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2018届高三1月月考 第Ⅰ卷阅读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 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 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 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 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 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 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 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 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 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 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 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 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 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 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 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 “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 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 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 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 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 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 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 理性。 B.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 观点 C.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 理利用
贵州省贵阳市 2018 届高三 1 月月考 第Ⅰ卷 阅读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 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 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 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 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 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 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 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 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 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 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 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 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 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 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 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 “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 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 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 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 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 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 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 理性。 B.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 观点。 C.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 理利用
D.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 水”情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 理体系。 B.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 理体系 C.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 验式思维。 D.文章2.3.4段以递进结构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自然引出第5段的“生 态伦理实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 智慧结晶 B.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 生态道德 C.荀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 逻辑基石。 D.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 态灾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大地 毕飞宇 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 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 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 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 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 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迴;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 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 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 上”一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一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 的一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 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 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 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 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 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 “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 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
D.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 水”情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 理体系。 B.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 理体系。 C.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 验式思维。 D.文章 2.3.4 段以递进结构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自然引出第 5 段的“生 态伦理实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 智慧结晶。 B.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 生态道德。 C.荀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 逻辑基石。 D.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 态灾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大地 毕飞宇 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 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 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 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 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 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 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 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 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 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 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 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 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 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 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 “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 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
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 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④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 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 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 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 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 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 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 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 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 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 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 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 的汪洋一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一乌青的汪洋一青紫的汪洋一斑驳的汪洋 淡黄的汪洋一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 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 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⑥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一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 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 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 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 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 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 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⑦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 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 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 言的故乡 ⑧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绐我 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 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⑨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展现了作者对大地的敬畏、感激、热爱与怀念 等复杂感情。 B.第①段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 生活作铺垫。 C.第④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反复强化出庄稼人插秧劳作是一种缓慢、持 久而艰辛过程 D.第⑧段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肩负着表现大自然诗意和感 染力的使命。 5.理解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5分)
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 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④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 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 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 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 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 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 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 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 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 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 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 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 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 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 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 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⑥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 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 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 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 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 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 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⑦ 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 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 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 言的故乡。 ⑧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 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 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⑨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 分)() A.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展现了作者对大地的敬畏、感激、热爱与怀念 等复杂感情。 B.第①段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 生活作铺垫。 C.第④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反复强化出庄稼人插秧劳作是一种缓慢、持 久而艰辛过程。 D.第⑧段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肩负着表现大自然诗意和感 染力的使命。 5.理解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5 分)
6.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探究本文结尾段的抒情特色。(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公布的第39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44亿,占网民总量的47.1% 其中,演唱会直播、真人秀场直播、游戏直播、体育直播等四大直播类型的用户 使用率为15.1%-20.隅%不等。2016年网络直播市场中,月活跃直播用户高达1 亿户,用户总数较2016年6月增长1932万,增长势头强劲。 (摘编自新华社赵若殊:《网络直播大行其道:狂欢还是泡沫?》) 材料二: (摘编自《重庆邮电大学学报》:《我国网络直播的内涵特征、类型模式与规范 发展》) 材料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0份《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 示,截至2017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共3.43亿,占网民总体的45.6%;而截
6.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探究本文结尾段的抒情特色。(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 39 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 2016 年 12 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 3.44 亿,占网民总量的 47.1%。 其中,演唱会直播、真人秀场直播、游戏直播、体育直播等四大直播类型的用户 使用率为 15.1%-20.7%不等。2016 年网络直播市场中,月活跃直播用户高达 1 亿户,用户总数较 2016 年 6 月增长 1932 万,增长势头强劲。 (摘编自新华社赵若殊:《网络直播大行其道:狂欢还是泡沫?》) 材料二: (摘编自《重庆邮电大学学报》:《我国网络直播的内涵特征、类型模式与规范 发展》) 材料 三: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40 份《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 示,截至 2017 年 6 月,网络直播用户共 3.43 亿,占网民总体的 45.6%;而截
至2016年12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44亿乙,占网民总体的47.1%。与 半年前相比,网络直播的用户规模和在网民中的整体占比皆出现下降。直播平台 的日子也并没有那么好过,某直播平台活跃用户数量的峰值是在今年1月,达到 2516万人,而8月已经下降至1230万人,严重缩水;更有上百家直播平台关闭 断崖式的数据滑坡警示,直播行业已经不再是那个站在风口就能飞的宠儿,行业 发展面临转型。“高速路”上危机已经显现了出来 与下降的用户数据相比,不断见诸报道的直播行业乱象则更让人担忧。涉黄 涉暴的内容充斥在某些直播平台当中,靠“打擦边球”来吸引用户关注、获取收 益被部分平台和主播奉为准则;一边是失去理智地巨额打赏主播让人不解,一边 则是主播靠打赏一夜暴富的故事不断冲击着社会承受力的底线 直播平台的门槛相对较低,蜂拥而上的主播,水平参差不齐,收入差距明显,两 极分化现象十分严重;良莠不齐的内容、急功近利的心态,则让直播行业出现在 大家面前的面孔真假难辨,同质化的内容在用户眼中正在慢慢失去吸引力;单 僵化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打赏来变现的方式,让直播行业少了些许稳步前行的 动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张发为:《网络直播行业进入冷静期平台用户量大 幅缩水》) 材料四 传递文化和价值,网络直播大有可为。不久前,一些网络直播团队前往非遗文化 发源地,走访非遗技艺传承人,向网友展示了南京云锦、龙泉青瓷、古琴艺术等 多项世界级非遗项目,直播覆盖观看人数近3000万。其中,在对中国陶瓷工艺 大师陈坛根的直播中还赶上了瓷器开窑,清脆的瓷片开裂声宛如穿越千年的文化 之音,与现代人隔空对话。让“高大上”的文化火起来,活在社会公众身边,网 络直播让人感受到了另一种正向力量。 规范方能更红火。让价值内容成为网络直播的风向标,还需要规范和监管发力。 江苏等地的地方立法提示我们,当网络直播站在风口转向的节点,如何通过科学 立法予以引导,仍然考验着规则制定者。各方立足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立规 则体系和监管制度,才能在抓住互联网创新契机的同时,做到规范引导,使网络 直播成为主流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出口。 (摘编自《人民日报》魏晢晢:《网络直播正从颜值转向价值,眼球经济终将淘 7.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上材料均表达对直播产业的关注,侧重点有所不同,材料一侧重于其发展 的强劲势头,材料三侧重其面临的转型和出现的乱象,材料是侧重指出如何使其 健康发展。 B.近年来,网络直播产业用户规模不断上涨致使直播行业出现了内容低俗化、 盈利模式僵化的倾向。 C.材料四中,“直播+文化”的成功模式是网络直播弘扬传统文化价值的典范,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观众文化品位的提升,能间接推动网络直播的健康发展。 D.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出自主流媒体,这些媒体具有较髙权威性和广泛的 社会影响力,对网络直播的报道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 8.针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5分)() A.根据材料四可推断,与直播产业加以规范、引导,确立规则体系和完善相关 监管制度,可使网络直播,更好地传递文化价值和传播网络正能量
至 2016 年 12 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 3.44 亿,占网民总体的 47.1%。与 半年前相比,网络直播的用户规模和在网民中的整体占比皆出现下降。直播平台 的日子也并没有那么好过,某直播平台活跃用户数量的峰值是在今年 1 月,达到 2516 万人,而 8 月已经下降至 1230 万人,严重缩水;更有上百家直播平台关闭。 断崖式的数据滑坡警示,直播行业已经不再是那个站在风口就能飞的宠儿,行业 发展面临转型。“高速路”上危机已经显现了出来。 与下降的用户数据相比,不断见诸报道的直播行业乱象则更让人担忧。涉黄 涉暴的内容充斥在某些直播平台当中,靠“打擦边球”来吸引用户关注、获取收 益被部分平台和主播奉为准则;一边是失去理智地巨额打赏主播让人不解,一边 则是主播靠打赏一夜暴富的故事不断冲击着社会承受力的底线…… 直播平台的门槛相对较低,蜂拥而上的主播,水平参差不齐,收入差距明显,两 极分化现象十分严重;良莠不齐的内容、急功近利的心态,则让直播行业出现在 大家面前的面孔真假难辨,同质化的内容在用户眼中正在慢慢失去吸引力;单一 僵化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打赏来变现的方式,让直播行业少了些许稳步前行的 动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张发为:《网络直播行业进入冷静期平台用户量大 幅缩水》) 材料四: 传递文化和价值,网络直播大有可为。不久前,一些网络直播团队前往非遗文化 发源地,走访非遗技艺传承人,向网友展示了南京云锦、龙泉青瓷、古琴艺术等 多项世界级非遗项目,直播覆盖观看人数近 3000 万。其中,在对中国陶瓷工艺 大师陈坛根的直播中还赶上了瓷器开窑,清脆的瓷片开裂声宛如穿越千年的文化 之音,与现代人隔空对话。让“高大上”的文化火起来,活在社会公众身边,网 络直播让人感受到了另一种正向力量。 规范方能更红火。让价值内容成为网络直播的风向标,还需要规范和监管发力。 江苏等地的地方立法提示我们,当网络直播站在风口转向的节点,如何通过科学 立法予以引导,仍然考验着规则制定者。各方立足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立规 则体系和监管制度,才能在抓住互联网创新契机的同时,做到规范引导,使网络 直播成为主流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出口。 (摘编自《人民日报》魏哲哲:《网络直播正从颜值转向价值,眼球经济终将淘 汰》) 7.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上材料均表达对直播产业的关注,侧重点有所不同,材料一侧重于其发展 的强劲势头,材料三侧重其面临的转型和出现的乱象,材料是侧重指出如何使其 健康发展。 B.近年来,网络直播产业用户规模不断上涨致使直播行业出现了内容低俗化、 盈利模式僵化的倾向。 C.材料四中,“直播+文化”的成功模式是网络直播弘扬传统文化价值的典范,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观众文化品位的提升,能间接推动网络直播的健康发展。 D.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出自主流媒体,这些媒体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广泛的 社会影响力,对网络直播的报道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 8.针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5 分)() A.根据材料四可推断,与直播产业加以规范、引导,确立规则体系和完善相关 监管制度,可使网络直播,更好地传递文化价值和传播网络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