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皖南八校201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哪里是昆仑 在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北部,沿着都江堰顺流而上,就进入了岷山山脉。有许多专家考 证,岷山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昆仑山”。 提起昆仑,即使是地理知识再少的人,似乎也能一下子说出是在新疆南部。昆仑山是中 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女娲就是采昆仑的五彩石补天,这个故事现在幼儿的图书上都写得明明 白白,似乎没有什么说的了,可如果你在历史的故纸堆中翻一翻,你会发现在中国境内,所 谓昆仑竟然有十几处之多。 《山海经》中多次提到昆仑,述及昆仑地望的有:《山海经·西次三经》载:“又西三 百里,约槐江之山……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海内 西经》也载:“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都。 上面所述的是海内昆仑。《大荒西经》和《海外南经》中又提到有“海外昆仑”,而且 海外昆仑还不止一处。自古海内昆仑有葱岭、祁连、昆仑(今天的昆仑)、岷山、巴颜喀拉 山之说,这些都说明海内昆仑在中国的大西北 最近四川成都又有专家著书立说,引经据典,言之凿凿,称所谓昆仑就在他家门口,也 就是成都近郊的青城山
1 安徽皖南八校 2010 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第 I 卷 阅读题(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哪里是昆仑 在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北部,沿着都江堰顺流而上,就进入了岷山山脉。有许多专家考 证,岷山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昆仑山”。 提起昆仑,即使是地理知识再少的人,似乎也能一下子说出是在新疆南部。昆仑山是中 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女娲就是采昆仑的五彩石补天,这个故事现在幼儿的图书上都写得明明 白白,似乎没有什么说的了,可如果你在历史的故纸堆中翻一翻,你会发现在中国境内,所 谓昆仑竟然有十几处之多。 《山海经》中多次提到昆仑,述及昆仑地望的有:《山海经•西次三经》载:“又西三 百里,约槐江之山……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海内 西经》也载:“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都。” 上面所述的是海内昆仑。《大荒西经》和《海外南经》中又提到有“海外昆仑”,而且 海外昆仑还不止一处。自古海内昆仑有葱岭、祁连、昆仑(今天的昆仑)、岷山、巴颜喀拉 山之说,这些都说明海内昆仑在中国的大西北。 最近四川成都又有专家著书立说,引经据典,言之凿凿,称所谓昆仑就在他家门口,也 就是成都近郊的青城山
青城山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是个大大有名的地方,也是产生道家武功的地方。但再往上 溯,历史就变得模糊起来,好像最多也就1000多年。这位专家把青城山命名为昆仑,而且 找到了很多根据 除此之外,有人称,在贵州也有一处叫昆仑的地方。晋陕地区也不甘落后,据说也有古 昆仑山的遗迹。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都存在着昆仑的遗迹。真有那么多 昆仑山吗? 所谓昆仑,就是“天”的意思,或者是“倚天之柱”的意思。这样看来,昆仑已经不是 一座山的概念,它成了一种象征。 和昆仑差不多地位的还有泰山。我们中国的古人特别会走捷径,图省事儿。他们也许是 懒得在中国四处寻找新的泰山,干脆搬一块石头放到家门口,石头上刻着“泰山石敢当”, 就算把泰山搬到了家里,于是可能大半个中国都有了泰山。由此也可以这样认为,960万平 方公里有一种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共同取向,一种民族文化的同源意识。 昆仑”总是和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在古人看来,昆仑就是天地之交的结 点,一切都始于此,人类的文明就起源于此。因此确定昆仑在何处,也是在确定人类文明的 起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昆仑的概念就变得非常重要。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昆仑”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女娲就是采昆仑的五彩石补天,这个故事现在幼儿的图书上都写得明明白白,因此 昆仑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 B.《山海经》中多次提到昆仑,《海内西经》提到的是海内昆仑,《大荒西经》提到 有“海外昆仑”,而且海外昆仑还有多处 C.四川成都又有专家著书立说,引经据典,称所谓昆仑就是成都近郊的青城山。金庸 的武侠小说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D.昆仑,就是“天”的意思,或者是“倚天之柱”的意思。这样看来,昆仑不仅是 座山的概念,而且成了一种文化象征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 青城山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是个大大有名的地方,也是产生道家武功的地方。但再往上 溯,历史就变得模糊起来,好像最多也就 1000 多年。这位专家把青城山命名为昆仑,而且 找到了很多根据。 除此之外,有人称,在贵州也有一处叫昆仑的地方。晋陕地区也不甘落后,据说也有古 昆仑山的遗迹。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都存在着昆仑的遗迹。真有那么多 昆仑山吗? 所谓昆仑,就是“天”的意思,或者是“倚天之柱”的意思。这样看来,昆仑已经不是 一座山的概念,它成了一种象征。 和昆仑差不多地位的还有泰山。我们中国的古人特别会走捷径,图省事儿。他们也许是 懒得在中国四处寻找新的泰山,干脆搬一块石头放到家门口,石头上刻着“泰山石敢当”, 就算把泰山搬到了家里,于是可能大半个中国都有了泰山。由此也可以这样认为,960 万平 方公里有一种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共同取向,一种民族文化的同源意识。 “昆仑”总是和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在古人看来,昆仑就是天地之交的结 点,一切都始于此,人类的文明就起源于此。因此确定昆仑在何处,也是在确定人类文明的 起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昆仑的概念就变得非常重要。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昆仑”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女娲就是采昆仑的五彩石补天,这个故事现在幼儿的图书上都写得明明白白,因此 昆仑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 B.《山海经》中多次提到昆仑,《海内西经》提到的是海内昆仑,《大荒西经》提到 有“海外昆仑”,而且海外昆仑还有多处。 C.四川成都又有专家著书立说,引经据典,称所谓昆仑就是成都近郊的青城山。金庸 的武侠小说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D.昆仑,就是“天”的意思,或者是“倚天之柱”的意思。这样看来,昆仑不仅是一 座山的概念,而且成了一种文化象征。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3 分)
A.对于有些地理知识的人来说,提起昆仑,似乎也能一下子说出是在新疆南部,并且 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 B.在中国许多地方有昆仑的遗迹,比如岷山山脉,成都近郊的青城山,贵州有一处叫 昆仑的地方等,但作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C.昆仑成了一种象征,它蕴含着“天”和“倚天之柱”的意思,体现了一种自古以来 就存在的共同取向,一种民族文化的同源意识。 D.昆仑的概念就变得非常重要,是因为确定昆仑在何处,也是在确定人类文明的起源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昆仑山”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岷山山脉 B.泰山和昆仑山具有相同的地位,也是成了一种象征。 C.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民族文化的同源意识 D.人类的文明就起源于昆仑这一天地之交的结点。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桓温传 桓温,字元子,宣城太守彝之子也。太原温峤见之,日:“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 及闻其声,日:“真英物也!“以峤所赏,故遂名之曰温。 彝为韩晃所害,泾令江播豫焉。温时年十五,枕戈泣血,志在复仇。至年十八,会播已 终,子彪兄弟三人居丧,置刃杖中,以为温备。温诡称吊宾,得进,刃彪于庐中,并追二弟 杀之,时人称焉。 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少与沛国刘惔善,惔尝称之曰:“温眼如紫石棱 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选尚南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袭爵万宁男,除 琅邪太守,累迁徐州刺史 时李势微弱,温志在立勋于蜀,永和二年,率众西伐。时康献太后临朝,温将发,上疏 而行。朝廷以蜀险远,而温兵寡少,深λ敌场,甚以为忧。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 之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识之。及军次
3 A.对于有些地理知识的人来说,提起昆仑,似乎也能一下子说出是在新疆南部,并且 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 B.在中国许多地方有昆仑的遗迹,比如岷山山脉,成都近郊的青城山,贵州有一处叫 昆仑的地方等,但作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C.昆仑成了一种象征,它蕴含着“天”和“倚天之柱”的意思,体现了一种自古以来 就存在的共同取向,一种民族文化的同源意识。 D.昆仑的概念就变得非常重要,是因为确定昆仑在何处,也是在确定人类文明的起源。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昆仑山”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岷山山脉。 B.泰山和昆仑山具有相同的地位,也是成了一种象征。 C.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民族文化的同源意识。 D.人类的文明就起源于昆仑这一天地之交的结点。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桓温传 桓温,字元子,宣城太守彝之子也。太原温峤见之,曰:“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 及闻其声,曰:“真英物也!”以峤所赏,故遂名之曰温。 彝为韩晃所害,泾令江播豫焉。温时年十五,枕戈泣血,志在复仇。至年十八,会播已 终,子彪兄弟三人居丧,置刃杖中,以为温备。温诡称吊宾,得进,刃彪于庐中,并追二弟 杀之,时人称焉。 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少与沛国刘惔善,惔尝称之曰:“温眼如紫石棱, 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选尚南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袭爵万宁男,除. 琅邪太守,累迁徐州刺史。 时李势微弱,温志在立勋于蜀,永和二年,率众西伐。时康献太后临朝,温将发,上疏 而.行。朝廷以蜀险远,而温兵寡少,深入敌场,甚以.为忧。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 之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识之。及军次.
彭模,乃命参军周楚、孙盛守辎重,自将步卒直指成都。势使其叔父福及从兄权等攻彭模, 楚等御之,福退走。温又击权等,三战三捷,贼众散,自间道归成都。势于是悉众与温战于 笮桥,参军龚护战没,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于是攻之,势众大溃。温乘胜直进,焚 其小城,势遂夜遁九十里,至晋寿葭萌城,其将邓嵩、昝坚劝勢降,乃面缚舆亲请命。温解 缚焚亲,送于京师。温停蜀三旬,举贤旌善,伪尚书仆射王誓、中书监王瑜、镇东将军邓 定、散骑常侍常璩等,皆蜀之良也,并以为参军,百姓咸悦。军未旋而王誓、邓定、隗文等 反,温复讨平之。振旅还江陵,进位征西大将军。温既负其才力,久怀异志,欲先立功河朔 还受九锡。锡文未及成而薨,时年六十二 (选自《晋书·桓温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军次彭模 次:按顺序 B.除琅邪太守 除:任命官职 C.温停蜀三旬,举贤旌善 :表扬 D.温既负其才力 负:依仗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温将发,上疏而行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深入敌场,甚以为忧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势于是悉众与温战于笮桥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D.其将邓嵩、昝坚劝势降,乃面缚舆亲请命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温从小就有不俗表现,少年时父亲为韩晃所害,他立志复仇,十八岁时,他终于 为父报仇,此举受到时人称赞。 B.桓温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既充分利用诸葛亮设计的八阵图,又亲自参加作战 所以三战三捷,击溃敌军 C.桓温因当时蜀国的李势势力弱小,很想立功于蜀地。当他一路打到蜀地时,在那儿 既举荐贤能,又表彰善行,很受当地群众欢迎
4 彭模,乃命参军周楚、孙盛守辎重,自将步卒直指成都。势使其叔父福及从兄权等攻彭模, 楚等御之,福退走。温又击权等,三战三捷,贼众散,自间道归成都。势于是悉众与.温战于 笮桥,参军龚护战没,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于是攻之,势众大溃。温乘胜直进,焚 其小城,势遂夜遁九十里,至晋寿葭萌城,其将邓嵩、昝坚劝势降,乃.面缚舆亲请命。温解 缚焚 亲,送于京师。温停蜀三旬,举贤旌.善,伪尚书仆射王誓、中书监王瑜、镇东将军邓 定、散骑常侍常璩等,皆蜀之良也,并以为参军,百姓咸悦。军未旋而王誓、邓定、隗文等 反,温复讨平之。振旅还江陵,进位征西大将军。温既负.其才力,久怀异志,欲先立功河朔, 还受九锡。锡文未及成而薨,时年六十二。 (选自《晋书·桓温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军次.彭模 次:按顺序 B.除.琅邪太守 除:任命官职 C.温停蜀三旬,举贤旌.善 旌:表扬 D.温既负.其才力 负:依仗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温将发,上疏而.行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深入敌场,甚以.为忧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势于是悉众与.温战于笮桥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D.其将邓嵩、昝坚劝势降,乃.面缚舆亲请命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温从小就有不俗表现,少年时父亲为韩晃所害,他立志复仇,十八岁时,他终于 为父报仇,此举受到时人称赞。 B.桓温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既充分利用诸葛亮设计的八阵图,又亲自参加作战, 所以三战三捷,击溃敌军。 C.桓温因当时蜀国的李势势力弱小,很想立功于蜀地。当他一路打到蜀地时,在那儿 既举荐贤能,又表彰善行,很受当地群众欢迎
D.桓温自恃才力极高,长久以来都有做皇帝的图谋,想先在北方立下功勋,回来再接 受皇上赐予的九锡之礼,结果愿望未实现就去世了。 7.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峤所赏,故遂名之曰温。(3分) 译文 (2)温诡称吊宾,得进,刃彪于庐中。(3分) 译文 (3)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于是攻之,势众大溃。(4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山中闻杜鹃 [宋]洪炎 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 绿阴初不待熏风,啼鸟区区自流血 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 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 [注洪炎为北宋末年诗人,此诗作于金兵侵宋,洪炎逃难之时 8.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9.这首诗是作者泣血之作,联系全诗,简述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何有于我哉。(《论语》)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3)我有嘉宾, (曹操《短歌行》) (4)渔舟唱晚 (王勃《藤王阁序》) (5)连峰去天不盈尺, (李白《蜀道难》 (6)寒衣处处催刀尺,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7)浊酒一杯家万里,,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8)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25分)
5 D.桓温自恃才力极高,长久以来都有做皇帝的图谋,想先在北方立下功勋,回来再接 受皇上赐予的九锡之礼,结果愿望未实现就去世了。 7.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以峤所赏,故遂名之曰温。(3 分) 译文: (2)温诡称吊宾,得进,刃彪于庐中。(3 分) 译文: (3)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于是攻之,势众大溃。(4 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8 分) 山中闻杜鹃 [宋] 洪 炎 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 绿阴初不待熏风,啼鸟区区自流血。 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 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 [注]洪炎为北宋末年诗人,此诗作于金兵侵宋,洪炎逃难之时。 8.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 分) 9.这首诗是作者泣血之作,联系全诗,简述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 分)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何有于我哉。 (《论语》)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贾谊《过秦论》) (3)我有嘉宾, 。 (曹操《短歌行》) (4)渔舟唱晚, 。 (王勃《藤王阁序》) (5)连峰去天不盈尺, 。 (李白《蜀道难》) (6)寒衣处处催刀尺,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7)浊酒一杯家万里, ,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渔家傲》) (8)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三、(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