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西原春夫 著 顾肖荣等译 根基与哲学 刑法 感法律出版共
译者的话 译者的话 (一) 本书作者西原春夫教授,是著名的刑法学家,曾任日本早稻田 大学校长。他192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51年毕业于早稻田大 学第一法学部,又在该大学研究生院修完硕士和博士课程,此后留 校任教。1962年获得早稻田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67年起担任该 校教授。现任日本刑法学会常务理事、日本交通法学会理事、日德 法学会理事、日中人文社会科学交流协会理事和评议员、日本私立 大学联盟会长。 西原先生著述甚丰,除本书外,主要著作还有:《间接正犯的理 论》、《刑事法研究》(第1卷、第2卷)、《刑法总论》、《交通事故与信 赖原则》、《犯罪各论》、《交通事故与过失的认定》《大法庭判决巡 礼》、《犯罪实行行为论》、《21世纪的亚洲和日本》等。 (二) 西原先生对日本现代刑法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观 点不仅在理论界备受重视,而且也被司法界广泛采用
刑法的根基与哲学 首先,在犯罪论领域,西原先生的博士论文《间接正犯的理论》 对间接正犯实行的着手时期进行了研究,他驳斥了当时占统治地 位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应将利用者(即背后者)的行为时点作为 标准。西原先生则明确提出应以被利用者(直接实行者)的行为时 点为标准。在当时,西原先生的这一观点只为少数人理解,而今已 被多数人接受,并被司法界广泛采用。他对“作为原因的自由行 为”的着手时期也发表了同样的见解,使当时的少数人的观点变成 了今天的多数人的观点。西原先生还对许多判例进行了学术上的 评论,明确支持“共谋共同正犯”这一概念,并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子 以展开。目前,这种概念也在理论上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在交通事故案件中明确认定过失的标准,是西原先生的学术 活动中另一值得重视的方面。20世纪60年代前后,随着日本经 济的高速增长,交通事故大量增加,如何认定这类案件便成了令人 关心的问题。西原先生对当时汽车普及国之一的西德的判例理论 中的“信赖原则”作了详细研究,并将其介绍到日本,还将它改造成 易于为日本司法部门采纳的形式,在详尽的判例分析的基础上,明 确了适用“信赖原则”的条件。正是西原先生的研究成果,使当时 的司法部门之间(法官之间、检察官与法官之间)在过失犯认定上 的严重不统一现象得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从而使交通事故案的处 理可以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进行。显然,西原先生的理论对司法 界的贡献,是其他一些“钻象牙塔”式的理论所无法比拟的。 西原先生还革新了“犯罪各论”的体系。过去论述犯罪的著作 大都以逐条解说刑法典上的犯罪为内容,却没有一本将刑法上的 各种犯罪与特别刑法上各种犯罪联系在一起进行有机阐述的专 著。为了突破这一点,西原先生打破了按侵害法益来对犯罪进行 分类的传统做法,而是按照犯罪学的、社会学的类型来进行分类
译者的话 例如分成“政治犯罪”、“公务员犯罪”、“交通犯罪”、“医事犯罪”、 “公害犯罪”、“暴力团犯罪”、“公司犯罪”、“证券交易上的犯罪”等 类型。他以这种新的研究方法为契机,在刑法学者的视野中开辟 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三) 本书探索的主题是为什么人类社会要有刑罚或刑法?国家凭 什么持有刑罚权?国家行使这一权力又得到了谁的允许?这些都 是刑法学的最基本的问题。本书把处于刑法背后的,促使制定刑 法的原动力称为“刑法的基础要素”,并把探索和分析这种要素作 为主要目标。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思考着这些问题,并形成了许多想法和 观点,但它们往往散见于各种论文、著作中,尚未形成一部专门著 作。要系统回答上述问题,完成一部专著,不仅要对刑法学、犯罪 学的专业领域有深刻研究,而且必须具有其他学术领域的广博学 问,如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本书作者积厚而薄发,积二十 多年研究之心得而写就此书,实属难得。 本书由贯穿全书分析体系的纬线和经线编织而成。本书的纬 线主要有二根:一是以基本方向为出发点来考察刑法制定的原动 力;二是考察偏离原来方向的刑法制定的原动力。作者把前者称 为实施国家刑罚权的生理现象的考察,把后者称为其病理现象的 考察。 本书的经线是指分析的顺序。由于刑法背后潜伏着促使制定 刑法的众多要素,而这些要素又埋裁于不同的层次之中,有的处于 深层次,有的处于浅层次。这些要素成体系地密集在一起,作者采
刑法的根基与哲学 用由浅及深与由深及浅相结合并以由浅及深为主的考察方法。 要判断在刑法制定的原动力中,哪些是符合本来方向的,哪些 是偏离本来方向的,这取决于考察者的立场。作者是一位资本主 义国家的学者,判断问题当然离不开西方的价值观念。然而,作者 也以大量的篇幅引用了马克思的原话,作为对上述何题进行分析 的依据。 我国刑法自1980年开始实施,至今已二十多年。与此相应, 对有关刑法的各种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也逐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地展开。目前,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对刑法条文的解释,而需要进一 步探索深层次的刑法学的基本问题。因此,本书的主题不仅为广 大法律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所重视,而且也为许多群众所关 注。为了适应阅读、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需要,特将此书翻译出版, 以供读者参考借鉴。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法律出版社及该社蒋浩先 生的鼎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译者 2003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