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三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卷 (松江二中、青浦、七宝、市二、行知、进才、位育、育才、奉贤、金山、崇明、 南汇、嘉定一中、南洋)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资治通鉴》里为什么没有李白 姜鹏 ①作为一部篇幅长达二百九十四卷的煌煌巨著,《资治通鉴》对历史的记载通常 被人们认为是详尽的。事实却并非如此。举一个例子,《资治通鉴》对前代的历 史记载,以叙述唐朝的内容最为丰富。两汉四百余年,《资治通鉴》不过给了六 十卷篇幅,唐朝不到三百年,却占据了八十一卷篇幅。但当一位读者尝试着在《资 治通鉴》中寻找李白的踪迹时,他会发现,《资治通鉴》中居然没有李白。 ②深入核査后,读者们会发现,在《资治通鉴》里失踪的,不仅仅是李白,还有 很多跟他们同样大腕的中国历史名人,比如屈原。,其他历史小名人.被《资治 通鉴》“遗忘”的更是不计其数。这当然不是以司马光为首的《资治通鉴》编纂 团队的疏忽。如果真像清代学者李光地所讽刺的那样,《资治通鉴》的蔬旷“网 漏吞舟”,那它也不可能成为屹立千余年不倒的经典著作,更不可能和《史记》 ·起构成中国传统史学的双峰。显然,粗心出错的是李光地这样的读者,而不是 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 ③《资治通鉴》为什么会出现这类貌似“疏漏”的现象,[ ]这并不是真正 的疏漏,那它背后的合理性又是什么?我们先来算一笔账。《资治通鉴》篇幅的 确巨大,总字数约三百万不到。[]大家不要忘了,它所记述的历史时段上起 春秋战国之际,下至宋代建立以前,纵横一千四百余年。平均下来,每年只能占 用2000字左右: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帝之一,在位五十四年间,外 服四夷,内强皇权,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两千余年的走向。这么重要的历史时期, 《资治通鉴》只给它六卷篇幅,平均一卷讲述九年,每卷不超过两万字。我们全 面抗战打了八年,试想,若规定用两万字的篇幅把抗日战争叙述一遍,辈们能讲 什么?把主要战役,指挥将领,牺牲多少同胞罗列一遍,大概也不止两万字。然 而《资治通鉴》就在两万字不到的篇幅里,把汉武帝时代波澜壮阔的九年给讲完 了,何等惜墨如金! ④这样看下来,《资治通鉴》的篇幅成为一个相对的问题。和一般著作比,煌煌 三百万言,当然算巨著。但和它所承担的任务与内容比,三百万字却已经是节省 到不能再节省的地步了。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相对性?这和上文提到,李白、屈原 等历史名人不见于《资治通鉴》又有什么关系?先来看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 中的一段话: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 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 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⑤司马光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分别能解答我们之前提出的两个问题。中国古人 重视历史,尤其是中晚唐以后,历经战乱,皇帝以及宰相等最高统治阶层成员, 开始日益重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并形成阅读、讨论历史的稳定传统。这 一传统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巩固。但传统的史=污,即便是最重要的那部分,积累 到宋代中期,分量也已经非常大。今天被我们称之为“二十四史”的正史,在《资 冶通鉴》开始编修之前,已经完成了十九部,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
上海市十三校 2016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卷 (松江二中、青浦、七宝、市二、行知、进才、位育、育才、奉贤、金山、崇明、 南汇、嘉定一中、南洋) 一 阅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17 分) 《资治通鉴》里为什么没有李白 姜鹏 ①作为一部篇幅长达二百九十四卷的煌煌巨著,《资治通鉴》对历史的记载通常 被人们认为是详尽的。事实却并非如此。举一个例子,《资治通鉴》对前代的历 史记载,以叙述唐朝的内容最为丰富。两汉四百余年,《资治通鉴》不过给了六 十卷篇幅,唐朝不到三百年,却占据了八十一卷篇幅。但当一位读者尝试着在《资 治通鉴》中寻找李白的踪迹时,他会发现,《资治通鉴》中居然没有李白。 ②深入核查后,读者们会发现,在《资治通鉴》里失踪的,不仅仅是李白,还有 很多跟他们同样大腕的中国历史名人,比如屈原。,其他历史小名人.被《资治 通鉴》“遗忘”的更是不计其数。这当然不是以司马光为首的《资治通鉴》编纂 团队的疏忽。如果真像清代学者李光地所讽刺的那样,《资治通鉴》的蔬旷“网 漏吞舟”,那它也不可能成为屹立千余年不倒的经典著作,更不可能和《史记》 一起构成中国传统史学的双峰。显然,粗心出错的是李光地这样的读者,而不是 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 ③《资治通鉴》为什么会出现这类貌似“疏漏”的现象,[ ]这并不是真正 的疏漏,那它背后的合理性又是什么?我们先来算一笔账。《资治通鉴》篇幅的 确巨大,总字数约三百万不到。[ ]大家不要忘了,它所记述的历史时段上起 春秋战国之际,下至宋代建立以前,纵横一千四百余年。平均下来,每年只能占 用 2000 字左右: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帝之一,在位五十四年间,外 服四夷,内强皇权,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两千余年的走向。这么重要的历史时期, 《资治通鉴》只给它六卷篇幅,平均一卷讲述九年,每卷不超过两万字。我们全 面抗战打了八年,试想,若规定用两万字的篇幅把抗日战争叙述一遍,辈们能讲 什么?把主要战役,指挥将领,牺牲多少同胞罗列一遍,大概也不止两万字。然 而《资治通鉴》就在两万字不到的篇幅里,把汉武帝时代波澜壮阔的九年给讲完 了,何等惜墨如金! ④这样看下来,《资治通鉴》的篇幅成为一个相对的问题。和一般著作比,煌煌 三百万言,当然算巨著。但和它所承担的任务与内容比,三百万字却已经是节省 到不能再节省的地步了。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相对性?这和上文提到,李白、屈原 等历史名人不见于《资治通鉴》又有什么关系?先来看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 中的一段话: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 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 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⑤司马光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分别能解答我们之前提出的两个问题。中国古人 重视历史,尤其是中晚唐以后,历经战乱,皇帝以及宰相等最高统治阶层成员, 开始日益重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并形成阅读、讨论历_史的稳定传统。这 一传统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巩固。但传统的史=污,即便是最重要的那部分,积累 到宋代中期,分量也已经非常大。今天被我们称之为“二十四史”的正史,在《资 冶通鉴》开始编修之前,已经完成了十九部,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
国志》,一直到《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仅这十九 部历史著作加起来,字数就达到一千五百万左右。这就是司马光在前段引文第 句活中所描述的情况,“迁、固以来,文字繁多”。找个读书专业户,认认真真 每天读五万字,读完这些书要花一年时间。以致用为目的的读史,犹需细致认真, 不能流于泛泛观览,要做到学与思并行。若用这种方法一丝不苟地读史,对于日 理万机的皇帝,以及宰相等高级官员,怎么有时问把这些书读遍? ⑥司马光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古往今来的这些历史作一次提炼、总结,缩 减篇幅,留下最精华的部分,以便以皇帝为首的帝国高级管理人员有可能对它进 行仔细阅读。[]这就是《资治通鉴》的编纂目的。根据这一目的来选择什么 样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可以进入《资治通鉴》,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可以忽略,其标准自然也就不难定义。 ⑦李白不见载于《资治通鉴》,正如司马相如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子虚赋》 《上林赋》不见载于《资治通鉴》,却只选取了他一篇短短的《辣猎赋》 (摘自2015年6月10日《中华读书报》) 1.第①段“居然”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作者为什么说“粗心出错的是李光地这样的读者,而不是司马光和他的助手 们”?(3分) 3.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③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何况B.如果 但是 C.假如因此 D.虽 然但是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⑥段[]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 分) ①压缩历史、选取叙述对象,必然需要有标准。 ②这就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由来。 ③把什么内容保留下来,什么内容剔除出去,都应该按照这个标准来确定 ④司马光讲得很清楚,他编这部《资治通鉴》,是为了给皇帝等国家髙管提供历 史参考,便于他们汲取历史经验以提高治理国家的水平。 ⑤而标准的制定,又与写作目的紧密联系在一起。 A.②④①③⑤ B.③②④①⑤ C.③⑤②①④ D 2①③⑤④ 5.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资治通鉴》选择人物看似“网漏吞舟”,其实并非如此 B.第⑧段以抗战八年类比说明《资治通鉴》为什么惜墨如金 C.第④段所引用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资治通鉴》编纂方法。 D.《资治通鉴》的编纂标准决定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取舍。 6.联系全文,说明《资治通鉴》为什么没有选司马相如最具有代表性的《子虚 赋》、《上林赋》,却选取他一篇短短的《谏猎赋》。(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8分) 汪国真其人其诗
国志》,一直到《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仅这十九 部历史著作加起来,字数就达到一千五百万左右。这就是司马光在前段引文第一 句活中所描述的情况,“迁、固以来,文字繁多”。找个读书专业户,认认真真 每天读五万字,读完这些书要花一年时间。以致用为目的的读史,犹需细致认真, 不能流于泛泛观览,要做到学与思并行。若用这种方法一丝不苟地读史,对于日 理万机的皇帝,以及宰相等高级官员,怎么有时问把这些书读遍? ⑥司马光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古往今来的这些历史作一次提炼、总结,缩 减篇幅,留下最精华的部分,以便以皇帝为首的帝国高级管理人员有可能对它进 行仔细阅读。[ ]这就是《资治通鉴》的编纂目的。根据这一目的来选择什么 样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可以进入《资治通鉴》,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可以忽略,其标准自然也就不难定义。 ⑦李白不见载于《资治通鉴》,正如司马相如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子虚赋》、 《上林赋》不见载于《资治通鉴》,却只选取了他一篇短短的《辣猎赋》。 (摘自 2015 年 6 月 10 日《中华读书报》) 1.第①段“居然”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2.作者为什么说“粗心出错的是李光地这样的读者,而不是司马光和他的助手 们”?(3 分) 3.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③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2 分) A.因为 何况 B.如果 但是 C.假如 因此 D.虽 然 但是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⑥段[ ]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 分) ①压缩历史、选取叙述对象,必然需要有标准。 ②这就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由来。 ③把什么内容保留下来,什么内容剔除出去,都应该按照这个标准来确定。 ④司马光讲得很清楚,他编这部《资治通鉴》,是为了给皇帝等国家高管提供历 史参考,便于他们汲取历史经验以提高治理国家的水平。 ⑤而标准的制定,又与写作目的紧密联系在一起。 A.②④①③⑤ B.③②④①⑤ C.③⑤②①④ D .②①③⑤④ 5.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资治通鉴》选择人物看似“网漏吞舟”,其实并非如此。 B.第⑧段以抗战八年类比说明《资治通鉴》为什么惜墨如金。 C.第④段所引用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资治通鉴》编纂方法。 D.《资治通鉴》的编纂标准决定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取舍。 6.联系全文,说明《资治通鉴》为什么没有选司马相如最具有代表性的《子虚 赋》、《上林赋》,却选取他一篇短短的《谏猎赋》。(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 1 题。(1 8 分) 汪国真其人其诗 彭 俐
①2015年4月26日,再平常不过的星期天。我醒来很迟,习惯性地先看手机微 信。“诗人汪国真于今晨2点10分病逝,享年59岁”的消息,惊得我猛然从床 上蹦下来。职业敏感让我立即给“人物版”编辑打电话:“我要写汪国真!” ②记得那是1989年的秋天。 ③与诗人汪国真第一次见面,是在舞蹈家杨丽萍的家中。他戴一副眼镜,温文尔 雅,说话不紧不慢,声调不高。当时的他还没有出版诗集。小有名气,但是他目 光犀利,谈吐自信,一副笃定的样子。回家途中,我们骑着自行车,谈起各自的 爱好,都喜欢写诗,也都发表过一些作品,于是很有共同语言。 ④大约一两个星期过后,我有些意外地接到汪国真的来信。他寄来一沓他发表过 的诗作,附带一纸信函。他的诗,的确让我感到一种轻松和愉快,诗句不长,也 不晦涩,不像当时和现在许多暗语、经咒、密码式的诗歌写作,需要费神费力又 不讨好地猜测,最终沮丧地怀疑自己的智商出了问题。而他的附信措辞非常得体, 请我为他的诗歌写一篇评论。我怎么能够拒绝呢,同是年轻的诗作者 ⑤这篇评论发表在20多年前《北京日报》“广场”副刊,题为《一支红蔷薇· 读汪国真的诗》。 ⑥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北京日报》虽属大报,却只有4个版,可 谓寸土寸金。当时的副刊(一周仅有两期)都刊登哪些作家、评论哪些作家的文 章呢?作家有刘白羽、管桦、刘绍棠、草明、韩少华、启功· 被评论的作家 有艾青、浩然、刘恒……。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诗作者汪国 真,不惜版面地给予隆重“推出”,应该说是非常有魄力,有眼光,也是非常难 得的。 ⑦如果说《北京日报》最早发现、报道了后来轰动诗坛的诗人汪国真,而且最早 给他的诗歌以及艺术风格颁发了褒奖的“证书”,并且有详细论证、一锤定音的 深远效果(即便今天看来也一点儿不过时)的话,那么,这里确有跨世纪的文字 为证: “汪国真的诗从不虛张声势,最多不过二十几行,如山间小溪蜿蜒流淌,清冽甘 甜,款款注入心扉 “读罢汪国真那一篇篇短小凝练,却意味深长的作品,不禁感慨系之。既为青年 诗人执著的艺术追求所感动,同时也为诗坛吹来一股清新年轻的风而庆幸 “汪国真的组诗《年轻的风》,集中体现了诗人笔耕的特色。在《美好的情感》 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总是从最普通的人们那里,我们得到了最美好的情感 风把飘落的日子吹远,只留下记忆在梦中轻眠……’从中不难看出他锤炼字句的 非凡功力和古典诗词的深厚修养 “……汪国真受家庭熏陶,从小就迷恋琅琅上口、气度从容的唐诗,许多名篇佳 作已经倒背如流。在暨南大学语言文学系读书时,他能每天将《唐诗三百首》中 的十首背诵下来。汪国真偏爱李白、李商隐的作品。受其影响,他的诗篇清丽潇 洒,同时又不乏警句。汪国真不断追求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境界。 “佳句妙语如珍珠玛瑙,在汪国真所营造的琼楼玉宇般的诗作中俯拾即是。《热 爱生命》中有‘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 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中’… “短小、凝重、清丽、隽永,这或许是汪国真作品的艺术风格吧。但是,诗人为 什么会做到惜墨如金呢?让我们用他自己的诗句来回答吧:‘过于慷慨,有时, 倒不如,过于吝啬,一支红蔷薇,要比一簇红蔷薇,更富有魅力’。” ⑧正是因为这样“一支红蔷薇”,汪圈真和我慢慢从陌生到熟悉
①2015 年 4 月 26 日,再平常不过的星期天。我醒来很迟,习惯性地先看手机微 信。“诗人汪国真于今晨 2 点 10 分病逝,享年 59 岁”的消息,惊得我猛然从床 上蹦下来。职业敏感让我立即给“人物版”编辑打电话:“我要写汪国真!” ②记得那是 1989 年的秋天。 ③与诗人汪国真第一次见面,是在舞蹈家杨丽萍的家中。他戴一副眼镜,温文尔 雅,说话不紧不慢,声调不高。当时的他还没有出版诗集。小有名气,但是他目 光犀利,谈吐自信,一副笃定的样子。回家途中,我们骑着自行车,谈起各自的 爱好,都喜欢写诗,也都发表过一些作品,于是很有共同语言。 ④大约一两个星期过后,我有些意外地接到汪国真的来信。他寄来一沓他发表过 的诗作,附带一纸信函。他的诗,的确让我感到一种轻松和愉快,诗句不长,也 不晦涩,不像当时和现在许多暗语、经咒、密码式的诗歌写作,需要费神费力又 不讨好地猜测,最终沮丧地怀疑自己的智商出了问题。而他的附信措辞非常得体, 请我为他的诗歌写一篇评论。我怎么能够拒绝呢,同是年轻的诗作者。 ⑤这篇评论发表在 20 多年前《北京日报》“广场”副刊,题为《一支红蔷薇—— 读汪国真的诗》。 ⑥上世纪,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北京日报》虽属大报,却只有 4 个版,可 谓寸土寸金。当时的副刊(一周仅有两期)都刊登哪些作家、评论哪些作家的文 章呢?作家有刘白羽、管桦、刘绍棠、草明、韩少华、启功……,被评论的作家 有艾青、浩然、刘恒……。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诗作者汪国 真,不惜版面地给予隆重“推出”,应该说是非常有魄力,有眼光,也是非常难 得的。 ⑦如果说《北京日报》最早发现、报道了后来轰动诗坛的诗人汪国真,而且最早 给他的诗歌以及艺术风格颁发了褒奖的“证书”,并且有详细论证、一锤定音的 深远效果(即便今天看来也一点儿不过时)的话,那么,这里确有跨世纪的文字 为证: “汪国真的诗从不虚张声势,最多不过二十几行,如山间小溪蜿蜒流淌,清冽甘 甜,款款注入心扉。 “读罢汪国真那一篇篇短小凝练,却意味深长的作品,不禁感慨系之。既为青年 诗人执著的艺术追求所感动,同时也为诗坛吹来一股清新年轻的风而庆幸。 “汪国真的组诗《年轻的风》,集中体现了诗人笔耕的特色。在《美好的情感》 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总是从最普通的人们那里,我们得到了最美好的情感。 风把飘落的日子吹远,只留下记忆在梦中轻眠……’从中不难看出他锤炼字句的 非凡功力和古典诗词的深厚修养。 “……汪国真受家庭熏陶,从小就迷恋琅琅上口、气度从容的唐诗,许多名篇佳 作已经倒背如流。在暨南大学语言文学系读书时,他能每天将《唐诗三百首》中 的十首背诵下来。汪国真偏爱李白、李商隐的作品。受其影响,他的诗篇清丽潇 洒,同时又不乏警句。汪国真不断追求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境界。 “佳句妙语如珍珠玛瑙,在汪国真所营造的琼楼玉宇般的诗作中俯拾即是。《热 爱生命》中有‘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 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中’…… “短小、凝重、清丽、隽永,这或许是汪国真作品的艺术风格吧。但是,诗人为 什么会做到惜墨如金呢?让我们用他自己的诗句来回答吧:‘过于慷慨,有时, 倒不如,过于吝啬,一支红蔷薇,要比一簇红蔷薇,更富有魅力’。” ⑧正是因为这样“一支红蔷薇”,汪圈真和我慢慢从陌生到熟悉
⑨后来,他只要一有诗集出版,就会约我庆贺一番。从1990年4月出版第一本 诗集《年轻的潮》开始,一发不可收,《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年轻的潇 洒》……一本比一本畅销,动辄十几万或几十万册。于是我们的话题一边倒地谈 论他的成功。他兴奋地讲述社会各界读者的反响,不住地念叨诗集天文数字的发 行量以及盗版量,慨然有南面之意,我也不便打断他。这倒不能怪他。谁让事情 那么邪性呢一一“汪国真热”席卷全中国。 ⑩汪国真是有争议的人物,而如今有人还肯为你争议,就表明你不是无足轻重。 交响乐是音乐,小夜曲也是音乐。你的作品,是诗歌中的小夜曲,轻队,委婉, 不失典雅,有点儿宋词现代版的味道,很像晏几道。你在中国现代诗中独树一帜, 自成一格,玲珑一塔,清溪一脉,从不故作髙深。亦不玩弄技巧,更不拒人千里 地释放烟雾,而是把彩虹的鲜明绚丽捧给读者,那是雨中人苦苦等待的结果 (摘自2015年第6期《新阅读》) 7.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3分 8.第⑥段为什么列举了许多作家?(3分) 9.对第⑦段的引述,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3分) A.对汪国真其人其诗做了全面评价。 B.充分肯定了汪国真诗的艺术价值。 C.汪国真的成就离不开个人的努力。 D.汪国真对诗的创作态度是认真的 E.汪国真的诗主要是语言精美绝伦。 F.汪国真的诗与宋词中婉约派相近。 0.联系全文,赏析第⑧段。(3分) 11.第⑩段用了第二人称,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2.(1)可堪孤馆闭春寒 。(秦观《踏莎行·郴州 旅舍》) (2)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八声甘州》) (3) ,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 浦帆归》) (4)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5)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操千曲而后晓声, 。(刘勰《文心雕龙》) 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8)黄钟毁弃 (《楚辞·卜居》)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3-15题。(8分)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①,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①瑞脑:一种香料:金兽:铸有兽形的香炉
⑨后来,他只要一有诗集出版,就会约我庆贺一番。从 1990 年 4 月出版第一本 诗集《年轻的潮》开始,一发不可收,《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年轻的潇 洒》……一本比一本畅销,动辄十几万或几十万册。于是我们的话题一边倒地谈 论他的成功。他兴奋地讲述社会各界读者的反响,不住地念叨诗集天文数字的发 行量以及盗版量,慨然有南面之意,我也不便打断他。这倒不能怪他。谁让事情 那么邪性呢——“汪国真热”席卷全中国。 ⑩汪国真是有争议的人物,而如今有人还肯为你争议,就表明你不是无足轻重。 交响乐是音乐,小夜曲也是音乐。你的作品,是诗歌中的小夜曲,轻队,委婉, 不失典雅,有点儿宋词现代版的味道,很像晏几道。你在中国现代诗中独树一帜, 自成一格,玲珑一塔,清溪一脉,从不故作高深。亦不玩弄技巧,更不拒人千里 地释放烟雾,而是把彩虹的鲜明绚丽捧给读者,那是雨中人苦苦等待的结果。 (摘自 2015 年第 6 期《新阅读》) 7.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8.第⑥段为什么列举了许多作家?(3 分) 9.对第⑦段的引述,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3 分) A.对汪国真其人其诗做了全面评价。 B.充分肯定了汪国真诗的艺术价值。 c.汪国真的成就离不开个人的努力。 D.汪国真对诗的创作态度是认真的。 E.汪国真的诗主要是语言精美绝伦。 F.汪国真的诗与宋词中婉约派相近。 10.联系全文,赏析第⑧段。(3 分) 11.第⑩段用了第二人称,有什么表达效果?(3 分) (三)默写。(6 分)【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2.(1)可堪孤馆闭春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观《踏莎行·郴州 旅舍》) (2)对潇潇暮雨洒江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八声甘州》)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 浦帆归》) (4)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操千曲而后晓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勰《文心雕龙》)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8)黄钟毁弃,_______________________。(《楚辞·卜居》)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 1 3—1 5 题。(8 分)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①。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①瑞脑:一种香料;金兽:铸有兽形的香炉
13.按字数这首词属于 (1分) 14.对这首宋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对亲人的思念情怀 B.前两句写出词人从白天到夜晚难以排遣的孤独寂寞。 C.“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的“凉”表现秋季清凉。 D.全词温婉蕴藉,意趣髙雅,切合词人的身份和情致。 15.最后一句“人比黄花瘦”广泛传诵,分析本句好在哪里。(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19题。(17分) ①常林字伯槐,河内温人也。年七岁,有父党造门,问林:“伯先在否?汝何不 拜!”林曰:“虽当下客,临子字父①,何拜之有?”于是成共嘉之 ②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谷赎罪, 稽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严。林叔父挝客②,为诸生所白,匡怒收治.举宗惶怖, 不知所责多少,惧系者不救。林往见匡同县胡母彪曰:“王府君以文武高才,临 吾鄙郡,土广民殷,又多贤能,惟所择用。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华夏震慄, 雄才奋用之秋也。若欲诛天下之贼,扶王室之微,智者望风,应之若响,克乱在 和,何征不捷?苟无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将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 君其藏之!”因说叔父见拘之意。彪即书责匡,匡原林叔父。 ⑧并州刺史高于表为骑都尉,林辞不受。后刺史梁习荐林宰南和,治化有成,超 迁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有绩。文帝为五官将,林为功曹。太祖西征。田银、 苏伯反,幽、冀扇动。文帝欲亲自讨之,林曰:“昔忝博陵,又在幽州,贼之形 势,可料度也。北方吏民,乐安厌乱,服化已久,守善者多。银、伯犬羊相聚, 智小谋大,不能为害。方今大军在远,外有强敌,将军为天下之镇也,轻动远举, 虽克不武。”文帝从之,遣将往伐,应时克灭。 ④出为平原太守、魏郡东部都尉,人为丞相东曹属。魏国既建,拜尚书。文帝践 阼,迁少府,封乐阳亭侯,转大司农。明帝即位,进封高阳乡侯,徒光禄勋,太 常。时论以林节操清峻,欲致之公辅,而林遂称疾笃。拜光禄大夫。年八十三, 薨,追赠骠骑将军,葬如公礼,溢曰贞侯。 摘自《三同志》) 【注释】①常林的父亲,字伯先。②挝,zhua,打 16.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有父党造门( (2)不知所责多少 (3)为诸生所白( (4)林遂称疾 1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谷赎罪,稽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 18.概括常林见胡母彪时陈述的主要意思。(2分) 19.常林接连升迁,请具体分析有哪些原因?(5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20-25题。(14分 袁州州学记 李觏
13.按字数这首词属于_________________。(1 分) 14.对这首宋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首词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对亲人的思念情怀。 B.前两句写出词人从白天到夜晚难以排遣的孤独寂寞。 C.“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的“凉”表现秋季清凉。 D.全词温婉蕴藉,意趣高雅,切合词人的身份和情致。 15.最后一句“人比黄花瘦”广泛传诵,分析本句好在哪里。(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 6—1 9 题。(1 7 分) ①常林字伯槐,河内温人也。年七岁,有父党造门,问林:“伯先在否?汝何不 拜!”林曰:“虽当下客,临子字父①,何拜之有?”于是成共嘉之。 ②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谷赎罪, 稽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严。林叔父挝客②,为诸生所白,匡怒收治.举宗惶怖, 不知所责多少,惧系者不救。林往见匡同县胡母彪曰:“王府君以文武高才,临 吾鄙郡,土广民殷,又多贤能,惟所择用。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华夏震慄, 雄才奋用之秋也。若欲诛天下之贼,扶王室之微,智者望风,应之若响,克乱在 和,何征不捷?苟无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将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 君其藏之!”因说叔父见拘之意。彪即书责匡,匡原林叔父。 ⑧并州刺史高于表为骑都尉,林辞不受。后刺史梁习荐林宰南和,治化有成,超 迁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有绩。文帝为五官将,林为功曹。太祖西征。田银、 苏伯反,幽、冀扇动。文帝欲亲自讨之,林曰:“昔忝博陵,又在幽州,贼之形 势,可料度也。北方吏民,乐安厌乱,服化已久,守善者多。银、伯犬羊相聚, 智小谋大,不能为害。方今大军在远,外有强敌,将军为天下之镇也,轻动远举, 虽克不武。”文帝从之,遣将往伐,应时克灭。 ④出为平原太守、魏郡东部都尉,人为丞相东曹属。魏国既建,拜尚书。文帝践 阼,迁少府,封乐阳亭侯,转大司农。明帝即位,进封高阳乡侯,徒光禄勋,太 常。时论以林节操清峻,欲致之公辅,而林遂称疾笃。拜光禄大夫。年八十三, 薨,追赠骠骑将军,葬如公礼,溢曰贞侯。 (摘自《三同志》) 【注释】①常林的父亲,字伯先。②挝,zhuā,打。 16.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有父党造门( ) (2)不知所责多少 ( ) (3)为诸生所白( ) (4)林遂称疾 笃 ( ) 1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谷赎罪,稽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 严。 18.概括常林见胡母彪时陈述的主要意思。(2 分) 19.常林接连升迁,请具体分析有哪些原因?(5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0—25 题。(1 4 分) 袁州州学记 李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