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百校大联考2019届高三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40年来,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深刻改变了中国,神州大地变 化 改革发展成就 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沿海开放 到内陆开放,从国企改制到民企崛起,中国人民用双手 了国家和民族 发展的壮丽史诗 A.判若云泥 举世无双 描写 B.判若云泥 举世瞩目 描写 C.天翻地覆 举世瞩目书写 D.天翻地覆 举世无双书写 【答案】C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调适具体的人与人关系 上 。千百年来,与 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 值观念之中。 ①“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 ②“和合”理念表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其核心是“仁” ③汉代儒学将“仁”解释为“天心” ④宋明儒学以“仁”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 ⑤孔子将“仁”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 A.①②⑤③④ B.②①⑤③④ C.②①④③⑤ ①②⑤④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査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 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 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排序句的 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此类题常常结合排除法进行。本题要求选出 “文字横线处填入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根据句式特点③④⑤三句应该拍 在一起,在结合时间先后顺序,这三句顺序应该为⑤③④,排除CD两项。而⑤③④ 句是对①句“‘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进行具体阐释,所 以⑤③④紧跟①后,排除A项,故选B。 【点睛】句子排序,第一步,仔细阅读每句话或每组句子,理解它们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综合各句的意思,想想这些话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第三步,想想全段 的内容按什么顺序排列好,即找出排列顺序的依据,如,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还 是时间顺序,或方位,还是“总分”等;第四步,按确定的排列依据排列顺序 第五步,按排好的顺序仔细读两遍,看排得对不对,如发现有的句子排得位置不 对,就进行调整,直到这段话排得通顺连贯为止。把错乱的句子排列好,这是小 学阶段语文练习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必须好好掌握。学会排列句子,不仅能提高 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3.下列诗句中与所描绘的古代运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
江苏百校大联考 2019 届高三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40 年来,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深刻改变了中国,神州大地变 化 ,改革发展成就 。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沿海开放 到内陆开放,从国企改制到民企崛起,中国人民用双手 了国家和民族 发展的壮丽史诗。 A. 判若云泥 举世无双 描写 B. 判若云泥 举世瞩目 描写 C. 天翻地覆 举世瞩目 书写 D. 天翻地覆 举世无双 书写 【答案】C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调适具体的人与人关系 上 , , , , 。千百年来,与 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 值观念之中。 ①“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 ②“和合”理念表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其核心是“仁” ③汉代儒学将“仁”解释为“天心” ④宋明儒学以“仁”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 ⑤孔子将“仁”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 A. ①②⑤③④ B. ②①⑤③④ C. ②①④③⑤ D. ①②⑤④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 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 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排序句的 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此类题常常结合排除法进行。本题要求选出 “文字横线处填入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根据句式特点③④⑤三句应该拍 在一起,在结合时间先后顺序,这三句顺序应该为⑤③④,排除 CD 两项。而⑤③④ 句是对①句“‘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进行具体阐释,所 以⑤③④紧跟①后,排除 A 项,故选 B。 【点睛】句子排序,第一步,仔细阅读每句话或每组句子,理解它们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综合各句的意思,想想这些话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第三步,想想全段 的内容按什么顺序排列好,即找出排列顺序的依据,如,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还 是时间顺序,或方位,还是“总分”等;第四步,按确定的排列依据排列顺序; 第五步,按排好的顺序仔细读两遍,看排得对不对,如发现有的句子排得位置不 对,就进行调整,直到这段话排得通顺连贯为止。把错乱的句子排列好,这是小 学阶段语文练习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必须好好掌握。学会排列句子,不仅能提高 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3.下列诗句中与所描绘的古代运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
②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 ③数尺丝纶垂水中,银钩一甩荡无踪。 ④眼中何有百步的,强干惯使千年柘。 A.①钓鱼②射箭③织布④划船 B.①织布②射箭③钓鱼④划船 C.①钓鱼②划船③织布④射箭 D.①织布②划船③钓鱼④射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査学生对诗句理解和诗句中意境的感悟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看 清题目要求,明确题目要求选什么,然后理解诗句具体含义,进而把握其意境。 本题要求选出“诗句中与所描绘的古代运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①句,“月 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出自宋朝无名氏的《九张机》,根据“千丝万 缕相萦系”,对应的应该是“织布”,排除AC两项。②句,“女采莲江北岸 轻桡短棹随风便”,出自北宋词人晏殊所作的一首词《渔家傲》,根据“轻 桡”“短棹”可判断出所写的运动是划船。排除B项。③句,“数尺丝纶垂水中, 银钩一甩荡无踪”出自明朝解缙的《无题》,根据“丝纶垂水中”“银钩一甩” 可判断出该句所写的运动是“钓鱼”。④句,“眼中何有百步的,强干惯使千年 柘”,出自明代徐祯卿《观田魏二廷尉射歌》,其中“千年柘”是指弓箭,在结 合“百步”,可以推断此句是写射箭。故选D。 4.对下面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 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认为他太贪心。孔子 却对他说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 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 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 A.做善事当仁不让,不应该为了报酬而行善。 B.善举应该得到报酬,方能鼓励更多人行善。 C.追求财富利益是人的本能,不可过分指责 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讲究合理的方式态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査学生提炼概括文段中心意思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 抓住文段中关键词句,概括文段中心意思。本题要求选出“对下面文字主要意思 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仔细阅读文段,文段主要讲述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 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的故事。第一学生救人 拿了一头牛的酬劳。根据文段中“大家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可知孔 子的观点和大家是相反的,应该赞成这个学生那酬劳是正确的,也就是做好事 应该拿到酬劳。第二个学生做了好事一一赎回了奴隶,却没有向官府报账。虽然 “人们夸他品格高尚”,但是“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第二个学生也做了好事 自己拿钱把奴隶赎回国,且没有向官府报账,也就是做好事的时候自己的利益也 受到损害。虽然大家都夸他,可是孔子严厉批评了他。孔子批评他是因为他做了 好事,没有得到报酬,还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这会让以后遇到类似情况的人不愿
②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 。 ③数尺丝纶垂水中,银钩一甩荡无踪。 ④眼中何有百步的,强干惯使千年柘。 A. ①钓鱼②射箭③织布④划船 B. ①织布②射箭③钓鱼④划船 C. ①钓鱼②划船③织布④射箭 D. ①织布②划船③钓鱼④射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理解和诗句中意境的感悟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看 清题目要求,明确题目要求选什么,然后理解诗句具体含义,进而把握其意境。 本题要求选出“诗句中与所描绘的古代运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①句,“月 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出自宋朝无名氏的《九张机》,根据“千丝万 缕相萦系”,对应的应该是“织布”,排除 AC 两项。②句,“女采莲江北岸, 轻桡短棹随风便”,出自北宋词人晏殊所作的一首词《渔家傲》,根据“轻 桡”“短棹”可判断出所写的运动是划船。排除 B 项。③句,“数尺丝纶垂水中, 银钩一甩荡无踪”出自明朝解缙的《无题》,根据“丝纶垂水中”“银钩一甩” 可判断出该句所写的运动是“钓鱼”。④句,“眼中何有百步的,强干惯使千年 柘”,出自明代徐祯卿《观田魏二廷尉射歌》,其中“千年柘”是指弓箭,在结 合“百步”,可以推断此句是写射箭。故选 D。 4.对下面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 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认为他太贪心。孔子 却对他说。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 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 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 A. 做善事当仁不让,不应该为了报酬而行善。 B. 善举应该得到报酬,方能鼓励更多人行善。 C. 追求财富利益是人的本能,不可过分指责。 D. 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讲究合理的方式态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提炼概括文段中心意思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 抓住文段中关键词句,概括文段中心意思。本题要求选出“对下面文字主要意思 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仔细阅读文段,文段主要讲述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 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的故事。第一学生救人 拿了一头牛的酬劳。根据文段中“大家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可知孔 子的观点和大家是相反的,应该赞成这个学生那酬劳是正确的,也就是做好事, 应该拿到酬劳。第二个学生做了好事——赎回了奴隶,却没有向官府报账。虽然 “人们夸他品格高尚”,但是“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第二个学生也做了好事, 自己拿钱把奴隶赎回国,且没有向官府报账,也就是做好事的时候自己的利益也 受到损害。虽然大家都夸他,可是孔子严厉批评了他。孔子批评他是因为他做了 好事,没有得到报酬,还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这会让以后遇到类似情况的人不愿
意做此类好事,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 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再在别的国家遇到本国的人做努 力,就只好假装没看见。也就是说善举应该得到报酬,方能鼓励更多人行善。故 选B。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处士墓志铭 王阳明 处士讳泰,字思易。父刚,祖仲彰,曾祖胜一。世居山阴之钱清。刚戍辽左,娶 马氏,生处士。正统甲子,处士生十二年矣,始从其父自辽来归。当是时,陈虽 巨族,然已三世外戍,基业凋废殆尽。处士归,与其弟耕于清江之上,数年遂复 其故。处士狷介纯笃,处其乡族亲党,无内外少长戚疏,朴直无委曲;又好面折 人过,不以毛发假借,不为斩险刻削。故其生也,人争信惮;其死也,莫不哀思 之。处士于书史仅涉猎,不专于文;敦典崇礼,务在躬行。郡中名流以百数,皆 雕绘藻饰,煽熠以贾声誉;然称隐逸之良,必于处士,皆以为有先太丘之风焉。 弘治癸亥正月庚寅以疾卒,年七十二。九月己丑,其子琢卜葬于郡西之回龙山 初,处士与同郡罗周、管士弘、朱张弟涎友,以善交称。成化间,涎以岁贡至京 某时为童子,闻涎道处士,心窃慕之。至是归,求其庐,则既死矣。涎侄孙节与 予游,以世交之谊为处士请铭。且曰:“先生于处士心与之久矣,即为之铭,亦 延陵挂剑之意耶。”予曰:“诺。”明日,与琢以状来请。 惟陈氏世有显闻。刚之代父戍辽也,甫年十四。主帅壮其为人,召与语,大说 遂留参蟆下。累立战功,出奇计。当封赏,辄为当事者沮抑,竟死牖下。处士亦 状貌魁岸,幼习边机,论议根核,的然可施于用。性孝友,属其家多难,收养其 弟侄之孤,掇拾扶持,不忍舍去,遂终其身。琢亦能诗有行。次子玠、三孙徕、 卫、及皆向于学。夫屡抑其进,其后将必有昌者,铭曰 嗟惟处士,敦朴厚坚;犹玉在璞,其辉熠然。秉义揭仁,乡之司直。邈矣太丘 其孙孔式。胡溘而逝!其人则亡,德音孔迩。乡人相告,毋或而弛;无宁处士, 愧其孙子。回龙之冈,其郁有苍;毋尔刍伐,处士所藏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业凋废殆尽 殆:危险 B.甫年十四 甫:刚刚 C.辄为当事者沮抑 沮:阻遏 D.秉义揭仁 秉:坚持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士: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的人,后泛指未做过官的人。 B.癸亥:古代用天干地支记年法,后文“庚寅”“乙丑”与此同。 C.岁贡:明清两代,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 D.童子:明清时期,士子考取秀才前不论年龄大小都被称为童子。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好面折人过,不以毛发假借,不为斩险刻削。 (2)主帅壮其为人,召与语,大说,遂留参幞下。 (3)处士亦状貌魁岸,幼习边机,论议根核,的然可施于用 8.根据第一段,概括陈处士在治学、守礼方面的特点。 【答案】5.A 6.B
意做此类好事,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 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再在别的国家遇到本国的人做努 力,就只好假装没看见。也就是说善举应该得到报酬,方能鼓励更多人行善。故 选 B。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处士墓志铭 王阳明 处士讳泰,字思易。父刚,祖仲彰,曾祖胜一。世居山阴之钱清。刚戍辽左,娶 马氏,生处士。正统甲子,处士生十二年矣,始从其父自辽来归。当是时,陈虽 巨族,然已三世外戍,基业凋废殆尽。处士归,与其弟耕于清江之上,数年遂复 其故。处士狷介纯笃,处其乡族亲党,无内外少长戚疏,朴直无委曲;又好面折 人过,不以毛发假借,不为斩险刻削。故其生也,人争信惮;其死也,莫不哀思 之。处士于书史仅涉猎,不专于文;敦典崇礼,务在躬行。郡中名流以百数,皆 雕绘藻饰,熻熠以贾声誉;然称隐逸之良,必于处士,皆以为有先太丘之风焉。 弘治癸亥正月庚寅以疾卒,年七十二。九月己丑,其子琢卜葬于郡西之回龙山。 初,处士与同郡罗周、管士弘、朱张弟涎友,以善交称。成化间,涎以岁贡至京。 某时为童子,闻涎道处士,心窃慕之。至是归,求其庐,则既死矣。涎侄孙节与 予游,以世交之谊为处士请铭。且曰:“先生于处士心与之久矣,即为之铭,亦 延陵挂剑之意耶。”予曰:“诺。”明日,与琢以状来请。 惟陈氏世有显闻。刚之代父戍辽也,甫年十四。主帅壮其为人,召与语,大说, 遂留参幙下。累立战功,出奇计。当封赏,辄为当事者沮抑,竟死牖下。处士亦 状貌魁岸,幼习边机,论议根核,的然可施于用。性孝友,属其家多难,收养其 弟侄之孤,掇拾扶持,不忍舍去,遂终其身。琢亦能诗有行。次子玠、三孙徕、 卫、及皆向于学。夫屡抑其进,其后将必有昌者,铭曰: 嗟惟处士,敦朴厚坚;犹玉在璞,其辉熠然。秉义揭仁,乡之司直。邈矣太丘, 其孙孔式。胡溘而逝!其人则亡,德音孔迩。乡人相告,毋或而弛;无宁处士, 愧其孙子。回龙之冈,其郁有苍;毋尔刍伐,处士所藏。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基业凋废殆尽 殆:危险 B. 甫年十四 甫:刚刚 C. 辄为当事者沮抑 沮:阻遏 D. 秉义揭仁 秉:坚持 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处士: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的人,后泛指未做过官的人。 B. 癸亥:古代用天干地支记年法,后文“庚寅”“乙丑”与此同。 C. 岁贡:明清两代,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 D. 童子:明清时期,士子考取秀才前不论年龄大小都被称为童子。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好面折人过,不以毛发假借,不为斩险刻削。 (2)主帅壮其为人,召与语,大说,遂留参幙下。 (3)处士亦状貌魁岸,幼习边机,论议根核,的然可施于用。 8. 根据第一段,概括陈处士在治学、守礼方面的特点。 【答案】5. A 6. B
7.(1)(处士)还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不因事情小就宽容,不做苛刻严 酷的事 (2)主帅认为他为人勇猛,招来与他谈话,听后非常高兴,于是就留在他账下 参议。 (3)处士也是形体相貌魁梧伟岸,幼年便熟悉边防要务,议论触及根本,的确 可以施用。 8.治学:仅涉猎,不专门研究;守礼:崇尚礼法,身体力行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 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择“加点 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项,“基业凋废殆尽”的意思是“家族基业衰落荒废几 乎没有剩余的”,所以“殆”的意思是“几乎”。故选A。 【6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 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 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 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题中B项,“……后文‘庚寅’‘乙丑’与此同”说法错误,后文的“庚 寅”“己丑”是干支记日,不是用天干地支记年。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 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 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又好面折人过”,省略主语“处 士”,翻译时补齐;“好”,喜欢;“面”,名词作状语,当面:“折”,指责 “面折”,当面指责:“过”,过失;“以”,因为;“毛发”,指事情小;“假 借”,宽容;“为”,动词,做:“斩险刻削”,指苛刻严酷的事。(2)中“壮”,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勇猛;“其”,代词,他;“壮其为人”,认为他为 人勇猛;“召与语”,省略句,“语”,谈话;“召(之)与(之)语”,招来 他与他谈话;“说”,通“悦”,高兴;“遂”,于是;参”,参议;“幞”, 通“幕”,古代战争时将帅的帐篷,指营帐;“参幞下”即“参于幞下”,在他 账下参议。(3)句中,“状貌”,形体相貌;“魁岸”,魁梧伟岸;“习” 熟悉;“边机”,边防要务;“习边机”,熟悉边防要务;“根核”,指触及根 本;“的”,的确;“然”,词尾,……的样子;“可”,可以:“施于用”, 施用;“的然可施于用”,的确可以施用 【8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 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 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回答问题。本题要求根据第一段, 概括陈处士在治学、守礼方面的特点。关键词为“治学”“守礼”,题干已经明 确答题区域为文章第一段,仔细阅读第一段,从中筛选出“处士于书史仅涉猎, 不专于文”“敦典崇礼,务在躬行”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整合概括陈处士在治 学、守礼方面的特点
7. (1)(处士)还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不因事情小就宽容,不做苛刻严 酷的事。 (2)主帅认为他为人勇猛,招来与他谈话,听后非常高兴,于是就留在他账下 参议 。 (3)处士也是形体相貌魁梧伟岸,幼年便熟悉边防要务,议论触及根本,的确 可以施用。 8. 治学:仅涉猎,不专门研究;守礼:崇尚礼法,身体力行。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 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择“加点 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 项,“基业凋废殆尽”的意思是“家族基业衰落荒废几 乎没有剩余的”,所以“殆”的意思是“几乎”。故选 A。 【6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 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 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 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题中 B 项,“……后文‘庚寅’‘乙丑’与此同”说法错误,后文的“庚 寅”“己丑”是干支记日,不是用天干地支记年。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 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 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又好面折人过”,省略主语“处 士”,翻译时补齐;“好”,喜欢;“面”,名词作状语,当面;“折”,指责; “面折”,当面指责;“过”,过失;“以”,因为;“毛发”,指事情小;“假 借”,宽容;“为”,动词,做;“斩险刻削”,指苛刻严酷的事。(2)中“壮”,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勇猛;“其”,代词,他;“壮其为人”,认为他为 人勇猛;“召与语”,省略句,“语”,谈话;“召(之)与(之)语”,招来 他与他谈话;“说”,通“悦”,高兴;“遂”,于是;参”,参议;“幙”, 通“幕”,古代战争时将帅的帐篷,指营帐;“参幙下”即“参于幙下”,在他 账下参议。(3)句中,“状貌”,形体相貌;“魁岸”,魁梧伟岸;“习”, 熟悉;“边机”,边防要务;“习边机”,熟悉边防要务;“根核”,指触及根 本;“的”,的确;“然”,词尾,……的样子;“可”,可以;“施于用”, 施用;“的然可施于用”,的确可以施用。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 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 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回答问题。本题要求根据第一段, 概括陈处士在治学、守礼方面的特点。关键词为“治学”“守礼”,题干已经明 确答题区域为文章第一段,仔细阅读第一段,从中筛选出“处士于书史仅涉猎, 不专于文”“敦典崇礼,务在躬行”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整合概括陈处士在治 学、守礼方面的特点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 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 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 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 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找不到。 三、古诗词鉴赏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露初晴注 唐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唐宣宗大中年间,唐朝与吐蕃、回纥等民族的统治者曾一度休战,边境得到 暂时安宁。作者当时途经边塞,写下这首诗 (1)请赏析这首诗颔联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1)运用了拟人手法。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景象:雨后积 雨调皮地在青草丰茂的路上流淌,炊烟依依不舍地盘旋在绿杨簇拥的村庄。表达 了作者对宁静和谐的草原风光的喜爱之情 (2)对草原风光的喜爱;对“胡人”的警告;对唐军强大的戍守力量的自豪 对暂无战事的欣喜;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外 四、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 。(苟子《劝学》 (2) ,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4)绿云扰扰 。(杜牧《阿房宫赋》) (5)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6) ,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8)一日克己复礼 (孔子《论语》) 【答案】 (1).金就砺则利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君子不齿 (4).梳晓鬟也 (5).举匏尊以相属 (6).扈江 离与辟芷兮 (7).箫鼓追随春社近 (8).天下归仁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査分直接性默写和理 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 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 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砺、利、覆、坳 齿、鬟、匏尊、属、扈、辟芷、箫、仁、焉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 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 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 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 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找不到。 三、古诗词鉴赏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露初晴注 唐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唐宣宗大中年间,唐朝与吐蕃、回纥等民族的统治者曾一度休战,边境得到 暂时安宁。作者当时途经边塞,写下这首诗。 (1)请赏析这首诗颔联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1)运用了拟人手法。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景象:雨后积 雨调皮地在青草丰茂的路上流淌,炊烟依依不舍地盘旋在绿杨簇拥的村庄。表达 了作者对宁静和谐的草原风光的喜爱之情。 (2)对草原风光的喜爱;对“胡人”的警告;对唐军强大的戍守力量的自豪; 对暂无战事的欣喜;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外。 四、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4)绿云扰扰,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6)__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7)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8)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____。(孔子《论语》) 【答案】 (1). 金就砺则利 (2).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3). 君子不齿 (4). 梳晓鬟也 (5). 举匏尊以相属 (6). 扈江 离与辟芷兮 (7). 箫鼓追随春社近 (8). 天下归仁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 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 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 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砺、利、覆、坳、 齿、鬟、匏尊、属、扈、辟芷、箫、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