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三六校综合素质素养调研卷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 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 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岁朝与岁朝图 ①《后汉书·周磐传》:“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李贤注:“岁朝,岁旦 岁旦即阴历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古代 贤良的新春佳节在“讲论终日”中度过,而大多数人要轻松愉悦得多,冯梦龙《喻 世明言》第一卷:“晴云道:‘今日是岁朝,人人要闲耍的。”然而“闲耍”也有 雅俗之分,市井屠贩之人不过吃喝博戏,诗礼文章之家则不免琴棋书画,风雅· 番 ②岁朝时节应景张挂的绘画统称为《岁朝图》,以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类 类大致属于花鸟画,画的多是仙花、瑞草、嘉果、美器以及一切寓意美好的事 物,多以《岁朝清供》为名;另一类则约略可以归于山水人物画,描写的是钟馗 等福神或人们在新春时欢庆的活动场景,多冠以《岁朝欢庆》之类的名称。 ③《岁朝图》的源起,有说为宋朝宫廷,谓徽宗令画院画师在新春时图绘冬 天不易看到的珍奇花卉,以供赏玩。然而,在早期的宋元画史如《宣和画谱》 《图画见闻志》中,都没有相关的记载,或许是因为其时此类作品还属于花鸟画, 亦或许是有少数类似作品却尚未形成一个固定的门类而有专门的名称。 ④真正意义上的《岁朝图》的定型和流行是在明清时 期,尤其是在宫廷。根据画史记载,明淸两代许多知名的 宫廷画家都有《岁朝图》传世,例如明代的边文进、周文 靖、商喜;清代的邹一桂、董邦达、董诰、金廷标、姚文 瀚等等。擅画的明宪宗朱见深甚至亲笔画过一幅《岁朝佳 兆图》,图中用明代皇室喜好的硬朗爽利的笔法作一钟馗, 形容奇古,手执如意,眼望空中的蝙蝠,身旁侍立一小鬼 手捧托盘,盘中盛着柏条和柿子。画上御题:“柏柿如意 脉春回暖气随,风云万里值明时。画图今日来佳兆,如 意年年百事宜。”悬挂钟馗像以辟邪纳福,是宋代就有的 年俗,明代之后才渐渐移向端午节,此图作于成化辛丑(1481),亦保留着宋代 的习俗
2015-2016 学年高三六校综合素质素养调研卷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 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 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 一、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16 分) 岁朝与岁朝图 ①《后汉书••周磐传》:“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李贤注:“岁朝,岁旦。” 岁旦即阴历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古代 贤良的新春佳节在“讲论终日”中度过,而大多数人要轻松愉悦得多,冯梦龙《喻 世明言》第一卷:“晴云道:‘今日是岁朝,人人要闲耍的。’”然而“闲耍”也有 雅俗之分,市井屠贩之人不过吃喝博戏,诗礼文章之家则不免琴棋书画,风雅一 番。 ②岁朝时节应景张挂的绘画统称为《岁朝图》,以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大致属于花鸟画,画的多是仙花、瑞草、嘉果、美器以及一切寓意美好的事 物,多以《岁朝清供》为名;另一类则约略可以归于山水人物画,描写的是钟馗 等福神或人们在新春时欢庆的活动场景,多冠以《岁朝欢庆》之类的名称。 ③《岁朝图》的源起,有说为宋朝宫廷,谓徽宗令画院画师在新春时图绘冬 天不易看到的珍奇花卉,以供赏玩。然而,在早期的宋元画史如《宣和画谱》、 《图画见闻志》中,都没有相关的记载,或许是因为其时此类作品还属于花鸟画, 亦或许是有少数类似作品却尚未形成一个固定的门类而有专门的名称。 ④真正意义上的《岁朝图》的定型和流行是在明清时 期,尤其是在宫廷。根据画史记载,明清两代许多知名的 宫廷画家都有《岁朝图》传世,例如明代的边文进、周文 靖、商喜;清代的邹一桂、董邦达、董诰、金廷标、姚文 瀚等等。擅画的明宪宗朱见深甚至亲笔画过一幅《岁朝佳 兆图》,图中用明代皇室喜好的硬朗爽利的笔法作一钟馗, 形容奇古,手执如意,眼望空中的蝙蝠,身旁侍立一小鬼, 手捧托盘,盘中盛着柏条和柿子。画上御题:“柏柿如意。 一脉春回暖气随,风云万里值明时。画图今日来佳兆,如 意年年百事宜。”悬挂钟馗像以辟邪纳福,是宋代就有的 年俗,明代之后才渐渐移向端午节,此图作于成化辛丑(1481),亦保留着宋代 的习俗
⑤据说郑板桥曾经偶然见到元代李萌的《岁朝图》,爱而购之,并赋诗一首」 瓶一瓶又一瓶,岁朝图画笔如生。莫将片纸嫌残缺,三百年来爱古情。”李 萌画史无传,看郑板桥的诗,他的这幅《岁朝图》亦是瓶花之属,至于“岁朝” 的主题究竟是李萌的本意还是郑板桥的臆断,既然买主喜爱的是三百年来的“古 情”,今人亦不必深究了。 ⑥相较明人,清代宫廷的《岁朝图》显得活泼欢快,更多民间气息。乾隆朝 如意馆画师姚文瀚绘制的《岁朝欢庆图》描绘了一幅当时大户人家新春团圆、欢 庆佳节的场景。廊庑回绕的庭院里树石掩映,寒梅绽蕊,正堂上布置得富丽堂皇 桌后是四季花卉屏风,朱红色的小几上有瓶插牡丹,男女主人端坐枭前,接受晩 辈的侍奉;院中的火盆烧着松枝、柏叶——这是一项可以追溯到南宋的汉族年俗; 众儿童敲锣鼓、放爆竹、耍傀儡,笑闹嬉戏;侍女们执壶捧盏,后院中有人忙 碌地准备饭食,远处阁楼上几个僮仆正悬挂灯笼……色彩艳丽,笔致细膩,描摹 精到,清代宫廷绘画的擅场,用以表现岁朝的喜庆、热闹、忙碌正是再合适不过 ⑦乾隆朝天下太平,国库充盈,宫中重视典仪节令,尤其是一年之中最重要 的春节。口 ⑧对于文人画家们来说,虽然现实生活中的春节岁朝乜是喧闹喜庆,充满了 人间烟火,但是在他们笔下却仍然可以含蓄优雅,诗情画意。锈色斑斓的古器、 娇嫩鲜美的花果,甚至是卷轴书画、金石拓片,一切可资雅玩的物品都可以作为 岁朝清供而入画。他们心中完美的岁朝应该是这样的场景 汪曾祺写过一篇《岁朝淸供》,文中说他曾见过一幅旧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 手捧一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字是“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 梅花便过年”,此情此景,今人看来,该有多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慨叹啊。 1.第①段引用《后汉书》及《喻世明言》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2分)内容上说明岁朝图是古代文人为庆春节所绘之图,有风雅之意趣(1 分);结构上引出本文的话题,为下文展开对岁朝图的介绍和评论作铺垫(1分) 2.根据第②段,判断右边的这幅岁朝图属于岁朝囗口图, 以下与该图意境最匹配的诗句是()(2分) A.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C.瑞梅如雪露华滋,佳气葱茏满玉墀。 D.偃蹇松枝隔烟雨,知侬定是岁寒材。 2,(2分)(1)清供(2)c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 项是()(2分)3.(2分)D ①某年新春,乾隆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献于祖母 圣孝皇太后 ②内府所藏历代岁朝图以及宫中画师所作的岁朝图佳作 上多有他的题跋 ③后以寓意吉祥便以永、绵、奕、载为皇室子孙的行辈用 字 ④乾隆帝爱画好书
⑤据说郑板桥曾经偶然见到元代李萌的《岁朝图》,爱而购之,并赋诗一首: “一瓶一瓶又一瓶,岁朝图画笔如生。莫将片纸嫌残缺,三百年来爱古情。”李 萌画史无传,看郑板桥的诗,他的这幅《岁朝图》亦是瓶花之属,至于“岁朝” 的主题究竟是李萌的本意还是郑板桥的臆断,既然买主喜爱的是三百年来的“古 情”,今人亦不必深究了。 ⑥相较明人,清代宫廷的《岁朝图》显得活泼欢快,更多民间气息。乾隆朝 如意馆画师姚文瀚绘制的《岁朝欢庆图》描绘了一幅当时大户人家新春团圆、欢 庆佳节的场景。廊庑回绕的庭院里树石掩映,寒梅绽蕊,正堂上布置得富丽堂皇, 桌后是四季花卉屏风,朱红色的小几上有瓶插牡丹,男女主人端坐桌前,接受晚 辈的侍奉;院中的火盆烧着松枝、柏叶——这是一项可以追溯到南宋的汉族年俗; 一众儿童敲锣鼓、放爆竹、耍傀儡,笑闹嬉戏;侍女们执壶捧盏,后院中有人忙 碌地准备饭食,远处阁楼上几个僮仆正悬挂灯笼……色彩艳丽,笔致细腻,描摹 精到,清代宫廷绘画的擅场,用以表现岁朝的喜庆、热闹、忙碌正是再合适不过。 ⑦乾隆朝天下太平,国库充盈,宫中重视典仪节令,尤其是一年之中最重要 的春节。□ ⑧对于文人画家们来说,虽然现实生活中的春节岁朝也是喧闹喜庆,充满了 人间烟火,但是在他们笔下却仍然可以含蓄优雅,诗情画意。锈色斑斓的古器、 娇嫩鲜美的花果,甚至是卷轴书画、金石拓片,一切可资雅玩的物品都可以作为 岁朝清供而入画。他们心中完美的岁朝应该是这样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 汪曾祺写过一篇《岁朝清供》,文中说他曾见过一幅旧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 手捧一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字是“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 梅花便过年”,此情此景,今人看来,该有多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慨叹啊。 1. 第①段引用《后汉书》及《喻世明言》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2 分) 1.(2 分)内容上说明岁朝图是古代文人为庆春节所绘之图,有风雅之意趣(1 分);结构上引出本文的话题,为下文展开对岁朝图的介绍和评论作铺垫(1 分)。 2. 根据第②段,判断右边的这幅岁朝图属于岁朝□□图, 以下与该图意境最匹配的诗句是( )(2 分) A.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C. 瑞梅如雪露华滋,佳气葱茏满玉墀。 D.偃蹇松枝隔烟雨,知侬定是岁寒材。 2.(2 分)(1)清供 (2)C 3.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 一项是( )(2 分)3.(2 分)D ①某年新春,乾隆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献于祖母 圣孝皇太后 ②内府所藏历代岁朝图以及宫中画师所作的岁朝图佳作 上多有他的题跋 ③后以寓意吉祥便以永、绵、奕、载为皇室子孙的行辈用 字 ④乾隆帝爱画好书
⑤乾隆在其上题诗,其中有“永绵奕载奉慈娱”一句 ⑥甚至清代后世皇族的名字亦得于此 A.①⑤④③⑥② B.①②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 D.④②⑥①⑤③ 4.推断第⑧段加点词“这样的场景”,你的想象是」 (3分) 4,(3分)窗外遥遥可闻爆竹声,鼻端隐约闻到硫磺淡淡的辛味,随即被手边 的茶香盖过,于是品茗、赏花、玩古,一日便悠然地过去。(賽节1分,文化1 分,描写1分) 5.以下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5,(3分)B A.岁朝图最早起源于宋朝宫廷,真正意义上的定型和流行则在明清时期 B.《岁朝佳兆图》绘有柏条和柿子,乃是一语双关,寓意新年吉祥如意。 C.清代的岁朝图较之明朝的更为活泼,色彩明艳,笔法细致,想象丰富。 D.文人画家以含蓄优雅的画面,取代现实中喧闹喜庆的场景来描摹春节, 6.请结合上文,就“岁朝图的文化意蕴”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4分) 6.(4分)岁朝图是传统年俗中的重要内容,这类绘画将人们新年迎新、祈福的 愿望和岁朝民俗以绘画的方式真切地传递了出来,既凝聚着国人的情感与意识 (2分),又具有审美感受。(1分)(文字表达1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通往伟大心灵的最好途径 ⑩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定下的“世界阅读日”。之所以选 择这个日子,也许是因为在这天出生或逝世的有塞万提斯、莎士比亚这样一批著 名作家。在我看来,这个纪念是在提醒人们,阅读可能是又一面临“消亡”的事 物,尽管阅读物和阅读形式空前多样。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形式的“万 花筒”般的景观,人们的阅读时间和内容呈现出整体下滑的趋势,其后果是人的 精神追求普遍粗俗化。今天的许多学说和理论,常常只是激励人们爱慕当下,爱 慕“物质和权力”,却窒息了“对高贵东西的热爱”,它们让人“只生活在世界的 表层、实用性和外观之中”。如果说,一般民众的阅读大多是一些营销、时装、 化妆、养生、体育新闻或漫画之类,那么被称为知识分子的人的阅读则往往又过 于抽象、专门、琐碎,很多人已不再寻求把世界当作一个可直观理解的整体来看 待了。这些东西当然是有用的,但问题是,没有深度、没有整体的内容“很容易 被既无思想又无道德的势力所利用”。 ②19世纪法国学者托克维尔提出了诸多令人痛苦的问题:为什么当文明扩 展时,杰出的个体却减少了?为什么当知识变得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时,智力天才 却越来越稀少?为什么当不存在较低等级时,较高等级也不复存在了(好像洪堡 说过:“杰出的头脑离开了思想”)?为什么当统治的才智延及大众时,应该领导 社会的那些伟大的天才就消失了?他无比沉痛地说:我们生活的时代,个体,甚 至最伟大的个体都变得微不足道了。未来的社会“更多是由聪明的动物,而不是
⑤乾隆在其上题诗,其中有“永绵奕载奉慈娱”一句 ⑥甚至清代后世皇族的名字亦得于此 A.①⑤④③⑥② B.①②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 D. ④②⑥①⑤③ 4. 推断第⑧段加点词“这样的场景 .....”,你的想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4. (3 分)窗外遥遥可闻爆竹声,鼻端隐约闻到硫磺淡淡的辛味,随即被手边 的茶香盖过,于是品茗、赏花、玩古,一日便悠然地过去。(春节 1 分,文化 1 分,描写 1 分) 5. 以下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5. (3 分) B A.岁朝图最早起源于宋朝宫廷,真正意义上的定型和流行则在明清时期。 B.《岁朝佳兆图》绘有柏条和柿子,乃是一语双关,寓意新年吉祥如意。 C.清代的岁朝图较之明朝的更为活泼,色彩明艳,笔法细致,想象丰富。 D.文人画家以含蓄优雅的画面,取代现实中喧闹喜庆的场景来描摹春节。 6. 请结合上文,就“岁朝图的文化意蕴 ....”写一段 80 字左右的文字。(4 分) 6.(4 分)岁朝图是传统年俗中的重要内容,这类绘画将人们新年迎新、祈福的 愿望和岁朝民俗以绘画的方式真切地传递了出来,既凝聚着国人的情感与意识 (2 分),又具有审美感受。(1 分)(文字表达 1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0 分) 通往伟大心灵的最好途径 ①4 月 23 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5 年定下的“世界阅读日”。之所以选 择这个日子,也许是因为在这天出生或逝世的有塞万提斯、莎士比亚这样一批著 名作家。在我看来,这个纪念是在提醒人们,阅读可能是又一面临“消亡”的事 物,尽管阅读物和阅读形式空前多样。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形式的“万. 花筒..”般的景观,人们的阅读时间和内容呈现出整体下滑的趋势,其后果是人的 精神追求普遍粗俗化。今天的许多学说和理论,常常只是激励人们爱慕当下,爱 慕“物质和权力”,却窒息了“对高贵东西的热爱”,它们让人“只生活在世界的 表层、实用性和外观之中”。如果说,一般民众的阅读大多是一些营销、时装、 化妆、养生、体育新闻或漫画之类,那么被称为知识分子的人的阅读则往往又过 于抽象、专门、琐碎,很多人已不再寻求把世界当作一个可直观理解的整体来看 待了。这些东西当然是有用的,但问题是,没有深度、没有整体的内容“很容易 被既无思想又无道德的势力所利用”。 ②19 世纪法国学者托克维尔提出了诸多令人痛苦的问题:为什么当文明扩 展时,杰出的个体却减少了?为什么当知识变得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时,智力天才 却越来越稀少?为什么当不存在较低等级时,较高等级也不复存在了(好像洪堡 说过:“杰出的头脑离开了思想”)?为什么当统治的才智延及大众时,应该领导 社会的那些伟大的天才就消失了?他无比沉痛地说:我们生活的时代,个体,甚 至最伟大的个体都变得微不足道了。未来的社会“更多是由聪明的动物,而不是
由自由、文明的人”构成的“庸碌之辈的社会” ③也许,“记忆人的伟大可以通过阅读伟大著作来实现”。我深信阅读好书 特别是阋读经典,是通往伟大心灵的最好的途径。今天的人可能很难想象18、 19世纪的欧洲人是怎样热爱阅读的。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卢梭出生 地日内瓦的居民有三分之一从事钟表制造、珠宝加工和纺织业。那时(如1712 年左右)人民勤劳而衣食颇丰,但不尚奢侈,崇尚自由、理性和良知。社会没有 太大的贫富悬殊。工人在闲暇时常常阅读洛克、孟徳斯鸠、牛顿等人的著作(对 今天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卢梭的父亲就是一个钟表匠。卢梭回忆说:“每 夭吃过晩饭,我们就开始阅读这些书籍,没完没了,往往通宵达旦”。这位思想 家认为,童年时代的这段经历是自己在以后的艰难岁月中没有沉沦的重要原因。 俄国的天才导演塔可夫斯基也多次谈到阋读经典对他的影响。他说:“在我孩提 时代,母亲第一次建议我阅读《战争与和平》,而且于往后数年中,她常常援引 书中的章节片段,向我指出托尔斯泰文章的精巧和细致。《战争与和平》于是成 为我的一种艺术学派、一种品位和艺术深度的标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办法 阅读垃圾,它们给我一种强烈的嫌恶感”。我们总在讨论什么是人文教育,在我 看来,人文教育就是仔细阅读伟大心灵留下的伟大著作。 ④鼓励人们要读书,特别是要读经典的人常常会说:我们都是矮子,但是阅 读可以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大概不是事实。巨人的作品产生的背景已不 复存在,现代人又过于世俗化,我们与大师的心灵距离已太远了。但这绝不是拒 绝伟大作品的理由。以为自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爬上巨人的肩膀,或者干脆不承 认有什么高于或优于自己的巨人存在,这相反的两极也许是许多现代人的通病。 拒绝神话,躲避崇高,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常识,但这个常识不是真理。 ⑤今天许多人对书籍是人生重要伴侣的道理很陌生。我想,一个人要想使自 己不至沉溺于微不足道的欲望,并发现真正严肃的东西,他需要使当下的生活与 真正的严肃性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只从当下的影视中是找不到这种距离的。这就 是为什么要定下“世界阋读日”的原因,它可以让人们暂时停一下匆忙的脚步, 暂时地让人的灵魂摆脱一下物质的束缚,“瞥一眼”大师的心灵世界,哪怕是体 会一下天堂的滋味也好。 ⑥我现在非常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这种享受源于有充裕时间自由地阅读。 现在,日常劳作一点也不让我厌烦,因为我知道有一本好书在等着我,有一个新 的世界正等着向我敞开。我不想否认,我真实生活的这个世界还很不完善,还充 满了让人厌恶的东西,但有那么多伟大的作品,我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是非 常值得的。 7.“万花筒”在文中的含义是 7.(2分)五光士色丰富多彩的生活形式及各种诱惑 8.对“当今人的精神追求普遍粗俗化”的主张表现为:(2分 8,(2分)(1)民众大多阅读的是实用肤浅一类的书籍(2)知识分子阅读过于抽 象、专门、琐碎。这些阅读内容引导人们爱葚物质与权力。 9.第③段中“我再也没有办法阅读垃圾”的原因是:(3分) 9,(3分)(1)经典的阅读给人以高尚的思想、心灵的良知;(2)文章的精巧与 细致(3)高雅的品位或有深度的艺术评判标准(答出2点满分)
由自由、文明的人”构成的“庸碌之辈的社会”。 ③也许,“记忆人的伟大可以通过阅读伟大著作来实现”。我深信阅读好书, 特别是阅读经典,是通往伟大心灵的最好的途径。今天的人可能很难想象 18、 19 世纪的欧洲人是怎样热爱阅读的。18 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卢梭出生 地日内瓦的居民有三分之一从事钟表制造、珠宝加工和纺织业。那时(如 1712 年左右)人民勤劳而衣食颇丰,但不尚奢侈,崇尚自由、理性和良知。社会没有 太大的贫富悬殊。工人在闲暇时常常阅读洛克、孟德斯鸠、牛顿等人的著作(对 今天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卢梭的父亲就是一个钟表匠。卢梭回忆说:“每 天吃过晚饭,我们就开始阅读这些书籍,没完没了,往往通宵达旦”。这位思想 家认为,童年时代的这段经历是自己在以后的艰难岁月中没有沉沦的重要原因。 俄国的天才导演塔可夫斯基也多次谈到阅读经典对他的影响。他说:“在我孩提 时代,母亲第一次建议我阅读《战争与和平》,而且于往后数年中,她常常援引 书中的章节片段,向我指出托尔斯泰文章的精巧和细致。《战争与和平》于是成 为我的一种艺术学派、一种品位和艺术深度的标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办法 阅读垃圾,它们给我一种强烈的嫌恶感”。我们总在讨论什么是人文教育,在我 看来,人文教育就是仔细阅读伟大心灵留下的伟大著作。 ④鼓励人们要读书,特别是要读经典的人常常会说:我们都是矮子,但是阅 读可以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大概不是事实。巨人的作品产生的背景已不 复存在,现代人又过于世俗化,我们与大师的心灵距离已太远了。但这绝不是拒 绝伟大作品的理由。以为自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爬上巨人的肩膀,或者干脆不承 认有什么高于或优于自己的巨人存在,这相反的两极也许是许多现代人的通病。 拒绝神话,躲避崇高,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常识,但这个常识不是真理。 ⑤今天许多人对书籍是人生重要伴侣的道理很陌生。我想,一个人要想使自 己不至沉溺于微不足道的欲望,并发现真正严肃的东西,他需要使当下的生活与 真正的严肃性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只从当下的影视中是找不到这种距离的。这就 是为什么要定下“世界阅读日”的原因,它可以让人们暂时停一下匆忙的脚步, 暂时地让人的灵魂摆脱一下物质的束缚,“瞥一眼”大师的心灵世界,哪怕是体 会一下天堂的滋味也好。 ⑥我现在非常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这种享受源于有充裕时间自由地阅读。 现在,日常劳作一点也不让我厌烦,因为我知道有一本好书在等着我,有一个新 的世界正等着向我敞开。我不想否认,我真实生活的这个世界还很不完善,还充 满了让人厌恶的东西,但有那么多伟大的作品,我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是非 常值得的。 7.“万花筒”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7. (2 分)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生活形式及各种诱惑。 8.对“当今人的精神追求普遍粗俗化”的主张表现为:(2 分) 8.(2 分)(1)民众大多阅读的是实用肤浅一类的书籍(2)知识分子阅读过于抽 象、专门、琐碎。这些阅读内容引导人们爱慕物质与权力。 9.第③段中“我再也没有办法阅读垃圾”的原因是:(3 分) 9.(3 分)(1)经典的阅读给人以高尚的思想、心灵的良知;(2)文章的精巧与 细致(3)高雅的品位或有深度的艺术评判标准(答出 2 点满分)
10.下列说法恰当的两项是( (6分) A.每年4月23日被定为“世界阅读日”,就是因为一些大文学家的出生或 逝世纪念日。 B.第②段运用了排比与设问手法对人们精神生活现状表示了担忧。 C.作者从阅读现状出发,阐述了阅读经典就是通往伟大心灵最好的途径 D.以卢梭阅读经历为例,说明常读名人名作在以后人生中能抵制沉沦堕落。 E.第⑤段中“只从当下的影视中是找不到这种距离”的原因是影视粗俗, 书本高雅。 F.全文议论角度独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内容丰富,读来受益匪浅 10,(6分)DF 11.让阅读成为重要伴侣的条件是:(3分) 11(3分)(1)摆脱物欲控制(2)追求精神充裕(3)对心灵伟大要有敬畏 之心 12.本文语言富有思辨性,请举两例具体说明。(4分) 12.(4分)举例(1分);说明(3分)如第1段中作者针对阅读物和阅读形式空 前多样的现状,辨证地推出当今民众的阅读看似丰富多彩,其背后实则是人们 精神追求的普遍粗俗化;又如第2段中作者借助法国学者托克维尔的论述,以 一连串问句,反思文明扩张时期杰出个体却反而减少的原因,进而表述对未来 社会平庸化的担忧;再如第4段中作者对“阅读可以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一论调提出质疑,推出由于社会环境缺失和现代人的世俗化,这一论断已难 以成立,同时批判了当下读者以为只要阅读经典就熊有所成就,或者干脆拒绝 经典这两种极端化的通病。(文中还有其它思辨之处,自國其说即可)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北极朝廷终不改, 。(杜甫《登楼》) (2)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4)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前赤壁赋》) ,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6)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7)大直若屈, 大辩若讷。(《老子》) (8)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 。(姜夔《扬州慢》) 13.(1)西山寇盗莫相侵(2)非蛇蜷之穴无可寄托者(3)今夜酈州月(4)羡 长江之无穷(5)忧劳可以兴国(6)芳草萋萋鹦鹉洲()大巧若拙(8)冷月 无声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
10.下列说法恰当的两项是( )( )(6 分) A.每年 4 月 23 日被定为“世界阅读日”,就是因为一些大文学家的出生或 逝世纪念日。 B.第②段运用了排比与设问手法对人们精神生活现状表示了担忧。 C.作者从阅读现状出发,阐述了阅读经典就是通往伟大心灵最好的途径。 D.以卢梭阅读经历为例,说明常读名人名作在以后人生中能抵制沉沦堕落。 E.第⑤段中“只从当下的影视中是找不到这种距离”的原因是影视粗俗, 书本高雅。 F.全文议论角度独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 内容丰富,读来受益匪浅。 10.(6 分)D F 11.让阅读成为重要伴侣的条件是:(3 分) 11.(3 分)(1)摆脱物欲控制 (2)追求精神充裕 (3)对心灵伟大要有敬畏 之心 12.本文语言富有思辨性,请举两例具体说明..。(4 分) 12.(4 分)举例(1 分);说明(3 分)如第 1 段中作者针对阅读物和阅读形式空 前多样的现状,辩证地指出当今民众的阅读看似丰富多彩,其背后实则是人们 精神追求的普遍粗俗化;又如第 2 段中作者借助法国学者托克维尔的论述,以 一连串问句,反思文明扩张时期杰出个体却反而减少的原因,进而表述对未来 社会平庸化的担忧;再如第 4 段中作者对“阅读可以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一论调提出质疑,指出由于社会环境缺失和现代人的世俗化,这一论断已难 以成立,同时批判了当下读者以为只要阅读经典就能有所成就,或者干脆拒绝 经典这两种极端化的通病。(文中还有其它思辨之处,自圆其说即可) (三)默写。(6 分)【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1)北极朝廷终不改,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2)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_,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4)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_,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6)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7)大直若屈,_________,大辩若讷。(《老子》) (8)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___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 13.(1)西山寇盗莫相侵(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3)今夜鄜州月(4)羡 长江之无穷(5)忧劳可以兴国(6)芳草萋萋鹦鹉洲(7)大巧若拙(8)冷月 无声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4-16 题。(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