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默写(6分,每小题1分) 1.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小题1分) (1)廊腰缦回, 各抱地势, 。(《阿 房宫赋》杜牧) (2) 锦鳞游泳 ,郁郁青青。(范仲 淹《岳阳楼记》) (3) ,只是朱颜改。(《虞美人》) (4)香远益清 (周敦颐《爱莲说》) (5)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二、文言文阅读(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5题。 豫让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 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 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 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 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 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 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α”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 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 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 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 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 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 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 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 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 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 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 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 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 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 仇敌,暮为君臣,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选自《古文观止》
福建省漳州市第一中学 2013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默写(6 分,每小题 1 分) 1.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每小题 1 分) (1)廊腰缦回, ;各抱地势, 。(《阿 房宫赋》杜牧) (2) ,锦鳞游泳, ,郁郁青青。(范仲 淹《岳阳楼记》) (3) ,只是朱颜改。(《虞美人》) (4)香远益清, , 。 (周敦颐《爱莲说》) (5)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6)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2—5 题。 豫让①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 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 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 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 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 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 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 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 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 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 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 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 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 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 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 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 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 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 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 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 仇敌,暮为君臣,覥然②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豫让,春秋战国时晋国人,为晋卿智伯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前435) 年,赵、韩、魏共灭智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 未遂,被捕,后伏剑自杀。 ②蜆tidn然:羞愧貌。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士,济国之上也 济:救助,帮助 B.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 列:官职、职位。 C.既名知己 名:(被)称作 D.豫让固不足以当矣 当:抵得上。 3.下列各句全都表明作者认为的“士君子事主”“竭尽智谋,忠告善道”的 项是( )(3分) ①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②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③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 ④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⑤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 ⑥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国士”作为全文立骨字眼,采用对比的手法对豫让进行了冷静深入 的剖析,观点独到,说理透辟,评论有分寸,抑扬得体 B.作者认为豫让没有及时劝谏智伯“请地无厌,纵欲荒弃”而导致国灭,是袖 手旁观、坐观成败,事后虽然像刺客那样为智伯报仇雪恨,后伏剑自杀,但仍不 配为“国士”之称 C.段规、任章、郄疵三人,没听说谁对他们待以国士。段规和任章劝其主君欲 擒故纵,暂时满足智伯的贪婪之心,加速智伯的灭亡;郄疵的进谏和忠告,其主 君智伯固然没听,但就郄疵而言,大可问心无愧的。他们均堪称忠臣义士。 D.作者虽然责备豫让不能事先进谏,尽臣子之道,不足以称为国士,但在篇末 还是对豫让赞赏有加,认为他远远强于那些朝为仇敌暮为君臣的厚脸皮者 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3分) (2)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临江仙 (宋)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 疏柳断桥烟 (1)第一句中的两个“尽”字好在哪里?(2分)
【注】①豫让,春秋战国时晋国人,为晋卿智伯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前 435) 年,赵、韩、魏共灭智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 未遂,被捕,后伏剑自杀。 ②覥 tiǎn 然:羞愧貌。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国士,济国之上也 济:救助,帮助。 B.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 列:官职、职位。 C.既名知己 名:(被)称作 D.豫让固不足以当矣 当:抵得上。 3.下列各句全都表明作者认为的“士君子事主”“ 竭尽智谋,忠告善道”的一 项是( )(3 分) ①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②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③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 ④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⑤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 ⑥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国士”作为全文立骨字眼,采用对比的手法对豫让进行了冷静深入 的剖析,观点独到,说理透辟,评论有分寸,抑扬得体。 B.作者认为豫让没有及时劝谏智伯“请地无厌,纵欲荒弃”而导致国灭,是袖 手旁观、坐观成败,事后虽然像刺客那样为智伯报仇雪恨,后伏剑自杀,但仍不 配为“国士”之称。 C.段规、任章、郄疵三人,没听说谁对他们待以国士。段规和任章劝其主君欲 擒故纵,暂时满足智伯的贪婪之心,加速智伯的灭亡;郄疵的进谏和忠告,其主 君智伯固然没听,但就郄疵而言,大可问心无愧的。他们均堪称忠臣义士。 D.作者虽然责备豫让不能事先进谏,尽臣子之道,不足以称为国士,但在篇末 还是对豫让赞赏有加,认为他远远强于那些朝为仇敌暮为君臣的厚脸皮者。 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⑴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 临江仙 (宋)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 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 疏柳断桥烟。 (1)第一句中的两个“尽”字好在哪里?(2 分)
②)“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请作简要赏析。(4 分) 四、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两位姑姑打电报要聂赫留朵夫顺道去看卡秋莎,而他却不肯前往,卡秋莎冒 着风雨深夜赶到火车站去见他。卡秋莎把脸贴到窗玻璃上敲打窗子,但聂赫留朵 夫没有听到,关上了车窗。无望的卡秋莎想卧轨自杀,但肚里的孩子使她打消了 这个念头。(《复活》) B.第二次探访监狱时,聂赫留朵夫把诉状拿给玛丝洛娃签名,玛丝洛娃请求他帮 助梅尼绍夫母子伸冤。聂赫留朵夫则再次表示要赎罪,求她宽恕他,并把自己要 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了她。玛丝洛娃宽恕了他,但不同意结婚。(《复活》) C.聂赫留朵夫去彼得堡之前到他从姑姑们名下继承的庄园去,看到农村一副破败 景象,农民都在挨饿,他知道这是农民们的土地被夺走的结果。于是,他决定放 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只收取租金,而且租金由农民自己支配,用于 公共事业。(《复活》) D.觉慧因参加学生运动被髙老太爷禁足在家,异常苦闷。一日,他去花园闲逛, 花园里红白梅花正开得盛。他碰见了替太太折梅花的鸣凤。他真诚地告诉鸣凤, 将来一定要娶她。鸣风说要一辈子在公馆里头服侍他,做他的丫头,只要他在旁 边就安心了。(《家》) E.在觉民和觉慧的鼓励下,琴在《黎明周报》上发表了关于女子剪发的文章。这 在女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许倩如最先剪短了头发,几个较有胆量的女同学 也纷纷效仿。琴也想向许倩如学习,把头发剪掉,但她母亲坚决反对。(《家》) 8.简答题。(5分) 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真(曹真)曰:“他原是魏人,不得已而降蜀,又何疑乎?”耀(费耀)曰:“都 督不可轻去,只守定本寨。某愿引一军接应他。如成功,尽归都督;倘有奸计 某自支当。 “他”是谁?此选段说的是孔明攻打陈仓失利,“他”建议去袭祁山。请简述事 情的经过和结果。 答 五、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并按要求答题。(6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 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 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 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①而已 矣
(2)“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请作简要赏析。(4 分) 四、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5 分) A. 两位姑姑打电报要聂赫留朵夫顺道去看卡秋莎,而他却不肯前往,卡秋莎冒 着风雨深夜赶到火车站去见他。卡秋莎把脸贴到窗玻璃上敲打窗子,但聂赫留朵 夫没有听到,关上了车窗。无望的卡秋莎想卧轨自杀,但肚里的孩子使她打消了 这个念头。(《复活》) B.第二次探访监狱时,聂赫留朵夫把诉状拿给玛丝洛娃签名,玛丝洛娃请求他帮 助梅尼绍夫母子伸冤。聂赫留朵夫则再次表示要赎罪,求她宽恕他,并把自己要 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了她。玛丝洛娃宽恕了他,但不同意结婚。(《复活》) C.聂赫留朵夫去彼得堡之前到他从姑姑们名下继承的庄园去,看到农村一副破败 景象,农民都在挨饿,他知道这是农民们的土地被夺走的结果。于是,他决定放 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只收取租金,而且租金由农民自己支配,用于 公共事业。(《复活》) D. 觉慧因参加学生运动被高老太爷禁足在家,异常苦闷。一日,他去花园闲逛, 花园里红白梅花正开得盛。他碰见了替太太折梅花的鸣凤。他真诚地告诉鸣凤, 将来一定要娶她。鸣凤说要一辈子在公馆里头服侍他,做他的丫头,只要他在旁 边就安心了。(《家》) E.在觉民和觉慧的鼓励下,琴在《黎明周报》上发表了关于女子剪发的文章。这 在女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许倩如最先剪短了头发,几个较有胆量的女同学 也纷纷效仿。琴也想向许倩如学习,把头发剪掉,但她母亲坚决反对。(《家》) 8.简答题。(5 分) 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真(曹真)曰:“他原是魏人,不得已而降蜀,又何疑乎?”耀(费耀)曰:“都 督不可轻去,只守定本寨。某愿引一军接应他。如成功,尽归都督;倘有奸计, 某自支当。” “他”是谁?此选段说的是孔明攻打陈仓失利,“他”建议去袭祁山。请简述事 情的经过和结果。 答: 五、文化经典阅读(6 分) 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并按要求答题。(6 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 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 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 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①而已 矣
(《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运:动,指政权的改变。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宣王的“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强调的是自己国家武力的强大,间 接否认攻打燕国取胜是天意。 B、只有正义之师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说的就是被攻 伐的国家的百姓欢迎犒劳前来的仁义之师。 C、孟子以为是否攻打燕国应该尊重人民的意愿。如果不能使百姓“避水火”反 而“水益深,火益热”,就会造成老百姓流离失所。 D、孟子举周武王和周文王的做法,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回答齐宣王的 问题 (2)取燕之后,孟子对齐宣王说了下面选段的这句话,请问这句话和上面选段 的文字共同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试结合两个选段做简要分析。(3分)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孟子·粱惠王下》) 答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小题 国学的焦灼 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 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 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 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 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 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 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 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 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 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 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 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 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 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 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 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 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 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 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 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运:动,指政权的改变。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齐宣王的“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强调的是自己国家武力的强大,间 接否认攻打燕国取胜是天意。 B、只有正义之师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说的就是被攻 伐的国家的百姓欢迎犒劳前来的仁义之师。 C、孟子以为是否攻打燕国应该尊重人民的意愿。如果不能使百姓“避水火”反 而“水益深,火益热”,就会造成老百姓流离失所。 D、孟子举周武王和周文王的做法,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回答齐宣王的 问题。 (2)取燕之后,孟子对齐宣王说了下面选段的这句话,请问这句话和上面选段 的文字共同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试结合两个选段做简要分析。(3 分)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孟子·粱惠王下》) 答: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小题。 国学的焦灼 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 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 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 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 1840 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 1840 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 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 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 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 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 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 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 20 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 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 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 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 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 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 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 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 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 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 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 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 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 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 《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 的能一致? 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 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 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 打破了 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 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 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 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 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 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 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 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 实依据的 10.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在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国人都怀有一种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但是在对 “民族复兴”的理解上却存在偏差。 B.在当下的“国学热”中,一些学者错误地把“从西方传入”误解为“全盘西 化”,因而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 C.一种有活力、能不断发展的文明,必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那些排斥外来 文化的文明,则必定是虚弱的文明 D.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独立的、自然演进的文化,但却在文学、思想成 就上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E.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 利》无法与《爱弥儿》《神曲》《常识》相比 F.只要人口基数还在,西方文化不会导致民族特色的消亡;而社会转型与制度 的缺失,则会突显民族文化的消极面。 11.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在文本中,这种“焦 灼”心态具体指什么?(4分) 答 七、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耕作的诗人 张炜
而事实证明,1840 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 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 20 世纪的二三十年代, 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 20 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 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 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 《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 的能一致? 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 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 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 打破了。 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 1865 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 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 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 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 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 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 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 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 实依据的。 10.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 分) A.在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国人都怀有一种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但是在对 “民族复兴”的理解上却存在偏差。 B.在当下的“国学热”中,一些学者错误地把“从西方传入”误解为“全盘西 化”,因而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 C.一种有活力、能不断发展的文明,必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那些排斥外来 文化的文明,则必定是虚弱的文明。 D.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独立的、自然演进的文化,但却在文学、思想成 就上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E.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 利》无法与《爱弥儿》《神曲》《常识》相比。 F.只要人口基数还在,西方文化不会导致民族特色的消亡;而社会转型与制度 的缺失,则会突显民族文化的消极面。 11.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在文本中,这种“焦 灼”心态具体指什么?(4 分) 答: 七、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耕作的诗人 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