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广东高考高分优秀作文及点评 【广东卷2015年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 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 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 及含义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1.远近结合,感受自然 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 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 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无比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世界,感知 自然,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行云流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 人们只有对自然的感知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认识自然。二者有其利,亦 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者之利,淋漓尽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ˆ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ˆ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 须臾,羡长江之无穷ˆ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 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 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 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跟古人相比,我 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能把握 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自然,又能了解有关于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 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 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 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 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一切,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
2015 年广东高考高分优秀作文及点评 【广东卷·2015 年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 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 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 及含义的范围;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1.远近结合,感受自然 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 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 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无比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世界,感知 自然,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行云流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 人们只有对自然的感知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认识自然。二者有其利,亦 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者之利,淋漓尽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 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 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 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 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跟古人相比,我 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能把握 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自然,又能了解有关于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 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 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 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 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一切,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
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 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 起时”的淡然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 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 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根据考题材料的内容,认为直接体验自然与运用现代 科技间接感受自然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离自然“近”,但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 后者离自然“远”,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因此作者主 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围绕这一观点,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 下人们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等 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离自然更近,但不能 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利弊则与古人相反,所以 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中心观 点明确,思路较清楚。但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论点时,把两种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 于古人与今人对自然的感受方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等,太绝对 化了。文章个别句子有语病。(点评:蓬草) 感知自然需躬行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 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 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 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 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 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 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 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 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 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 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 花开。然而依笔者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 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
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 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 起时”的淡然……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 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 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根据考题材料的内容,认为直接体验自然与运用现代 科技间接感受自然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离自然“近”,但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 后者离自然“远”,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因此作者主 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围绕这一观点,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 下人们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等 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离自然更近,但不能 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利弊则与古人相反,所以 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中心观 点明确,思路较清楚。但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论点时,把两种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 于古人与今人对自然的感受方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等,太绝对 化了。文章个别句子有语病。(点评:蓬草) 2.感知自然需躬行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 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 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 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 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 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 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 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 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 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 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 花开。然而依笔者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 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
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 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ˆ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 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 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点评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 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 且易“令普罗大众ˆ接受。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 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 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 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 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 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标题用“感知”,紧 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结尾处,“要感知自然, 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欠妥的嫌 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点评:汉文) 3.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 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 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 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 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 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从不曾分离。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 监测预报系统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人之于自然 甚为渺小,人类没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 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过电视, 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 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科学知识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有裨益。 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
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 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 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 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点评: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 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 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 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 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 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 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 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标题用“感知”,紧 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结尾处,“要感知自然, 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欠妥的嫌 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点评:汉文) 3.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 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 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 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 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 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从不曾分离。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 监测预报系统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人之于自然, 甚为渺小,人类没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 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过电视, 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 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科学知识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有裨益。 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
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巨大作用。可见,利用科学 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 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 汉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中国古代有 “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哲人们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维醉心 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 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 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方可融入自然, “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在当下, 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式,也无法抵抗科技发展的潮流。因此,务 必达成人、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技望远镜观 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 视角认识自然。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提出现代人类当用科学认知与亲身体验二种方式感知自然, 具有辩证思维,故立意较高。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结构全篇,清晰又合理。 文章在有限篇幅内运用了自然、文学、文化等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充实。在表达 上,文章征引名谚、古典诗文,有效地增强了该文的表达效果。此文章显示出了 考生把握问题的一定思想深度、较为广阔的知识视野,以及较好的文字表达功底。 当然,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个别地方用词不够准确;文化知识把握亦似 是而非。但对于一篇高中生的应考作文,自不可苛求。(点评:志扬)56分(思 辨能力较好) 4.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人们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气; 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但朋友,可不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手机,张开双臂, 拥抱自然呢?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约翰·唐尼在《沉思》中写道。人类从远古的 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说,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 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而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人类与自然间筑起了一道墙,人 与自然似乎很“远”,但其实不过一步之遥。 古人很早就开始拥抱自然,为现代人作出表率。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 起时的悠闲令人赞叹;苏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令人欣赏。即使是在现代, 也有千万“驴友”身体力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村上春树通过日复一日的长跑
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巨大作用。可见,利用科学 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 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 汉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中国古代有 “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哲人们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维醉心 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 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 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方可融入自然, “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在当下, 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式,也无法抵抗科技发展的潮流。因此,务 必达成人、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技望远镜观 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 视角认识自然。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提出现代人类当用科学认知与亲身体验二种方式感知自然, 具有辩证思维,故立意较高。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结构全篇,清晰又合理。 文章在有限篇幅内运用了自然、文学、文化等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充实。在表达 上,文章征引名谚、古典诗文,有效地增强了该文的表达效果。此文章显示出了 考生把握问题的一定思想深度、较为广阔的知识视野,以及较好的文字表达功底。 当然,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个别地方用词不够准确;文化知识把握亦似 是而非。但对于一篇高中生的应考作文,自不可苛求。(点评:志扬)56 分(思 辨能力较好) 4.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人们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气; 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但朋友,可不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手机,张开双臂, 拥抱自然呢?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约翰▪唐尼在《沉思》中写道。人类从远古的 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说,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 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而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人类与自然间筑起了一道墙,人 与自然似乎很“远”,但其实不过一步之遥。 古人很早就开始拥抱自然,为现代人作出表率。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 起时”的悠闲令人赞叹;苏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令人欣赏。即使是在现代, 也有千万“驴友”身体力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村上春树通过日复一日的长跑
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的灵感。穿上跑鞋,不必带有过多烦虑,便可以跑步去拥抱 自然;戴上耳机,不必在意世俗纷争,自己便是自己世界里的神。只要我们有亲 近自然的心,那么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对于我们真的不是一件难事 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看天光云影,测阴晴雨雪, 也不必在乎难逾目力所及,因为目力所及之处,即为风光最美之地。登高远眺, 览纵山小的豪情,即为一种“小确幸”。这种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又哪能是独坐 家中所能感到的呢? 顾城有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草俄我们静静地站着/不说话/便十分美 好。”其实我们拥抱自然,又何必知道花鸟之名呢?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 气,这一切,不就已经很美好了吗?草长莺飞,云卷云舒,大自然自有其美妙之 处;枝叶枯荣,四季更替,大自然自有其生长规律。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 何处不美?自然何时不美? 诚然,自然虽美,但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切勿让伸手可及的美变得可望不可 及。柴静的《穹顶之下》唤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去年的“APEC蓝”也让我们看 到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我相信,我们拥抱的,一定是一个纯净无瑕的自然。 “天人合一”-一直是儒家提倡的境界。朋友,请暂时关掉电视,请慢下点击鼠 标的速度。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吧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张开双臂, 拥抱”是感知自然的方式;“张开双臂,拥抱”也体现了对自然的热切向往之意 对自然“张开双臂,拥抱”,自然也就不遥远而离得近了。省高考作文题材料的核 心词语是“感知自然”,这篇文章紧扣住“感知自然进行阐述,写了“感知自然”的 方式,写了“感知自然”的效果。文章内容切合题意。文章思路严密。文章在第 段引述材料提出论点后,读者自然要问:现代人为什么要“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第二段、第三段便依次作了回答: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女:古人为我们做了表率。 紧接着,第四段写到:“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收 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ˆ既是感知自然的目的,也是感知自然的效果。第五 段还是从感知自然的效果这个角度来论说感知自然的好处悦目舒心。接下来 第六段提出:自然虽美,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唯有这样,我们拥抱的才是一个纯 净无暇的自然。文章最后回应开头,又冉然升华: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就能达 到“天人合一”的儒家境界。 更值得一说的是语言。这是一篇议论文,却有散文的意趣。文章以散句为主 间以大量的骈偶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典雅。骈偶句俯拾皆是,如“打开电视, 便可知明日天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如“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 如“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气”,连标题“张开双臂,拥抱自然”也都是骈偶句 骈偶句如此之多,固然可能是受作文题材料的影响——材料前两段用的就是骈偶 句式——而着意模仿,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作者阅读倾向和文字能力的反映 若作者不爱读骈偶文,不爱写骈偶句,便难以在考场上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
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的灵感。穿上跑鞋,不必带有过多烦虑,便可以跑步去拥抱 自然;戴上耳机,不必在意世俗纷争,自己便是自己世界里的神。只要我们有亲 近自然的心,那么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对于我们真的不是一件难事。 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看天光云影,测阴晴雨雪, 也不必在乎难逾目力所及,因为目力所及之处,即为风光最美之地。登高远眺, 一览纵山小的豪情,即为一种“小确幸”。这种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又哪能是独坐 家中所能感到的呢? 顾城有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草/我们静静地站着/不说话/便十分美 好。”其实我们拥抱自然,又何必知道花鸟之名呢?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 气,这一切,不就已经很美好了吗?草长莺飞,云卷云舒,大自然自有其美妙之 处;枝叶枯荣,四季更替,大自然自有其生长规律。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 何处不美?自然何时不美? 诚然,自然虽美,但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切勿让伸手可及的美变得可望不可 及。柴静的《穹顶之下》唤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去年的“APEC 蓝”也让我们看 到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我相信,我们拥抱的,一定是一个纯净无瑕的自然。 “天人合一”一直是儒家提倡的境界。朋友,请暂时关掉电视,请慢下点击鼠 标的速度。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吧。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张开双臂, 拥抱”是感知自然的方式;“张开双臂,拥抱”也体现了对自然的热切向往之意—— 对自然“张开双臂,拥抱”,自然也就不遥远而离得近了。省高考作文题材料的核 心词语是“感知自然”,这篇文章紧扣住“感知自然”进行阐述,写了“感知自然”的 方式,写了“感知自然”的效果。文章内容切合题意。文章思路严密。文章在第一 段引述材料提出论点后,读者自然要问:现代人为什么要“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第二段、第三段便依次作了回答: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女;古人为我们做了表率。 紧接着,第四段写到:“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收 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既是感知自然的目的,也是感知自然的效果。第五 段还是从感知自然的效果这个角度来论说感知自然的好处——悦目舒心。接下来 第六段提出:自然虽美,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唯有这样,我们拥抱的才是一个纯 净无暇的自然。文章最后回应开头,又冉然升华: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就能达 到“天人合一”的儒家境界。 更值得一说的是语言。这是一篇议论文,却有散文的意趣。文章以散句为主, 间以大量的骈偶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典雅。骈偶句俯拾皆是,如“打开电视, 便可知明日天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如“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 如“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气”,连标题“张开双臂,拥抱自然”也都是骈偶句。 骈偶句如此之多,固然可能是受作文题材料的影响——材料前两段用的就是骈偶 句式——而着意模仿,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作者阅读倾向和文字能力的反映 ——若作者不爱读骈偶文,不爱写骈偶句,便难以在考场上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