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校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16分 上海在近代中国地位(演讲记录稿) 葛剑雄 (1)近代的上海在中国处于什么地位?我可以这样说,研究下来,上海在近代中国的 地位比我们老上海想象的还要高,我个人就有这样的体会 (2)首先讲一下,近代以前的上海。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特别是在西方人中,说上 海是从一个小渔村突然之间变成国际大都市的,好像一切都是因为西方人来了。但是,近些 年也有另一种说法,要是没有鸦片战争,没有开埠,上海也会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我觉得 这两种说法都有偏颇的地方,事实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看一下,上海在中国一些古老的 城镇中间,它的历史是比较短的。据目前所知,到公元10世纪才有了上海这个名称。它是 一个小小的聚落。在公元1292年,上海镇升格为县。应该承认,上海超越其他县城,一跃 成为中国第一、居国际前列的大都市,转折点就是上海开埠。在1845年设立了英租界,以 后还设立了法租界、美租界,英租界与美租界又合成公共租界。直到改革开放初,上海的主 要城区还是开埠后所设租界的范围。 (3)我想给诸位介绍一下上海的自然地理状况。在1843年刚开埠的时候,中国还没有 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城市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就跟它所处的位置、自 然条件有很密切关系。 (4)上海有非常好的内河航运和海运条件。黄浦江上游和苏州河上游连通着江南的水 网,形成了非常发达的内河航运系统。上海更有利的位置是江海之会,南北之中。上海处 于长江的出海口。通过长江及其支流,上海可以连接整个长江流域,具有最广阔的腹地,上
上海市十校 2010—2011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 文 试 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 1-4 题。(16 分) 上海在近代中国地位(演讲记录稿) 葛剑雄 (1)近代的上海在中国处于什么地位?我可以这样说,研究下来,上海在近代中国的 地位比我们老上海想象的还要高,我个人就有这样的体会。 (2)首先讲一下,近代以前的上海。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特别是在西方人中,说上 海是从一个小渔村突然之间变成国际大都市的,好像一切都是因为西方人来了。但是,近些 年也有另一种说法,要是没有鸦片战争,没有开埠,上海也会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我觉得 这两种说法都有偏颇的地方,事实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看一下,上海在中国一些古老的 城镇中间,它的历史是比较短的。据目前所知,到公元 10 世纪才有了上海这个名称。它是 一个小小的聚落。在公元 1292 年,上海镇升格为县。应该承认,上海超越其他县城,一跃 成为中国第一、居国际前列的大都市,转折点就是上海开埠。在 1845 年设立了英租界,以 后还设立了法租界、美租界,英租界与美租界又合成公共租界。直到改革开放初,上海的主 要城区还是开埠后所设租界的范围。 (3)我想给诸位介绍一下上海的自然地理状况。在 1843 年刚开埠的时候,中国还没有 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城市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就跟它所处的位置、自 然条件有很密切关系。 (4)上海有非常好的内河航运和海运条件。黄浦江上游和苏州河上游连通着江南的水 网,形成了非常发达的内河航运系统。 上海更有利的位置是江海之会,南北之中。上海处 于长江的出海口。通过长江及其支流,上海可以连接整个长江流域,具有最广阔的腹地,上
海大致处于中国海岸线的中间,气候条件较好,冬天不冻,夏天受台风影响较小。这样的位 置既便于进入太平洋,并通往世界,也便于世界各地通过上海进入中国,并联系南北各地 或通过长江深入内地。 (5)但是,自然条件不过是提供一个舞台,真正起作用的还要靠在舞台上活动的人, 以及人赖以活动的体制、制度。对上海来说,主要是两个因素,即 (6)首先,我们必须肯定,清朝是被迫开放的,租界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象征。实际上 租界是—个国中之“国”,拥有治外法权。但这也使它成为一个特殊的地方,各种势力都利 用它得到一定程度的庇护,包括革命党在内 (7)租界是侵华基地,也是冒险家的乐园。世界上任何想侵略或影响中国的势力,都 会先进入上海租界。同样,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也会通过租界与外国势力接触和结合。近代 中国没有哪一个政治力量可以离开外国的影响或支持而取得成功的,因此也都离不开上海。 因此,上海不仅是当时的金融、经济中心,也是政治中心。讲它是政治中心,大家可能不理 解,因为上海没有做过首都,但我们回顾近代的历史,包括辛亥革命,就可以发现,一些最 重要的决定不是在南京、北京做的,而是在上海做的。政治中心主要是看它的内容和活动, 而不是形式。另外,租界是中西文化汇聚的地方,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实验室。无论是物质文 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大多是先从上海引进,在上海实验做出示范,然后再推广到全国。 (8)上海这个地方之所以近代发生那么大的作用,与它人口的来源有关的。开埠时整 个上海县只有50余万人口,到1900年突破100万,到1915年突破200万,1949年到有500 多万。这样的增长速度显然不是本地人口的增长所能达到的,主要是靠移民,上海人口的 70%以上是移民或移民后代。大多数移民来自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这是近-千年来中国经 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所以移民的总体素质比较高。开埠时上海只有26个外国人,以后迅 速增加,最多时有15万外国侨民,解放时还有28000。由于上海的重要地位,也吸引了大
海大致处于中国海岸线的中间,气候条件较好,冬天不冻,夏天受台风影响较小。这样的位 置既便于进入太平洋,并通往世界,也便于世界各地通过上海进入中国,并联系南北各地, 或通过长江深入内地。 (5)但是,自然条件不过是提供一个舞台,真正起作用的还要靠在舞台上活动的人, 以及人赖以活动的体制、制度。对上海来说,主要是两个因素,即 和 。 (6)首先,我们必须肯定,清朝是被迫开放的,租界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象征。实际上 租界是一个国中之“国”,拥有治外法权。但这也使它成为一个特殊的地方,各种势力都利 用它得到一定程度的庇护,包括革命党在内。 (7)租界是侵华基地,也是冒险家的乐园。世界上任何想侵略或影响中国的势力,都 会先进入上海租界。同样,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也会通过租界与外国势力接触和结合。近代 中国没有哪一个政治力量可以离开外国的影响或支持而取得成功的,因此也都离不开上海。 因此,上海不仅是当时的金融、经济中心,也是政治中心。讲它是政治中心,大家可能不理 解,因为上海没有做过首都,但我们回顾近代的历史,包括辛亥革命,就可以发现,一些最 重要的决定不是在南京、北京做的,而是在上海做的。政治中心主要是看它的内容和活动, 而不是形式。另外,租界是中西文化汇聚的地方,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实验室。无论是物质文 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大多是先从上海引进,在上海实验做出示范,然后再推广到全国。 (8)上海这个地方之所以近代发生那么大的作用,与它人口的来源有关的。开埠时整 个上海县只有 50 余万人口,到 1900 年突破 100 万,到 1915 年突破 200 万,1949 年到有 500 多万。这样的增长速度显然不是本地人口的增长所能达到的,主要是靠移民,上海人口的 70%以上是移民或移民后代。大多数移民来自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这是近一千年来中国经 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所以移民的总体素质比较高。开埠时上海只有 26 个外国人,以后迅 速增加,最多时有 15 万外国侨民,解放时还有 28000。由于上海的重要地位,也吸引了大
批流动人口,他们在上海居留的时间或长或短,其中的重要人物同样产生重大影响 (9)今天我们讲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说明,甲 乙这是我们在回顾历 史后需要思考的 1.在第(5)段空格处填写合适的内容(2分) 2.联系全文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从文章的第(1)段的内容来看,作者是个老上海人 B.“要是没有鸦片战争,没有开埠,上海也会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观点是错误的 C.是上海“江海之会,南北之中”的有利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 D.中国人对于上海租界的感情是复杂的,它既是中国人民屈辱的标志,也为上海发展 带来机遇 E.第(8)段所列举的数据是为了说明本地人口的增长对发展的重要性 3.请以上海为例,解释第(7)段划线句的含义。(2分) 4.联系全文,辨析文意,分别为第(9)段两处空格填上合适的内容(各20字左右)(4分) 5.本文的语言风格是 (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1题。(21分) 黄山听雨 熊召政 (1)下午,车轮掠过千枝万枝秋色,每一枝上都悬着黄山的雨云。仿佛只要按一下喇 叭,雨点就会噼噼叽叭叭掉下来。比之山下,黄山要秋得早一些。又因触目皆是石破天惊的境 界,黄山的秋雨,就格外像干年的老蛇那样冷峻。 (2)这个季节,游山的人很多。客店已满,我们行三人只好投宿到眉毛峰下的一户 农家。那是丛林中一栋简陋的小楼。我们还没有走进小楼。大雨就滂沱而至。游山的兴致, 被它淋成一壶欲热还凉的花雕。 (3)雨下着,树枝变成了雨箭,很古风地飘荡着;雨下着,岚雾搓成的雨绳,很悠久 地恍惚。雨中孵出的暮蔼,像我的肺叶张一合。黄山七十二峰,七十二座美丽得叫人想哭 的自然博物馆,在今晚,已不能让我参观它隐秘又恢宏的构筑了
批流动人口,他们在上海居留的时间或长或短,其中的重要人物同样产生重大影响。 (9)今天我们讲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说明, 甲 , 乙 这是我们在回顾历 史后需要思考的。 1.在第(5)段空格处填写合适的内容(2 分) 2.联系全文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 分) A.从文章的第(1)段的内容来看,作者是个老上海人。 B.“要是没有鸦片战争,没有开埠,上海也会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观点是错误的。 C.是上海“江海之会,南北之中”的有利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 D.中国人对于上海租界的感情是复杂的,它既是中国人民屈辱的标志,也为上海发展 带来机遇。 E.第(8)段所列举的数据是为了说明本地人口的增长对发展的重要性。 3.请以上海为例,解释第(7)段划线句的含义。(2 分) 4.联系全文,辨析文意,分别为第(9)段两处空格填上合适的内容(各 20 字左右)(4 分) 5.本文的语言风格是: (2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6~11 题。(21 分) 黄山听雨 熊召政 (1)下午,车轮掠过千枝万枝秋色,每一枝上都悬着黄山的雨云。仿佛只要按一下喇 叭,雨点就会噼噼叭叭掉下来。比之山下,黄山要秋得早一些。又因触目皆是石破天惊的境 界,黄山的秋雨,就格外像千年的老蛇那样冷峻。 (2)这个季节,游山的人很多。客店已满,我们一行三人只好投宿到眉毛峰下的一户 农家。那是丛林中一栋简陋的小楼。我们还没有走进小楼。大雨就滂沱而至。游山的兴致, 被它淋成一壶欲热还凉的花雕。 (3)雨下着,树枝变成了雨箭,很古风地飘荡着;雨下着,岚雾搓成的雨绳,很悠久 地恍惚。雨中孵出的暮蔼,像我的肺叶一张一合。黄山七十二峰,七十二座美丽得叫人想哭 的自然博物馆,在今晚,已不能让我参观它隐秘又恢宏的构筑了
(4)黄山最好看的,是松、石、云,如今松在雨中,石在云中,云在暮中。层层叠叠 的黄昏,封锁了所有的山道。 (5)那么,今夜,我在黄山就只能听雨了。 (6)今年夏天,我已游过庐山,九华山。我想,来到黄山,游兴定能推到极致。谁 知天半朱霞已成妄想。顺着雨绳,我怎能攀摘黄山的翠微?那时我曾有好阵子生气呢。在 这个浅薄的年头,不说那些高官巨贾,政客名伶,就连那些星相邪卜,趋炎附势之流到处都 有青眼相迎。难道黄山也生了一双势利眼,只肯用连山寒雨,来搪塞一个落拓的诗人? (7)很快,我明白到,这么想是错的。 8)正因为我的落拓,我的在庐山三叠泉洗过的耳,在九华山的归城寺里被梵钟撞得 更为清纯的襟抱,黄山才迎我以雨。 (9)人之上升的历史中,雨是永远的动力。而诗人之于雨,并不仅仅是生物的适应 至今我尚能感到,落在唐诗宋词中的雨,是何其地撩人情怀。“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李商隐, 深沉彻骨;“寒雨连江夜入吴”的王昌龄,冷峻有加。“一蓑烟雨任平生”,活脱脱的苏东 坡情性;“细雨骑驴过剑门”,书剑飘零的陆放翁自况。大凡血气十足的诗人,没有几个不 落拓的,唯其落拓,才能让生命在雨中开放岀超凡拔俗的花朵来。 (10)所以说,今夜的黄山雨,是为我下的 (11)为了好好儿度过这个雨夜,我询问小楼的主人有没有酒。他翻箱倒柜找出半瓶大 曲。三人共享,少是少了点儿,但总比没有强。 (12)雪中饮酒是为了驱寒,雨中饮酒是为了驱散寂寞。而今夜我并不寂寞,窗外的每 一枝松,每一尊石,都是等了我千年的酒友。 (13)雨是越下越浓了。 (14)夜太深,我见不到楼下的谷中桃花溪崩冰喷雪的流姿,更看不到楼后的山上百丈
(4)黄山最好看的,是松、石、云,如今松在雨中,石在云中,云在暮中。层层叠叠 的黄昏,封锁了所有的山道。 (5)那么,今夜,我在黄山就只能听雨了。 (6)今年夏天,我已游过庐山,九华山。我想,来到黄山,游兴一定能推到极致。谁 知天半朱霞已成妄想。顺着雨绳,我怎能攀摘黄山的翠微?那时我曾有好一阵子生气呢。在 这个浅薄的年头,不说那些高官巨贾,政客名伶,就连那些星相邪卜,趋炎附势之流到处都 有青眼相迎。难道黄山也生了一双势利眼,只肯用连山寒雨,来搪塞一个落拓的诗人? (7)很快,我明白到,这么想是错的。 (8)正因为我的落拓,我的在庐山三叠泉洗过的耳,在九华山的归城寺里被梵钟撞得 更为清纯的襟抱,黄山才迎我以雨。 (9)人之上升的历史中,雨是永远的动力。而诗人之于雨,并不仅仅是生物的适应。 至今我尚能感到,落在唐诗宋词中的雨,是何其地撩人情怀。“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李商隐, 深沉彻骨;“寒雨连江夜入吴”的王昌龄,冷峻有加。“一蓑烟雨任平生”,活脱脱的苏东 坡情性;“细雨骑驴过剑门”,书剑飘零的陆放翁自况。大凡血气十足的诗人,没有几个不 落拓的,唯其落拓,才能让生命在雨中开放出超凡拔俗的花朵来。 (10)所以说,今夜的黄山雨,是为我下的。 (11)为了好好儿度过这个雨夜,我询问小楼的主人有没有酒。他翻箱倒柜找出半瓶大 曲。三人共享,少是少了点儿,但总比没有强。 (12)雪中饮酒是为了驱寒,雨中饮酒是为了驱散寂寞。而今夜我并不寂寞,窗外的每 一枝松,每一尊石,都是等了我千年的酒友。 (13)雨是越下越浓了。 (14)夜太深,我见不到楼下的谷中桃花溪崩冰喷雪的流姿,更看不到楼后的山上百丈
泉瘦蛟腾舞的威仪。但是,我有满耳敲金戛玉的声音,这些涵养灵气的乡音,把万物融为 体,使我无穷遐思的辐射频带,瞬间穿透了永恒。 (15)我端起杯来,一口饮尽黄山的七十二峰雨声。并细细品味:哪是鰲鱼峰的粗犷 哪是莲花峰的婀娜,哪是仙人峰的飘逸,哪是耕云峰的深洁.…五光十色的黄山雨声啊,醉 了我的十丈青肠 (16)一杯复一杯,小饮着酒而豪饮着雨。今夜里,黄山给了我锦绣之胸,青灯外满掌 的黑暗,也被我拍成比轩辕帝还要古老的浩然。 (17)酒尽了,兴犹未尽。主人又煮了一壶非常新鲜的雨季送来。用它来泡黄山云雾茶, 一杯芬芳的江南便在我眼前袅袅升起。啜饮它,佐以泉鸣飞瀑。我携之既久的孤独,顿时被 暖成挂在历史树上的一枚果实。虽然它是酸的,毕竟那么浑圆 (18)酒也酒过,茶也茶过,雨声欲不见稍歇。同行的朋友说:这时候如果雨声停了 出一轮明月多好,我则希望这雨永远落下去。获瞻霁月固然是清丽的享受,但得到雨声滋养, 我的精神领域中,更能长出一片比黄山还要峭拔的风景 6.第(2)段划线句的意思是 (1分) 7.阅读(3)一(8)段,简单分析作者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4分) 8.在第(9)自然段中所提到的古代文人中任选一个为例,来说明第(9)段划线句的意义 (3分) 9.任选一个角度,鉴赏(15)段内容。(3分) 10.对全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文章首尾呼应,以游览黄山为线索,表现了黄山的冷峻的境界,给作者以人生的 B.黄山听雨,使落拓诗人与古人相通,对黄山美景有了更深刻的观照 C.雨中饮茶饮酒,既是助兴,同时也丰富了作者听雨时的感受 D.由于黄山听雨对作者极有意义,他希望这雨能一直落下去,让他好好欣赏 E.本文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描摹了作者在雨中所见、所闻、所感,心灵
泉瘦蛟腾舞的威仪。但是,我有满耳敲金戛玉的声音,这些涵养灵气的乡音,把万物融为一 体,使我无穷遐思的辐射频带,瞬间穿透了永恒。 (15)我端起杯来,一口饮尽黄山的七十二峰雨声。并细细品味:哪是鰲鱼峰的粗犷, 哪是莲花峰的婀娜,哪是仙人峰的飘逸,哪是耕云峰的深洁……五光十色的黄山雨声啊,醉 了我的十丈青肠。 (16)一杯复一杯,小饮着酒而豪饮着雨。今夜里,黄山给了我锦绣之胸,青灯外满掌 的黑暗,也被我拍成比轩辕帝还要古老的浩然。 (17)酒尽了,兴犹未尽。主人又煮了一壶非常新鲜的雨季送来。用它来泡黄山云雾茶, 一杯芬芳的江南便在我眼前袅袅升起。啜饮它,佐以泉鸣飞瀑。我携之既久的孤独,顿时被 暖成挂在历史树上的一枚果实。虽然它是酸的,毕竟那么浑圆。 (18)酒也酒过,茶也茶过,雨声欲不见稍歇。同行的朋友说:这时候如果雨声停了, 出一轮明月多好,我则希望这雨永远落下去。获瞻霁月固然是清丽的享受,但得到雨声滋养, 我的精神领域中,更能长出一片比黄山还要峭拔的风景。 6.第(2)段划线句的意思是 。(1 分) 7.阅读(3)—(8)段,简单分析作者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4 分) 8.在第(9)自然段中所提到的古代文人中任选一个为例,来说明第(9)段划线句的意义。 (3 分) 9.任选一个角度,鉴赏(15)段内容。(3 分) 10.对全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6 分) A.文章首尾呼应, 以游览黄山为线索,表现了黄山的冷峻的境界,给作者以人生的 启示。 B.黄山听雨,使落拓诗人与古人相通,对黄山美景有了更深刻的观照。 C.雨中饮茶饮酒,既是助兴,同时也丰富了作者听雨时的感受。 D.由于黄山听雨对作者极有意义,他希望这雨能一直落下去,让他好好欣赏。 E.本文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描摹了作者在雨中所见、所闻、所感,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