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管理的基本问题 教学目的:本章是本课程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管理的基本概念和 管理学课程的框架进行一个基本的了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管理的概念、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管 理的基本原理和企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教学课时:10学时 第一节 管理概念与管理特性 一、管理的概念 什么是管理?对此,众多学者以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早期的管理学者玛丽·帕克·福莱特(德国政治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通 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1942)。这一定义把管理视为艺术,它强调了人的 因素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下面援引有代表性的中外管理学教科书对管理所下的定义。 斯蒂芬·P·罗宾斯和玛丽·库尔塔(1996):“管理是这一术语,指的是和 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完成活动的过程”。这一定义把管理视做 过程,她既强调了人的因素,又强调了管理的双重目标:既要完成活动,又要讲 究效率,即以最低的投入换取既定的产出。 帕梅拉·S·路易斯、斯蒂芬·H·古德曼和帕特丽夏·M·范特(1998): “管理被定义为切实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 定义与前一定义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它立足于组织资源,组织资源包括:原材 料、人员、资本、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都属于组织资源。 沃伦·R·普伦基特和雷·F·阿特纳(1997):“对资源的使用进行分配和 监督的人员”。在此基础上,他们把管理定义为“一个或多个管理者单独和集体 通过行使相关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和利用各种资源(信 息、原材料、货币和人员)来制订并达到目的的活动”。这一定义比前一定义更 具体一些,它突出了管理的职能。 在斯蒂芬·P·罗宾斯等著的《管理学》(2003、6第七版):管理就是管理 者所从事的工作。或为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 同别人一起实现组织的目标。其中: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 产出,“正确地做事”。效果是指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做 正确的事”。 下面考察国内教材的情况。 在徐国华等编著的教材(1998):“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
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地目的地过程”。这 定义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说明,管理措施(或职能)有五种—一计划、组织、 控制、激励、领导。第二层含义说明是第一层含义的目的,即通过采取上述措施 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第三层含义又是第二层含义的目的,即通过协调 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来更好地达到组织目的。以上三个层次环环相扣,构成 个有机的整体。 杨文土和张雁主编的教材(1994):“组织中的管理者实施计划、组织、人 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 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该定义与前一定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它强调人 的作用,而其他资源的作用有所忽视。 周三多和陈传明的教材中(管理学2000):“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和 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 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 实现的目标”。对这一定义可作进一步解释:()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不能脱 离组织而存在,同样,组织中必定存在管理。(2)管理的本质是活动或过程,而不 是其他。更具体地说,管理的本质是分配、协调活动或过程。(3)管理的对象是包 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可以调用的资源通常包括原材料、人员、 资本、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在这些资源中,人员是最重要的。(4)管理的 职能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 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在汪应烙主编的《管理学》(2001)教材中:管理是运用和整合组织资源, 协调组织中群体行为,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用人、激励、领导和控 制等等活动,达成组织现实的和未来的目的与目标的过程及理念 在马行天、王海涛、侯海青主编的教材中(2004):管理是一种兼具科学性」 艺术性的社会活动。其活动形式表现为,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而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二、管理的属性(属性: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 马克思对管理的属性精辟的描述(《资本论》第三卷,1975,431页):“凡 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 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不过它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凡是 有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 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一个乐队 要有一个指挥一样,这是一种生产劳动,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必须进行的 劳动。另一方面,完全撇开商业部门不说,凡是建立在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者
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上的生产方式中,都必然会产生这种监督劳动。这 种对立越严重,这种监督劳动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大。” 马克思还写到(《资本论》第一卷,1975,368-369),“资本家的管理不仅 是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它同时也是 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因而也是由剥削者和他所剥削的原料之间不可避免的 对抗决定的……因此,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的,—因为 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 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那么,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形式来说是专制 的。” 从马克思对资主义的管理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管理既有同生产力、社会 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表现在:()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管理之所以 必要,是由劳动的社会化决定的。它是共同劳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共同 劳动的规模越大,劳动的社会化程度越高,管理也越重要。这与生产关系、社会 制度没有直接的联系。(2)管理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只有通过管理 才能把实现劳动过程所必需的各种要素组合起来,使各种要素发挥各自的作用, 这也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没有直接的联系。 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在: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 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管理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 产目的的功能。管理的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紧密相连 管理的二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 孤立冇在,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中;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 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成为没有内容的 形式。另一方面,管理的二重性又是相互制约的。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 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对管 理的方法和技术生产影响 第二节管理对象与管理职能 管理的对象 管理的对象:科学管理时期,泰勒、法约尔等人提出“三要素”理论,即 认为管理的对象为人、财、物。后来,管理学家认为,管理对象中人、物、财是 重要的,但同时时间和信息同样重要,即“五要素”理论 人即人力:是指主要对从事社会活动的劳动者,包括生产人员、管理人员
和技术人员的管理。从长远看,还包括预备劳动力的培养教育,以及整个人力资 源的开发利用 物即物力:广义的是包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在内的物质资料的总称;狭 义的指生产资料。这里的物力管理主要是指生产资料的管理,包括搞好设备、材 料、伩器、能源的管理, 财即财力:是指一个国家或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实际掌握和支配的物质资 料的价值表现。对其管理,就是根据财力的客观运动过程的特点进行正确的、有 效的管理 时间:指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 客观形式。 信息:管理学科中的信息主要是指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其中 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性质、形态和数量特征的抽象符号,如文字、数字、图形和 曲线等,数据不能直接为管理者所用,因为其确切含义往往不明显。信息由数据 生成,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如报表、帐册和图纸等。信息被用来反映 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注意: (1)、现代管理的对象表现为管理者负责控制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由相对独立、有机结合的不同部分组成。是整体和部 分的辨证统一,是不可分割和可分割的辨证统一。可按人、财、物、信息、时间 来划分,也可按不同职能、不同承担部门来划分。 (3)、不仅包括看的见的、有形的整体和部分,还包括看不见的、无形的各种 “关系”。如整体和部分、部分和部分、关系中的不同层次、整体和其他相关事 物的关系等 (4)、对象不仅包含有形和无形的内容,而且包括关系之间的变化和发展,以 及变化和发展的结果,特别表现在具体任务和实现条件的不断转化上。管理对象 是动态的 二、管理的职能 管理职能:就是管理的职责与功能(或要素) 最早系统提出管理的各种职能的是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20世纪初,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提出所有管理者都行使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 协调和控制。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哈罗德·孔 茨和西里尔·奥唐内尔在其管理学的教科书(1955)中,管理职能为:计划、组 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其书问世后就成为最畅销的教科书,延续20年
大多数当今流行的教科书仍是按这一体系编写,只不过把管理职能压缩为四种: 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主要简单介绍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职能 计划职能:是指对未来的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也就是在工作和行动之前, 预先拟定出具体内容和步骤。包括确立短期和长期目标,以及选定实现目标的手 段。计划职能的主要内容如下 (D)分析和预测单位未来的情况变化,或研究活动条件。 (2)制定业务决策 (3)编制行动计划。 组织职能:是为了实现目标,对人们的活动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协作,合理 配备和使用资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管理活动。组织职能主要包括: (1)设计组织 (2)人员配备 (3)开动组织 (4)监视组织运行 领导职能:是指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自身的能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 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管理活动过程。 有效的领导要求管理人员在合理的制度(领导体制)环境中,利用优秀的 素质,采用适当的方式,针对组织成员的需要及行为特点,采取一系列措施去提 高和维持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控制职能:是对实现计划目标的各种活动进行检查、监督和调节,是为了 保证系统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包括根据计划标准,检査和监督 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判断工作结果与计划间是否存在偏差;如果冇在偏差, 则要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以及偏差产生后对业务活动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 如果有必要的话,还要针对原因,制定并实施纠正偏差的措施,以确保计划活动 的顺利进行和计划目标有效实现。 控制不仅是对某时点以前的组织活动情况的检查和总结,而且可能要求某 时点以后对组织的业务活动进行局部甚至全局的调整。因此,控制在整个管理活 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职能的一般时间顺序: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但由于实际工作的复杂 性,在进行控制工作的同时,往往又需要编制新的计划或对原计划进行修改,并 开始进行新一轮的管理活动。这意味蒼管理过程是一个各职能活动周而复始的循 环过程,而且由于管理工作过程的复杂性,实际的管理职能并不一定会按某种固 定的模式顺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