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 教学目的:本章主要介绍西方管理思想萌芽的过程以及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 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目的使学生了解管理理论产生的渊源,以及富有特色的管 理理论。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等。 教学课时:8学时 第一节 西方管理思想的萌芽 一、中世纪之前的西方管理思想 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罗马、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古国,他们在公元前 六世纪左右即建立了高度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在文化、艺术、哲学、数学、物理 学、天文学,建筑等方面都对人类作出了辉煌的贡献。苏格拉底很早就认识到“管 理私人事务和管理公共事务仅仅在量上有所不同”,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家庭管理 时,也谈到了管理一个国家和管理一个家庭时可相同的艺术,惟一不同仅仅是管 理范围的差异。作为科学方法之父,亚里士多德为文艺复兴和理性时代的到来奠 定了思想基础,这种科学精神同样也为以后的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除了思想家 注意到管理不同事务中所要求的共性与科学方法之外,这个时代的民主政治制度 为此后的西方人文精神和组织制度变辽确立了框架。 二、产业革命前后的西方管理思想 产业革命是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代替以手工业为、基础的手工工场的 革命。产业革命首先于18世纪60年代发生在英国,以后席卷了整个欧洲。这次 革命,不但是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同时也是管理思想合管理体制上的重大突破。 产业革命涌现出了一大批管理思想的先驱。 16世纪开始的经济思想和技术上的革命孕育了将整个世界推上工业化轨道 的力量,在初生的资本主义以膨胀般地速度创造财富、扩大市场和自我繁荣的过 程中,使资源更集中化、分工更细化,从而更好地满足需要的工厂制度日益成熟, 并在很多方面提出了许多以前从来没有遇到的管理问题。对于大多数早期的大规 模工业组织而言,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三类: (1)有效地使生产资料、技术、组织和生产过程结合起来的组织问题。 (2)为了实现企业目标,招募、训练、监督(严格约束)和激励以调节人的 行为的人事问题。 (③)为了达成组织生存与发展,将上述两方面有机融合的管理问题
产业革命期间,最早的管理先驱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 其1776年发表的著作《国福论》中,他首先阐明了劳动分工的好处: (Ⅰ)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 劳动效率 (2)劳动分工可以减少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 (3)劳动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 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 在亚当斯密之后,另一个英国人查利·巴贝奇(1792-1871),发展了亚当斯 密的论点,提出了许多关于生产组织机构和经济学方面带有启发性的问题。1832 年,他在《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一书中,概述了他的思想。巴贝奇赞同亚当 斯密的劳动分工能提高劳动效率的论点,但认为亚当斯密忽略了分工可以减少支 付工资的好处。巴贝奇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 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 在斯密和巴贝奇之后,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劳动分工的作法,有了迅速的发 展。到了20世纪,大量流水生产线的形成,使劳动分工的主张得到了充分的体 现 巴贝奇虽是数学家,却没有忽视人的作用。他认为工人和工厂主存在利益 共同点,并竭力提倡所谓利润分配制度,即工人可以按照其在生产中所作的贡献, 分到工厂利润的一部分。他认为工人的收入应该由三部分组成,即:①按照工作 性质所确定的固定工资:②按照生产效率及所作贡献分得利润:③为提高劳动效 率而提出建议所应给予的奖励。提出按照生产效率不同确定报酬的具有刺激作用 的制度,是巴贝奇的重要贡献 在这一时期,还有英国的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在曾在其经 营的一家大纺织厂中作过试验。试验主要是针对当时工厂制度下工人劳动条件和 生活水平都相当低下的情况下进行的,主要包括改善工作条件、缩短工作日、提 高工资、改善生活条件、发放抚恤金等。试验的目的是探索对工人和工厂所有者 双方都有利的方法和制度。试验结果证实,重视人的作用和尊重人的地位,也可 以使工厂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也有称他为人事管理的创始人或人事管理之父。 安德鲁·尤尔是英国的化学家和经济学家。1835年出版了《工厂哲学;或 论大不列颠工厂制度的科学、道德和商业经济》一书,主张建立工场手工业的秩 序和工厂的必要的纪律和法典。他认为,工人由熟练而产生的“不驯服的脾气” 给整个工场手工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所以必须建立“秩序”,建立与机器生产 体系的需要和速度相适应的“纪律法典”。他认为,只要有效地实行这种“纪律 法典”,才能使工人抛弃五规则的劳动习惯,使他们与整个自动体系的始终如
的规律性活动协调一致。尤尔可以说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在工厂建立必要规章制度 的人。 随着工业革命的中从英国移向美国,美国也出现了丹尼尔·麦卡勒姆、普 尔等管理思想家,他们针对铁路的管理,提出了许多管理思想,如丹尼尔·麦卡 勒姻提出了岗位责任制、工作报告制和考勤晋级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其原则是 ①恰当地划分职责,②在授予他足够权力后,各行其责③采取措施了解各人是否 忠实地履行了职责,④对所有玩忽职守者迅速报告,及时纠正,⑤建立每日报告 核査制度,⑥建立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追究失职者的制度。普尔强调要由专职管理 人员进行企业管理,提出了3条基本的管理措施:①组织。这是全部管理的基础。 从总经理到普通工人必须有详细的劳动分工,每个人有特定的职责,并向其直接 领导负责,②通讯联系,即设计一种报告制度,使最高领导能连续地、确切地了 解作业情况,③资料。即“记录下来的通讯联系”。必须编制保冇一套有关成本 收入、定额测定等方面的系统资料。这是“资料库”思想的萌芽。他感到要防止 把人只看成一部机器”的危险。他提出要用集体精神克服只强调严格管理的官 僚作风,并在不影响个人刺激和尊严的情况下,从混乱中寻找秩序。 上述各种管理思想是随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适应了当时的工厂制度发展 的需要而产生的。但由于当时工厂规模小,缺乏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因而没 有形成科学的管理轮流,然而,这些管理思想虽然不系统、不全面,没有形成专 门的管理理论和学派,但对于促进生产及以后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积极 的影响。 三、西方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管理迈向科学”,这是大机器生产的客观要求。这种要求直到20世纪才 得以实现。以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这部经典著作的问世为标志,意 味着一个管理新时代的到来和开始,到目前,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 对西方管理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常见的分类是把管理理论的发展分为三 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理论阶段和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这种分类不仅是依据时间的顺序,而是把握住了理论的特质和主线。大体 划分为三个阶段的理论从时间跨度上讲往往是交错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 的否定关系,直到今天,各个阶段的理论还有现实的追随者。 古典管理理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代表人物:美国的泰勒,法国的法 约尔,德国的马克斯·韦伯,以及将他们的理论系统化的美国的卢瑟·古利克和 英国的林德尔·厄威克等。以“经济人”为假说,采取标准化的机械管理模式 比较科学地、系统地探讨经济管理问题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开始,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
弗鲁姆,麦格雷戈,阿吉里斯、勒温,布雷德福等。以“社会人”为假说,从心 理学、社会学等行为科学的角度研究管理问题 现代管理理论:二战以后,主要有6个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是美国的巴纳德 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是美国的西蒙和马奇 系统管理学派,代表人是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等 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是杜拉克、戴尔等 杈变学派,代表人是琼·伍德沃德、菲德勒 管理科学学派,庞大德学者群 他们以“决策人”为假说,采用运筹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和电子计算 机等手段研究管理学。 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包括: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过程理论和组织设计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罗)( Winslow Tayor,1856-1915 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出身于美国费城的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 中学毕业后考上哈佛大学法律系,但不幸因眼疾而被迫辍学。1875年,泰勒进 入费城的一家机械厂当徒工,1878年转入费城的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当技术工, 1883年自学获得史蒂文斯技术学院工程学位。884年升任总工程师。1898-1901 年泰勒受雇于宾夕法尼亚的伯利恒钢铁公司。1901年以后,他把大部分时间用 在写作和演讲上。1906年担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主席职务。泰勒的代表著作 有:《计件工资制》(1895年)、《车间管理》(1903)和《科学管理原理》(1911 年)。 2、科学管理理论的前提和主要内容 科学管理理论是以工人和企业家都把人的经济动机看作是最强烈的惟一的 动机这种“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前提的。“经济人”:即理性的人,表现在人的理 性表现在所追求的目标的过程中,然后,一旦目标选定,理性表现在实现目标的 过程中。经济学研究的理性行为,主要是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的理性行为 泰勒把科学管理与“老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比较归纳了科学管理原理4个 方面的“特点” (1)对工人的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方法 (2)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而在过去则是由工人 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根据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
(3)与工人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 (4)资方和工人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并最终形成双方的友好合作 关系,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 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工人的身上 根据4个方面的“特点”,科学管理是由3方面所构成的系统:一是动作与 时间的研究;二是任务管理;三是职能化 (1)、动作和时间研究 动作和时间研究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其目的是要制订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 的“合理的日工作量”,也就是工作定额。方法是把工人的操作分解为基本动作, 再对尽可能多的工人测定完成这些基动作所需要的时间,同时选择最合适的工 具、机器,确定最适当的操作程序,消除错误的和不必要的动作,得出最有效得 操作方法作为标准。然后,累计完成这些基本动作得时间,加上必要得休息和其 他延误时间,就可以得到完成这些操作得标准时间。据此制订一个工人得“合理 的日工作量”,这也就是所谓的工作定额原理。 (2)任务管理 任务管理是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泰勒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面,即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和差别计件工资。 标准化: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 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 能力与工作相适应: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第一流的工人是指这样的工人:他的能力是最适合做这种工作而且他愿意去做。 要根据人的能力把他们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并进行培训,教会他们科学工 作方法,使他们成为第一流的工人,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差别计件工资制:泰勒认为,工人磨洋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报酬制度不合 理。计时工资不能体现劳动的数量。计件工资虽能体现劳动的数量,但工人担心 劳动效率提高后雇主会降低工资率,从而等同于劳动强度的加大。 针对这些情况,泰勒提出了一种新的报酬制度——一差别计件工资制,其内 容包括:A,通过时间和动作研究来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工作定额。B,实行差别 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作定额。所谓“差别计件工资制”,是 指计件工资率随完成定额的程度而上下浮动。如果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则 定额内的部分连同超额部分都按比正常单价高25%计酬:如果工人完不成定额, 则按比正常单价低20%计酬。C,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 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泰勒认为,实行差别计件工 资制会大大提高工人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