,求父所在,积十 年不能得。乃发哀行服,躬耕海滨。青州王师范开学馆,延置儒士,再以书币招 直,署宾职。师范降梁,直脱难北归,以《周易》、《春秋》教授,学者自远而 至,时号逍遥先生。 昭始十岁,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处侪 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已若也。后至赞皇,遇程生者,专史学,以为专 究经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 因出班、范《汉书》十余义商榷,乃授昭《荀纪》、《国志》等,后又尽得十 史,五七年间,能驰骋上下数千百年事。又注《十代兴亡论》。处乱世,躬耕负 米以养亲。 后唐庄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昭因至魏,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 宪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即署府推官。同光初 奏授真秩,加监察御史里行。宪为北京留守,昭亦从至晋阳。庄宗及难,闻邺中 兵士推戴明宗,宪部将符彦超合戍将应之。昭谓宪日:“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 计乎?”宪日:“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 何面目见主于地下?”昭曰:“此古人之志也,公能行之,死且不朽矣。”相泣 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 时有害昭者,昭曰:“明诚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无悔。”众执以送 彦超,彦超曰:“推官正人,无得害之。” 长兴二年,丁内艰,赙绢布五十匹,米麦五十石。昭性至孝,明宗闻其居丧哀毁, 复赐以钱币。服除,改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充史馆修撰。上言乞复本朝故主 置观察使察民疾莤,御史弹事,谏官月给谏纸。并从之。又奏请劝农耕及置常平 仓等数事。…… 宋初,拜吏部尚书。乾德元年郊祀,昭为卤簿使,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 严之制。礼毕,进封郑国公,与翰林承旨陶谷同掌选。谷尝诬奏事,引昭为证, 昭免冠抗论。太祖不说,遂三拜章告老,以本官致仕,改封陈国公。开宝五年, 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二》)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多拘滞,繁而寡要 要:要领 B.多自效军门 效:献,尽力
D.作者和读者对文学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明确的认知,真正有意义的文学方有可能 进入到人们的生活。 7、下列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文学有反映生活的功能,但更有批评、干预和引领生活的作用。 B.现代化进程中要求实行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亦有其不合 理的一面。 C.作家应该是生活的冷峻的观察者和睿智的批评者。 D.生活并不总是一个合理的展开过程,有时它还可能催生罪恶。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 一 lO 题。 张昭,字潜夫。自言汉常山王耳之后,世居濮州范县。祖楚平,寿张令。楚平生 直,即昭父也。初,楚平赴调长安,值巢寇乱,不知所终。直幼避地河朔,既寇, 以父失所在,时盗贼蜂起,道路榛梗,乃自秦抵蜀,徒行丐食,求父所在,积十 年不能得。乃发哀行服,躬耕海滨。青州王师范开学馆,延置儒士,再以书币招 直,署宾职。师范降梁,直脱难北归,以《周易》、《春秋》教授,学者自远而 至,时号逍遥先生。 昭始十岁,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处侪 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后至赞皇,遇程生者,专史学,以为专 究经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 因出班、范《汉书》十余义商榷,乃授昭《荀纪》、《国志》等,后又尽得十三 史,五七年间,能驰骋上下数千百年事。又注《十代兴亡论》。处乱世,躬耕负 米以养亲。 后唐庄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昭因至魏,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 宪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即署府推官。同光初, 奏授真秩,加监察御史里行。宪为北京留守,昭亦从至晋阳。庄宗及难,闻邺中 兵士推戴明宗,宪部将符彦超合戍将应之。昭谓宪日:“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 计乎?”宪日:“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 何面目见主于地下?”昭曰:“此古人之志也,公能行之,死且不朽矣。”相泣 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 时有害昭者,昭曰:“明诚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无悔。”众执以送 彦超,彦超曰:“推官正人,无得害之。”…… 长兴二年,丁内艰,赙绢布五十匹,米麦五十石。昭性至孝,明宗闻其居丧哀毁, 复赐以钱币。服除,改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充史馆修撰。上言乞复本朝故主, 置观察使察民疾苦,御史弹事,谏官月给谏纸。并从之。又奏请劝农耕及置常平 仓等数事。…… 宋初,拜吏部尚书。乾德元年郊祀,昭为卤簿使,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 严之制。礼毕,进封郑国公,与翰林承旨陶谷同掌选。谷尝诬奏事,引昭为证, 昭免冠抗论。太祖不说,遂三拜章告老,以本官致仕,改封陈国公。开宝五年, 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二》)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多拘滞,繁而寡要 要:要领 B.多自效军门 效:献,尽力
C.又奏请劝农耕及置常平仓等数事 劝:勉励 D.以本官致仕 致仕:登上仕途 9、文中“此古人之志也”中的“之”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窃怜爱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C.夫晋,何厌之有? D.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昭的父亲在动乱的年代,共计十年,千里寻父,历尽艰辛,终究没有能够 找到父亲,于是为父亲办丧事。王师范邀请儒生,连续几次用书籍和钱财来请张 昭的父亲,他才去了。 B.张昭年少时就才华横溢,鹤立鸡群。后来更遇名师,得到程生的指点,于是 学问得到极大的提高。 C.张宪也是一位饱学之士,对张昭有知遇之恩。后来张宪部下联合戍将准备兵 变,张昭试探张宪的打算,他对张宪能成古人之义表示赞同。 D.宋朝初年,张昭官拜吏部尚书,又进封郑国公。因为同僚陶谷胡乱奏事,并 且强拉着他作证,他坚持原则,结果太宗很不高兴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 (2)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 (3)上言乞复本朝故事,置观察使察民疾苦,御史弹事 译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塞上听吹笛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诗人通过写“听吹笛”,描写出了“塞上”一幅怎样的景象?(3分) 答 (2)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 13.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诗的最后四句是: ,周公吐哺, 天天归心。” (2)《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名作,词中写道:“多情自古伤 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
C.又奏请劝农耕及置常平仓等数事 劝:勉励 D.以本官致仕 致仕:登上仕途 9、文中“此古人之志也”中的“之”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窃怜爱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C.夫晋,何厌之有? D.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昭的父亲在动乱的年代,共计十年,千里寻父,历尽艰辛,终究没有能够 找到父亲,于是为父亲办丧事。王师范邀请儒生,连续几次用书籍和钱财来请张 昭的父亲,他才去了。 B.张昭年少时就才华横溢,鹤立鸡群。后来更遇名师,得到程生的指点,于是 学问得到极大的提高。 C.张宪也是一位饱学之士,对张昭有知遇之恩。后来张宪部下联合戍将准备兵 变,张昭试探张宪的打算,他对张宪能成古人之义表示赞同。 D.宋朝初年,张昭官拜吏部尚书,又进封郑国公。因为同僚陶谷胡乱奏事,并 且强拉着他作证,他坚持原则,结果太宗很不高兴。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120 分) 四、(23 分) 11.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 译: (2)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 译: (3)上言乞复本朝故事,置观察使察民疾苦,御史弹事 译: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1)诗人通过写“听吹笛”,描写出了“塞上”一幅怎样的景象?(3 分) 答: (2)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 分) 答: 13.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曹操《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诗的最后四句是: “ , ,周公吐哺, 天天归心。” (2)《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名作,词中写道:“多情自古伤 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 ?
(3)《劝学》中,荀子认为一个人在求学过程中只有摆正“学”与“思”的关系 才能提高学习效率的句子 是 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4~17题(22分) 玄武 诸事椎心,即便身在庐山。当1514年,中年的唐寅自朱宸豪府中佯狂逃出,来 到庐山,想必心境便那般复杂。他曾在此留下一幅画作,迷茫和阴冷的气息在画 卷上弥漫开来。有谁在画卷中感触到了这些? 于我,庐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已远离,变得恍惚和不可信。也许我该留下一点印 记,一点在庐山的气息。庐山并不会因一个人的书写而减石增雾,它只是随着书 写的展开,从我的心里一点一点消失 那是一次半公差式的游玩。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乇 轻浮的意味。随行的人颇多,有肥胖老太,逼仄的山路上她的身躯堵在眼前东挪 西挪;有妇人或者少女,不辞辛劳带着衣服、每到一处景点就兴高采烈地更换。 这些令人厌倦,而混迹人群之中,却也自有些污浊的快乐。 一切不见车窗上很快积了自茫茫的水雾,用手擦开一块探头看,黑漆外 夜间乘车上山,腾腾的浓雾罩着山路,车灯只能照见前方二三十米的距离, 那黑的体积和压力时轻时重逼着眼睛,让人心惊和下意识地躲一一水雾继而又漫 上窗 车进山门停下购票时我跳下来,抽了半支烟。好凉,这是九月。风大,雾无声无 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那雾有阴杀之气,让人觉得不祥 这是对庐山最初的印象,和内心情感一般茫然。夜里下榻牯岭镇一宾馆,心中烦 闷,出来走动,黑暗步步紧逼,人很快便一点一点退回房间。被褥潮湿,入睡时 我想到多年以来我不断失落的一些事物,它们永不回归;想到一些具体的人,已 经很久不曾记起他们了。此时他们像那些雾一般,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 扑上来。 对庐山最初的认识来自李白的诗句,与水有关的句子自少时起便令我欣喜莫名 然后是宋美龄的别墅,庐山会议,庐山遂名震天下。此外有朱熹在这里待过, 个令我厌恶的人。我其实并未读过他的理学论著,而仅凭直觉便将此人斥于千里 之外。他与我无关,对我而言并不存在。 找到庐山更为久远的人的气息,是在第二天 我到了庐山花径。花径之名源于白诗,白居易曾在此地流连忘返。这个自称是太 原白公的人让我觉得亲切。他在春末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的句子,在秋夜、在山下不远处的九江书写江上的明月。我今日所在的庐山正是 秋高时节,这时节白公不在,他在九江。这时节另一个高贵而寂寞的人是常处山 间的,他种豆,采菊,修补八九间草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时候 的庐山何其清爽,如今已宛若闹市了。 这个人是陶渊明,庐山原来竟是他的家乡。这个渴求淡泊的人不会想到在他身后, 庐山变成了一处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 陶渊明令我略感到一些安慰,但庐山几乎没有关于他的任何纪念场所。也好,他 原本便是个寂寞的人
(3)《劝学》中,荀子认为一个人在求学过程中只有摆正“学”与“思”的关系 才能提高学习效率的句子 是: , 。 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 14~17 题(22 分) 庐 山 玄武 诸事椎心,即便身在庐山。当 1514 年,中年的唐寅自朱宸豪府中佯狂逃出,来 到庐山,想必心境便那般复杂。他曾在此留下一幅画作,迷茫和阴冷的气息在画 卷上弥漫开来。有谁在画卷中感触到了这些? 于我,庐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已远离,变得恍惚和不可信。也许我该留下一点印 记,一点在庐山的气息。庐山并不会因一个人的书写而减石增雾,它只是随着书 写的展开,从我的心里一点一点消失。 那是一次半公差式的游玩。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 轻浮的意味。随行的人颇多,有肥胖老太,逼仄的山路上她的身躯堵在眼前东挪 西挪;有妇人或者少女,不辞辛劳带着衣服、每到一处景点就兴高采烈地更换。 这些令人厌倦,而混迹人群之中,却也自有些污浊的快乐。 夜间乘车上山,腾腾的浓雾罩着山路,车灯只能照见前方二三十米的距离,此外 一切不见。车窗上很快积了白茫茫的水雾,用手擦开一块探头看,黑漆漆一片—— 那黑的体积和压力时轻时重逼着眼睛,让人心惊和下意识地躲——水雾继而又漫 上窗。 车进山门停下购票时我跳下来,抽了半支烟。好凉,这是九月。风大,雾无声无 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那雾有阴杀之气,让人觉得不祥。 这是对庐山最初的印象,和内心情感一般茫然。夜里下榻牯岭镇一宾馆,心中烦 闷,出来走动,黑暗步步紧逼,人很快便一点一点退回房间。被褥潮湿,入睡时 我想到多年以来我不断失落的一些事物,它们永不回归;想到一些具体的人,已 经很久不曾记起他们了。此时他们像那些雾一般,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 扑上来。 对庐山最初的认识来自李白的诗句,与水有关的句子自少时起便令我欣喜莫名。 然后是宋美龄的别墅,庐山会议,庐山遂名震天下。此外有朱熹在这里待过,一 个令我厌恶的人。我其实并未读过他的理学论著,而仅凭直觉便将此人斥于千里 之外。他与我无关,对我而言并不存在。 找到庐山更为久远的人的气息,是在第二天。 我到了庐山花径。花径之名源于白诗,白居易曾在此地流连忘返。这个自称是太 原白公的人让我觉得亲切。他在春末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的句子,在秋夜、在山下不远处的九江书写江上的明月。我今日所在的庐山正是 秋高时节,这时节白公不在,他在九江。这时节另一个高贵而寂寞的人是常处山 间的,他种豆,采菊,修补八九间草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时候 的庐山何其清爽,如今已宛若闹市了。 这个人是陶渊明,庐山原来竟是他的家乡。这个渴求淡泊的人不会想到在他身后, 庐山变成了一处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 陶渊明令我略感到一些安慰,但庐山几乎没有关于他的任何纪念场所。也好,他 原本便是个寂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