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新课标全国卷II高考压轴卷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分值共150分。考试 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三重文化的形成及其张力结构 修建军 春秋时期的主导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的基本框架实则继承了殷商 西周的礼乐文化。周礼可以说是殷周社会秩序思想的一个总结,核心是设定了以 家庭血缘关系与社会等级关系之间的同一秩序。礼易僵化,乐以辅之,目标是把 行礼者带入审美境界,更肃穆、更动情。对于这种政治文化继承最全面和最深入 的是孔子。西周时“礼不下庶人”,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主张对所有人都“齐 之以礼”。礼本身不是目的,礼是为了维护井然的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各安其位,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完美的差序结构。孔子不仅仅把礼 理解为一种礼仪,而是更看中礼仪背后的道德之心,有了伦理感和道德心,礼才 真正获得了依托。于是,孔子又为礼找到了人性根据,那就是仁。“仁者,爱人 这种爱起于“亲亲”之爱,推而广之,终于“泛爱众”,实际上就是所谓的“仁 政”。当代一般把孔子的思想支点归结为“仁”,突出他思想的人道主义的一面; 但从文化渊源上看,他思想核心似乎是礼,因为“仁”是后续的,是补充的,是 为了让礼深深扎根于人性深处,以充分证明它的合法性 真正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是齐国名相管仲创造的。管仲的思想比较复 杂:他讲究德的重要性,认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他有民本思想,认为“政 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就得推行“与俗同好恶”的政策 “案田而税”“相地而衰征”,惠民以利;他讲究礼,在用人上尊贤授德、察能 授官,这是类似于仁政的一面。但是,他还显露了强势的一面,其一是执“法” 的严厉。管仲是礼法并举,德法并用。为了把法贯彻到底,他打破血缘亲情对执 法困扰,讲究律法面前无分贵贱。其二是推行“作内政而寄军令”,以乡建制, 推行全民皆兵的政策,强化了军队的战斗力。 至此,中国三代以来的礼乐政治展示了自己的边界,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那里, 发展出了“王道”;而在以管仲为代表的法家政治家那里,膨胀为“霸道”; 者之间巨大的张力实际上代表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实质,那就是王霸互用,霸王道 兼之。 但另外的执政卿大夫则看到了争权谋利、勾心斗角背后的虚无,从而采取了逃避 策略,这个人就是老子。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在老子看来,整个春秋时代 是历史的倒退,文明推进的每一步都是因为社会的退步,所有的政治策略都导致 社会危害,“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因此,他希望“无为而治”,弃圣绝智, 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无知无欲,才能获得幸福 至此,春秋时期的主要文化流派都已生成。这三个文化流派构成双重张力结构 首先在政治文化内部,儒家文化和法家文化彼此对应,由此导致的王道和霸道相 互制衡,形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在张力。而道家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对立 面出现了,它把人们的目光由现实世界引向对个体生命的自觉和感悟,又和政治 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就在这多重缠绕的张力结构中彼此
2015 新课标全国卷 II 高考压轴卷语文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分值共 150 分。考试 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三重文化的形成及其张力结构 修建军 春秋时期的主导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的基本框架实则继承了殷商 西周的礼乐文化。周礼可以说是殷周社会秩序思想的一个总结,核心是设定了以 家庭血缘关系与社会等级关系之间的同一秩序。礼易僵化,乐以辅之,目标是把 行礼者带入审美境界,更肃穆、更动情。对于这种政治文化继承最全面和最深入 的是孔子。西周时“礼不下庶人”,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主张对所有人都“齐 之以礼”。礼本身不是目的,礼是为了维护井然的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各安其位,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完美的差序结构。孔子不仅仅把礼 理解为一种礼仪,而是更看中礼仪背后的道德之心,有了伦理感和道德心,礼才 真正获得了依托。于是,孔子又为礼找到了人性根据,那就是仁。“仁者,爱人”, 这种爱起于“亲亲”之爱,推而广之,终于“泛爱众”,实际上就是所谓的“仁 政”。当代一般把孔子的思想支点归结为“仁”,突出他思想的人道主义的一面; 但从文化渊源上看,他思想核心似乎是礼,因为“仁”是后续的,是补充的,是 为了让礼深深扎根于人性深处,以充分证明它的合法性。 真正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是齐国名相管仲创造的。管仲的思想比较复 杂:他讲究德的重要性,认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他有民本思想,认为“政 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就得推行“与俗同好恶”的政策, “案田而税”“相地而衰征”,惠民以利;他讲究礼,在用人上尊贤授德、察能 授官,这是类似于仁政的一面。但是,他还显露了强势的一面,其一是执“法” 的严厉。管仲是礼法并举,德法并用。为了把法贯彻到底,他打破血缘亲情对执 法困扰,讲究律法面前无分贵贱。其二是推行“作内政而寄军令”,以乡建制, 推行全民皆兵的政策,强化了军队的战斗力。 至此,中国三代以来的礼乐政治展示了自己的边界,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那里, 发展出了“王道”;而在以管仲为代表的法家政治家那里,膨胀为“霸道”;二 者之间巨大的张力实际上代表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实质,那就是王霸互用,霸王道 兼之。 但另外的执政卿大夫则看到了争权谋利、勾心斗角背后的虚无,从而采取了逃避 策略,这个人就是老子。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在老子看来,整个春秋时代 是历史的倒退,文明推进的每一步都是因为社会的退步,所有的政治策略都导致 社会危害,“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因此,他希望“无为而治”,弃圣绝智, 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无知无欲,才能获得幸福。 至此,春秋时期的主要文化流派都已生成。这三个文化流派构成双重张力结构, 首先在政治文化内部,儒家文化和法家文化彼此对应,由此导致的王道和霸道相 互制衡,形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在张力。而道家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对立 面出现了,它把人们的目光由现实世界引向对个体生命的自觉和感悟,又和政治 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就在这多重缠绕的张力结构中彼此
制约,相克相生,不断生成和释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滋养着一代又 代炎黄子孙成长、繁衍。(摘自《光明日报》(2014年12月30日) 1.下列有关原文第 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继承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为基本框架的春秋主导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文 化 B.孔子全面而深入地继承了周礼,他主张“礼不下庶人”,并扩大了礼的范围。 C.在孔子看来,真正的礼不单单是一种日常礼仪,更应该是一种道德之心。 D.管仲主张礼法并举,德法并用,较之孔子的儒家思想更有时效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礼能够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完美的差序结构,所以维护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变 成了礼的主要目的 B.以“王道”为主,付之以“霸道”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实质。 C.管仲既讲究德的重要性,又接受民本思想;既讲究礼,又不放弃强权政治, 所以管仲的思想充满了复杂性。 D.老子看到了政治背后的虚无,以“无为而治”的“道”的思想应对社会的政 治政策带来的社会危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孔子所倡导的“仁”的政治文化思想带有鲜明的理想化色彩,但是历来 把孔子的思想支点归结为“仁” B.管仲所提倡的“仁政”不过是增强实力的手段,管仲真正要干的是要把齐国 的王权延伸到国外,实现“霸道” 儒家、法家尽管文化走向不同,但是其核心部分都属于一种政治文化,目标 是安抚民众,改造社会,稳固统治,伸张王权,而老子的道家文化,则对龌龊功 利的政治文化深恶痛绝 D.儒家、法家、道家三个文化流派构成双重张力结构,他们相互制约,相克相 生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生命活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 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 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 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 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 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λ秦。秦相穰候①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 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 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 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 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 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 “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 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 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 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蕐②豆其前,令
制约,相克相生,不断生成和释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滋养着一代又一 代炎黄子孙成长、繁衍。(摘自《光明日报》(2014 年 12 月 30 日) 1.下列有关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以继承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为基本框架的春秋主导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文 化。 B.孔子全面而深入地继承了周礼,他主张“礼不下庶人”,并扩大了礼的范围。 C.在孔子看来,真正的礼不单单是一种日常礼仪,更应该是一种道德之心。 D.管仲主张礼法并举,德法并用,较之孔子的儒家思想更有时效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礼能够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完美的差序结构,所以维护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变 成了礼的主要目的。 B.以“王道”为主,付之以“霸道”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实质。 C.管仲既讲究德的重要性,又接受民本思想;既讲究礼,又不放弃强权政治, 所以管仲的思想充满了复杂性。 D.老子看到了政治背后的虚无,以“无为而治”的“道”的思想应对社会的政 治政策带来的社会危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虽然孔子所倡导的“仁”的政治文化思想带有鲜明的理想化色彩,但是历来 把孔子的思想支点归结为“仁”。 B.管仲所提倡的“仁政”不过是增强实力的手段,管仲真正要干的是要把齐国 的王权延伸到国外,实现“霸道”。 C.儒家、法家尽管文化走向不同,但是其核心部分都属于一种政治文化,目标 是安抚民众,改造社会,稳固统治,伸张王权,而老子的道家文化,则对龌龊功 利的政治文化深恶痛绝。 D.儒家、法家、道家三个文化流派构成双重张力结构,他们相互制约,相克相 生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生命活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 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 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 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 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 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候①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 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 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 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 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 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 “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 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 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 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
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 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 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 以报所尝困尼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 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乎。已而与武安君 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 应侯席稟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曰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 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 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莖:cuo,铡碎的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阴事:隐秘的事情,机密 B.雎详死详死:感觉(自己)快要死了。 C.范雎大供具供具:摆设酒食 D.与诸侯通,坐法诛坐法:犯法判罪。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 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 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去 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 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 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 徒乱人国耳 (2)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莖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 食之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浪淘沙 邓剡①[来源:学科网]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 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 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 以报所尝困戹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 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乎。已而与武安君 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 应侯席槀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曰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 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 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阴事:隐秘的事情,机密。 B.雎详死 详死:感觉(自己)快要死了。 C.范雎大供具 供具:摆设酒食。 D.与诸侯通,坐法诛 坐法:犯法判罪。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 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 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 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 130 篇。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 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去 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 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 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 徒乱人国耳。” (2)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 食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浪淘沙 邓剡①[来源:学科网]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释: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后,被俘北上,此词是途 经建康(今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 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8.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具体分析。(5分) [来源:学|科|网] 9.结合全词的内容,谈谈作者“枕簟凉生”“凉”的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 是 (2)《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 的观点是相同的 (3)杜甫《登高》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 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道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覃清水 张炜 海滩上的沙子是白的,中午的太阳烤热了它,它再烤小草、瓜秧和人。两个看瓜 的老头脾气不一样:老六哥躺在草镶的凉席上凉快,徐宝册却偏偏愿在中午的瓜 地里走走、看看。[来源:学科网] 有个叫小林法的十二三岁的孩子常来瓜铺子里。这孩子长得奇怪:身子乌黑,很 细很长,一屈一弯又很柔软,活像海里的一条鳝。小林法到了铺子里,就像到了 自己家里一样。他躺在凉席上,两脚却要搭在宝册又滑又凉的后背上,舒服得不 知怎么才好。小林法在铺子里玩不了一会儿,就嚷着要吃西瓜。徐宝册和老六哥 人每人抱回一个硕大的西瓜来。小林法很快吃掉一个,又慢悠悠地去吃另一 个…他的肚子圆起来时,就挪步走出铺子,往瓜地当心那里走去了 那里有一潭清水 那潭清水是掘来浇西瓜的。平展展的水面上,微风吹起一条条好看的波纹。潭水 湛清,潭中的水草、白沙都看得一清二楚。这实在是一个可爱的水潭。小林法常 在这儿游上几圈,他从水中出来,圆圆的肚子消下去了,又重新吃起西瓜,直到 只剩下一块块瓜皮。老六哥说:“你真是个‘瓜魔’!”徐宝册点点头:“瓜魔! 瓜魔!”日子长了,他们仿佛忘记了小林法的名字,只叫他“瓜魔”了。 瓜魔原来是个收养在叔父家里的孤儿。他对读书并没有多少兴趣,叔父对管教他 也并没有多少兴趣,他从五六岁起就在大海滩上游荡了。他在瓜田,绝对没有白 吃西瓜,他常常帮助给瓜浇水、打冒杈,一边做活一边笑,在太阳底下一做就是 半天。徐宝册疼他,喊他进草铺里歇一歇,老六哥却总是吸一口烟,笑眯眯地望 他一眼说:“让他做嘛!用瓜喂出来的一个好劳力嘛!”瓜魔隔不了几天就要来 次,徐宝册和老六哥吃不完他的鱼,就用柳条儿穿了晒鱼干。这个小小的瓜铺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释: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后,被俘北上,此词是途 经建康(今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 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8.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具体分析。(5 分) [来源:学|科|网] 9.结合全词的内容,谈谈作者“枕簟凉生”“凉”的原因。(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论语》中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 是: , 。 (2)《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杜甫《登高》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 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道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一潭清水 张炜 海滩上的沙子是白的,中午的太阳烤热了它,它再烤小草、瓜秧和人。两个看瓜 的老头脾气不一样:老六哥躺在草镶的凉席上凉快,徐宝册却偏偏愿在中午的瓜 地里走走、看看。[来源:学科网] 有个叫小林法的十二三岁的孩子常来瓜铺子里。这孩子长得奇怪:身子乌黑,很 细很长,一屈一弯又很柔软,活像海里的一条鳝。小林法到了铺子里,就像到了 自己家里一样。他躺在凉席上,两脚却要搭在宝册又滑又凉的后背上,舒服得不 知怎么才好。小林法在铺子里玩不了一会儿,就嚷着要吃西瓜。徐宝册和老六哥 二人每人抱回一个硕大的西瓜来。小林法很快吃掉一个,又慢悠悠地去吃另一 个……他的肚子圆起来时,就挪步走出铺子,往瓜地当心那里走去了。 那里有一潭清水。 那潭清水是掘来浇西瓜的。平展展的水面上,微风吹起一条条好看的波纹。潭水 湛清,潭中的水草、白沙都看得一清二楚。这实在是一个可爱的水潭。小林法常 在这儿游上几圈,他从水中出来,圆圆的肚子消下去了,又重新吃起西瓜,直到 只剩下一块块瓜皮。老六哥说:“你真是个‘瓜魔’!”徐宝册点点头:“瓜魔! 瓜魔!”日子长了,他们仿佛忘记了小林法的名字,只叫他“瓜魔”了。 瓜魔原来是个收养在叔父家里的孤儿。他对读书并没有多少兴趣,叔父对管教他 也并没有多少兴趣,他从五六岁起就在大海滩上游荡了。他在瓜田,绝对没有白 吃西瓜,他常常帮助给瓜浇水、打冒杈,一边做活一边笑,在太阳底下一做就是 半天。徐宝册疼他,喊他进草铺里歇一歇,老六哥却总是吸一口烟,笑眯眯地望 他一眼说:“让他做嘛!用瓜喂出来的一个好劳力嘛!”瓜魔隔不了几天就要来 一次,徐宝册和老六哥吃不完他的鱼,就用柳条儿穿了晒鱼干。这个小小的瓜铺
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瓜魔,因为他一来,徐宝册和老六哥总乐于为他摘最大的西 瓜 有一天,老六哥说:“听人讲,村里的土地以后都要搞责任承包了一一还没讲瓜 田承包不承包呢。”村子里来人告诉徐宝册和老六哥,晚上要开会商量责任田承 包的事,让他们去一个开会。傍晚老六哥回村开会去了,半夜时分才回来。老六 哥笑模美样的,这使徐宝册的心一下子放了下来。他问:“六哥,承包给咱们了 吧?”老六哥点点头:“不承包给咱们,谁敢揽这技术活儿?我一发话,会上没 说二话的。没跟你商量,我就代你在合同上按了手印。我早算准了,咱们年底每 人少说也能赚它五百块钱!” 吃完饭后,照例要吃西瓜了。徐宝册见老六哥不愿动弹,就自己到田里摘来两个 可是吃瓜时,老六哥只是吸烟……瓜魔离开以后,徐宝册扳过老六哥的膀子问: “六哥,你身上有些不对劲儿?” 老六哥只是吸烟。 “你不吱声我也知道。你掐一掐手指骨节就生出来的计谋,我都知道!你心里想 心事,嘴上只是不说!”徐宝册盯着他的脸,硬硬地说。 老六哥磕打着烟锅,板着脸,慢声慢气地说:“瓜魔不能多招惹的,他不是个正 经孩子。” 徐宝册哼一声,扭过头去说:“瓜魔是个好孩子!” 这是他们最不愉快的一次。这一天,他们简直没有说上几句话,只顾各干自己的 事情了。 终于有一天他对老六哥说;“六哥!我不想在瓜田里做下去了。你另找一个搭档 吧。咱俩在一起种了多年瓜,我今天离去对不起你哩,你多担待吧!” 徐宝册离去了。半月之后,他重新与别人合包下一片海滩葡萄园,到园里看葡萄 去 瓜魔又常常去园里找他玩,两人像过去那样睡在草铺子里,半夜点火烧起鱼 汤 一个晚上,他们仰脸躺在草铺里,瓜魔又把脚搭在了徐宝册光滑的后背上。他用 那沙沙的嗓子唱着什么,声音越来越轻,终于一声不响了。停了一会儿,他对徐 宝册说:“我真想那个瓜田… 徐宝册笑笑:“你想吃瓜了?瓜魔 瓜魔坐起来,望着迷茫的星空,执拗地摇摇头:“我是想那潭清水……真的,那 潭清水!” 徐宝册没有作声 这是个清凉的夜晚,风吹在葡萄架上,刷刷地响…徐宝册声音低缓地自语道: “葡萄也需要个水潭呢,我想在这儿动手挖一个……” 瓜魔的眼晴一亮:“那水潭不是好多人才挖成的吗?我们能行?” 徐宝册点点头。 个早晨,一老一少真的找块空地,动手挖水潭了。大概泥土很硬,他们一人拿 把铁锹,腰弯得很低,在橘红色的霞光里往下用着力 1983年5月写于济南(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一些地方采用了对比手法。如对待小林法,徐宝册是真心喜欢;老六哥 则是因为小林法是一个好劳力,可以帮他们干活,还可以送给他们一些鱼
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瓜魔,因为他一来,徐宝册和老六哥总乐于为他摘最大的西 瓜。 有一天,老六哥说:“听人讲,村里的土地以后都要搞责任承包了——还没讲瓜 田承包不承包呢。”村子里来人告诉徐宝册和老六哥,晚上要开会商量责任田承 包的事,让他们去一个开会。傍晚老六哥回村开会去了,半夜时分才回来。老六 哥笑模美样的,这使徐宝册的心一下子放了下来。他问:“六哥,承包给咱们了 吧?”老六哥点点头:“不承包给咱们,谁敢揽这技术活儿?我一发话,会上没 说二话的。没跟你商量,我就代你在合同上按了手印。我早算准了,咱们年底每 人少说也能赚它五百块钱!” 吃完饭后,照例要吃西瓜了。徐宝册见老六哥不愿动弹,就自己到田里摘来两个。 可是吃瓜时,老六哥只是吸烟……瓜魔离开以后,徐宝册扳过老六哥的膀子问: “六哥,你身上有些不对劲儿?” 老六哥只是吸烟。 “你不吱声我也知道。你掐一掐手指骨节就生出来的计谋,我都知道!你心里想 心事,嘴上只是不说!”徐宝册盯着他的脸,硬硬地说。 老六哥磕打着烟锅,板着脸,慢声慢气地说:“瓜魔不能多招惹的,他不是个正 经孩子。” 徐宝册哼一声,扭过头去说:“瓜魔是个好孩子!” 这是他们最不愉快的一次。这一天,他们简直没有说上几句话,只顾各干自己的 事情了。 终于有一天他对老六哥说;“六哥!我不想在瓜田里做下去了。你另找一个搭档 吧。咱俩在一起种了多年瓜,我今天离去对不起你哩,你多担待吧!” 徐宝册离去了。半月之后,他重新与别人合包下一片海滩葡萄园,到园里看葡萄 去了…… 瓜魔又常常去园里找他玩,两人像过去那样睡在草铺子里,半夜点火烧起鱼 汤…… 一个晚上,他们仰脸躺在草铺里,瓜魔又把脚搭在了徐宝册光滑的后背上。他用 那沙沙的嗓子唱着什么,声音越来越轻,终于一声不响了。停了一会儿,他对徐 宝册说:“我真想那个瓜田……” 徐宝册笑笑:“你想吃瓜了?瓜魔!” 瓜魔坐起来,望着迷茫的星空,执拗地摇摇头:“我是想那潭清水……真的,那 潭清水!” 徐宝册没有作声。 这是个清凉的夜晚,风吹在葡萄架上,刷刷地响……徐宝册声音低缓地自语道: “葡萄也需要个水潭呢,我想在这儿动手挖一个……” 瓜魔的眼睛一亮:“那水潭不是好多人才挖成的吗?我们能行?” 徐宝册点点头。 一个早晨,一老一少真的找块空地,动手挖水潭了。大概泥土很硬,他们一人拿 一把铁锹,腰弯得很低,在橘红色的霞光里往下用着力气…… 1983 年 5 月写于济南(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小说一些地方采用了对比手法。如对待小林法,徐宝册是真心喜欢;老六哥 则是因为小林法是一个好劳力,可以帮他们干活,还可以送给他们一些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