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二校2013届高三第二学期联考 语文试题 (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堂堂书阵百重关 王充闾 ①现代文学观念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使读者拉开心理距离,能够为读者 提供一种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假如有一天,你拿起先前酷爱的一部 作品重读,却发现它已经了无新意,也就是再也拉不开那段心理距离,这说明在 你的心目中它的生命力己经开始枯萎,它已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 ②其实,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自我发现,是在唤醒自己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 态的思想意识。一切能够使心灵发生震撼的、产生重大影响的,都应是一种心理 的共鸣和内在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 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鲁迅说过,没有悲哀和思索的地方,就没有文学。有 人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家成为思想者,因为学者未必就是思想 者。思想的自觉,是学者最高的自觉。有些书的作者很聪明,有才气,文章也流 光溢彩,可就是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读过之后获益无多。同样,作为 读者也应该善于思索。读书应该善于提问题,找话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我曾写过一首七绝,描绘读书犯险历难的情态:“缒 幽探险苦般般,夜半劳思入睡艰。设问存疑挥战帜,堂堂书阵百重关。” ③长时期以来,人们将读书、学习的基点定在掌握知识上,“知识就是力量”成 为公认的真理。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值得珍视的,是人生智慧、哲学感悟。信息、 知识与智慧,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信息好比是矿砂,是所有容易获得或不易获 得的事物、事实、认识的总和,可供人们据以分析与参考;知识是人们把大量的 事实与认识的矿粉投入熔炉之后,提炼与组合而成的可供使用的材料。大部分知 识都是专门知识,是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科目、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 准则等方面的认识;而智慧则是在生命体验、哲学感悟的基础上,经过升华了的 知识,它是知识的灵魂,是统率知识的。知识关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学问,而智 慧关乎人生,它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属于哲学层次。 ④马克思曾经把哲学形象化,比喻为“迎接黎明的高卢雄鸡”,意思是哲学是武 装头脑的,是精神武器,是在前面指导人生的。黑格尔则说,哲学是反思的科学, 是事后的思索,因此,他把晢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两位大师讲的都 是关乎智慧、关乎人生的。古希腊的哲人把哲学说成是爱智慧。智慧是哲学的生 活化、实际化。 ⑤在读书、思考中,悟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能具备悟性。知 识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观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因此,智慧总是与内在 生命感悟和创造性思维有关,知识则未必。智慧是指能够把知识、感受转化为创 造性的特殊能力。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出现,始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613年, 直到清末1910年,两千余年从未间断过,总共出现过31次。这可以称作“世界 的唯一”。但是,记是记了,却没有人对它进行思索、研究,不知道这出现了 31次的彗星竟然是同一个。到了公元187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没有掌握这 份天文记录的情况下,只是依照牛顿的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言了 它出现的周期一一每隔76年回归到太阳身边一次。可见,信息、知识重要,而
上海市十二校 2013 届高三第二学期联考 语 文 试 题 (答题时间:150 分钟 试题满分:150 分) 一、阅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16 分) 堂堂书阵百重关 王充闾 ①现代文学观念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使读者拉开心理距离,能够为读者 提供一种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假如有一天,你拿起先前酷爱的一部 作品重读,却发现它已经了无新意,也就是再也拉不开那段心理距离,这说明在 你的心目中它的生命力已经开始枯萎,它已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 ②其实,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自我发现,是在唤醒自己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 态的思想意识。一切能够使心灵发生震撼的、产生重大影响的,都应是一种心理 的共鸣和内在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 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鲁迅说过,没有悲哀和思索的地方,就没有文学。有 人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家成为思想者,因为学者未必就是思想 者。思想的自觉,是学者最高的自觉。有些书的作者很聪明,有才气,文章也流 光溢彩,可就是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读过之后获益无多。同样,作为 读者也应该善于思索。读书应该善于提问题,找话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我曾写过一首七绝,描绘读书犯险历难的情态:“缒 幽探险苦般般,夜半劳思入睡艰。设问存疑挥战帜,堂堂书阵百重关。” ③长时期以来,人们将读书、学习的基点定在掌握知识上,“知识就是力量”成 为公认的真理。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值得珍视的,是人生智慧、哲学感悟。信息、 知识与智慧,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信息好比是矿砂,是所有容易获得或不易获 得的事物、事实、认识的总和,可供人们据以分析与参考;知识是人们把大量的 事实与认识的矿粉投入熔炉之后,提炼与组合而成的可供使用的材料。大部分知 识都是专门知识,是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科目、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 准则等方面的认识;而智慧则是在生命体验、哲学感悟的基础上,经过升华了的 知识,它是知识的灵魂,是统率知识的。知识关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学问,而智 慧关乎人生,它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属于哲学层次。 ④马克思曾经把哲学形象化,比喻为“迎接黎明的高卢雄鸡”,意思是哲学是武 装头脑的,是精神武器,是在前面指导人生的。黑格尔则说,哲学是反思的科学, 是事后的思索,因此,他把哲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两位大师讲的都 是关乎智慧、关乎人生的。古希腊的哲人把哲学说成是爱智慧。智慧是哲学的生 活化、实际化。 ⑤在读书、思考中,悟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能具备悟性。知 识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观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因此,智慧总是与内在 生命感悟和创造性思维有关,知识则未必。智慧是指能够把知识、感受转化为创 造性的特殊能力。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出现,始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 613 年,一 直到清末 1910 年,两千余年从未间断过,总共出现过 31 次。这可以称作“世界 的唯一”。但是,记是记了,却没有人对它进行思索、研究,不知道这出现了 31 次的彗星竟然是同一个。到了公元 1875 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没有掌握这 份天文记录的情况下,只是依照牛顿的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言了 它出现的周期——每隔 76 年回归到太阳身边一次。可见,信息、知识重要,而
运用知识、从知识出发使之成为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古希腊哲人赫拉克 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关键在于能否使知识、学问由死变活 ⑥思考重在找到一个准确的、独特的视角。其实,哲学研索本身就是一种视角的 选择,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这是著名学者李泽厚说的。视角 和眼光是联系着的。爱因斯坦看人看世界,用的是宇宙的眼光,因而能够跳出“人 为中心”这个成见,得出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埃尘一一一没有骄傲的理由的结 论 ⑦从前的史学只注重史实与过程的记述,着眼于历史的客体;而自从分析的历史 哲学提出以来,就逐步转到历史思维上来,即转到主体如何认识历史的客体上来。 我国古代史学,以叙述为主,阐释为辅。所谓“叙述”,主要是指翔实地记述史 实、事件;而“阐释”则着眼于史论,重视历史研究。《左传》中的“君子曰 《史记》篇末的“太史公曰”,都属于史论性质。它们往往并不独立成章,只是 附于书后,或者夹叙在行文中间。史论的大量出现和独立成篇,大体上肇始于宋 代,到了清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前,有些饱学之士炫富矜博,腹笥不可谓不 丰厚,占据史料也十分充足,但由于缺乏浓烈的研索意识,不善于发现问题,穷 追苦诘,结果终其一生缺乏理论建树。这个教训我们应该认真地记取。 1.(2分)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审美期待”在文中是 2.(2分)第②段作者阐述的观点 是 3.(3分)第④段中,黑格尔把晢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请说明这句 话的表达效 果 4.(2分)第⑦段中“腹笥”一词,其中的“笥”字,“从竹,从司,司亦声 司意为‘专职 专事’”。据此,可推断出“笥”的字义 是是 “腹笥”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5.(3分)下列各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知识只有上升到智慧的高度才有价值和意义。 B.哲学是关乎智慧、人生的,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二者相互映衬。 C.第⑤段中列举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事例,从正面说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 D.思考就是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就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6.(4分)请你举一实例,简要说明智慧比知识更为重要的道 理
运用知识、从知识出发使之成为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古希腊哲人赫拉克 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关键在于能否使知识、学问由死变活。 ⑥思考重在找到一个准确的、独特的视角。其实,哲学研索本身就是一种视角的 选择,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这是著名学者李泽厚说的。视角 和眼光是联系着的。爱因斯坦看人看世界,用的是宇宙的眼光,因而能够跳出“人 为中心”这个成见,得出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埃尘———没有骄傲的理由的结 论。 ⑦从前的史学只注重史实与过程的记述,着眼于历史的客体;而自从分析的历史 哲学提出以来,就逐步转到历史思维上来,即转到主体如何认识历史的客体上来。 我国古代史学,以叙述为主,阐释为辅。所谓“叙述”,主要是指翔实地记述史 实、事件;而“阐释”则着眼于史论,重视历史研究。《左传》中的“君子曰”, 《史记》篇末的“太史公曰”,都属于史论性质。它们往往并不独立成章,只是 附于书后,或者夹叙在行文中间。史论的大量出现和独立成篇,大体上肇始于宋 代,到了清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前,有些饱学之士炫富矜博,腹笥不可谓不 丰厚,占据史料也十分充足,但由于缺乏浓烈的研索意识,不善于发现问题,穷 追苦诘,结果终其一生缺乏理论建树。这个教训我们应该认真地记取。 1.(2 分)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审美期待”在文中是 指 。 2.(2 分)第②段作者阐述的观点 是 。 3.(3 分)第④段中,黑格尔把哲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请说明这句 话的表达效 果: 。 4.(2 分)第⑦段中“腹笥”一词,其中的“笥”字,“从竹,从司,司亦声。 ‘司’意为‘专职’、‘专事’”。据此,可推断出“笥”的字义 是 ;“腹笥”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是 。 5.(3 分)下列各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知识只有上升到智慧的高度才有价值和意义。 B.哲学是关乎智慧、人生的,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二者相互映衬。 C.第⑤段中列举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事例,从正面说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 要。 D.思考就是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就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6.(4 分)请你举一实例,简要说明智慧比知识更为重要的道 理
)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鼻子底下就是路 张晓风 (1)走下地下铁,只见中环车站人潮汹涌,是名副其实的“潮”,一波复一波, 涛叠一涛。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里香港因为开始得晩,反而后来居上,做得非 常壮观利落。但车站也的确大,搞不好明明要走出去的却偏偏会走回来。 (2)我站住,盘算一番,要去找个人来问话。虽然满车站都是人,但我问路自有精 挑细选的原则 (3)第一、此人必须慈眉善目,犯不上问路问上凶煞恶神。 (4)第二、此人走路速度必须不徐不急,走得太快的人你一句话没说完,他已窜到 十公尺外去了,问了等于白问 (5)第三、如果能碰到一对夫妇或情侣最好,一方面“一箭双雕”,两个人里面至 少总有一个会知道你要问的路,另方面大城市里的孤身女子甚至孤身男子都相当 自危,陌生人上来搭话,难免让人害怕,一对人就自然而然地胆子大多了。 6)第四、偶然能向慧黠自信的女孩问上话也不错,他们偶或一时兴起,也会陪我 走上一段路的 ⑦)第五、站在路边作等人状的年轻人千万别去问,他们的一颗心早因为对方的迟 到急得沸腾起来,哪里有情绪理你,他和你说话之际,一分神说不定就和对方错 过了,那怎么可以! (8)今天运气不错,那两个边说边笑的、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看起来就很理想,我 于是赶上前去,问 (9)“母该垒,(不该你,即对不起之意)‘德铺道中’顶航(顶是“怎”的意思, 航是“行走”的意思)?”我用的是新学的广东话 0“啊,果边航(这边行)就得了(就可以了)! D两人还把我送到正确的出口处,指了方向,甚至还问我是不是台湾来的,才道 了再见。 ⑩其实,我皮包里是有一份地图的,但我喜欢问路,地图太现代感了我不习惯, 我仍然喜欢旧小说里的行路人,跨马走到三岔路口,跳下马唱声喏,对路边下棋 的老者问道 03“老伯,此去柳家庄悦来客栈打哪里走?约莫还有多远脚程?” 40老者抬头,骑者一脸英气逼人,老者为他指了路,无限可能的情节在读者面前 展开…我爱的是这种问路,问路几乎是我的碰到机会就要发作的怿癖,原因很 简单,我喜欢问路 5至于我为什么喜欢问路,则和外婆有很大的关系。外婆不识字,且又早逝,我 对她的记忆多半是片段的,例如她喜欢自己捻棉成线,工具是一只筷子和一枚制 钱,但她令我最心折的一点却是从母亲听来的 06“小时候,你外婆常支使我们去跑腿,叫我们到XX路去办事,我从小胆小 就说:‘妈妈,那条路在哪里?我不会走啊!’你外婆脾气坏,立刻骂起来,‘不 认路,不认路,你真没用,路—一鼻子底下就是路。’我听不懂,说:“妈妈 鼻子底下哪有路呀?”后来才明白,原来你外婆是说鼻子底下就是嘴,有嘴就能 问路!
。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1 分) 鼻子底下就是路 张晓风 ⑴走下地下铁,只见中环车站人潮汹涌,是名副其实的“潮”,一波复一波,一 涛叠一涛。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里香港因为开始得晚,反而后来居上,做得非 常壮观利落。但车站也的确大,搞不好明明要走出去的却偏偏会走回来。 ⑵我站住,盘算一番,要去找个人来问话。虽然满车站都是人,但我问路自有精 挑细选的原则: ⑶第一、此人必须慈眉善目,犯不上问路问上凶煞恶神。 ⑷第二、此人走路速度必须不徐不急,走得太快的人你一句话没说完,他已窜到 十公尺外去了,问了等于白问。 ⑸第三、如果能碰到一对夫妇或情侣最好,一方面“一箭双雕”,两个人里面至 少总有一个会知道你要问的路,另方面大城市里的孤身女子甚至孤身男子都相当 自危,陌生人上来搭话,难免让人害怕,一对人就自然而然地胆子大多了。 ⑹第四、偶然能向慧黠自信的女孩问上话也不错,他们偶或一时兴起,也会陪我 走上一段路的。 ⑺第五、站在路边作等人状的年轻人千万别去问,他们的一颗心早因为对方的迟 到急得沸腾起来,哪里有情绪理你,他和你说话之际,一分神说不定就和对方错 过了,那怎么可以! ⑻今天运气不错,那两个边说边笑的、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看起来就很理想,我 于是赶上前去,问: ⑼“母该垒,(不该你,即对不起之意)‘德铺道中’顶航(顶是“怎”的意思, 航是“行走”的意思)?”我用的是新学的广东话。 ⑽“啊,果边航(这边行)就得了(就可以了)! ⑾两人还把我送到正确的出口处,指了方向,甚至还问我是不是台湾来的,才道 了再见。 ⑿其实,我皮包里是有一份地图的,但我喜欢问路,地图太现代感了我不习惯, 我仍然喜欢旧小说里的行路人,跨马走到三岔路口,跳下马唱声喏,对路边下棋 的老者问道: ⒀“老伯,此去柳家庄悦来客栈打哪里走?约莫还有多远脚程?” ⒁老者抬头,骑者一脸英气逼人,老者为他指了路,无限可能的情节在读者面前 展开……我爱的是这种问路,问路几乎是我的碰到机会就要发作的怪癖,原因很 简单,我喜欢问路。 ⒂至于我为什么喜欢问路,则和外婆有很大的关系。外婆不识字,且又早逝,我 对她的记忆多半是片段的,例如她喜欢自己捻棉成线,工具是一只筷子和一枚制 钱,但她令我最心折的一点却是从母亲听来的: ⒃“小时候,你外婆常支使我们去跑腿,叫我们到 XX 路去办事,我从小胆小, 就说:‘妈妈,那条路在哪里?我不会走啊!’你外婆脾气坏,立刻骂起来,‘不 认路,不认路,你真没用,路——鼻子底下就是路。’我听不懂,说:“妈妈, 鼻子底下哪有路呀?”后来才明白,原来你外婆是说鼻子底下就是嘴,有嘴就能 问路!
ω我从那一刹立刻迷上我的外婆,包括她的漂亮,她的不识字的智慧,她把长工 短工田产地产管得井井有条的精力以及她蛮横的坏脾气 ω8由于外婆的一句话,我总是告诉自己,何必去走冤枉路呢?宁可一路走一路问, 宁可在别人的恩惠和善意中立身,宁可像赖皮的小幺儿去仰仗哥哥姐姐的威风 渐渐的才发现能去问路也是一状权利,是立志不做圣贤不做先知的人的最幸福的 权利。 ⑩9每次,我所问到的,岂只是一条路的方向,难道不也是冷漠的都市人的一颗犹 温的心吗?而另一方面,我不自量力,叩前贤以求大音,所要问的,不也是可渡 的津口可行的阡陌吗? ω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 起外婆,谁也不是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天涯的道路也无非边走边问, 路问出来的啊! 7.(2分)文章开头描写了车站人群汹涌的情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8.(2分)请说明第05段在文章中的作 用 9.(4分)请赏析第08段中的划线 句 10.(3分)作者为什么喜欢问路?文中交代了三条理由,请逐条概述。 11.(6分)选出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A.本文开头中“一波” 涛”的复沓描写,具有潮水迭起的音效,形象地写 出了人潮如海潮;也是铺垫一一这么多的人作者会找谁问路呢? B.在作者的叙述中,她是向两个边说边笑、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子问路的,她们 不仅告诉了作者该怎么走,还将作者送到了正确的出口,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C.0段划线句中“怪癖”一词,本来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但在文中作者借用这 个词,突出了她对“问路”这种做法与众不同的态度和极度地喜欢。 学会“问路”,其实是“圣贤”、“先知”在人群中以谦卑的姿态学会求助他 人,摆脱自恃甚高的盲目,认识到得到善意的帮助也是幸福。 E.“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 想起外婆”,因为问路是直接从外婆那学来
⒄我从那一刹立刻迷上我的外婆,包括她的漂亮,她的不识字的智慧,她把长工 短工田产地产管得井井有条的精力以及她蛮横的坏脾气。 ⒅由于外婆的一句话,我总是告诉自己,何必去走冤枉路呢?宁可一路走一路问, 宁可在别人的恩惠和善意中立身,宁可像赖皮的小幺儿去仰仗哥哥姐姐的威风。 渐渐的才发现能去问路也是一状权利,是立志不做圣贤不做先知的人的最幸福的 权利。 ⒆每次,我所问到的,岂只是一条路的方向,难道不也是冷漠的都市人的一颗犹 温的心吗?而另一方面,我不自量力,叩前贤以求大音,所要问的,不也是可渡 的津口可行的阡陌吗? ⒇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 起外婆,谁也不是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天涯的道路也无非边走边问,一 路问出来的啊! 7.(2 分)文章开头描写了车站人群汹涌的情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8.(2 分)请说明第⒂段在文章中的作 用? 9.(4 分)请赏析第⒅段中的划线 句。 10.(3 分)作者为什么喜欢问路?文中交代了三条理由,请逐条概述。 11.(6 分)选出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 A.本文开头中“一波”、“一涛”的复沓描写,具有潮水迭起的音效,形象地写 出了人潮如海潮;也是铺垫——这么多的人作者会找谁问路呢? B.在作者的叙述中,她是向两个边说边笑、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子问路的,她们 不仅告诉了作者该怎么走,还将作者送到了正确的出口,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C.⒁段划线句中“怪癖”一词, 本来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但在文中作者借用这 个词,突出了她对“问路”这种做法与众不同的态度和极度地喜欢。 D.学会“问路”,其实是“圣贤”、“先知”在人群中以谦卑的姿态学会求助他 人,摆脱自恃甚高的盲目,认识到得到善意的帮助也是幸福。 E.“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 想起外婆”, 因为问路是直接从外婆那学来
F.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指的是无所不知的 人 12.(4分)“问路”的过程其实也是个体触碰陌生人心灵的过程,请依据文本, 分条探究出作者对这一点的体会和思考。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2)分野中峰变, 。(《终南山》) (3)念去去,千里烟波, 。(《雨霖铃》 (4)可堪孤馆闭春寒, 。(《踏莎 行·郴州旅社》) (5)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曹刿论 战》) (6)北极朝廷终不改, 。(《登楼》) (7) ,秋水共长天一色。(《滕 王阁序》) (8) ,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4-16题。(8分)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此诗大约是在花敬定的饮宴席上闻乐有 感而作。花敬定因平定叛乱有功,居功自傲,经常大宴宾客,寻欢作乐,肆无忌 惮,用天子音乐 14.(2分)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写出《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 描写音乐的句 子 15.(2分)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纷纷”本指事物多而乱的样子,这里用通感手法描摹音乐,形象描 绘出弦管杂错而和谐的效果 B.颔联中,“半入”写出音乐悠扬动听而空灵活脱的感觉 C.该诗的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既然“此曲只应天上有”,何故“锦城丝管日纷 纷”呢?含蓄的讽刺尽在其中。 D.从体裁上看,本首诗是近体诗;从题材上看,本首诗是咏怀诗。 16.(4分)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构思方面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
F.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指的是无所不知的 人。 12.(4 分)“问路”的过程其实也是个体触碰陌生人心灵的过程,请依据文本, 分条探究出作者对这一点的体会和思考。 ① ② ③ ④ (三)默写。(6 分) (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1)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2)分野中峰变, 。(《终南山》) (3)念去去,千里烟波, 。(《雨霖铃》) (4)可堪孤馆闭春寒, 。(《踏莎 行·郴州旅社》) (5)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曹刿论 战》) (6)北极朝廷终不改, 。(《登楼》) (7) ,秋水共长天一色。(《滕 王阁序》) (8) ,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 14-16 题。(8 分)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此诗大约是在花敬定的饮宴席上闻乐有 感而作。花敬定因平定叛乱有功,居功自傲,经常大宴宾客,寻欢作乐,肆无忌 惮,用天子音乐。 14.(2 分)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写出《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 描写音乐的句 子。 15.(2 分)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纷纷”本指事物多而乱的样子,这里用通感手法描摹音乐,形象描 绘出弦管杂错而和谐的效果。 B.颔联中,“半入”写出音乐悠扬动听而空灵活脱的感觉。 C.该诗的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既然“此曲只应天上有”,何故“锦城丝管日纷 纷”呢?含蓄的讽刺尽在其中。 D.从体裁上看,本首诗是近体诗;从题材上看,本首诗是咏怀诗。 16.(4 分)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构思方面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