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南八校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 2008.12 南京考一教育研究所命制 宣城二中承办 考生注意: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答题纸左侧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 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土,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7小题,共27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前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织布/炽热嘱咐/瞩目烙印/络绎不绝 B.撇弃/瞥见贮存/伫立聆听/伶俜独居 C.憧憬/瞳孔塑料/溯源悭吝/铿锵有力 D.剽悍/缥缈伉俪/沆瀣馈赠/溃不成军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阿育王塔用泡钉将银鎏金皮铆接在木质内托的表面,塔身上的精美图案由当时的工 匠在鎏金蒙皮上锻制而成:如此精密复杂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相信只要有踌躇满志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一抓到底的作风,我们就一定能够 战胜当前困难,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取得安徽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新胜利 C.面对鸡蛋被检出三聚氰胺这样的“突发事件”。职能部门应闻风而动,上下其手、顺藤 摸瓜,以最快的速度查清三聚氰胺是如何跑到鸡蛋里去的,并将结果公之下众, D.电视画面显示,当日的民主党竞选总部沸反盈天,奥巴马的支持者们有序地握手拥 抱,庆祝奥巴马开创新的选举记录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在行政院长刘兆玄看来,江陈会”为扩大两岸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 这不仅是东亚和平进程的重大事件,而且是两岸制度性协商的良好开端 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选取近200个中围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 正误方面做出是非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C.勒·克莱齐奥是文学新领域的开拓者,他的作品具有诗意般的神秘,象征着旧习俗 的死亡和新生命的诞生,标志着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交融。 D.马拉多纳表示,出任阿根廷国足教练圆了人生的一大梦想,“通过重返阿根廷国家队 让我再次感到了作为球员时的激情和动力,唯一不复存在的是当年的紧张 4.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宁,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推 崇至极。 ②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③《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 ④其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洋的,但是我们真正理解 其中的含义吗? ⑤北京师范夫学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 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A.③①④②⑤ B.②⑤①④③ C.③②⑤①④ D.②④③⑤①
安徽省皖南八校 2 00 9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 文 2008.12 南京考一教育研究所命制 宣城二中承办 考生注意: 1.本卷满分 l50 分,考试时间 l 50 分钟。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答题纸左侧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 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土,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 7 小题,共 27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前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织布/炽热 嘱咐/瞩目 烙印/络绎不绝 B.撇弃/瞥见 贮存/伫立 聆听/伶俜独居 C.憧憬/瞳孔 塑料/溯源 悭吝/铿锵有力 D.剽悍/缥缈 伉俪/沆瀣 馈赠/溃不成军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A.阿育王塔用泡钉将银鎏金皮铆接在木质内托的表面,塔身上的精美图案由当时的 工 匠在鎏金蒙皮上锻制而成:如此精密复杂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B.相信只要有踌躇满志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一抓到底的作风,我们就一定能 够 战胜当前困难,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取得安徽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新胜利。 C.面对鸡蛋被检出三聚氰胺这样的“突发事件”。职能部门应闻风而动,上下其手、顺 藤 摸瓜,以最快的速度查清三聚氰胺是如何跑到鸡蛋里去的,并将结果公之下众。 D.电视画面显示,当日的民主党竞选总部沸反盈天,奥巴马的支持者们有序地握手 拥 抱,庆祝奥巴马开创新的选举记录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 分) A.在行政院长刘兆玄看来,“江陈会”为扩大两岸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 的, 这不仅是东亚和平进程的重大事件,而且是两岸制度性协商的良好开端。 B.《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选取近 200 个中围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 正误方面做出是非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C.勒·克莱齐奥是文学新领域的开拓者,他的作品具有诗意般的神秘,象征着旧习 俗 的死亡和新生命的诞生,标志着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交融。 D.马拉多纳表示,出任阿根廷国足教练圆了人生的一大梦想,“通过重返阿根廷国家 队, 让我再次感到了作为球员时的激情和动力,唯一不复存在的是当年的紧张。” 4.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宁,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①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推 崇至极。 ② 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③《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 ④ 其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洋的,但是我们真正理解 其中的含义吗? ⑤ 北京师范夫学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 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A.③①④②⑤ B.②⑤①④③ C.③②⑤①④ D.②④③⑤①
5.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电影《海角七号》取得成功的三个原因。(6分) 《海角七号》演绎的两场爱情,在影片中交相出现,平行发展,让观众不由自主地随着导演 的指引一路走下去,尽管故事情节并不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产生的共鸣却颇为强烈,让 人持久回味。影片中的音乐更是震撼心灵,无论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题曲《无乐不作》,还 是《国境之南》、《野玫瑰》等,共14首乐曲,曲曲精,与剧情完美契合,深刻地表现出了 阿嘉、水蛙、劳马等小人物的音乐梦想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而写实主义风格表现出来的浓厚 的本土文化特色以及对传统的反思和追问为《海角七号》增添了厚重感。“越是民族的,就 越是世界的”,《海角七号》的成功给了我们的影视剧制作者一个启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 只有固守和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借用《海角七号》的 一句台词来说,就是“千年传统,全新感受” (不超过15个字) 。(不超过15个字) (不超过15个字)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明代有个文学家叫李梦阳,在江浙一带督学时,发现有个考生与他同名同姓。便找来询问。 考生知道自己与督学同名,犯了讳。可转念一想又不是故意如此,便不卑不亢地回答说:“名 乃家严所取,不敢擅改。”李梦阳有意要考考年轻人的才学,便出上联命考生作对。上联是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考生思考片刻,便朗声答道:“魏无忌,长孙无 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这里的出句和对句都巧用历史人名,切合当时情境。出句化用“相如”,隐含的意思是 对句化用“无忌”,隐 含的意思是 上下联不仅对仗工稳,浑然天成,而且绵里藏针,暗含机锋,令 人拍案叫绝。 7.根据下列要求为漫画《收获的父子》写一段文字。(5分) 要求:①简要说明漫画主要内容 ②点明漫画寓意;③60~80字。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7小题,共3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美即完善
5.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电影《海角七号》取得成功的三个原因。(6 分) 《海角七号》演绎的两场爱情,在影片中交相出现,平行发展,让观众不由自主地随着导演 的指引一路走下去,尽管故事情节并不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产生的共鸣却颇为强烈,让 人持久回味。影片中的音乐更是震撼心灵,无论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题曲《无乐不作》,还 是《国境之南》、《野玫瑰》等,共 14 首乐曲,曲曲精,与剧情完美契合,深刻地表现出了 阿嘉、水蛙、劳马等小人物的音乐梦想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而写实主义风格表现出来的浓厚 的本土文化特色以及对传统的反思和追问为《海角七号》增添了厚重感。“越是民族的,就 越是世界的”,《海角七号》的成功给了我们的影视剧制作者一个启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 只有固守和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借用《海角七号》的 一句台词来说,就是“千年传统,全新感受”。 (1) 。(不超过 15 个字) (2) 。(不超过 15 个字) (3) 。(不超过 15 个字)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4 分) 明代有个文学家叫李梦阳,在江浙一带督学时,发现有个考生与他同名同姓。便找来询问。 考生知道自己与督学同名,犯了讳。可转念一想又不是故意如此,便不卑不亢地回答说:“名 乃家严所取,不敢擅改。”李梦阳有意要考考年轻人的才学,便出上联命考生作对。上联是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考生思考片刻,便朗声答道:“魏无忌,长孙无 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这里的出句和对句都巧用历史人名,切合当时情境。出句化用“相如”,隐含的意思是 ;对句化用“无忌”,隐 含的意思是 。上下联不仅对仗工稳,浑然天成,而且绵里藏针,暗含机锋,令 人拍案叫绝。 7.根据下列要求为漫画《收获的父子》写一段文字。(5 分) 要求:① 简要说明漫画主要内容; ② 点明漫画寓意; ③60~80 字。 答: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 7 小题,共 31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 美即完善
朱光潜 美即完善”说与“美在物体形式”说是既有关联而又有区别的:关联在于持“美即完善” 说者大半同时持“美在物体形式”说,区别在于持“美即完善”说者还要替形式美找出一种 名为“理性”的而其实是神学的基础。这一说的创始人是新柏拉图派。他们把柏拉理式说和 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认为每类事物各有一个“原型”,而这个原型是上帝在创造世间事物 时所悬的一种“目的”。上帝创造每一类事物,都分配给它在全体宇宙中它所特有的一种功 能,为着尽这种功能,它就需要一种相应的形体结构。例如动物在功能上不同于植物,而在 动物之中牛又不同于马,因而在形体结构上各有不同的模样。一件事物如果符合它那类事物 所特有的形体结构或模样而完整无缺,那就算达到它的“内在目的”,就叫做“完善”,也就 叫做美。所以“美即完善”说的哲学基础是有神论和目的论。 十七八世纪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家们大半在新柏拉图派的目的论的基础上发展这种美即完善 说。他们的领袖是莱布尼兹。他把世界比作一座钟,其中每一部机器或零件各有各的功能, 各有各的形式,安排得妥贴,具有一种“预定的和谐”,所以是美的。作这种安排的当然是 上帝。他的门徒伍尔夫和鲍姆嘉通相继发挥了他的这种美学观点。鲍姆嘉通在《美学》第 章里就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本身就是美”。所谓“感性认识的完善”即 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与“理性认识的完善”是对立的。一条科学定理也是完善的,但是这 种完善要通过理智思考才能认识到,至于美的事物所显出的那种完善却只须通过感官就可直 接认识到 理性派所说的“完善”实际上是指同类事物的常态。例如人既是人,就有人这类事物所共有 的常态,五官端正,四肢周全,这就是完善,也就是美;完善的反面是残缺不全或畸形,也 就是丑。这一说主要仍从物体形式着眼,强调美的感性与直接性,所以理性派大半采取“寓 变化于整齐”那条形式原则。但是它和“美在物体形式”说毕竟有所不同,认为美的形象虽 是感性的,还是有它的理性基础。美的事物符合它按本质所规定的内在目的,在这一点上就 有内容意义了,所以比单纯的形式主义似乎进了一步 但是理性派所理解的理性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理性,而是“天意安排”的合理性,所以 它是先天的,先验的。人生来仿佛就有一些与经验无关的“理性观念”,如康德的“先验范 畴”以及“德行”,“完善”,美丑善恶之类观念。根据这些先验的理性观念,人才可能有理 性认识。判别美丑善恶的能力也是先天的。例如英国新柏拉图派美学家夏夫兹博里就把这种 能力叫做“内在感官”或“内在眼睛”,认为“从行动,精神和性情中见出美和丑”和“从 形状,声音和颜色中见出美和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内在感官掌管的。这样,他就 把美与善以及丑与恶密切联系起来,认为它们都有“社会情感的基础”,他认识到美的形式 后面有内容意义,美不只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性,这是他的思想中的进步方面。 不过他对美的社会性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他的主要论点还在于美符合天意安排的目的,目 的论是与社会观点不相容的 (节选自《西方美学史》,有改动) 8.从原文看,下列对“美即完善”说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即完善”说是从柏拉图理式说和基督教神学发展而来的美学观念,具有神学色彩。 B.“美即完善”说贯穿于新柏拉图派理论和理性派理论,后者在前者的甚础上发展而来。 C.“美即完善”说后来发展到美的内容意义领域,摈除美的自然属性而承认美的社会性。 D.“美即完善”说与“美在物体形式”说并不完全相同,是对形式美的批判的继承与超越 9.从原文看,下列对“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美学的对象是符合所在事物类别所特有的形体结构或模样,能够达到自己的“内在 目的”的事物
朱光潜 “美即完善”说与“美在物体形式”说是既有关联而又有区别的:关联在于持“美即完善” 说者大半同时持“美在物体形式”说,区别在于持“美即完善”说者还要替形式美找出一种 名为“理性”的而其实是神学的基础。这一说的创始人是新柏拉图派。他们把柏拉理式说和 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认为每类事物各有一个“原型”,而这个原型是上帝在创造世间事物 时所悬的一种“目的”。上帝创造每一类事物,都分配给它在全体宇宙中它所特有的一种功 能,为着尽这种功能,它就需要一种相应的形体结构。例如动物在功能上不同于植物,而在 动物之中牛又不同于马,因而在形体结构上各有不同的模样。一件事物如果符合它那类事物 所特有的形体结构或模样而完整无缺,那就算达到它的“内在目的”,就叫做“完善”,也就 叫做美。所以“美即完善”说的哲学基础是有神论和目的论。 十七八世纪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家们大半在新柏拉图派的目的论的基础上发展这种美即完善 说。他们的领袖是莱布尼兹。他把世界比作一座钟,其中每一部机器或零件各有各的功能, 各有各的形式,安排得妥贴,具有一种“预定的和谐”,所以是美的。作这种安排的当然是 上帝。他的门徒伍尔夫和鲍姆嘉通相继发挥了他的这种美学观点。鲍姆嘉通在《美学》第一 章里就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本身就是美”。所谓“感性认识的完善”即 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与“理性认识的完善”是对立的。一条科学定理也是完善的,但是这 种完善要通过理智思考才能认识到,至于美的事物所显出的那种完善却只须通过感官就可直 接认识到。 理性派所说的“完善”实际上是指同类事物的常态。例如人既是人,就有人这类事物所共有 的常态,五官端正,四肢周全,这就是完善,也就是美;完善的反面是残缺不全或畸形,也 就是丑。这一说主要仍从物体形式着眼,强调美的感性与直接性,所以理性派大半采取“寓 变化于整齐”那条形式原则。但是它和“美在物体形式”说毕竟有所不同,认为美的形象虽 是感性的,还是有它的理性基础。美的事物符合它按本质所规定的内在目的,在这一点上就 有内容意义了,所以比单纯的形式主义似乎进了一步。 但是理性派所理解的理性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理性,而是“天意安排”的合理性,所以 它是先天的,先验的。人生来仿佛就有一些与经验无关的“理性观念”,如康德的“先验范 畴”以及“德行”,“完善”,美丑善恶之类观念。根据这些先验的理性观念,人才可能有理 性认识。判别美丑善恶的能力也是先天的。例如英国新柏拉图派美学家夏夫兹博里就把这种 能力叫做“内在感官”或“内在眼睛”,认为“从行动,精神和性情中见出美和丑”和“从 形状,声音和颜色中见出美和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内在感官掌管的。这样,他就 把美与善以及丑与恶密切联系起来,认为它们都有“社会情感的基础”,他认识到美的形式 后面有内容意义,美不只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性,这是他的思想中的进步方面。 不过他对美的社会性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他的主要论点还在于美符合天意安排的目的,目 的论是与社会观点不相容的。 (节选自《西方美学史》,有改动) 8.从原文看,下列对“美即完善”说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美即完善”说是从柏拉图理式说和基督教神学发展而来的美学观念,具有神学色彩。 B.“美即完善”说贯穿于新柏拉图派理论和理性派理论,后者在前者的甚础上发展而来。 C.“美即完善”说后来发展到美的内容意义领域,摈除美的自然属性而承认美的社会性。 D.“美即完善”说与“美在物体形式”说并不完全相同,是对形式美的批判的继承与超越。 9.从原文看,下列对“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美学的对象是符合所在事物类别所特有的形体结构或模样,能够达到自己的“内 在 目的”的事物
B.美学的对象是符合它按本质规定的“内在目的”,具有内容意义而比单纯形式主义进 步的事物。 C.美学的对象是那些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形式、安排得妥贴而具有一种“顶定的和 谐”的事物。 D.美学的对象是通过感官就可以直接认识到的符合同类事物常态因而显现出那种“完 善”的事物。 10.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形式美论调有所不同,理性派强调美的感性与直接性,提出美具有理性基础,均采 取“寓变化于整齐”的原则 B.理性派所理解的理性属于“先验范畴”,不是一般意义所谓的“理性”,因而比一般意 义上的“理性”来得高级。 C.新柏拉图派和理性派有相同的理论背景和思维方式,即基督教神学中的创世神话, 上帝造物以及对天地万物的精妙安排。 D.科学领域的事物也是“美”的,这个“美”要通过理智思考才能获得,而除此以外的其 他事物的“美”只要通过感官就可获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2分) 俯向大地的身影 许俊文 这些年来,我的笔下总是很少提到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的文字 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由于担心技术水平达不到,而一直犹豫不决,迟 迟没有开采 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我从定远县东部的小镇岱山下车去豆村,沿途的田野,该收割的 已经收割了,眼前的每一块赤裸的土地,就像产后的孕妇似的,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见不 到一个来打扰它的人,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个老妇人的背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青衣青裤,头上扎着时下很少见到的那种黑 色的包巾,右手握看一把小锄。举起,落下,举起,落下……在锄头偶尔停顿的间隙,从翻 起的泥土里捡起一点什么,随手丢进身旁的篮子里,再继续翻着泥土。当我走近,才认出是 母亲。我小声地叫了一声妈,她愣怔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急忙丢下手里的锄头,想立即站起 来,可是挣扎了几次,最后还是在我的协助下才完成了那个简单的动作。母亲的两个膝盖处 粘满了泥土,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替母亲轻轻地扑打,扑着扑着,眼泪就出来了 母亲是一个惜粮如命的人。她三岁就跟着外婆讨饭,至今她的左腿还有当初被恶狗咬伤留下 的疤痕;七岁下地给东家割麦子,饿极了就搓生麦粒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的两个女儿 相继被饥饿夺去了生命。粮食在母亲的眼里比什么都金贵。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粮食总是不 够吃,为了能够从工分以外多获得一点粮食,母亲请铁匠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每到秋天, 当队里的花生、红薯、胡萝卜起获之后,她就叫我到地里翻找遗落的果实。虽然如今的生活 早已改变,父母的生活费用也由儿女们全包了,可母亲依然是一个拾穗的人。是如今村里唯 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母亲总感叹道,人哪,最容易忘本,只要三顿饱饭一吃 就记不得挨饿的滋味了 前年秋天,父亲打电话说母亲病了,我匆匆忙忙赶回到豆村,只见瘦弱的母亲睡在床上蜷作 团,我上前握住她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父亲唠叨着,他说牛喘气那块 水稻田你是知道的,烂泥深得连牯牛都拔不动腿.我叫她不要去拾(稻穗),她非不听…… 母亲微微地睁开眼,下意识地剜了父亲一下,父亲便不再吱声了。这时我发现母亲的床边码 放着一堆稻子,我一下全明白了。 母亲托人把拾来的稻、麦拿到镇子上去卖,再把卖来的钱放在一个小木匣里,就等着过年了
B.美学的对象是符合它按本质规定的“内在目的”,具有内容意义而比单纯形式主义 进 步的事物。 C.美学的对象是那些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形式、安排得妥贴而具有一种“顶定的 和 谐”的事物。 D.美学的对象是通过感官就可以直接认识到的符合同类事物常态因而显现出那种 “完 善”的事物。 10.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和形式美论调有所不同,理性派强调美的感性与直接性,提出美具有理性基础,均 采 取“寓变化于整齐”的原则。 B.理性派所理解的理性属于“先验范畴”,不是一般意义所谓的“理性”,因而比一般 意 义上的“理性”来得高级。 C.新柏拉图派和理性派有相同的理论背景和思维方式,即基督教神学中的创世神 话, 上帝造物以及对天地万物的精妙安排。 D.科学领域的事物也是“美”的,这个“美”要通过理智思考才能获得,而除此以外的 其 他事物的“美”只要通过感官就可获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l~14 题。(22 分) 俯向大地的身影 许俊文 这些年来,我的笔下总是很少提到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的文字, 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由于担心技术水平达不到,而一直犹豫不决,迟 迟没有开采。 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我从定远县东部的小镇岱山下车去豆村,沿途的田野,该收割的 已经收割了,眼前的每一块赤裸的土地,就像产后的孕妇似的,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见不 到一个来打扰它的人,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一个老妇人的背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青衣青裤,头上扎着时下很少见到的那种黑 色的包巾,右手握看一把小锄。举起,落下,举起,落下……在锄头偶尔停顿的间隙,从翻 起的泥土里捡起一点什么,随手丢进身旁的篮子里,再继续翻着泥土。当我走近,才认出是 母亲。我小声地叫了一声妈,她愣怔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急忙丢下手里的锄头,想立即站起 来,可是挣扎了几次,最后还是在我的协助下才完成了那个简单的动作。母亲的两个膝盖处 粘满了泥土,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替母亲轻轻地扑打,扑着扑着,眼泪就出来了。 母亲是一个惜粮如命的人。她三岁就跟着外婆讨饭,至今她的左腿还有当初被恶狗咬伤留下 的疤痕;七岁下地给东家割麦子,饿极了就搓生麦粒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的两个女儿 相继被饥饿夺去了生命。粮食在母亲的眼里比什么都金贵。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粮食总是不 够吃,为了能够从工分以外多获得一点粮食,母亲请铁匠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每到秋天, 当队里的花生、红薯、胡萝卜起获之后,她就叫我到地里翻找遗落的果实。虽然如今的生活 早已改变,父母的生活费用也由儿女们全包了,可母亲依然是一个拾穗的人。是如今村里唯 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母亲总感叹道,人哪,最容易忘本,只要三顿饱饭一吃, 就记不得挨饿的滋味了。 前年秋天,父亲打电话说母亲病了,我匆匆忙忙赶回到豆村,只见瘦弱的母亲睡在床上蜷作 一团,我上前握住她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父亲唠叨着,他说牛喘气那块 水稻田你是知道的,烂泥深得连牯牛都拔不动腿.我叫她不要去拾(稻穗),她非不听…… 母亲微微地睁开眼,下意识地剜了父亲一下,父亲便不再吱声了。这时我发现母亲的床边码 放着一堆稻子,我一下全明白了。 母亲托人把拾来的稻、麦拿到镇子上去卖,再把卖来的钱放在一个小木匣里,就等着过年了
母亲喜欢过年,过年时儿孙们就像归巢的小鸟,一个个都从很远的地方飞回来了,这时母亲 会打开那只木匣子给大家发压岁钱,发一个,说一句,这是地里拾来的。当我的儿子接过压 岁钱时,他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深深地磕了三个头。我想,儿子的头,既是给母亲磕的,也 是给土地磕的,尽管他离土地已经很远了,但他的生命里却流淌看土地的血脉 在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总是在我的眼前晃动。朦胧中,她佝偻的身影离土地似 乎更近了 (选自《散文》2008年第9期,有删改) 11.结合文意,说说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 (1)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臧。(3分) (2)是如今村里唯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3分) 12.第二段(“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中的景物体现出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4分) 13.文章最后为什么再次写到母亲的“身影”?(6分) 14.本文采用多种描写于法刻画母亲。试选取其中的曲种手法,对刻画人物的效果作简单探 究。(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7小题,其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 紫石泉山房记 (清)吴拯寰 予家旧居歙西岩镇之南山,先大父既老,乃筑室岩镇上游,徒居之。门滨溪水,种竹数十竿。 入门折而西,有书室两楹。逾书室而南,则圃也。圃多植桃李梅桂之属,竹问之。与门前之 竹,中外掩映,故大父自题其圃曰竹圃。圃有紫石池,泉虢虢流其上。豫章尚书曹公秀先东 游,尝栖息于此,爱之,名其轩为紫石泉山房者,曹尚书也。 岩镇有万家之市,而予家独远市而居,人迹罕至。以处读书之士为室.予生八岁,始 读书轩中,幼稚不自揆,慨然思继宋贤之迹而践其庭,以与游、杨、黄、蔡①诸贤伍。而是 时塾师,方训迪以科举俗儒之学,而予又私爱古人之文艺诗歌,早夜讽习以分其勤,盖二十 余年矣。中岁以后,始毕心力于四子之书.四圣②之易.及凡六艺之文,口吟心绎,奉以为 仪。于出处、进退、取与之大节,未尝敢陨越也。然而视听言动之违乎礼者不少矣。荒陋之 辞,足以宣昭圣训者,又无几矣。回忆入塾之初。方冀与古人颉颃④千栽之上,今老矣,而 尺寸之获,仅终于斯:然后知读书之士,爱博而业精,力分而功就,自古及今,未之见也 曩者,栋宇初兴,黝恶⑤鲜浓,泉甘竹绿,童冠咸集,读书之音琅琅,不可谓非盛也。转瞬 之间,游从旧侣,半皆散亡。竹既雕残,池亦竭矣。此虽志得气扬之子,追寻旧躅⑥有不禁 涕零者。况以垂老无成之人,日览斯泉,能不凄然顺影而自悼哉! 阶下有梅二本,枯朽久矣。嘉庆二年,根旁忽产双芝。是年,予举孝廉方正于乡,子邦佐亦 游乡学,里人以为此双芝之瑞应。予笑曰:“区区者,乌足称瑞哉!意小子衰朽之年,天或者 犹成小子幼志,而为此兆欤!”呜乎!是则诚瑞也已!
母亲喜欢过年,过年时儿孙们就像归巢的小鸟,一个个都从很远的地方飞回来了,这时母亲 会打开那只木匣子给大家发压岁钱,发一个,说一句,这是地里拾来的。当我的儿子接过压 岁钱时,他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深深地磕了三个头。我想,儿子的头,既是给母亲磕的,也 是给土地磕的,尽管他离土地已经很远了,但他的生命里却流淌看土地的血脉。 在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总是在我的眼前晃动。朦胧中,她佝偻的身影离土地似 乎更近了…… (选自《散文》2008 年第 9 期,有删改) 11.结合文意,说说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6 分) (1)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3 分) 答: (2)是如今村里唯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3 分) 答: 12.第二段(“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中的景物体现出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4 分) 答: 13.文章最后为什么再次写到母亲的“身影”?(6 分) 答: 14.本文采用多种描写于法刻画母亲。试选取其中的曲种手法,对刻画人物的效果作简单探 究。(6 分) 答: 三、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 7 小题,其 3 2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l 8 题。 紫石泉山房记 (清) 吴拯寰 予家旧居歙西岩镇之南山,先大父既老,乃筑室岩镇上游,徒居之。门滨溪水,种竹数十竿。 入门折而西,有书室两楹。逾书室而南,则圃也。圃多植桃李梅桂之属,竹问之。与门前之 竹,中外掩映,故大父自题其圃曰竹圃。圃有紫石池,泉虢虢流其上。豫章尚书曹公秀先东 游,尝栖息于此,爱之,名其轩为紫石泉山房者,曹尚书也。 岩镇有万家之市,而予家独远市而居,人迹罕至。以处读书之士为室.予生八岁,始 读书轩中,幼稚不自揆,慨然思继宋贤之迹而践其庭,以与游、杨、黄、蔡①诸贤伍。而是 时塾师,方训迪以科举俗儒之学,而予又私爱古人之文艺诗歌,早夜讽习以分其勤,盖二十 余年矣。中岁以后,始毕心力于四子之书.四圣②之易.及凡六艺之文,口吟心绎,奉以为 仪。于出处、进退、取与之大节,未尝敢陨越也。然而视听言动之违乎礼者不少矣。荒陋之 辞,足以宣昭圣训者,又无几矣。回忆入塾之初。方冀与古人颉颃④千栽之上,今老矣,而 尺寸之获,仅终于斯;然后知读书之士,爱博而业精,力分而功就,自古及今,未之见也。 曩者,栋宇初兴,黝恶⑤鲜浓,泉甘竹绿,童冠咸集,读书之音琅琅,不可谓非盛也。转瞬 之间,游从旧侣,半皆散亡。竹既雕残,池亦竭矣。此虽志得气扬之子,追寻旧躅⑥有不禁 涕零者。况以垂老无成之人,日览斯泉,能不凄然顺影而自悼哉! 阶下有梅二本,枯朽久矣。嘉庆二年,根旁忽产双芝。是年,予举孝廉方正于乡,子邦佐亦 游乡学,里人以为此双芝之瑞应。予笑曰:“区区者,乌足称瑞哉!意小子衰朽之年,天或者 犹成小子幼志,而为此兆欤!”呜乎!是则诚瑞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