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13年高三年级十三校第一次调研考 语文试卷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①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专门谈了风骨的问题。他说做文章要“风清 骨峻,篇体光华”。就是说,文章要像人一样,有清新的风貌、峻拔的骨骼,看 起来精神奕奕。这是一种对文章的美的理想,并且这种美的理想又是从人格的美 的理想中来的。所以,钱钟书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里认为,中 国传统以来的文评就是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牛命化。可见,中国人对美的认识往 往和真、善联系在一起。 ②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里来的。关于人物品藻,中国从来 便是有的。口囗囗囗囗囗 ③不过魏晋时候的人物品藻和从前又有不同。按照现代汤用彤的说法,“汉代相 人以筋骨,魏晋识鉴在神明”。就是说,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往往把外在的 形容和人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好像有功利性的意味。而魏晋时候,尤其是晋代, 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譬如南朝宋的刘义庆 写《世说新语》,记述汉代到东晋的轶事琐语,有许多谈论人物风度的内容。他 大概是受了前一代的影响,所以尤重人物的气宇和风韵。至于差别的原因,也许 在于汉代是儒教统治,思想上有最高权威作为标准的时代;而魏晋则是政治混乱 苦难、精神却自由解放的时代。魏晋人在政治的失落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进而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 ④可见,人物品藻在实用、功利的层面以外,又发展出审美、赏鉴的一面,所以 些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便自然而然地用于艺术,以至于元人杨维桢《赵氏诗录 序》里认为,“评诗之品无异于人品也,人有面目骨体,有情性神气,诗之丑好 高下亦然”,也就是人化的艺术。风骨便是一例。在人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 人格美。一个有风骨的人,往往性格坚强而不屈,品格刚正而有骨气,素性潇洒, 风度翩翩。而在艺术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意境美。一件有风骨的艺术品,往 往自然流畅、刚健笃实,使艺术家之心清澈显然,充满凝聚的力量。譬如绘画 中国画讲究笔墨,所以用墨要有流动的感觉,用笔要有穿透的力量。六朝齐的谢 赫写《古画品录》,讲了绘画六法,其中有两点说的是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 譬如书法。书法讲究用笔、结体和章法。尤其草书,一笔而成,中间有轻有重 有徐有疾。骨架立于其中,故而气脉贯通,隔行不断。所以书法是以有骨有筋有 血有肉的字体篇章为美的。刘勰把风骨引入文学,以为文章要有生命感,鲜活而 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这一点,对后世文人影响颇大 ⑤风骨的精神,在汉魏一代人的放任率性、刚健遒劲里,显得尤为强烈。刘勰在 《文心雕龙》里没有明言风骨专是汉魏一代的。刘勰以后,南朝梁的钟嵘提到了 “建安风力”,大抵有这个意思。再以后,则往往说建安风骨、汉魏风骨。譬如 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评阮籍的《咏怀》之作时,说“极为高古,有建安风 骨”。可见,后人把汉魏一代风骨的精神奉为楷模,并极力效仿。在唐代,主要 是初唐和盛唐,这种风气最盛。譬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以为作诗要传承汉魏风骨,既有兴寄,更有骨气。又譬如李白,“蓬莱文章建安 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显然有一种对为人 为文大气而深刻的追求
上海市 2013 年高三年级十三校第一次调研考 语文试卷 一、阅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17 分) ①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专门谈了风骨的问题。他说做文章要“风清 骨峻,篇体光华”。就是说,文章要像人一样,有清新的风貌、峻拔的骨骼,看 起来精神奕奕。这是一种对文章的美的理想,并且这种美的理想又是从人格的美 的理想中来的。所以,钱钟书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里认为,中 国传统以来的文评就是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可见,中国人对美的认识往 往和真、善联系在一起。 ②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里来的。关于人物品藻,中国从来 便是有的。□□□□□□ ③不过魏晋时候的人物品藻和从前又有不同。按照现代汤用彤的说法,“汉代相 人以筋骨,魏晋识鉴在神明”。就是说,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往往把外在的 形容和人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好像有功利性的意味。而魏晋时候,尤其是晋代, 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譬如南朝宋的刘义庆 写《世说新语》,记述汉代到东晋的轶事琐语,有许多谈论人物风度的内容。他 大概是受了前一代的影响,所以尤重人物的气宇和风韵。至于差别的原因,也许 在于汉代是儒教统治,思想上有最高权威作为标准的时代;而魏晋则是政治混乱 苦难、精神却自由解放的时代。魏晋人在政治的失落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进而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 ④可见,人物品藻在实用、功利的层面以外,又发展出审美、赏鉴的一面,所以 一些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便自然而然地用于艺术,以至于元人杨维桢《赵氏诗录 序》里认为,“评诗之品无异于人品也,人有面目骨体,有情性神气,诗之丑好 高下亦然”,也就是人化的艺术。风骨便是一例。在人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 人格美。一个有风骨的人,往往性格坚强而不屈,品格刚正而有骨气,素性潇洒, 风度翩翩。而在艺术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意境美。一件有风骨的艺术品,往 往自然流畅、刚健笃实,使艺术家之心清澈显然,充满凝聚的力量。譬如绘画。 中国画讲究笔墨,所以用墨要有流动的感觉,用笔要有穿透的力量。六朝齐的谢 赫写《古画品录》,讲了绘画六法,其中有两点说的是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 譬如书法。书法讲究用笔、结体和章法。尤其草书,一笔而成,中间有轻有重、 有徐有疾。骨架立于其中,故而气脉贯通,隔行不断。所以书法是以有骨有筋有 血有肉的字体篇章为美的。刘勰把风骨引入文学,以为文章要有生命感,鲜活而 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这一点,对后世文人影响颇大。 ⑤风骨的精神,在汉魏一代人的放任率性、刚健遒劲里,显得尤为强烈。刘勰在 《文心雕龙》里没有明言风骨专是汉魏一代的。刘勰以后,南朝梁的钟嵘提到了 “建安风力”,大抵有这个意思。再以后,则往往说建安风骨、汉魏风骨。譬如 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评阮籍的《咏怀》之作时,说“极为高古,有建安风 骨”。可见,后人把汉魏一代风骨的精神奉为楷模,并极力效仿。在唐代,主要 是初唐和盛唐,这种风气最盛。譬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以为作诗要传承汉魏风骨,既有兴寄,更有骨气。又譬如李白,“蓬莱文章建安 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显然有一种对为人 为文大气而深刻的追求
⑥汉末至魏晋,是政治黑暗、社会苦痛的一个时期,常有战争、生死的劫难。那 个时候,一面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对生命易逝的忧患感喟;一面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建功立业的慷慨多气。所以, 汉魏风骨便有一种大气之美的意蕴。大气之美,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要有一种 大的视野、大的胸襟。譬如形而上的天地、死生之思,又譬如现实里的政治、社 会之虑。初唐和盛唐一代的许多文人秉承了这种精神。他们写出塞诗,便是一种 深沉激昂,对民族命运的思虑,是一种大气之美。 (节选 自解芳的《风骨之美》) 1.联系后文,理解第一段中画线句“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在文中的含 义。(2分)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曹丕当魏国皇帝的时候,实行了一种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 ②这种做法虽然有权势把持、变相世袭的流弊,但还是使品评人物的风气,愈发 盛行起来。 ③后来是鉴别流品。 ④譬如汉代的王充说骨相,就是从骨法而知人的富贵贫贱、操行品德。 ⑤一面看人的家世门第、才性品行,一面看人的风姿仪态、骨骼骨相 ⑥先是看面相,从人的五官、容貌、体态,预言吉凶祸福 B.⑥,①,②,④, ③,⑤ C.⑥,③,④,①,⑤,② ⑥,④,③,① 3.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3分) 4.请概括第⑤段的主要内容。(2分) 5.下列对“风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风骨”一词用于文评是中国文评把文章人化、生命化的一个表现。 B.元人杨维桢认为诗歌好丑取决于有无风骨 C.钟嵘认为风骨是汉魏一代专有。 D.“汉魏风骨”主要指诗人们因政治黑暗、社会苦痛而产生的对生命易逝的感 6.本文思路极为严谨,试分析之。(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1分) 也是水湄 张晓风(台湾) 1那条长几就摆在廊上 2廊在卧室之外,负责数点着有一阵没一阵的晚风。 3那是四月初次燥热起来的一个晚上,我不安地坐在廊上,十分不甘心那热,仿 佛想生气,只觉得越来越不负责,就那么风风雨雨闹了一阵,东渲西染地抹了几 许颜色,就打算草草了事收场了 4这种闷气,我不知道找谁去发作
⑥汉末至魏晋,是政治黑暗、社会苦痛的一个时期,常有战争、生死的劫难。那 个时候,一面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对生命易逝的忧患感喟;一面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建功立业的慷慨多气。所以, 汉魏风骨便有一种大气之美的意蕴。大气之美,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要有一种 大的视野、大的胸襟。譬如形而上的天地、死生之思,又譬如现实里的政治、社 会之虑。初唐和盛唐一代的许多文人秉承了这种精神。他们写出塞诗,便是一种 深沉激昂,对民族命运的思虑,是一种大气之美。 (节选 自解芳的《风骨之美》) 1.联系后文,理解第一段中画线句“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在文中的含 义。(2 分)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3 分) ①曹丕当魏国皇帝的时候,实行了一种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 ②这种做法虽然有权势把持、变相世袭的流弊,但还是使品评人物的风气,愈发 盛行起来。 ③后来是鉴别流品。 ④譬如汉代的王充说骨相,就是从骨法而知人的富贵贫贱、操行品德。 ⑤一面看人的家世门第、才性品行,一面看人的风姿仪态、骨骼骨相。 ⑥先是看面相,从人的五官、容貌、体态,预言吉凶祸福。 A.⑥,①,④,③,⑤,②。 B.⑥,①,②,④, ③,⑤。 C.⑥,③,④,①,⑤,②。 D.⑥,④,③,①, ⑤,②。 3.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3 分) 4.请概括第⑤段的主要内容。(2 分) 5.下列对“风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风骨”一词用于文评是中国文评把文章人化、生命化的一个表现。 B.元人杨维桢认为诗歌好丑取决于有无风骨。 C.钟嵘认为风骨是汉魏一代专有。 D.“汉魏风骨”主要指诗人们因政治黑暗、社会苦痛而产生的对生命易逝的感 喟。 6.本文思路极为严谨,试分析之。(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7—12 题。(21 分) 也是水湄 张晓风(台湾) 1 那条长几就摆在廊上。 2 廊在卧室之外,负责数点着有一阵没一阵的晚风。 3 那是四月初次燥热起来的一个晚上,我不安地坐在廊上,十分不甘心那热,仿 佛想生气,只觉得越来越不负责,就那么风风雨雨闹了一阵,东渲西染地抹了几 许颜色,就打算草草了事收场了。 4 这种闷气,我不知道找谁去发作
5丈夫和孩子都睡了,碗筷睡了,家具睡了,满墙的书睡了,好象大家都认了命, 只有我醒着,我不认,我还是不同意。春天不该收场的。可是我又为我的既不能 同意又不能不同意而懊丧 6我坐在深褐色的条几上,几在廊上,廊在公寓的顶楼,楼在新生南路的巷子里。 似乎每件事都被什么阴谋规规矩矩地安排好了,可是我清楚知道,我并不在那条 几上,正如我规规矩矩背好的身份证上长达十几个字的统一编号,背自己的邻里 地址和电话,在从小到大的无数表格上填自己的身高、体重、履历、年龄、籍贯 和家庭。 7可是,我一直知道,我不在那里头,我是寄身在浪头中的一片空白,在一瞬眼 中消失,但我不是那浪,我是那白,我是纵身浪中而不属于浪的白 8也许所有的女人全是这样的,象故事里的七仙女或者田螺精,守住一个男人, 生儿育女,执一柄扫把日复一日地扫那四十二坪地(算来一年竟可以扫五甲地), 象吴刚①或薛西佛②那样擦抹永远擦不完的灰尘,煮那象“宗教”也象“道统” 不得绝祠的三餐。可是,所有的女人仍然有一件羽衣,锁在箱底。她并不要羽化 而去,相信自己曾是有羽的,那就够了 9如此,那夜,我就坐在几上而又不在几上,兀自怔怔地发呆。 10报纸和茶绕着我的膝成半圆形,那报纸因为刚分了类,看来竟象一垛垛的砌 砖,我恍惚成了俯身城墙凭高而望的人,柬埔寨在下,越南在下,孟加拉在下, 乌干达在下,“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故土在下… 11夜忽然凉了,我起身去寻找披肩把自己裹住。 12一钵青藤在廊角执意地绿着,我大部分的时间都不肯好好看它,我一直搞不 清楚,它到底是委屈的还是悲壮的。 13我决定还要坐下去 14是为了跟夜僵持?跟风僵持?抑是跟不明不白就要消失了的暮春僵持?我不 知道。我只知道我不要去睡,而且,既不举杯,也不邀月,不跟山对弈,不跟水 把臂,只想那样半认真半不认真地坐着,只想感觉到山在,水在,鸟在,林在, 就好了,只想让冥漠大化万里江山知道有个我在就好了。 15我就那样坐着,把长椅坐成了小舟。而四层高的公寓下是连云公园,园中有 你纠我缠的榕树,榕树正在涨潮,我被举在绿色的柔波上,听绿波绿涛拍舷的声 6于是,渐渐地,我坚持自己听到了“流水绕孤村”的孱缓的声音,真的,你 不必告诉我那是巷子外面新生南路上的隆隆车声,车子何尝不可以“车如流水” 呢?一切的音乐岂不是在一侧耳之间温柔,一顾首之间庄严吗?于无弦处听古 琴,于无水处赏清音,难道是不可能的吗? 17何况,新生南路的前身原是两条美丽的夹堤,柳枝曾在这里垂烟,杜鹃花成 把它开成一条“丝路”,五彩的丝,而我们房子的地基便掘在当年的稻香里。 18我固执地相信,那古老的水声仍在,而我,是泊船水湄的舟子 19新生南路,车或南,车或北,轮辙不管是回家,或是出发,深夜行车不论是 为名是为利,那也算得是一种足音了。其中某个车子里的某一把青蔬,明天会在 某家的餐桌上出现,某个车子里的鸡蛋又会在某个孩子的便当里躺着,某个车中 的夜归人明天会写一首诗,让我们流泪,人间的扯牵是如此庸俗而又如此深情, 我要好好地听听这种水声
5 丈夫和孩子都睡了,碗筷睡了,家具睡了,满墙的书睡了,好象大家都认了命, 只有我醒着,我不认,我还是不同意。春天不该收场的。可是我又为我的既不能 同意又不能不同意而懊丧。 6 我坐在深褐色的条几上,几在廊上,廊在公寓的顶楼,楼在新生南路的巷子里。 似乎每件事都被什么阴谋规规矩矩地安排好了,可是我清楚知道,我并不在那条 几上,正如我规规矩矩背好的身份证上长达十几个字的统一编号,背自己的邻里 地址和电话,在从小到大的无数表格上填自己的身高、体重、履历、年龄、籍贯 和家庭。 7 可是,我一直知道,我不在那里头,我是寄身在浪头中的一片空白,在一瞬眼 中消失,但我不是那浪,我是那白,我是纵身浪中而不属于浪的白。 8 也许所有的女人全是这样的,象故事里的七仙女或者田螺精,守住一个男人, 生儿育女,执一柄扫把日复一日地扫那四十二坪地(算来一年竟可以扫五甲地), 象吴刚①或薛西佛②那样擦抹永远擦不完的灰尘,煮那象“宗教”也象“道统” 不得绝祠的三餐。可是,所有的女人仍然有一件羽衣,锁在箱底。她并不要羽化 而去,相信自己曾是有羽的,那就够了。 9 如此,那夜,我就坐在几上而又不在几上,兀自怔怔地发呆。 10 报纸和茶绕着我的膝成半圆形,那报纸因为刚分了类,看来竟象一垛垛的砌 砖,我恍惚成了俯身城墙凭高而望的人,柬埔寨在下,越南在下,孟加拉在下, 乌干达在下,“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故土在下…… 11 夜忽然凉了,我起身去寻找披肩把自己裹住。 12 一钵青藤在廊角执意地绿着,我大部分的时间都不肯好好看它,我一直搞不 清楚,它到底是委屈的还是悲壮的。 13 我决定还要坐下去。 14 是为了跟夜僵持?跟风僵持?抑是跟不明不白就要消失了的暮春僵持?我不 知道。我只知道我不要去睡,而且,既不举杯,也不邀月,不跟山对弈,不跟水 把臂,只想那样半认真半不认真地坐着,只想感觉到山在,水在,鸟在,林在, 就好了,只想让冥漠大化万里江山知道有个我在就好了。 15 我就那样坐着,把长椅坐成了小舟。而四层高的公寓下是连云公园,园中有 你纠我缠的榕树,榕树正在涨潮,我被举在绿色的柔波上,听绿波绿涛拍舷的声 音。 16 于是,渐渐地,我坚持自己听到了“流水绕孤村”的孱缓的声音,真的,你 不必告诉我那是巷子外面新生南路上的隆隆车声,车子何尝不可以“车如流水” 呢?一切的音乐岂不是在一侧耳之间温柔,一顾首之间庄严吗?于无弦处听古 琴,于无水处赏清音,难道是不可能的吗? 17 何况,新生南路的前身原是两条美丽的夹堤,柳枝曾在这里垂烟,杜鹃花成 把它开成一条“丝路”,五彩的丝,而我们房子的地基便掘在当年的稻香里。 18 我固执地相信,那古老的水声仍在,而我,是泊船水湄的舟子。 19 新生南路,车或南,车或北,轮辙不管是回家,或是出发,深夜行车不论是 为名是为利,那也算得是一种足音了。其中某个车子里的某一把青蔬,明天会在 某家的餐桌上出现,某个车子里的鸡蛋又会在某个孩子的便当里躺着,某个车中 的夜归人明天会写一首诗,让我们流泪,人间的扯牵是如此庸俗而又如此深情, 我要好好地听听这种水声
20如果照古文学学者的意思,“湄”字就是“水草交”的意思,是水跟岸之间 的亦水亦岸亦草的地方,是那一注横如眼波的水上浅浅青青温温柔柔如一带眉毛 的地方。这个字太秀丽,我有时简直不敢轻易出口 21今夜,新生南路仍是圳水,今夜,我是泊舟水湄的舟子。 22忽然,我安下心平下气来,春仍在,虽然已是阴历三月的最后一夜了。正如 题诗在壁,壁坏诗消,但其实诗仍在,壁仍在,因为泥仍在,曾经存在过的便不 会消失。春天不曾匿迹,它只是更强烈地投身入夏,原来夏竟是更朴实更浑茂的 春。正如雨是更细心更舍己的液态的云。 23今夜,系舟水湄,我发现,只要有一点情意,我可以把车声宠成水声,把公 寓爱成山色的。 24就如此,今夜,我将系舟在也是水湄的地方 【注释】①吴刚:相传吴刚是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 帝震怒,把他留在月宫,要他砍倒桂树,方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完一半,桂树 便会自动愈合,日复一日,吴刚的工作始终无法达成,必须不断的砍下去。②薛 西佛: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中的大巨人。因为犯了大错而被宙斯处罚将山脚下的大 石头推上山。但石头被施以魔法,到了山顶就会自动地滚到山脚下。所以薛西佛 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推石上山的行为 7.联系上下文,理解第5段中作者感到“懊丧”的原因。(2分) 8.第8段画线句的含义 是 (3分) 9.理解第15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10.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22段的作用。(4分) 11.选出对文章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3分) A.本文以作者心情的变化贯穿全文,从一开始的懊恼,到接下来调整心绪平和 下来,到最后有所悟而心情好转。 B.本文借助“泊舟水湄的舟子”这一形象揭示了只要有一点情意,平庸的生活 也可以深情的哲理。 C.暮春之际伤春惜春自古文人皆然,这篇散文也未能摆脱这一情感格调。 D.本文将古典的含蓄美和现代的柔情美完美结合,将人生的哲理寓意在呢喃咏 叹中,让人耳目一新又心潮起伏。 12.题目“也是水湄”富含深意,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6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 水中分白鹭 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峰峦如聚, ,山河表里潼关路。(张 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书生意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荀子《劝学》) (5) ,却话巴山夜雨 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20 如果照古文学学者的意思,“湄”字就是“水草交”的意思,是水跟岸之间 的亦水亦岸亦草的地方,是那一注横如眼波的水上浅浅青青温温柔柔如一带眉毛 的地方。这个字太秀丽, 我有时简直不敢轻易出口。 21 今夜,新生南路仍是圳水,今夜,我是泊舟水湄的舟子。 22 忽然,我安下心平下气来,春仍在,虽然已是阴历三月的最后一夜了。正如 题诗在壁,壁坏诗消,但其实诗仍在,壁仍在,因为泥仍在,曾经存在过的便不 会消失。春天不曾匿迹,它只是更强烈地投身入夏,原来夏竟是更朴实更浑茂的 春。正如雨是更细心更舍己的液态的云。 23 今夜,系舟水湄,我发现,只要有一点情意,我可以把车声宠成水声,把公 寓爱成山色的。 24 就如此,今夜,我将系舟在也是水湄的地方。 【注释】①吴刚:相传吴刚是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 帝震怒,把他留在月宫,要他砍倒桂树,方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完一半,桂树 便会自动愈合,日复一日,吴刚的工作始终无法达成,必须不断的砍下去。②薛 西佛: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中的大巨人。因为犯了大错而被宙斯处罚将山脚下的大 石头推上山。但石头被施以魔法,到了山顶就会自动地滚到山脚下。所以薛西佛 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推石上山的行为。 7. 联系上下文,理解第 5 段中作者感到“懊丧”的原因。(2 分) 8.第 8 段画线句的含义 是 。(3 分) 9.理解第 15 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 分) 10.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 22 段的作用。(4 分) 11.选出对文章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3 分) A.本文以作者心情的变化贯穿全文,从一开始的懊恼,到接下来调整心绪平和 下来,到最后有所悟而心情好转。 B.本文借助“泊舟水湄的舟子”这一形象揭示了只要有一点情意,平庸的生活 也可以深情的哲理。 C.暮春之际伤春惜春自古文人皆然,这篇散文也未能摆脱这一情感格调。 D.本文将古典的含蓄美和现代的柔情美完美结合,将人生的哲理寓意在呢喃咏 叹中,让人耳目一新又心潮起伏。 12.题目“也是水湄”富含深意,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6 分) (三)默写(6 分)【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1) ,一水中分白鹭 洲。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峰峦如聚, ,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 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书生意 气,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 ,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 (荀子《劝学》) (5) ,却话巴山夜雨 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6)力拔山兮气盖 世 (项羽《垓 下歌》) (7)女娲炼石补天 (李贺《李 凭箜篌引》) (8)故天下兼相爱则 治 (《墨子·兼爱》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 水调歌头·盟鸥 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 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 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煕九年(l!82),作者被投降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14.“千丈翠奁开”一句,写出了带 湖 的特点。(2分) 15.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词人爱湖之“甚”,故对鸥鹭产生结盟之愿,运用比拟的手法,希望结盟之 后常来常往,不要互相猜疑。 B.词人与鸥鹭结盟,但是鸥鹭立于水边苍苔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水藻 对词人的美意不理不睬。 C.“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两句,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表达词人悟 出社会沧桑和个人沉浮的哲理,内心生出旷达开朗 D.词人“甚爱”带湖,词中充溢着优游之趣、闲适之情,表现出了带湖生活的 快乐自得,全词一扫被弹劾落职的落寞与孤愤。 16.本词在抒情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你结合作品内容加以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 ①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 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 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 “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 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②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谢,则未知何如。 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 ③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 “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 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 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 重张廷尉
(6)力拔山兮气盖 世, 。 (项羽《垓 下歌》) (7)女娲炼石补天 处, 。 (李贺《李 凭箜篌引》) (8)故天下兼相爱则 治, 。 (《墨子·兼爱》)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4—16 题。(8 分) 水调歌头•盟鸥 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 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 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作者被投降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14.“千丈翠奁开”一句,写出了带 湖 、 的特点。(2 分) 15.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词人爱湖之“甚”,故对鸥鹭产生结盟之愿,运用比拟的手法,希望结盟之 后常来常往,不要互相猜疑。 B.词人与鸥鹭结盟,但是鸥鹭立于水边苍苔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水藻, 对词人的美意不理不睬。 C.“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两句,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表达词人悟 出社会沧桑和个人沉浮的哲理,内心生出旷达开朗。 D.词人“甚爱”带湖,词中充溢着优游之趣、闲适之情,表现出了带湖生活的 快乐自得,全词一扫被弹劾落职的落寞与孤愤。 16.本词在抒情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你结合作品内容加以赏析。(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 17—21 题。(16 分) ①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 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 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 “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 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 ②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谢,则未知何如。 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 ③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 “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 “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 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 重张廷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