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宿州市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三) 本卷分第I卷和第II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那个时代,也许更早些 时候,中国人就在自己的经验与想像中建构了一个“天下”。他们想像,自己所 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大地仿佛一个棋盘一样,或者像一个 回字形,四边由中心向外不断延伸,中心是王所在的京城,中心之外是华夏或者 诸夏,诸夏之外是夷狄,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了与南夷北狄相对应 的“中国”概念。古代中国历史的记录和书写者处在中原江河之间,他们当然要 以这一点为中心,把天下想像成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大空间,更何况很长一个时期, 中国文明确实优越于他们周围的各族。 ②古代中国人一直对这一点很固执,固执的原因是,除了佛教以外,古代中 国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的挑战,古代中国人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 心,汉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顶峰,周边的民族是野蛮的、不开化的民族,不遵循汉 族伦理的人是需要拯救的,拯救不了就只能把他们隔离开来。中国人不大用战争 方式来一统天下,也不觉得需要有清楚的边界,常常觉得文化上可以“威服异 邦”,而此邦与异邦的地理界限也会随着文明的远播和退守在不断变动。凡是周 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 不过,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尽管古代文献中这样的自我中心主义很明显,但 是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划分并不完全是空间的,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而且, 这种关于世界的想像,空间意味与文明意味常常互相冲突和混融,有时候文明髙 下的判断代替了空间远近的认知。 ③应当说,这种观念多少给中国古代人的世界想像带来一些弹性空间,使他们不 至于为了异族的崛起或异文明的进入而感到心理震撼,可以从容地用“礼失求诸 野”、“乘桴浮于海”、“子欲居九夷”等等说法,宽慰自己的紧张。所以,在 充满自信的古代中国。很多儒家学者一直倾向于夷夏之间的分别在于文明而不在 于地域、种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代中叶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到了宋 代,这种变化更是剧烈。宋代虽然出现了统一国家,但是,燕云十六州被契丹所 占有,西北方的西夏建国与宋对抗,契丹与西夏都对等地与宋同称皇帝,而且宋 王朝对辽每岁纳币,与西夏保持战争状态,这时候,东亚的国际关系,已经与唐 代只有唐称君主、册封周边诸国成为藩国的时代大不一样了,从这一状况来看, 东亚从此开始了不承认中国王朝为中心的国际秩序 ④这一转变相当重要,这使得传统中国的华夷观念和朝贡体制,在观念史上, 由实际的策略转为想像的秩序,从真正制度上的居高临下,变成想像世界中的自 我安慰:在政治史上,过去那种傲慢的天朝大国态度,变成了实际的对等外交方 略;在思想史上,士大夫知识阶层关于天下、中国与四夷的观念主流,也从普天 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主义,转化为自我想像的民族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实际策 略,与对于世界秩序的传统想像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节选自葛兆光《宋代“中国”仪式的凸显》,有 改动) 1.下列选项中表述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2014 年宿州市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三) 本卷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满分 150 分 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那个时代,也许更早些 时候,中国人就在自己的经验与想像中建构了一个“天下”。他们想像,自己所 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大地仿佛一个棋盘一样,或者像一个 回字形,四边由中心向外不断延伸,中心是王所在的京城,中心之外是华夏或者 诸夏,诸夏之外是夷狄,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了与南夷北狄相对应 的“中国”概念。古代中国历史的记录和书写者处在中原江河之间,他们当然要 以这一点为中心,把天下想像成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大空间,更何况很长一个时期, 中国文明确实优越于他们周围的各族。 ②古代中国人一直对这一点很固执,固执的原因是,除了佛教以外,古代中 国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的挑战,古代中国人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 心,汉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顶峰,周边的民族是野蛮的、不开化的民族,不遵循汉 族伦理的人是需要拯救的,拯救不了就只能把他们隔离开来。中国人不大用战争 方式来一统天下,也不觉得需要有清楚的边界,常常觉得文化上可以“威服异 邦”,而此邦与异邦的地理界限也会随着文明的远播和退守在不断变动。凡是周 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 不过,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尽管古代文献中这样的自我中心主义很明显,但 是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划分并不完全是空间的,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而且, 这种关于世界的想像,空间意味与文明意味常常互相冲突和混融,有时候文明高 下的判断代替了空间远近的认知。 ③应当说,这种观念多少给中国古代人的世界想像带来一些弹性空间,使他们不 至于为了异族的崛起或异文明的进入而感到心理震撼,可以从容地用“礼失求诸 野”、“乘桴浮于海”、“子欲居九夷”等等说法,宽慰自己的紧张。所以,在 充满自信的古代中国。很多儒家学者一直倾向于夷夏之间的分别在于文明而不在 于地域、种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代中叶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到了宋 代,这种变化更是剧烈。宋代虽然出现了统一国家,但是,燕云十六州被契丹所 占有,西北方的西夏建国与宋对抗,契丹与西夏都对等地与宋同称皇帝,而且宋 王朝对辽每岁纳币,与西夏保持战争状态,这时候,东亚的国际关系,已经与唐 代只有唐称君主、册封周边诸国成为藩国的时代大不一样了,从这一状况来看, 东亚从此开始了不承认中国王朝为中心的国际秩序。 ④这一转变相当重要,这使得传统中国的华夷观念和朝贡体制,在观念史上, 由实际的策略转为想像的秩序,从真正制度上的居高临下,变成想像世界中的自 我安慰:在政治史上,过去那种傲慢的天朝大国态度,变成了实际的对等外交方 略;在思想史上,士大夫知识阶层关于天下、中国与四夷的观念主流,也从普天 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主义,转化为自我想像的民族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实际策 略,与对于世界秩序的传统想像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节选自葛兆光《宋代“中国”仪式的凸显》,有 改动) 1. 下列选项中表述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最晚在战国时就已经形成,而在这之前,中国人 也已经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一个“天下” B.“中国”这一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而古代中国历史的记录 和书写者自然也以“中国”为中心,把天下想象成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大空间。 C.古代中国人有一种文明优越感,常常觉得在文化上可以“威服异邦”,而随 着文明的远播和退守,此邦与异邦的地理界限也会不断变动 D.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想象,空间意味与文明意味常常相互冲突和混融,文 明高下的判断代替了空间远近的认知。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首先从“华裔”观念的形成说到“天下”观念的建构,从“天下”观 念,谈到“中国”这一概念的形成。 B.第②段逐层论述了古代中国人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和原因,并进一步指出 其在空间意味与文明意味之间的复杂关系。 C.第③段指出,儒家关于夷夏之别在于文明而不在于地域、种族的观念至唐代 中叶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宋代尤其剧烈。 D.第④段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夷夏之别”认识的转变对于传统中国的华夷观念 和朝贡体制是的重大意义。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人的“中国”意识既与南夷北狄的观念相对应,也与很长的时期内 中国文明确实比周围的民族优越的事实密不可分。 B.即使有异族的崛起或异族文明的进入,古代中国人也可以从容地用“礼失求 诸野”、“乘桴浮于海”、“子欲居九夷”等等说法宽慰自己 C.从没有佛教以外的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过中国文明,因此古代中国人固执地 认为中国文明优于其他民族 D.随着“天下”观念的转变,中国对于国际政治的实际策略,与对于世界秩序 的传统想象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晁错论 苏轼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 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 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 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 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 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 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 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 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 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 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
A.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最晚在战国时就已经形成,而在这之前,中国人 也已经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一个“天下”。 B.“中国”这一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而古代中国历 史的记录 和书写者自然也以“中国”为中心,把天下想象成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大空间。 C.古代中国人有一种文明优越感,常常觉得在文化上可以“威服异邦”,而随 着文明的远播和退守,此邦与异邦的地理界限也会不断变动。 D.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想象,空间意味与文明意味常常相互冲突和混融,文 明高下的判断代替了空间远近的认知。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首先从“华裔”观念的形成说到“天下”观念的建构,从“天下”观 念,谈到“中国”这一概念的形成。 B.第②段逐层论述了古代中国人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和原因,并进一步指出 其在空间意味与文明意味之间的复杂关系。 C.第③段指出,儒家关于夷夏之别在于文明而不在于地域、种族的观念至唐代 中叶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宋代尤其剧烈。 D.第④段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夷夏之别”认识的转变对于传统中国的华夷观念 和朝贡体制是的重大意义。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人的“中国”意识既与南夷北狄的观念相对应,也与很长的时期内 中国文明确实比周围的民族优越的事实密不可分。 B.即使有异族的崛起或异族文明的进入,古代中国人也可以从容地用“礼失求 诸野”、“乘桴浮于海”、“子欲居九夷”等等说法宽慰自己。 C.从没有佛教以外的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过中国文明,因此古代中 国人固执地 认为中国文明优于其他民族。 D.随着“天下”观念的转变,中国对于国际政治的实际策略,与对于世界秩序 的传统想象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晁错论 苏轼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 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 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 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 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 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 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 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 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 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 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
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 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 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 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 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 其所以自祸欤! (注:狃,音同“纽”,习以为常。) 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有辞于天下 说辞、理由 B.安所逃其患 怎么 C.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离间 D.而遗天子以其至危 遗:赠送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为变岂足怪哉 其皆出于此乎 B.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且夫发七国之难者 且焉置土石若属皆且为所虏 D.方其功之未成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事先估计到灾难发生的必然性, 再慢慢地画岀地形图后,因地制宜,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 B.当七国发生叛乱的时候,晁错既没有挺身而出承担危险,也没有亲自率兵去 阻击叛军,反而留守在相对安全的后方,让景帝刘启亲自率兵出征。 C.作者抓住晁错当时对待吴楚骑兵错采取的措施进行份详细,认为晁错被杀的 主要原因不是由于袁盎进谗言,而是“自祸”。 D.本文最后总结的历史经验就是,要想成就非同寻常的功业,就不能只考虑怎 样保全自己,否则只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3分) 答 (2)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4分) 答 )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3分) 答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写真寄夫 [唐]薛媛① 欲下丹青笔②,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③,渐觉鬓凋残
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 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 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 于 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 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 其所以自祸欤! (注:狃,音同“纽”,习以为常。) 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后有辞于天下 说辞、理由 B. 安所逃其患 怎么 C.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离间 D. 而遗天子以其至危 遗:赠送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为变岂足怪哉 其皆出于此乎 B.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 且焉置土石若属皆且为所虏 D.方其功之未成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事先估计到灾难发生的必然性, 再慢慢地画出地形图后,因地制宜,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 B.当七国发生叛乱的时候,晁错既没有挺身而出承担危险,也没有亲自率兵去 阻击叛军,反而留守在相对安全的后方,让景帝刘启亲自率兵出征。 C.作者抓住晁错当时对待吴楚骑兵错采取的措施进行份详细,认为晁错被杀的 主要原因不是由于袁盎进谗言,而是“自祸”。 D.本文最后总结的历史经验就是,要想成就非同寻常的功业,就不能只考虑怎 样保全自己,否则只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3 分) 答: (2)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4 分) 答: (3)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3 分) 答: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8-9 题。 写真寄夫 [唐]薛媛① 欲下丹青笔②,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③,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注释】①写真:画人像。薛媛,晩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楚材 离家远游。颍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梁取琴书 等物。薛媛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楚材内心 愧疚,终与妻团聚。②丹青笔:画笔。③索寞:憔悴。 8.诗中通过哪些手法来刻画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结合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4分) 答 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 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乙:(1)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 州出猎》) (2)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4)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5)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 引》) (6)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靛蓝的耶稣(节选) 王蒙 在欧洲旅行的时候,你到处都会看到教堂,你到处都会看到耶稣。最具代表性的 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图景:残酷,痛苦,悲哀,升华,超凡入圣。这里,被 残忍地钉死的耶稣的神态是非人间非世俗的,他的脸面有一种平静和超脱的凝 结,他的身体有一种伸展和奉献的大度,他的胡须有一种化解和顺通的引导。耶 稣的样子与其说是一个被屠杀者受毒刑者,不如说是一个拯救者升腾者。 然而,在柏林西部的著名大教堂里,你看到了另一个耶稣,“他”被孤悬在迎面 的蓝色镶拼玻璃墙上,在一片靛蓝的幽光映衬下,他低垂着再没有仼何力量与情 感,没有任何风息与波澜能够发生的头颅;树全静,风不起,他的身体松弛瘫痪 再没有任何痉挛反射哪怕是本能反应遗迹,没有任何挣扎奋斗最后一搏或些微的 痛楚;十字架上的耶稣在这里如同一个空荡的口袋,悬挂在玩友已经寂灭坏死的 空洞里。他表现为绝对的悲哀,故而不再悲哀,再不悲哀;表现为对人类的彻底 失望,故而不再失望,再不失望;他表现为刺身刺心的疼痛,故而不再疼痛,再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注释】①写真:画人像。薛媛,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楚材 离家远游。颍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梁取琴书 等物。薛媛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楚材内心 愧疚,终与妻团聚。②丹青笔:画笔。③索寞:憔悴。 8. 诗中通过哪些手法来刻画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结合诗作简要分析。(4 分) 答: 9.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4 分) 答: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 也。 , , ; , , ? 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乙:(1)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 州出猎》) (2)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4)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5)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 引》) (6)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靛蓝的耶稣(节选) 王蒙 在欧洲旅行的时候,你到处都会看到教堂,你到处都会看到耶稣。最具代表性的 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图景:残酷,痛苦,悲哀,升华,超凡入圣。这里,被 残忍地钉死的耶稣的神态是非人间非世俗的,他的脸面有一种平静和超脱的凝 结,他的身体有一种伸展和奉献的大度,他的胡须有一种化解和顺通的引导。耶 稣的样子与其说是一个被屠杀者受毒刑者,不如说是一个拯救者升腾者。 然而,在柏林西部的著名大教堂里,你看到了另一个耶稣,“他”被孤悬在迎面 的蓝色镶拼玻璃墙上,在一片靛蓝的幽光映衬下,他低垂着再没有任何力量与情 感,没有任何风息与波澜能够发生的头颅;树全静,风不起,他的身体松弛瘫痪, 再没有任何痉挛反射哪怕是本能反应遗迹,没有任何挣扎奋斗最后一搏或些微的 痛楚;十字架上的耶稣在这里如同一个空荡的口袋,悬挂在玩友已经寂灭坏死的 空洞里。他表现为绝对的悲哀,故而不再悲哀,再不悲哀;表现为对人类的彻底 失望,故而不再失望,再不失望;他表现为刺身刺心的疼痛,故而不再疼痛,再
不疼痛。他没有神性,没有使命,没有信念,没有博爱,没有牧羊人对于羔羊的 怜惜,没有拯救的责任与可能,没有复活的力量,没有天国的憧憬慰安,没有献 身的充实的悲剧感,没有天父的依仗和盼头。总之,除了悲哀除了痛苦,除了失 望除了绝望,他已经什么都没有,于是连失望绝望悲哀痛哭也已经蒸发净尽 你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悲痛或不悲痛的耶稣。这是一个被打倒了的被战败了的被消 灭了的耶稣。耶稣还有遗体,还有躯壳,但已经没有了前途没有了目标没有了大 愿(天主教用语,略同誓言)没有了能力。耶稣已经不是耶稣。那么,请问是哪 个撒旦把耶稣毁成了这个样子?可惜,耶稣的敌人不是魔鬼,不是犹大,不是 法利赛人,不是邪教徒异教徒,而是人 这样的耶稣是耶稣对人类的控诉,这样的耶稣是耶稣对人类的辞别文书。你无法 不为这耶稣的痛苦而痛哭,你想到人类的罪孽,人类的不知自爱,人类的互相残 杀,人类的贪欲、自我膨胀、自欺欺人、冥顽不灵、丑恶下流,而人类自己制造 了而且继续制造着正在使自己灭种使世界毁灭的奇灾大劫。你想到这个教堂是建 造在柏林,建造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的战败德国,建造在给人类带来罪恶的 屠杀的法西斯的故乡,建造在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里。它理应是这样,它只能是 这样!就在隔壁,是战争中毁于轰炸的原柏林教堂遗址,德国人正确地决定不拆 迁也不修复这个遗址,他们称这个残破的旧教堂为“纪念教堂”,让它的断垣残 壁,让它的硝烟留下的黑色,让它的尸体的气息永远矗立在新教堂毗邻 然而,我仍然没有说完全,你再仔细看一下这里的耶稣,你会发现,“他”不仅 是悲哀不仅是痛苦,不仅是失望和绝望,还有一层,耶稣在为了人类而羞愧,而 自责,而叹息,欲哭无泪,欲叹无声,欲恨无力,欲爱则已经不能。呵,我终于 找到了你,西柏林教堂的耶稣!我曾想说你是悲哀的,我曾想说你是痛苦的,但 是又有哪个钉上了十字架的耶稣是不悲哀不痛苦的呢?难道耶稣能够是快乐的 或幸福的么?这个耶稣像最最冲击我的一点,最使我震动惊愕的一点也许应该说 是那种已经不能再爱的决绝的放弃了吧。 教堂外,我们在战争阵亡者的坟墓前默哀:矗立的一个个一排排的十字架和文字 说明,还有永远年轻的相片… 11.结合文意,理解文中两处划线句子。(6分) 答 (1) 12.请结合全文,分析德国人决定不拆迁也不修复柏林旧教堂,并称这个残破的 教堂为“纪念教堂”的用意。(4分) 答 13.请鉴赏文中第二段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6分) 答 14.本文以西柏林大教堂靛蓝的耶稣为写作对象,而尾端却以作者在“战争阵亡 者的坟墓前默哀”作结,有人认为这是多此一举,可删去;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 匠心独运的构思,应保留。你支持哪一种意见?请阐述理由。(8分)
不疼痛。他没有神性,没有使命,没有信念,没有博爱,没有牧羊人对于羔羊的 怜惜,没有拯救的责任与可能,没有复活的力量,没有天国的憧憬慰安,没有献 身的充实的悲剧感,没有天父的依仗和盼头。总之,除了悲哀除了痛苦,除了失 望除了绝望,他已经什么都没有,于是连失望绝望悲哀痛哭也已经蒸发净尽。 你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悲痛或不悲痛的耶稣。这是一个被打倒了的被战败了的被消 灭了的耶稣。耶稣还有遗体,还有躯壳,但已经没有了前途没有了目标没有了大 愿(天主教用语,略同誓言)没有了能力。耶稣已经不是耶稣。那么,请问是哪 一个撒旦把耶稣毁成了这个样子?可惜,耶稣的敌人不是魔鬼,不是犹大,不是 法利赛人,不是邪教徒异教徒,而是人。 这样的耶稣是耶稣对人类的控诉,这样的耶稣是耶稣对人类的辞别文书。你无法 不为这耶稣的痛苦而痛哭,你想到人类的罪孽,人类的不知自爱,人类的互相残 杀,人类的贪欲、自我膨胀、自欺欺人、冥顽不灵、丑恶下流,而人类自己制造 了而且继续制造着正在使自己灭种使世界毁灭的奇灾大劫。你想到这个教堂是建 造在柏林,建造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的战败德国,建造在给人类带来罪恶的 屠杀的法西斯的故乡,建造在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里。它理应是这样,它只能是 这样!就在隔壁,是战争中毁于轰炸的原柏林教堂遗址,德国人正确地决定不拆 迁也不修复这个遗址,他们称这个残破的旧教堂为“纪念教堂”,让它的断垣残 壁,让它的硝烟留下的黑色,让它的尸体的气息永远矗立在新教堂毗邻。 然而,我仍然没有说完全,你再仔细看一下这里的耶稣,你会发现,“他”不仅 是悲哀不仅是痛苦,不仅是失望和绝望,还有一层,耶稣在为了人类而羞愧,而 自责,而叹息,欲哭无泪,欲叹无声,欲恨无力,欲爱则已经不能。呵,我终于 找到了你,西柏林教堂的耶稣!我曾想说你是悲哀的,我曾想说你是痛苦的,但 是又有哪个钉上了十字架的耶稣是不悲哀不痛苦的呢?难道耶稣能够是快乐的 或幸福的么?这个耶稣像最最冲击我的一点,最使我震动惊愕的一点也许应该说 是那种已经不能再爱的决绝的放弃了吧。 教堂外,我们在战争阵亡者的坟墓前默哀:矗立的一个个一排排的十字架和文字 说明,还有永远年轻的相片…… 11. 结合文意,理解文中两处划线句子。(6 分) 答: (1) (2) 12. 请结合全文,分析德国人决定不拆迁也不修复柏林旧教堂,并称这个残破的 教堂为“纪念教堂”的用意。(4 分) 答: 13. 请鉴赏文中第二段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6 分) 答: 14. 本文以西柏林大教堂靛蓝的耶稣为写作对象,而尾端却以作者在“战争阵亡 者的坟墓前默哀”作结,有人认为这是多此一举,可删去;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 匠心独运的构思,应保留。你支持哪一种意见?请阐述理由。(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