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15届六校联考语文试卷 (六校联考)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年感 梁衡 ①钟声一响,已进不惑之年;爆竹声中,青春已成昨天。不知是谁发明了“年” 这个怪东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们的生命,就这样寸寸地剁去。可是人们好像 还欢迎这种切剁,还张灯结彩地相庆,还美酒盈杯地相贺。我却暗暗地诅咒:“你 这个叫我无可奈何的家伙!” ②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呢? ③有许多地方是浅浅的一痕,甚至今天想来都忆不起是怎样划下的。当小学生时 苦等着下课的铃声,盼着星期六的到来,盼着一个学年快快地逝去。当大学生时, 正赶上“文革”的年代,整日乱哄哄地集会,莫名其妙地激动,慷慨激昂地斗争, 最后又都将这些一把抹去。发配边疆,白日冷对大漠的孤烟,夜里遥望西天的寒 星。一一这许多岁月就这样在我心中被烦恼地推开,被急切切地赶走了。年,是 年年过的,可是除却划了浅浅的表示时间的一痕,便再没有什么。 ④但在有的地方,却是重重地一笔,一道深深的印记。当我学会用笔和墨工作, 知道向知识的长河里吸取乳汁时,也就懂得了把时间紧紧地攒在手里。静静的阅 览室里,突然下班的铃声响了,我无可奈何地合上书,抬头瞪一眼管理员。本是 被拦蓄了一上午的时间,就让她这么轻轻一点,闸门大开,时间的绿波便洞然泻 去,而我立时也成了一条被困在干滩上的鱼。但是年,还是要过的。记得我第 本书出版时,正赶上一年头的岁末,我怅然对着墙上的日历,久久地像望着山 路上远去的情人,望着她那飘逝的裙裾。但她也没有负我,留下了手中这本还散 着墨香的厚礼。这个年就这样难舍难分地送去了,生命直尺上用汗水和墨重重地 划下了一笔。 ⑤想来孔子把四十作为“不惑”之年也真有他的道理。人生到此,正如行路爬上 了山巅,登高一望,回首过去,我顿明白,原来狡猾的自然是悄悄地用一个个的 年来换我们一程程的生命的。有那聪明的哲人,会做这个买卖,牛顿用他生命的 第二十三个年头换了一个“万有引力”,而哥白尼垂危床头,还挣扎着用生命的 最后一年换了一个崭新的日心说体系。时间不可留,但能换得成一件事,明白 个理,却永再不会失去。而我过去多傻,做了多少赔钱的,不,赔生命的交易啊。 假若把过去那些乱哄哄的日子压成一块海绵,浸在知识的长河里能饱吸多少汁 液,假使把那寒夜的苦寂就为积极的思索,又能悟出多少哲理。时间这个冰冷却 又公平的家伙,你无情,他就无意;可你有求,他就给予。人生原来就这样被年、 月、时,一尺、一寸地度量着,人生又像一支蜡烛,每时都在做着物与光的交易。 但是总有一部分蜡变成光热,另一部分变成泪滴。年,是年年要过的,爆竹是岁 岁要响的,美酒是每回都要斟满的,不过,有的人在傻呵呵地随人家过年,有的 却微笑着,窃喜自己用“年”换来的胜利 ⑥这么想来,我真清楚了,真的不惑了。我不该诅咒那年,倒后悔自己的过去。 人,假如三十或二十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 1.第③段中加点字“一痕”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 2.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上海市 2015 届六校联考语文试卷 (六校联考) 一、阅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18 分) 年 感 梁 衡 ①钟声一响,已进不惑之年;爆竹声中,青春已成昨天。不知是谁发明了“年” 这个怪东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们的生命,就这样寸寸地剁去。可是人们好像 还欢迎这种切剁,还张灯结彩地相庆,还美酒盈杯地相贺。我却暗暗地诅咒:“你 这个叫我无可奈何的家伙!” ②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呢? ③有许多地方是浅浅的一痕,甚至今天想来都忆不起是怎样划下的。当小学生时 苦等着下课的铃声,盼着星期六的到来,盼着一个学年快快地逝去。当大学生时, 正赶上“文革”的年代,整日乱哄哄地集会,莫名其妙地激动,慷慨激昂地斗争, 最后又都将这些一把抹去。发配边疆,白日冷对大漠的孤烟,夜里遥望西天的寒 星。——这许多岁月就这样在我心中被烦恼地推开,被急切切地赶走了。年,是 年年过的,可是除却划了浅浅的表示时间的一痕,便再没有什么。 ④但在有的地方,却是重重地一笔,一道深深的印记。当我学会用笔和墨工作, 知道向知识的长河里吸取乳汁时,也就懂得了把时间紧紧地攒在手里。静静的阅 览室里,突然下班的铃声响了,我无可奈何地合上书,抬头瞪一眼管理员。本是 被拦蓄了一上午的时间,就让她这么轻轻一点,闸门大开,时间的绿波便洞然泻 去,而我立时也成了一条被困在干滩上的鱼。 但是年,还是要过的。记得我第 一本书出版时,正赶上一年头的岁末,我怅然对着墙上的日历,久久地像望着山 路上远去的情人,望着她那飘逝的裙裾。但她也没有负我,留下了手中这本还散 着墨香的厚礼。这个年就这样难舍难分地送去了,生命直尺上用汗水和墨重重地 划下了一笔。 ⑤想来孔子把四十作为“不惑”之年也真有他的道理。人生到此,正如行路爬上 了山巅,登高一望,回首过去,我顿明白,原来狡猾的自然是悄悄地用一个个的 年来换我们一程程的生命的。有那聪明的哲人,会做这个买卖,牛顿用他生命的 第二十三个年头换了一个“万有引力”,而哥白尼垂危床头,还挣扎着用生命的 最后一年换了一个崭新的日心说体系。时间不可留,但能换得成一件事,明白一 个理,却永再不会失去。而我过去多傻,做了多少赔钱的,不,赔生命的交易啊。 假若把过去那些乱哄哄的日子压成一块海绵,浸在知识的长河里能饱吸多少汁 液,假使把那寒夜的苦寂就为积极的思索,又能悟出多少哲理。时间这个冰冷却 又公平的家伙,你无情,他就无意;可你有求,他就给予。人生原来就这样被年、 月、时,一尺、一寸地度量着,人生又像一支蜡烛,每时都在做着物与光的交易。 但是总有一部分蜡变成光热,另一部分变成泪滴。年,是年年要过的,爆竹是岁 岁要响的,美酒是每回都要斟满的,不过,有的人在傻呵呵地随人家过年,有的 却微笑着,窃喜自己用“年”换来的胜利。 ⑥这么想来,我真清楚了,真的不惑了。我不该诅咒那年,倒后悔自己的过去。 人,假如三十或二十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 1.第③段中加点字“一痕”在文中的含义是(2 分) 2.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从虚到实,由事及理,先回忆“年”给自己留下印记的故事,然后阐述 自己对“年”的理性思考,思路清晰,层次井然。 B.作者举牛顿用年换“万有引力”,哥白尼用年换崭新的日心说,两个事例意 在阐明聪明的哲人会做买卖,用时间换取人生的成功 C.文章开头写“我却暗暗诅咒年”,结尾又说“我不该诅咒年”,这看似矛盾, 实则欲扬先抑,前后对照,突出我对“年”的思考 D.作者在文中多用第二人称称呼“年”,又多用比喻修辞,语言亲切生动,可 读性强 3.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2分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 分) ①再将这分分秒秒点瓜种豆般地填到稿纸格里。 ②而当我一人伏案疾书时,我就用锋利的笔尖,将一日、几时撕成分秒, ③当我和挚友灯下畅谈时,司马迁的文,陶渊明的诗,还有伽利略的实验,一起 被桌上“滴答”的钟声搅拌成一首悠美的旋律, ④我拖着时间之车的轮,求它慢一点,不要这样急 ⑤我们陶醉,我们盼夜长,最好长得没有底。 A.②,④,①,③,⑤。B.⑤,③,②,④,①。 C.③,⑤,②,①,④。D.④,③,⑤,②,①。 5.文章的题目是“年感”,作者对“年”有哪些感想?请结合全文分条陈述 (3分) 6.孔子认为“四十不惑”,作者则认为人在三十或二十不惑更好。如果可以自 己决定,你会选择在什么年龄不惑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 晚秋 (亚美尼亚)埃·格林 ①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②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 晴和的晩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③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 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娇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 人心脾的香水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 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在孤儿院一起长大的玛妮克结 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 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让他觉得妻子很粗鲁,甚至丑陋。想到这儿,瓦萨卡感 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 孩子的伤痛,后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 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ⅹ光片和治疗· ④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说,时间非常紧迫 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⑤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 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A.作者从虚到实,由事及理,先回忆“年”给自己留下印记的故事,然后阐述 自己对“年”的理性思考,思路清晰,层次井然。 B.作者举牛顿用年换“万有引力”,哥白尼用年换崭新的日心说,两个事例意 在阐明聪明的哲人会做买卖,用时间换取人生的成功。 C.文章开头写“我却暗暗诅咒年”,结尾又说“我不该诅咒年”,这看似矛盾, 实则欲扬先抑,前后对照,突出我对“年”的思考。 D.作者在文中多用第二人称称呼“年”,又多用比喻修辞,语言亲切生动,可 读性强。 3.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2 分)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 分)·············( ) ①再将这分分秒秒点瓜种豆般地填到稿纸格里。 ②而当我一人伏案疾书时,我就用锋利的笔尖,将一日、几时撕成分秒, ③当我和挚友灯下畅谈时,司马迁的文,陶渊明的诗,还有伽利略的实验,一起 被桌上“滴答”的钟声搅拌成一首悠美的旋律, ④我拖着时间之车的轮,求它慢一点,不要这样急。 ⑤我们陶醉,我们盼夜长,最好长得没有底。 A.②,④,①,③,⑤。 B.⑤,③,②,④,①。 C.③,⑤,②,①,④。 D.④,③,⑤,②,①。 5.文章的题目是“年感”,作者对“年”有哪些感想?请结合全文分条陈述。 (3 分) 6.孔子认为“四十不惑”,作者则认为人在三十或二十不惑更好。如果可以自 己决定,你会选择在什么年龄不惑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5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7—12 题。(19 分) 晚 秋 (亚美尼亚)埃·格林 ①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②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 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③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 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娇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 人心脾的香水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 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在孤儿院一起长大的玛妮克结 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 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让他觉得妻子很粗鲁,甚至丑陋。想到这儿,瓦萨卡感 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 孩子的伤痛,后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 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 x 光片和治疗…… ④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说,时间非常紧迫, 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⑤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 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⑥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 的脑袋。这片开满黄色的小花、撒着一片片树荫的草地让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 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他们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 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 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⑦瓦萨卡低低地骂了一句。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复读生 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⑧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 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 个世界。于是瓦萨卡马上就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 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 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车轮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的是已经吓得半死 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 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 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 ⑨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叹息了一声:“这条母狗! 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⑩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在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 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 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瓦萨卡的注 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 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 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11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真 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的眼前,离他只有 十步远… 12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 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砰砰跳地跳,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 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 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 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依旧迈着跳舞似的脚步朝着一个小 花园的方向走去了。 13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 偷光了 14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 地盯着一个地方。 15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卸重负。“我鬼迷心窍了,” 他心烦意乱地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16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17他信步在街上走着,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到了从前 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 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7.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第②段的景物描写(3分
⑥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 的脑袋。这片开满黄色的小花、撒着一片片树荫的草地让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 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他们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 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 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⑦瓦萨卡低低地骂了一句。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复读生 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⑧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 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 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马上就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 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 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车轮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的是已经吓得半死 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 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 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 啊!” ⑨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叹息了一声:“这条母狗! 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⑩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在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 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 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瓦萨卡的注 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 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 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11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真 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的眼前,离他只有一、 二十步远…… 12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 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砰砰跳地跳,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 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 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 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依旧迈着跳舞似的脚步朝着一个小 花园的方向走去了。 13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 偷光了! 14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 地盯着一个地方。 15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卸重负。“我鬼迷心窍了,” 他心烦意乱地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16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17 他信步在街上走着,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到了从前 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 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7.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第②段的景物描写(3 分)
8.赏析第12段加点词组“跳舞似的”精妙之处。(3分) 9.第16段划线句中,瓦萨卡为什么“呼吸也变得自如了”?(2分) 10.简析文中第③段第⑥段和第16段三次写到秋风的作用。(3分) 11.对这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通过瓦萨卡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引出了他与梅鲁日不同人生际遇的对比, 并为作品结尾作了铺垫。 B.小说中有关女式小包的细节,暗示了受伤女人的富有,也凸显了小包对瓦萨 卡产生的心里冲击。 C.中年男人当着瓦萨卡的面拿走了小包,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因为在 瓦萨卡看来,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 D.小说的标题“晚秋”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意蕴,体 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12.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 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5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瓦缝参差,。(杜牧《阿房宫赋》) (3),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 (5),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6),先治其国。(《大学》) (⑦)路漫漫其修远兮,。(屈原《离骚》) (8)身无彩凤双飞翼,。(李商隐《无题》)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6题。(8分)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髙对此,漫嗟荣辱。六朝 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 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 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 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14.王安石,号。(1分) 15.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千里澄江似练”的“练”字,勾画出千里江面似匹白绢,波光闪亮。“翠 峰如簇”的“簇”字又描绘岀青翠的山峰犹如一朿束的箭簇,峻峭挺拔 B.上片围绕金陵秋色极尽渲染,以“画图难足”句作结,道出金陵美景用画笔 是难以完美地描绘出来的
8.赏析第 12 段加点词组“跳舞似的”精妙之处。(3 分) 9.第 16 段划线句中,瓦萨卡为什么“呼吸也变得自如了”?(2 分) 10.简析文中第③段第⑥段和第 16 段三次写到秋风的作用。(3 分) 11.对这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通过瓦萨卡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引出了他与梅鲁日不同人生际遇的对比, 并为作品结尾作了铺垫。 B.小说中有关女式小包的细节,暗示了受伤女人的富有,也凸显了小包对瓦萨 卡产生的心里冲击。 C.中年男人当着瓦萨卡的面拿走了小包,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因为在 瓦萨卡看来,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 D.小说的标题“晚秋”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意蕴,体 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12.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 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5 分) (三)默写。(6 分)【任选 6 空作答,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瓦缝参差,。(杜牧《阿房宫赋》) (3),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 (5),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6),先治其国。(《大学》) (7)路漫漫其修远兮,。(屈原《离骚》) (8)身无彩凤双飞翼,。(李商隐《无题》)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6 题。(8 分)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 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 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 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 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14.王安石,号 。(1 分) 15.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千里澄江似练”的“练”字,勾画出千里江面似匹白绢,波光闪亮。“翠 峰如簇”的“簇”字又描绘出青翠的山峰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峻峭挺拔。 B.上片围绕金陵秋色极尽渲染,以“画图难足”句作结,道出金陵美景用画笔 是难以完美地描绘出来的
C.下片“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起笔,由写景转入怀 古,并引发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 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16.结合作品,对下片划线句加以赏析。(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廖永忠,楚国公永安弟也。从永安迎太祖于巢湖,年最少。太祖曰:“汝亦欲富 贵乎?”永忠曰:“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太祖嘉焉 陈友谅犯龙江,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大败之。从攻江州,州城守备甚固 永忠度城髙下,造桥于船尾,以船乘风倒行,桥傅于城,遂克之。 从下南昌,战鄱阳湖。永忠乘飞舸追且射,汉卒多死伤。明日,复与俞通海等以 七舟载苇荻,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又以六舟深入搏战,复旋绕而出,敌惊 为神。又邀击之泾江口,友谅死。还京,太祖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 八字赐之。从徐达取淮东,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太祖令永忠还兵水寨御之,达 遂克淮东诸郡 寻充征南副将军,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寻拜征南将军,由海道 取广东。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至广州,擒海寇 邵宗愚,数其残暴斩之。永忠善抚绥,民怀其惠,为之立祠。明年九月还京师, 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于龙江 明年,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蜀人设铁锁桥,横据关口,舟不得进。 永忠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度已至,帅精锐出墨叶渡,分两军 攻其水陆寨。黎明,蜀人始觉。永忠会将士舁舟出江者,上下夹攻,大破之。明 日,和始至,乃与和分道进,期会于重庆。永忠帅舟师直捣重庆,次铜锣峡。蜀 主明升请降,永忠以和未至辞。俟和至,乃受降。帝制《平蜀文》旌其功。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 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及 杨宪为相,永忠与相比。宪诛,永忠以功大得免。八年三月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 赐死,年五十三。 (选自《明史·廖永忠传》,有删节) 【注】①邀击:拦击,截击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字(4分) (1)太祖嘉焉()(2)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 (3)寻充征南副将军()(4)数其残暴斩之()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桥傅于城,遂克之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于龙江 B.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荻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 C.复旋绕而出故止封侯而不公 D.民怀其惠,为之立祠及杨宪为相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 分)
C.下片“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起笔,由写景转入怀 古,并引发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 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16.结合作品,对下片划线句加以赏析。(4 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1 题。(18 分) 廖永忠,楚国公永安弟也。从永安迎太祖于巢湖,年最少。太祖曰:“汝亦欲富 贵乎?”永忠曰:“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太祖嘉焉。 陈友谅犯龙江,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大败之。从攻江州,州城守备甚固。 永忠度城高下,造桥于船尾,以船乘风倒行,桥傅于城,遂克之。 从下南昌,战鄱阳湖。永忠乘飞舸追且射,汉卒多死伤。明日,复与俞通海等以 七舟载苇荻,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又以六舟深入搏战,复旋绕而出,敌惊 为神。又邀击①之泾江口,友谅死。还京,太祖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 八字赐之。从徐达取淮东,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太祖令永忠还兵水寨御之,达 遂克淮东诸郡。 寻充征南副将军,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寻拜征南将军,由海道 取广东。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至广州,擒海寇 邵宗愚,数其残暴斩之。永忠善抚绥,民怀其惠,为之立祠。明年九月还京师, 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于龙江。 明年,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蜀人设铁锁桥,横据关口,舟不得进。 永忠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度已至,帅精锐出墨叶渡,分两军 攻其水陆寨。黎明,蜀人始觉。永忠会将士舁舟出江者,上下夹攻,大破之。明 日,和始至,乃与和分道进,期会于重庆。永忠帅舟师直捣重庆,次铜锣峡。蜀 主明升请降,永忠以和未至辞。俟和至,乃受降。帝制《平蜀文》旌其功。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 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及 杨宪为相,永忠与相比。宪诛,永忠以功大得免。八年三月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 赐死,年五十三。 (选自《明史·廖永忠传》,有删节) 【注】①邀击:拦击,截击。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字(4 分) (1)太祖嘉焉 () (2)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 () (3)寻充征南副将军() (4)数其残暴斩之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桥傅于城,遂克之 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于龙江 B.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荻 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 C.复旋绕而出 故止封侯而不公 D.民怀其惠,为之立祠 及杨宪为相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