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2015年综合测试(二) 语文 2015.4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大题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瓦砾/闪烁哽咽/谒见供职/供稿 B.慑服/蹑足侪辈/颀长碑帖/熨帖 C.吭声/高亢敕令/叱咤起哄/哄堂大笑 D.巢穴/窠臼鼾声/酣梦拖沓/一沓报纸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本届国际诗歌节将先后举办采风创作、中国诗歌论坛、诗歌朗诵会、筹建诗 歌碑林长廊等活动,中国诗歌论坛是整个诗歌节的压轴戏。 B.国产26集三维英雄动画片《戚继光》由国内明史专家全程把关,从道具场景 到人物活动都反复推导,力求最大程度保持对史实的尊重 C.根据最新报告,近年媒体报道的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案件数量一日千里 2008至2011年有300例,2012到2014年则有397例 D.两年来反腐败实践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已经初见成效,但我们也不能满 足现有成绩,毕竟开创廉政新局面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疫情加剧的原因,是降雨不断导致积水增多,东亚、东 南亚登革热高发使传染来源地增多所造成的 B.各级慈善会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做好统计工作,及时公布慈善款物募集和 使用的信息,使我国慈善事业循着法治的方向发展 C.公共场所踩踏事件一再发生,一次次挑衅着公众的心理承受底线,有关部门 应切实加强安全教育,严防此类事故不再发生 D.“互联网汽车”将在互联网与汽车的深度融合中产生,这显示了互联网企业 通过汽车企业的联合进入甚至掌控汽车行业的野心。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寥寥几笔创作出的一幅艺术作品,挂在墙上,供人日夜观赏。 学习书法艺 术,实则学习形式与韵律的理论,由此可见。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人就是 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比方说,中国的建筑,不 管是牌楼、亭子还是庙宇,_。 ①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 ②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 ③书法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④西方人士要想懂得此种快感,就非懂得中国书法艺术的原则不可 ⑤没有任何一种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不是导源于某种中国书法的风格 ⑥人们面对它沉思冥想,并得到一种奇异的快感 A.④⑥③⑤②①B.④⑥②①③⑤C.⑥④③①②⑤D.⑥④①③⑤②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口”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题。 永泰元年,仆固怀恩卒,诸蕃犯京畿,子仪统众御之。至泾阳,而虏已合,子仪 率甲士二千出入。虏见而问曰:“此何人也?”报曰:“郭令公。”回纥曰:“令
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 2015 年综合测试(二) 语 文 2015.4 本试卷共 8 页,24 小题,满分为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瓦砾/闪烁 哽咽/谒见 供职/供稿 B.慑服/蹑足 侪辈/颀长 碑帖/熨帖 C.吭声/高亢 敕令/叱咤 起哄/哄堂大笑 D.巢穴/窠臼 鼾声/酣梦 拖沓/一沓报纸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本届国际诗歌节将先后举办采风创作、中国诗歌论坛、诗歌朗诵会、筹建诗 歌碑林长廊等活动,中国诗歌论坛是整个诗歌节的压轴戏。 B.国产 26 集三维英雄动画片《戚继光》由国内明史专家全程把关,从道具场景 到人物活动都反复推导,力求最大程度保持对史实的尊重。 C.根据最新报告,近年媒体报道的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案件数量一日千里, 2008 至 2011 年有 300 例,2012 到 2014 年则有 397 例。 D.两年来反腐败实践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已经初见成效,但我们也不能满 足现有成绩,毕竟开创廉政新局面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14 年广东省登革热疫情加剧的原因,是降雨不断导致积水增多,东亚、东 南亚登革热高发使传染来源地增多所造成的。 B.各级慈善会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做好统计工作,及时公布慈善款物募集和 使用的信息,使我国慈善事业循着法治的方向发展。 C.公共场所踩踏事件一再发生,一次次挑衅着公众的心理承受底线,有关部门 应切实加强安全教育,严防此类事故不再发生。 D.“互联网汽车”将在互联网与汽车的深度融合中产生,这显示了互联网企业 通过汽车企业的联合进入甚至掌控汽车行业的野心。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寥寥几笔创作出的一幅艺术作品,挂在墙上,供人日夜观赏。 。 。学习书法艺 术,实则学习形式与韵律的理论,由此可见 。我们甚至可以说, ,中国人就是 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 。比方说,中国的建筑,不 管是牌楼、亭子还是庙宇, 。 ①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 ②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 ③书法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④西方人士要想懂得此种快感,就非懂得中国书法艺术的原则不可 ⑤没有任何一种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不是导源于某种中国书法的风格 ⑥人们面对它沉思冥想,并得到一种奇异的快感 A.④⑥③⑤②① B.④⑥②①③⑤ C.⑥④③①②⑤ D.⑥④①③⑤②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 5~9 题。 永泰元年,仆固怀恩卒,诸蕃犯京畿,子仪统众御之。至泾阳,而虏已合,子仪 率甲士二千出入。虏见而问曰:“此何人也?”报曰:“郭令公。”回纥曰:“令
公在乎?怀恩谓吾,天可汗己弃四海,令公殂谢,中国无主,故某来。今令公在, 天可汗在乎?”子仪报曰:“皇帝万寿无疆。”回纥皆曰:“怀恩欺我。”子仪 使谕之。回纥曰:“令公若在,安得见之?”子仪出。诸将皆曰:“戎狄不可信 也,请无往。”子仪曰:“虏有数十倍之众,今力不敌,奈何?但至诚感神,况 虏乎?”诸将请选铁骑五百为从,子仁 此适足为害也。”乃传呼曰:“令 公来!”初疑,皆持兵注目口待之。子仪乃数十骑徐出,免胄劳之曰:“安乎? 久同忠义,何至于是?”回纥皆舍兵降马曰:“是吾父也 子仪长六尺余,貌秀杰。于灵武加平章事,封汾阳王,加中书令,图形凌烟阁°。 有子八人,婿七人,皆重官。子暧,尚升平公主。诸孙数十人。每诸生问安,颔 之而已。事上诚尽,临下宽厚。前后连罹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等谮毁百端。时方 握强兵,或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以危亡回顾。亦遇天幸,竟免患难。田承嗣 方跋扈,狠傲无礼,子仪尝遣使至魏州,承嗣辄望拜,指其膝谓使者曰:“此膝 不屈口人若干岁矣,今为公拜。”麾下老将若李怀光辈数十人,皆王侯重贵,子 仪麾指进退如仆隶焉。始光弼齐名,虽威略不见,口宽厚得人过之。岁入官俸 十四万,私利不预焉。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 不知其居。代宗不名,呼为大臣。天下以其身存亡为安危者殆二十年。权倾天下 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罪。富贵寿考,繁衍安泰,终 始人伦之盛无缺焉。卒年八十五。 (选自《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七十六·器量一》,有删节) 【注】①凌烟阁:唐朝绘有功臣画像的地方。②光弼:唐中叶名将李光弼。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子仪报曰报:答复 B.子仪使谕之谕:告诉 C.尚升平公主尚:推崇 D.颔之而已颔:点头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皆持兵注目口待之 ②此膝不屈口人若干岁矣 ③虽威略不见,口宽厚得人过之 A.①以②与③则B.①因②与③而 C.①因②于③则D.①以②于③而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 B.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 C.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 D.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回纥人误信仆固怀恩,和其他边疆部族一起兴兵进犯京畿,郭子仪只率领两 千兵抵御,二者兵力相差悬殊。 B.郭子仪认为带五百骑兵去见回纥人反而可能会被谋害,最后只带了几十个随 从,回纥人见此立即下马投降 C.郭子仪手握重兵,常常不顾个人安危受命讨伐外敌,朝内幸臣也常诋毁他, 但他终得上天护佑而无事
公在乎?怀恩谓吾,天可汗已弃四海,令公殂谢,中国无主,故某来。今令公在, 天可汗在乎?”子仪报曰:“皇帝万寿无疆。”回纥皆曰:“怀恩欺我。”子仪 使谕之。回纥曰:“令公若在,安得见之?”子仪出。诸将皆曰:“戎狄不可信 也,请无往。”子仪曰:“虏有数十倍之众,今力不敌,奈何?但至诚感神,况 虏乎?”诸将请选铁骑五百为从,子仪曰:“此适足为害也。”乃传呼曰:“令 公来!”初疑,皆持兵注目□待之。子仪乃数十骑徐出,免胄劳之曰:“安乎? 久同忠义,何至于是?”回纥皆舍兵降马曰:“是吾父也。” 子仪长六尺余,貌秀杰。于灵武加平章事,封汾阳王,加中书令,图形凌烟阁①。 有子八人,婿七人,皆重官。子暧,尚升平公主。诸孙数十人。每诸生问安,颔 之而已。事上诚尽,临下宽厚。前后连罹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等谮毁百端。时方 握强兵,或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以危亡回顾。亦遇天幸,竟免患难。田承嗣 方跋扈,狠傲无礼,子仪尝遣使至魏州,承嗣辄望拜,指其膝谓使者曰:“此膝 不屈□人若干岁矣,今为公拜。”麾下老将若李怀光辈数十人,皆王侯重贵,子 仪麾指进退如仆隶焉。始光弼②齐名,虽威略不见,□宽厚得人过之。岁入官俸 二十四万,私利不预焉。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 不知其居。代宗不名,呼为大臣。天下以其身存亡为安危者殆二十年。权倾天下 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罪。富贵寿考,繁衍安泰,终 始人伦之盛无缺焉。卒年八十五。 (选自《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七十六·器量一》,有删节) 【注】①凌烟阁:唐朝绘有功臣画像的地方。②光弼:唐中叶名将李光弼。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郭子仪报曰 报:答复 B.子仪使谕之 谕:告诉 C.尚升平公主 尚:推崇 D.颔之而已 颔:点头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 皆持兵注目□待之 ② 此膝不屈□人若干岁矣 ③ 虽威略不见,□宽厚得人过之 A. ① 以 ② 与 ③ 则 B. ① 因 ② 与 ③ 而 C. ① 因 ② 于 ③ 则 D. ① 以 ② 于 ③ 而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 B.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 C.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 D.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回纥人误信仆固怀恩,和其他边疆部族一起兴兵进犯京畿,郭子仪只率领两 千兵抵御,二者兵力相差悬殊。 B.郭子仪认为带五百骑兵去见回纥人反而可能会被谋害,最后只带了几十个随 从,回纥人见此立即下马投降。 C.郭子仪手握重兵,常常不顾个人安危受命讨伐外敌,朝内幸臣也常诋毁他, 但他终得上天护佑而无事
D.郭子仪权倾天下,功盖一代,皇帝没有猜忌他;一家人过着奢华的生活,也 没有遭到君子们的指责。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免胄劳之曰:“安乎?久同忠义,何至于是。”(4分) ②天下以其身存亡为安危者殆二十年。(3分) (2)郭子仪为什么能做到“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说明。 (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秋前风雨顿凉 范成大 秋期如约不须催,雨脚风声两快哉。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辞老景似潮来 酒杯触拨诗情动,书卷招邀病眼开。明日更凉吾已卜,暮云浑作乱峰堆。 (1)诗中哪些地方具体体现了题目中的“顿凉”?(3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 分) (1)子曰:“夫仁者,,。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 (2)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李密《陈情表》)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中国哲学的历史中有个主流,可以叫做中国哲学的精神。为了了解这个精神,必 须首先弄清楚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 照某些哲学家说,一个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 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 世的哲学”。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 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 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 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 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 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 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 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圣人不 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 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 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 这种人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这个说法很像柏 拉图所说的“哲学家一一王”。照柏拉图所说,在理想国中,哲学家应当为王
D.郭子仪权倾天下,功盖一代,皇帝没有猜忌他;一家人过着奢华的生活,也 没有遭到君子们的指责。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 分) ① 免胄劳之曰:“安乎?久同忠义,何至于是。”(4 分) ② 天下以其身存亡为安危者殆二十年。(3 分) (2)郭子仪为什么能做到“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说明。 (3 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秋前风雨顿凉 范成大 秋期如约不须催,雨脚风声两快哉。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辞老景似潮来。 酒杯触拨诗情动,书卷招邀病眼开。明日更凉吾已卜,暮云浑作乱峰堆。 (1)诗中哪些地方具体体现了题目中的“顿凉”?(3 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子曰:“夫仁者, ,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 (2)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 , 。(李密《陈情表》)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 ,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中国哲学的历史中有个主流,可以叫做中国哲学的精神。为了了解这个精神,必 须首先弄清楚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 照某些哲学家说,一个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 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 世的哲学”。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 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 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 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 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 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 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 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圣人不 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 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 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 这种人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这个说法很像柏 拉图所说的“哲学家——王”。照柏拉图所说,在理想国中,哲学家应当为王
或者王应当是哲学家;一个人为了成为哲学家,必须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使他 的心灵能够由变化的事物世界“转”入永恒的理世界。柏拉图说的,和中国哲学 家说的,都是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使人有内圣外王的人格。但是照柏拉图所说,哲 学家一旦为王,这是违反他的意志的,换言之,这是被迫的,他为此作出了重大 牺牲 儒家认为,处理日常的人伦世务,不是圣人分外的事。处理世务。正是他的人格 完全发展的实质所在。他不仅作为社会的公民,而且作为“宇宙的公民”,即孟 子所说的“天民”,来执行这个任务。他一定要自觉他是宇宙的公民,否则他的 行为就不会有超道德的价值。他若当真有机会为王。他也会乐于为人民服务,既 作为社会的公民,又作为宇宙的公民,履行职责。 由于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尽管中国哲 学各家不同,各家哲学无不同时提出了它的政治思想。这不是说,各家哲学中没 有形而上学,没有伦理学,没有逻辑学。这只是说,所有这些哲学都以这种或那 种方式与政治思想联系着,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既代表他的整个哲学,同时 又是他的政治思想。举例来说,名家以沉溺于“白马非马”之辩而闻名,似乎 与政治没有什么联系。可是名家领袖公孙龙“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 焉”(《公孙龙子·迹府》)。我们常常看到,今天世界上每个政治家都说他的国 家如何希望和平,但是实际上,他讲和平的时候往往就在准备战争。在这里,也 就存在着名实关系不正的问题。公孙龙以为,这种不正关系必须纠正。这确实是 “化天下”的第一步。 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 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智力 游戏,而是比这严肃得多的东西。 (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有删 改 【注】①名家:先秦时期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 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关于“内圣外王”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中国的圣人具有内圣外王的品格,不能脱离尘罗世网、脱离社会,不能不问 世务。 B.“内圣外王”是说圣人不仅要致力于心灵的修养,也须看重自己在社会上的 地位 C.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发展内圣外王的人格,使出世和入世统一成一个合 命题 D.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与柏拉图所说的“哲学家一一王”观点是 致的。 E.中国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因而与形而上学、伦理学和逻辑学关系 不大。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入世是现实主义的,出世是理想主义的,它们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反命题。 B.中国的圣人按道理说是最适宜为王的,但在现实中他并没有这样的机会。 C.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应当成为王,但在此之前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 D.如果圣人仅满足于做一个社会的公民,他的行为就不会有超道德的价值
或者王应当是哲学家;一个人为了成为哲学家,必须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使他 的心灵能够由变化的事物世界“转”入永恒的理世界。柏拉图说的,和中国哲学 家说的,都是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使人有内圣外王的人格。但是照柏拉图所说,哲 学家一旦为王,这是违反他的意志的,换言之,这是被迫的,他为此作出了重大 牺牲。 儒家认为,处理日常的人伦世务,不是圣人分外的事。处理世务。正是他的人格 完全发展的实质所在。他不仅作为社会的公民,而且作为“宇宙的公民”,即孟 子所说的“天民”,来执行这个任务。他一定要自觉他是宇宙的公民,否则他的 行为就不会有超道德的价值。他若当真有机会为王。他也会乐于为人民服务,既 作为社会的公民,又作为宇宙的公民,履行职责。 由于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尽管中国哲 学各家不同,各家哲学无不同时提出了它的政治思想。这不是说,各家哲学中没 有形而上学,没有伦理学,没有逻辑学。这只是说,所有这些哲学都以这种或那 种方式与政治思想联系着,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既代表他的整个哲学,同时 又是他的政治思想。举例来说,名家①以沉溺于“白马非马”之辩而闻名,似乎 与政治没有什么联系。可是名家领袖公孙龙“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 焉”(《公孙龙子·迹府》)。我们常常看到,今天世界上每个政治家都说他的国 家如何希望和平,但是实际上,他讲和平的时候往往就在准备战争。在这里,也 就存在着名实关系不正的问题。公孙龙以为,这种不正关系必须纠正。这确实是 “化天下”的第一步。 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 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智力 游戏,而是比这严肃得多的东西。 (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年,有删 改) 【注】①名家:先秦时期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关于“内圣外王”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 分) A.中国的圣人具有内圣外王的品格,不能脱离尘罗世网、脱离社会,不能不问 世务。 B.“内圣外王”是说圣人不仅要致力于心灵的修养,也须看重自己在社会上的 地位。 C.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发展内圣外王的人格,使出世和入世统一成一个合 命题。 D.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与柏拉图所说的“哲学家——王”观点是一 致的。 E.中国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因而与形而上学、伦理学和逻辑学关系 不大。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入世是现实主义的,出世是理想主义的,它们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反命题。 B.中国的圣人按道理说是最适宜为王的,但在现实中他并没有这样的机会。 C.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应当成为王,但在此之前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 D.如果圣人仅满足于做一个社会的公民,他的行为就不会有超道德的价值
14.如何理解“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中的“正名实”,请根据文本内 容简析。 (分) 15.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4分)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圣人。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 言行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曾平定宸濠之乱,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被贬至贵州时 他仍积极开化教导当地人,得到了民众的爱戴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 题组相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水啊 在水边筑屋可能是人生的又一个梦想。大都市的罪过之一就是远远地阻隔了人与 水的亲近。尽管比较聪明的筑城人总是想方设法把水引入城区,但他们所能做的 仅仅如此而已,绝大多的城里人还是与水无缘。那些以水著称的城市,如果实地 考察起来,会让人觉得那一点点水简直算不了什么,微不足道。水啊,自然的心 灵,大地的眼睛,可以洗涤万物的清澈之源,就这样不见了。而人离开了水会是 不幸的。 可能由于我出生在大水之滨,所以一离开了水就有一种焦躁不安,总害怕生活变 得过于干枯。许多年里几乎是一路逐水而行,水在不知不觉间牵引着人生轨迹 行走在城乡之路,只要是眼前出现一片大水,立刻有一种愉悦和亲近感。无论在 哪里,只要看到一片水被污染了,心头立刻会泛起一种绝望感,这绝望会压得人 透不过气来。人类的恐惧不安和肮脏,这一切都等待水来洗刷,可是人类却先自 动手把水弄脏了。人的视野里如果能有一泓清水,就成了人生中最质朴最诗意的 追求。 在小城南部山区,一个小村向阳一面是深深的大水潭,而且绝无污染,常年清澈 个朋友就在那个小村的南端居住,他热情地邀我去住。这时恰好是我不得不搬 离小城居所的日子,内心十分惆怅,所以这邀请就让我分外高兴。我把简单的用 具搬来,然后就在这里住下。水潭是我的心情,它一直是那么清澈平静。几天后 全村的人都一点点熟悉过来,他们把一层好奇抹去,开始了对外来人的帮助。山 村里才有的黑咸菜是萝卜做成的,油亮油亮。还有一种山野菜做成的饼,泛出特 别的香味。从水潭中钓的一种黄脊小鱼长约二寸,烤得酥香逼人,特别美味。这 些东西都是山里人一代代的强大滋补,是最让人信任的食物。 水潭太深了,村里人在夏天也很少下水游泳。潭水洁净无污,鱼在深处都看得清 楚。只有靠近山麓才有苔草伸进水里,那儿据说就是大鱼的窝。这儿的水鸟总是 独行动,他们的模样在我眼前简直很少重复,每一次都是新的面孔,有的洁白 有的碧绿,有的长长的喙,有的高高的腿。水鸟在潭边踟蹰的 雅之极 们仿佛没有更多的急切心情,仅以漫步为主,狩猎倒在其次。我每一次来到潭边 都钦羡水鸟,先是盯视一会儿,然后就像它们一样悠闲地走起来。 在南部山区水潭边的幸福仅仅持续了一年,后来就因为具体工作的变更而不得不 搬回小城。可是我仍旧迷恋那里。有时半夜醒来,恍惚觉得南风正从潭上吹来, 带来了水波的气息,夹杂着黄脊小鱼的呓语。可是很快就能听到街上驰过的夜车
14.如何理解“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中的“正名实”,请根据文本内 容简析。 (4 分) 15.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4 分)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圣人。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 言行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曾平定宸濠之乱,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被贬至贵州时, 他仍积极开化教导当地人,得到了民众的爱戴。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 题组相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水 啊 在水边筑屋可能是人生的又一个梦想。大都市的罪过之一就是远远地阻隔了人与 水的亲近。尽管比较聪明的筑城人总是想方设法把水引入城区,但他们所能做的 仅仅如此而已,绝大多的城里人还是与水无缘。那些以水著称的城市,如果实地 考察起来,会让人觉得那一点点水简直算不了什么,微不足道。水啊,自然的心 灵,大地的眼睛,可以洗涤万物的清澈之源,就这样不见了。而人离开了水会是 不幸的。 可能由于我出生在大水之滨,所以一离开了水就有一种焦躁不安,总害怕生活变 得过于干枯。许多年里几乎是一路逐水而行,水在不知不觉间牵引着人生轨迹。 行走在城乡之路,只要是眼前出现一片大水,立刻有一种愉悦和亲近感。无论在 哪里,只要看到一片水被污染了,心头立刻会泛起一种绝望感,这绝望会压得人 透不过气来。人类的恐惧不安和肮脏,这一切都等待水来洗刷,可是人类却先自 动手把水弄脏了。人的视野里如果能有一泓清水,就成了人生中最质朴最诗意的 追求。 在小城南部山区,一个小村向阳一面是深深的大水潭,而且绝无污染,常年清澈。 一个朋友就在那个小村的南端居住,他热情地邀我去住。这时恰好是我不得不搬 离小城居所的日子,内心十分惆怅,所以这邀请就让我分外高兴。我把简单的用 具搬来,然后就在这里住下。水潭是我的心情,它一直是那么清澈平静。几天后, 全村的人都一点点熟悉过来,他们把一层好奇抹去,开始了对外来人的帮助。山 村里才有的黑咸菜是萝卜做成的,油亮油亮。还有一种山野菜做成的饼,泛出特 别的香味。从水潭中钓的一种黄脊小鱼长约二寸,烤得酥香逼人,特别美味。这 些东西都是山里人一代代的强大滋补,是最让人信任的食物。 水潭太深了,村里人在夏天也很少下水游泳。潭水洁净无污,鱼在深处都看得清 楚。只有靠近山麓才有苔草伸进水里,那儿据说就是大鱼的窝。这儿的水鸟总是 单独行动,他们的模样在我眼前简直很少重复,每一次都是新的面孔,有的洁白, 有的碧绿,有的长长的喙,有的高高的腿。水鸟在潭边踟蹰的样子优雅之极,它 们仿佛没有更多的急切心情,仅以漫步为主,狩猎倒在其次。我每一次来到潭边 都钦羡水鸟,先是盯视一会儿,然后就像它们一样悠闲地走起来。 在南部山区水潭边的幸福仅仅持续了一年,后来就因为具体工作的变更而不得不 搬回小城。可是我仍旧迷恋那里。有时半夜醒来,恍惚觉得南风正从潭上吹来, 带来了水波的气息,夹杂着黄脊小鱼的呓语。可是很快就能听到街上驰过的夜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