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1030306 适用专业:动物草科学 总学时:40学时 、编写说明 1.动物生理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动物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通过本门课程讲授和实验环 节,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动物正常机体机能活动的过程及其规律性,为学习其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必要的理 论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训练。 2.本课程是以动物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医用物理学、生物化学为基础:为草食动物生产学课程奠定基础, 同时为将来本专业学生报考动物科学研究生奠定基础。 3.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主要讲授健康动物有关组织、器官和系统以及整体水平上的正常的生理功能及其活动规律。使学生掌握健康 动物各种生命现象或生命活动及其规律,了解其产生的机制,通过实验环节来分析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理和认识生 命活动的本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4.执行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 (1)严格按照各章节的计划时间执行。对各章节重点难点问题要讲清讲透,本学科的新理论、新知识穿 插在有关章节介绍,使学生能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 (2)与兽医临床等密切的章节,讲授理论或实验时,应向学生指明其实践意义,但不涉及具体的方法以 免与专业课重复。 (3)授课与实验穿插进行。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启发式教学,对重点内容及难点内容,充分利用直观教 具,如幻灯,投影和录相,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验课主要以学生操作为主,对 于操作复杂的实验可以采取试教,必要时可利用录相说明,以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大纲内容 绪盲 (一)教学目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发展状况以及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学习动物生 理学的目的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 生理学定义,生理学的分支,古代生理学、近代生理学、现代生理学的发展及过程,动物生理学定义及研 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举例说明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近代和现代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1030306 适用专业:动物草科学 总 学 时:40 学时 一、 编写说明 1. 动物生理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动物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通过本门课程讲授和实验环 节,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动物正常机体机能活动的过程及其规律性,为学习其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必要的理 论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训练。 2. 本课程是以动物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医用物理学、生物化学为基础;为草食动物生产学课程奠定基础, 同时为将来本专业学生报考动物科学研究生奠定基础。 3.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主要讲授健康动物有关组织、器官和系统以及整体水平上的正常的生理功能及其活动规律。使学生掌握健康 动物各种生命现象或生命活动及其规律,了解其产生的机制,通过实验环节来分析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理和认识生 命活动的本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4. 执行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 (1)严格按照各章节的计划时间执行。对各章节重点难点问题要讲清讲透,本学科的新理论、新知识穿 插在有关章节介绍,使学生能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 (2)与兽医临床等密切的章节,讲授理论或实验时,应向学生指明其实践意义,但不涉及具体的方法以 免与专业课重复。 (3)授课与实验穿插进行。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启发式教学,对重点内容及难点内容,充分利用直观教 具,如幻灯,投影和录相,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验课主要以学生操作为主,对 于操作复杂的实验可以采取试教,必要时可利用录相说明,以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 大纲内容 绪 言 (一)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发展状况以及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学习动物生 理学的目的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 生理学定义,生理学的分支,古代生理学、近代生理学、现代生理学的发展及过程,动物生理学定义及研 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举例说明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近代和现代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机体的基本生理过程 (一)教学 掌握细胞生理学基本知识,生命的基本特征及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二)教学内容 生命的基本特征,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以及自身调节,细胞膜的基本功能:细胞 膜结构及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三)教学要求: 1.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掌握机体功能活动的 调节、了解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生命的基本特征和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难点: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教学建议 1.讲清楚生命的基本特征,重点强调兴奋性的概念,介绍新陈代谢、适应性和生殖。 举例说明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重点强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简单介绍自身调节的内容。 3.对细胞膜的功能讲清在动物生理学中的意义,重点讲清楚兴奋性和生物电之间的关系及生物电产生的过 程和机理。 第二章神经系统 说明:本章在教科参考书中是第九章,放在第二章来讲是基于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进行调整的,因为神经系统是神 经调节的基础,生理学的每一章几乎都涉及到神经调节问题,如果不先介绍本章内容,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各章节 内容 (一)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突触的功能,中枢活动的规律,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内 脏活动的调节 (二)教学内容 神经纤维生理,突触传递的结构和特征,感觉器的一般特征,感觉传导功能,感觉的投射系统,大脑皮层的 感觉机能,肌紧张和骨骼肌的牵张反射,各级中枢对骨骼肌活动的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特征和功能,植物 性神经末梢兴奋的传递,内脏活动的中枢性调节 (三)教学要求 1.掌握神经纤维生理传到冲动的特征 2.掌握突触传递的结构、机理和特征
第一章 机体的基本生理过程 (一)教学目的 掌握细胞生理学基本知识,生命的基本特征及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二)教学内容 生命的基本特征,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以及自身调节,细胞膜的基本功能:细胞 膜结构及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三) 教学要求: 1.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掌握机体功能活动的 调节、了解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生命的基本特征和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难点: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教学建议: 1.讲清楚生命的基本特征,重点强调兴奋性的概念,介绍新陈代谢、适应性和生殖。。 2.举例说明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重点强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简单介绍自身调节的内容。 3.对细胞膜的功能讲清在动物生理学中的意义,重点讲清楚兴奋性和生物电之间的关系及生物电产生的过 程和机理。 第二章 神经系统 说明:本章在教科参考书中是第九章,放在第二章来讲是基于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进行调整的,因为神经系统是神 经调节的基础,生理学的每一章几乎都涉及到神经调节问题,如果不先介绍本章内容,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各章节 内容。 (一)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突触的功能,中枢活动的规律,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内 脏活动的调节。 (二)教学内容 神经纤维生理,突触传递的结构和特征,感觉器的一般特征,感觉传导功能,感觉的投射系统,大脑皮层的 感觉机能,肌紧张和骨骼肌的牵张反射,各级中枢对骨骼肌活动的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特征和功能,植物 性神经末梢兴奋的传递,内脏活动的中枢性调节。 (三) 教学要求: 1.掌握神经纤维生理传到冲动的特征; 2.掌握突触传递的结构、机理和特征;
3.了解感觉器的一般特征,感觉传导功能,掌握感觉的投射系统,理解大脑皮层的感觉机能 4.掌握肌紧张和骨骼肌的牵张反射,了解各级中枢对骨骼肌活动的调节 5.介绍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特征和功能,理解植物性神经末梢兴奋的传递,了解内脏活动的中枢性调节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突触传递的结构、机理和特征:感觉传导功能、感觉的投射系统和大脑皮层的感觉机能:肌紧张和骨 骼肌的牵张反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特征和功能,理解植物性神经末梢兴奋的传递。 难点:突触传递冲动的过程和机理,感觉的投射系统,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教学建议 第三章血液生理 (一)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血液的主要功能,血液凝固机理等,血细胞机能,生理性止血机制以及有关血液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体液与内环境概念,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理化特征,血浆成分与主要功能:红细胞形态、数量、功能及生成 调节:白细胞形态、数量、功能:血小板与血液凝固、抗凝系统与纤维蛋白溶解、血量与血型 (三)教学要求 1.掌握体液与内环境的概念与内环境相对恒定的生理学意义; 2.基本掌握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3.了解凝血因子、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4.了解血型的概念,ABO血型系统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红、白细胞的功能,血液凝固的过程 难点:红细胞生成调节,血液凝固过程。 教学建议: 第四章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心肌的生理特性,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各种变化,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微
3.了解感觉器的一般特征,感觉传导功能,掌握感觉的投射系统,理解大脑皮层的感觉机能; 4.掌握肌紧张和骨骼肌的牵张反射,了解各级中枢对骨骼肌活动的调节; 5.介绍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特征和功能,理解植物性神经末梢兴奋的传递,了解内脏活动的中枢性调节;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突触传递的结构、机理和特征;感觉传导功能、感觉的投射系统和大脑皮层的感觉机能;肌紧张和骨 骼肌的牵张反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特征和功能,理解植物性神经末梢兴奋的传递。 难点:突触传递冲动的过程和机理,感觉的投射系统,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教学建议: 第三章 血液生理 (一)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血液的主要功能,血液凝固机理等,血细胞机能,生理性止血机制以及有关血液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体液与内环境概念,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理化特征,血浆成分与主要功能;红细胞形态、数量、功能及生成 调节;白细胞形态、数量、功能;血小板与血液凝固、抗凝系统与纤维蛋白溶解、血量与血型。 (三) 教学要求: 1.掌握体液与内环境的概念与内环境相对恒定的生理学意义; 2.基本掌握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3.了解凝血因子、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4.了解血型的概念,ABO 血型系统。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 红、白细胞的功能,血液凝固的过程 难点:红细胞生成调节,血液凝固过程。 教学建议: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心肌的生理特性,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各种变化,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微
循环、组织液的生成,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二)教学内容 心脏生理:心肌的生理特性,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各种变化:血管生理;血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与影响 因素,微循环,组织液生成,淋巴液生成与回流: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三)教学要求: 1.掌握心肌的生理特性以及在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各种变化。 2.明确血压的概念和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3.掌握微循环,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及体液调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及体液调节。 难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及体液调节 教学建议 第五章呼吸生理 (一)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气体交换和气体运输过程,呼吸运动的调节以及相关概念。 (二)教学内容 肺通气的结构基础及功能,肺通气原理,肺容量和肺通气量,气体交换和运输,包括气体交换原理,肺和组 织内的气体交换,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呼吸中枢和呼吸节律的维持,呼吸的神经反射性调节和呼吸的体液性调 (三)教学要求 1了解肺通气的结构基础及功能,掌握肺通气原理、肺容量和肺通气量,掌握肺通气原理 2.了解呼吸过程中气体的交换和运输途径 3.掌握呼吸运动的神经调节及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肺通气原理;呼吸过程中气体的交换和运输:呼吸运动的神经调节
循环、组织液的生成,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二)教学内容 心脏生理:心肌的生理特性,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各种变化;血管生理;血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与影响 因素,微循环,组织液生成,淋巴液生成与回流;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三) 教学要求: 1. 掌握心肌的生理特性以及在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各种变化。 2.明确血压的概念和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3.掌握微循环,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及体液调节。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 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及体液调节。 难点: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及体液调节。 教学建议: 第五章 呼吸生理 (一)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气体交换和气体运输过程,呼吸运动的调节以及相关概念。 (二)教学内容 肺通气的结构基础及功能, 肺通气原理,肺容量和肺通气量; 气体交换和运输,包括气体交换原理,肺和组 织内的气体交换,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呼吸中枢和呼吸节律的维持,呼吸的神经反射性调节和呼吸的体液性调 节。 (三) 教学要求: 1.了解肺通气的结构基础及功能,掌握肺通气原理、肺容量和肺通气量, 掌握肺通气原理。 2.了解呼吸过程中气体的交换和运输途径。 3.掌握呼吸运动的神经调节及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 肺通气原理; 呼吸过程中气体的交换和运输; 呼吸运动的神经调节
难点:呼吸运动的神经调节。 教学建议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一)教学目的 过讲授使学生了解消化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特性,大肠消化,粪便的形成和排出。掌握胃、肠消化过程, 神经体液对胃肠消化吸收的调节以及反刍动物的消化特点 (二)教学内容 消化的方式,胃、小肠和大肠的运动,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小肠液组成及分泌调节,吸收的部位方式 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反刍动物消化过程。 (三)教学要求 1.了解消化的主要方式 2.了解口腔内的消化过程,掌握单胃内的消化,掌握胃的分泌功能 3.掌握反刍动物的消化过程及特点,包括瘤胃和网胃内的消化、皱胃内的消化等。 4.掌握小肠内的消化特点,胰液、胆汁、小肠液和大肠液的性状、组成及作用,了解它们的分泌调节 5.明确吸收的概念,了解吸收的部位原理及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和部位。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复胃内的消化;小肠内的消化;吸收的部位及原理。 难点:反刍动物的消化过程及特点。 教学建议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能量的来源、能量代谢的确定,眀确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呼吸商、氧化价、食物 的特殊动力作用等概念,掌握正常体温的维持。 (二)教学内容 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动物的体温及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过程,体温恒
难点: 呼吸运动的神经调节 。 教学建议: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一)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消化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特性,大肠消化,粪便的形成和排出。掌握胃、肠消化过程, 神经体液对胃肠消化吸收的调节以及反刍动物的消化特点。 (二)教学内容 消化的方式,胃、小肠和大肠的运动,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小肠液组成及分泌调节,吸收的部位方式、 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 反刍动物消化过程。 (三) 教学要求: 1. 了解消化的主要方式。 2. 了解口腔内的消化过程, 掌握单胃内的消化,掌握胃的分泌功能。 3. 掌握反刍动物的消化过程及特点,包括瘤胃和网胃内的消化、皱胃内的消化等。 4. 掌握小肠内的消化特点, 胰液、胆汁、小肠液和大肠液的性状、组成及作用,了解它们的分泌调节。 5. 明确吸收的概念, 了解吸收的部位原理及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和部位。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 复胃内的消化; 小肠内的消化; 吸收的部位及原理。 难点: 反刍动物的消化过程及特点。 教学建议: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一)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能量的来源、能量代谢的确定,明确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呼吸商、氧化价、食物 的特殊动力作用等概念,掌握正常体温的维持。 (二)教学内容 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动物的体温及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过程,体温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