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 。读书,让绵延的时 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 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读书,不 仅需要▲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积聚宵衣旰食B.徘徊积淀废寝忘食 C.踟蹰积淀宵衣旰食D.踟蹰积聚废寝忘食 答案:B(①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②积聚:积累。积淀:动词,积累沉淀:名词,所积累沉淀下来 的事物。③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和 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 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 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 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 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答案:C(A.删除“将”;“推行”缺少宾语,可在“‘基准测验’”后加“的政策”。B.应将“接受、理 解和掌握”改为“理解、接受和掌握”。D.应在“70周年”后加“纪念日”:表意不明,“有近30个 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有歧义,可改为“有来自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答案:B(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 修辞效果:或増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A.由“试 新刀尺”“一手裁”可知将“东风”拟人化。C.由“有情”“含春泪”“无力”“卧”可知将“芍药” 蔷薇”拟人化。D.由“旧相识”“偷开门户”“翻书”可知将“南风”拟人化。)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⑥③④①②⑤B.②⑤①④⑥③ C.②④⑥③①⑤D.⑥④②⑤③①
江苏省 2015 年高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___▲_____。读书,让绵延的时 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 ____▲_____ 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读书,不 仅需要____▲_____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 积聚 宵衣旰食 B.徘徊 积淀 废寝忘食 C.踟蹰 积淀 宵衣旰食 D.踟蹰 积聚 废寝忘食 答案:B(①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②积聚:积累。积淀:动词,积累沉淀;名词,所积累沉淀下来 的事物。③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和 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 9 月开始,推行 4 到 5 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 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 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 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D.今年 5 月 9 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 70 周年,有近 30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 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答案:C(A.删除“将”;“推行”缺少宾语,可在“‘基准测验’”后加“的政策”。B.应将“接受、理 解和掌握”改为“理解、接受和掌握”。D.应在“70 周年”后加“纪念日”;表意不明,“有近 30 个 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有歧义,可改为“有来自近 30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 分)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答案:B(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 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A. 由“试 新刀尺”“一手裁”可知将“东风”拟人化。C. 由“有情”“含春泪”“无力”“卧”可知将“芍药” “蔷薇”拟人化。D. 由“旧相识”“偷开门户”“翻书”可知将“南风”拟人化。)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____▲_____, 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⑥③④①②⑤ B.②⑤①④⑥③ C.②④⑥③①⑤ D.⑥④②⑤③①
答案:A(横线处前文描写了“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的现象,横线处首先应该对这种现象进行 分析,⑥是这种习俗的动机,因此应为首句,排除B、C两项。③中“生命力”是对⑥中柳树“生殖 力”的升华,因此⑥③相连。④中“这种生命力”承接③,①进一步阐释④,②⑤在语段的最后表明 上述文化心理因素产生的行为结果。) 5.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CUltural y A.标志整体呈圆形,既体现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也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B.标志中的太阳神鸟图案动感很强,既体现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力,也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C.标志中的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暗合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二生肖、十二时辰等元素。 D.标志中光芒四射的太阳,既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答案:D(错在“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不是同一概念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 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 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 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 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欧阳伯和基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 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 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十,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 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间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 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 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 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 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 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 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 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 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騙
答案:A(横线处前文描写了“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的现象,横线处首先应该对这种现象进行 分析,⑥是这种习俗的动机,因此应为首句,排除 B、C 两项。③中“生命力”是对⑥中柳树“生殖 力”的升华,因此⑥③相连。④中“这种生命力”承接③,①进一步阐释④,②⑤在语段的最后表明 上述文化心理因素产生的行为结果。) 5.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标志整体呈圆形,既体现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也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B.标志中的太阳神鸟图案动感很强,既体现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力,也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C.标志中的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暗合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二生肖、十二时辰等元素。 D.标志中光芒四射的太阳,既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答案:D(错在“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不是同一概念。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 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 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 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 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 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 ,内外如一,淡薄 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 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 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 呜乎! 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 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 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 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 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 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 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B.不治瞅科举文词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答案:C(申:表明。)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 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答案:D(不是苏轼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而是“而宪来求铭”。) 8.(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4分) 答案: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思路点拨】“掌”“号”“检束”“徒”个1分。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4分) 答案: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思路点拨】“治”“苟简”“更”及所字结构个1分。 9.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思路点拨】解答此题首先必须明确答题区间。欧阳发治学在文章第二段前两句。根据“既长,益学 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可概括出勤奋刻苦:根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 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可概括出广泛涉猎:根据“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可 概括出刨根究底:根据“论次使族分部列”可概括出分门别类;根据“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可 概括出学以致用 【参考译文】 欧阳发,字伯和,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欧阳修的长子。他为人纯良诚实不欺骗,内外如一,淡薄没有 不好嗜好,并且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爱好礼义,学习刻苦。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 约東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这时欧阳修已经显贵,欧阳发十五岁,拜胡瑗为师,恭谨温顺非 常谨慎,并完全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欧阳发成年之后,更加钻研学问,但不研究科举方面的文词,只探究远古立论议,自从有契约等书 面凭证书契以来到现在,君臣世系,制度文物,其他到天文地理,没有不学习的。他的学问不致力于抄掠 来应付目前,一定刨根究底发现事物发生演变的全过程,论定编次分门别类,研究一定有所得,有所得 定可以致用。唉!他的志向也够伟大的了。然而他不随意迎合别人,谈论事情的是是非非,遇到权贵 也不会稍微屈服,重大的一定表明他的心意,因此也不肯轻意表现出他所有方面,人们也很少能够真正 了解欧阳发。欧阳发死的时候,现在眉山苏轼为他悲哭,认为欧阳发学到了欧阳修的学问,是汉伯喈、 晋茂先的学生 欧阳发担任殿中丞时,曹太后去世,下诏确定皇曾孙的服制。礼官陈襄犹豫不决,将要前往,召唤欧 阳发询问他服制的问题,欧阳发从容应答,陈襄随即奏请皇上重用欧阳发。这时,正到任司天监讨论古 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很久没有完成,陈襄刚好担任总监事,于是推荐欧阳发修订。欧阳发便追 究考查是非曲直,取舍排列次序,书稿完成,皇上下诏藏在太史局。 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的著述有《古今 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那些没有完成的还有几十篇 夫人姓吴,是原来丞相正宪公充的女儿,被封为寿安县君。生了一个男孩,名叫欧阳宪,担任滑州韦 城县主簿。生了七个女孩。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将欧阳发安葬在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欧阳修的墓 地旁,欧阳宪前来请求我写篇墓志铭
B. 不治踿科举文词 治:研究 C. 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 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答案:C(申:表明。)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 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 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 文书。 D. 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答案:D(不是苏轼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而是“而宪来求铭”。) 8.(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4 分) 答案: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思路点拨】“掌”“号”“检束”“徒”个 1 分。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4 分) 答案: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思路点拨】“治”“苟简”“更”及所字结构个 1 分。 9.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 分) 答案: 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思路点拨】解答此题首先必须明确答题区间。欧阳发治学在文章第二段前两句。根据“既长,益学 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可概括出勤奋刻苦;根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 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可概括出广泛涉猎;根据“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可 概括出刨根究底;根据“论次使族分部列”可概括出分门别类;根据“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可 概括出学以致用。 【参考译文】 欧阳发,字伯和,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欧阳修的长子。他为人纯良诚实不欺骗 ,内外如一,淡薄没有 不好嗜好,并且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爱好礼义,学习刻苦。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 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这时欧阳修已经显贵,欧阳发十五岁, 拜胡瑗为师, 恭谨温顺非 常谨慎,并完全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欧阳发成年之后,更加钻研学问,但不研究科举方面的文词,只探究远古立论议,自从有契约等书 面凭证书契以来到现在,君臣世系,制度文物,其他到天文地理,没有不学习的。他的学问不致力于抄掠 来应付目前,一定刨根究底发现事物发生演变的全过程,论定编次分门别类,研究一定有所得,有所得 一定可以致用。唉! 他的志向也够伟大的了。然而他不随意迎合别人,谈论事情的是是非非,遇到权贵 也不会稍微屈服,重大的一定表明他的心意,因此也不肯轻意表现出他所有方面,人们也很少能够真正 了解欧阳发。欧阳发死的时候,现在眉山苏轼为他悲哭,认为欧阳发学到了欧阳修的学问,是汉伯喈、 晋茂先的学生。 欧阳发担任殿中丞时,曹太后去世,下诏确定皇曾孙的服制。礼官陈襄犹豫不决,将要前往,召唤欧 阳发询问他服制的问题,欧阳发从容应答,陈襄随即奏请皇上重用欧阳发。这时,正到任司天监讨论古 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很久没有完成,陈襄刚好担任总监事,于是推荐欧阳发修订。欧阳发便追 究考查是非曲直,取舍排列次序,书稿完成,皇上下诏藏在太史局。 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的著述有《古今 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那些没有完成的还有几十篇。 夫人姓吴,是原来丞相正宪公充的女儿,被封为寿安县君。生了一个男孩,名叫欧阳宪,担任滑州韦 城县主簿。生了七个女孩。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将欧阳发安葬在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欧阳修的墓 地旁,欧阳宪前来请求我写篇墓志铭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唐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1)联系全诗,简要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位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思路点拨】根据标题“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可概括出朋友新居落成:根据“长爱街西风景闲”可 概括出自己心情闲适:根据颔联可概括出周围景色优美:根据颈联可概括出主人品位高雅:根据“认 得诗人在此间”可概括出宾主志同道合(都喜欢诗歌,都喜欢闲适)。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 【思路点拨】两联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铺陈描摹:颔联写院外的远 景,颈联写院内的近景:这两联前三句是实景,第四句是虚景。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思路点拨】根据“诗人在此间”(原来诗人在此间),可以表现出诗人对窦员外的恭维之意:根据“在 此间”,可以表现出诗人的向往之情:诗人和窦员外都喜欢诗歌,诗人和窦员外都喜欢闲适,可以表 现出他们志趣相同。 【赏析】 刘禹锡,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 湖南常德)。 这首律诗可分三层。首联为第一层,是说诗人长久喜爱街西悠闲的风景,来到窦员外居处突然“开 颜”(露出微笑);中间两联为第二层,是说窦员外居处无论院外还是院内景物都非常秀丽幽静:尾联 为第三层,是说诗人和窦员外志趣相同。整首诗语言清新隽秀,景色秀丽幽静,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 的心态。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道出了不少文人的心声,为我们透露的是诗人对“闲” 的生活和情态的欣赏与向往。刘禹锡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 了沉重的心理苦闷,这首诗中也能听出作者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4)中通外直 (周敦颐《爱莲说》) (5)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 (6) 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7)兴于《诗》,立于礼, 。(《论语·泰伯》) (8)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答案:(1)信誓旦旦(2)渚清沙白鸟飞回(3)惑而不从师(4)不蔓不枝(5)衡阳雁去无 留意(6)月出于东山之上(7)成于乐(8)化作春泥更护花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唐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1)联系全诗,简要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 分) 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位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思路点拨】根据标题“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可概括出朋友新居落成;根据“长爱街西风景闲”可 概括出自己心情闲适;根据颔联可概括出周围景色优美;根据颈联可概括出主人品位高雅;根据“认 得诗人在此间”可概括出宾主志同道合(都喜欢诗歌,都喜欢闲适)。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 分) 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 【思路点拨】两联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铺陈描摹;颔联写院外的远 景,颈联写院内的近景;这两联前三句是实景,第四句是虚景。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 分) 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思路点拨】根据“诗人在此间”(原来诗人在此间),可以表现出诗人对窦员外的恭维之意;根据“在 此间”,可以表现出诗人的向往之情;诗人和窦员外都喜欢诗歌,诗人和窦员外都喜欢闲适,可以表 现出他们志趣相同。 【赏析】 刘禹锡,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 湖南常德)。 这首律诗可分三层。首联为第一层,是说诗人长久喜爱街西悠闲的风景,来到窦员外居处突然“开 颜”(露出微笑);中间两联为第二层,是说窦员外居处无论院外还是院内景物都非常秀丽幽静;尾联 为第三层,是说诗人和窦员外志趣相同。整首诗语言清新隽秀,景色秀丽幽静,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 的心态。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道出了不少文人的心声,为我们透露的是诗人对“闲” 的生活和情态的欣赏与向往。刘禹锡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 了沉重的心理苦闷,这首诗中也能听出作者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____,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 (2)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 (杜甫《登高》) (3) ____▲___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师说》) (4)中通外直,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5)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 (6) ____▲_____,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赤壁赋》) (7)兴于《诗》,立于礼,____▲_____。 (《论语·泰伯》) (8)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 。 (龚自珍《己亥杂诗》) 答案:(1)信誓旦旦 (2)渚清沙白鸟飞回 (3)惑而不从师 (4)不蔓不枝 (5)衡阳雁去无 留意 (6)月出于东山之上 (7)成于乐 (8)化作春泥更护花
【思路点拨】每空1分,错、漏、缺1处则该空不得分。第一句易错字“誓”,第二句易错字“渚”, 第三句易错字“惑”,第四句易错字“蔓”,第五句易错字“雁”,第六句易漏字“于”,第七句“成于 乐”比较生疏,第八句易错字“作”。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 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 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 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 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 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 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冶 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 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 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 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 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 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 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 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 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 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 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 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 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 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 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 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 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 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 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12.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 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思路点拨】根据“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这也是认真养 病的气味”可概括出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根据“每周炖一次鸡汤”“这就知
【思路点拨】每空 1 分,错、漏、缺 1 处则该空不得分。第一句易错字“誓”,第二句易错字“渚”, 第三句易错字“惑”,第四句易错字“蔓”,第五句易错字“雁”,第六句易漏字“于”,第七句“成于 乐”比较生疏,第八句易错字“作”。 五、现代文阅读(一)(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 ~ 15 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 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 它特别 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 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 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 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 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冶 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 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 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 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 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 不就是宰羊吗? 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 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 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 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 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 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 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 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 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 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 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 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 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 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12. 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 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 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思路点拨】根据“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这也是认真养 病的气味”可概括出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根据“每周炖一次鸡汤”“这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