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语文八校联考试卷(2017年2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灾异与人事葛剑雄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 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现实的需要使中国 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 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之一即天人感应或天人合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多的是反映 了时人的愿望,是对传统观念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尽管原始的 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的内容,却并不是它的主体。所谓“天人合一” 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 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 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 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 异志》,但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 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蚀 太阳黑子、流星、陨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 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 求臣民的意见。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弦更张的政 策。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难,一切罪责由 自己担当。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要 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 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
2017 届语文八校联考试卷(2017 年 2 月) 第Ⅰ卷 (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灾异与人事 葛剑雄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 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现实的需要使中国 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 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之一即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多的是反映 了时人的愿望,是对传统观念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尽管原始的 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的内容,却并不是它的主体。所谓“天人合一”, 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 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 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 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 异志》,但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 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蚀、 太阳黑子、流星、陨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 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 求臣民的意见。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弦更张的政 策。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难,一切罪责由 自己担当。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要 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 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
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 高统治者一点警诫。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花不了多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 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万一无效,也是天威莫测,天意难违,君臣都已 尽了人事。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 会格外小心谨慎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 为对天象的解释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 欲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正人君子和书呆往往 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君贤臣的先例,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采取具体措 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 对敬畏,专修人事,灾害不除自灭。如唐玄宗时发生严重蝗灾,一部分大臣的意 见竟然是不应消灭,只能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 定能得到上天的宽恕。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 更大的灾情。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 用和阐述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农立国的特点,使中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 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 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积极的,也是实用主 义的解释,这一解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C.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里都有所记载,如《二十四史》中《五行 志》《天文志》《灾异志》所记内容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 奸相一致。 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皇帝在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往往会 采取一些措施,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的观念的形成。是因为中国以农立国, 大小灾害频繁,需要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 高统治者一点警诫。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花不了多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 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万一无效,也是天威莫测,天意难违,君臣都已 尽了人事。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 会格外小心谨慎。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 为对天象的解释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 欲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正人君子和书呆往往 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君贤臣的先例,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采取具体措 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 对敬畏,专修人事,灾害不除自灭。如唐玄宗时发生严重蝗灾,一部分大臣的意 见竟然是不应消灭,只能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 定能得到上天的宽恕。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 更大的灾情。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 用和阐述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农立国的特点,使中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 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 B .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积极的,也是实用主 义的解释,这一解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C .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里都有所记载,如《二十四史》中《五行 志》《天文志》《灾异志》所记内容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 奸相一致。 D .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皇帝在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往往会 采取一些措施,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的观念的形成。是因为中国以农立国, 大小灾害频繁,需要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B.天象或灾异显示天意,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 也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 C.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君主举行的祭祀或祈祷仪式能够给臣民们一些说话 的机会,他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 D.皇帝举办一些活动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有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 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意决定人事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意思,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 食、流星、陨石、地震、山崩、水早灾害等,都是天意对人的惩戒。 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它的积极作用,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 措不会十全十美,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C.“天人合一”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可以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而泥 古不化的正人君子和书呆子往往在灾异面前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 对灾情。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作者希 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陈翰伯:文化的先行者 中国出版界有一位重要人物值得记忆。他重要的标志,不但在后30年,也 在前30年;不但在政治上,也在文化上。他不但是一位政治的执行者,也是 位文化的先行者。他,就是陈翰伯。 20世纪30年代,陈翰伯就读于燕京大学。他曾与姚依林、黄华、黄敬等人 起,参与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那时他们经常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的客厅中聚会,讨论时势与未来,陈翰伯也因此与斯诺结下友谊。他曾经陪同斯 诺夫人尼姆·威尔斯到延安,拜见毛泽东、朱德,为他们当翻译。1936年7月, 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十余年间,陈翰伯作为一位“潜伏”的红色报人,用笔名王 孝风、梅碧华等,写了许多好文章。他的公开身份是记者、编辑,实际上是中国 共产党地下党员。他需要做的是尽最大可能在报纸上登载国民党政府不愿意登载
B .天象或灾异显示天意,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 也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 C .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君主举行的祭祀或祈祷仪式能够给臣民们一些说话 的机会,他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 D .皇帝举办一些活动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有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 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意决定人事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意思,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 食、流星、陨石、地震、山崩、水早灾害等,都是天意对人的惩戒。 B .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它的积极作用,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 措不会十全十美,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C . “天人合一”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可以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而泥 古不化的正人君子和书呆子往往在灾异面前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 对灾情。 D.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作者希 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陈翰伯:文化的先行者 中国出版界有一位重要人物值得记忆。他重要的标志,不但在后 30 年,也 在前 30 年;不但在政治上,也在文化上。他不但是一位政治的执行者,也是一 位文化的先行者。他,就是陈翰伯。 20 世纪 30 年代,陈翰伯就读于燕京大学。他曾与姚依林、黄华、黄敬等人 一起,参与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那时他们经常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的客厅中聚会,讨论时势与未来,陈翰伯也因此与斯诺结下友谊。他曾经陪同斯 诺夫人尼姆·威尔斯到延安,拜见毛泽东、朱德,为他们当翻译。1936 年 7 月, 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十余年间,陈翰伯作为一位“潜伏”的红色报人,用笔名王 孝风、梅碧华等,写了许多好文章。他的公开身份是记者、编辑,实际上是中国 共产党地下党员。他需要做的是尽最大可能在报纸上登载国民党政府不愿意登载
的消息,撰写社论、时评,婉转地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他不可能不暴露左 派的面目,因而时时刻刻处在危险之中。 1958年8月,陈翰伯奉命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他十分注重文化传承的 力量。 他上任后首先跑到上海,找寻老商务留下的资料,恢复商务印书馆种种出版 建制,延续“百年商务”文化香火。有趣的是,陈翰伯的这一份苦心,竟然在他 文革时期写的一份检讨书中,清晰地表达出来。“我是复活旧商务的罪人, 我一九五九年在上海办事处査了很多材料,这些材料以后都运到北京,我请胡愈 之等人做了馆史的报告,后来就设立了馆史研究室,举办展览会和六十五周年的 纪念。与此同时,我在报纸上发表了很多消息,到一九六二年,在我的招魂纸下, 旧商务这具僵尸,已经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散发臭气,毒害人性。”这样的文字, 读来让人心酸。 接手商务印书馆后,陈翰伯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 化水平,我们该奉献什么,我们能奉献什么。此后8年,可谓功勋卓著。汪家熔 曾详细罗列出那个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重点图书项目:社会科学经典395种 经济学著作115种;政治学著作,不算大量提供给中央理论小组的,有93种 历史和历史学66种;工具书,包括修订《辞源》,编写《现代汉语词典》《新 华字典》和《俄汉大辞典》等;此外,还有英、法、德、日、西、阿拉伯、越南、 印尼等外语方面的词典、语法书和其他读物。正是这些图书的出版,托起了陈翰 伯作为出版家的历史地位。 说到先行者,是说他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是一个时代的启蒙者与引路人 略举两例:其一,为国家开列辞书建设的书单。1972年,遭受迫害的陈翰 伯从干校调回北京。1975年,着手制订周恩来总理在病榻上批准的“中外文辞 书出版十年编辑规划”。那时,很少人相信这个规划能够实现;但是翰伯却固执 地认为它可以实现,因为有人民。陈原回忆那段历史时写道:“1975年,翰伯 抓住这个机会,要进行一项规模宏大的基础工程。……13年的实践,证明这项 基础工程对于国家现代化有多么巨大的意义;13年的事实,也证明翰伯的信心 来自人民,是现实的
的消息,撰写社论、时评,婉转地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他不可能不暴露左 派的面目,因而时时刻刻处在危险之中。 1958 年 8 月,陈翰伯奉命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他十分注重文化传承的 力量。 他上任后首先跑到上海,找寻老商务留下的资料,恢复商务印书馆种种出版 建制,延续“百年商务”文化香火。有趣的是,陈翰伯的这一份苦心,竟然在他 文革时期写的一份检讨书中,清晰地表达出来。“我是复活旧商务的罪人,…… 我一九五九年在上海办事处查了很多材料,这些材料以后都运到北京,我请胡愈 之等人做了馆史的报告,后来就设立了馆史研究室,举办展览会和六十五周年的 纪念。与此同时,我在报纸上发表了很多消息,到一九六二年,在我的招魂纸下, 旧商务这具僵尸,已经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散发臭气,毒害人性。”这样的文字, 读来让人心酸。 资*源%库 接手商务印书馆后,陈翰伯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 化水平,我们该奉献什么,我们能奉献什么。此后 8 年,可谓功勋卓著。汪家熔 曾详细罗列出那个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重点图书项目:社会科学经典 395 种; 经济学著作 115 种;政治学著作,不算大量提供给中央理论小组的,有 93 种; 历史和历史学 66 种;工具书,包括修订《辞源》,编写《现代汉语词典》《新 华字典》和《俄汉大辞典》等;此外,还有英、法、德、日、西、阿拉伯、越南、 印尼等外语方面的词典、语法书和其他读物。正是这些图书的出版,托起了陈翰 伯作为出版家的历史地位。 说到先行者,是说他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是一个时代的启蒙者与引路人。 略举两例: 其一,为国家开列辞书建设的书单。1972 年,遭受迫害的陈翰 伯从干校调回北京。1975 年,着手制订周恩来总理在病榻上批准的“中外文辞 书出版十年编辑规划”。那时,很少人相信这个规划能够实现;但是翰伯却固执 地认为它可以实现,因为有人民。陈原回忆那段历史时写道:“1975 年,翰伯 抓住这个机会,要进行一项规模宏大的基础工程。……13 年的实践,证明这项 基础工程对于国家现代化有多么巨大的意义;13 年的事实,也证明翰伯的信心 来自人民,是现实的
其二,创办《读书》杂志。《读书》创刊号发表了李洪林的文章《读书无禁 区》。在叫好声中,也引起了数不清的质疑。1981年4月,陈翰伯在亲自撰写 的社论《两周年告读者》中,对这篇文章给予很大支持。文中写道:“我们重申 我们赞成‘读书无禁区,的主张。‘四人帮’垮台后,风沙虽然已过,不敢重开 书禁的还大有人在。当时我们针砭时弊,喊出‘读书无禁区’,深受读者欢迎, 我们非常感激。”《读书》就是这样,触摸时代最尖锐的问题,在社会大势中保 持了自己的领先地位,成为一面旗帜。(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翰伯(1914-1988),中共党员,新闻家、编辑出版家、国际问题评论 家。解放后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兼总经理、人民出版社领导小组组长、文化部 出版局局长、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代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务。(摘 自“百度百科”) ②在政治运动中,一批学者和翻译家被划为“右派”,丧失了从事研究工作 的权利。陈翰伯曾冒着很大的风险,卷着铺盖到北大“蹲点”,按照拟定的学者 名录一个个寻访。众多“靠边站”的专家学者如朱光潜、贺麟、王以铸得以出山 担当古典名著的翻译工作。这段经历当时虽未给陈翰伯带来大的影响,但在“文 革”中,陈翰伯没能躲过打击,被批判为“招降纳叛”。(摘自吉祥《陈翰伯是 谁?》)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20世纪30年代,陈翰伯曾参与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在美国经 常参加记者埃德加·斯诺组织的聚会,与斯诺结下友谊 B.陈翰伯曾作为翻译陪同埃德加·斯诺及夫人拜见毛泽东、朱德;大学毕 业后,潜伏在国民党统治区,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 C.陈翰伯在检讨书中,称自己是复活商务的罪人,委婉地陈述自己恢复商 务印书馆出版建制、延续商务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 D.本文由总到分,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表现了陈翰伯既是红色的报人, 是优秀的出版家,还是文化的先行者的三方面特点。 E.本文语言平实,选取传主60年人生经历中的典型材料,表现了陈翰伯在 中国出版界的重要地位及其政治、文化方面的突出贡献
其二,创办《读书》杂志。《读书》创刊号发表了李洪林的文章《读书无禁 区》。在叫好声中,也引起了数不清的质疑。1981 年 4 月,陈翰伯在亲自撰写 的社论《两周年告读者》中,对这篇文章给予很大支持。文中写道:“我们重申 我们赞成‘读书无禁区,的主张。‘四人帮’垮台后,风沙虽然已过,不敢重开 书禁的还大有人在。当时我们针砭时弊,喊出‘读书无禁区’,深受读者欢迎, 我们非常感激。”《读书》就是这样,触摸时代最尖锐的问题,在社会大势中保 持了自己的领先地位,成为一面旗帜。(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翰伯(1914-1988),中共党员,新闻家、编辑出版家、国际问题评论 家。解放后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兼总经理、人民出版社领导小组组长、文化部 出版局局长、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代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务。(摘 自“百度百科”) ②在政治运动中,一批学者和翻译家被划为“右派”,丧失了从事研究工作 的权利。陈翰伯曾冒着很大的风险,卷着铺盖到北大“蹲点”,按照拟定的学者 名录一个个寻访。众多“靠边站”的专家学者如朱光潜、贺麟、王以铸得以出山, 担当古典名著的翻译工作。这段经历当时虽未给陈翰伯带来大的影响,但在“文 革”中,陈翰伯没能躲过打击,被批判为“招降纳叛”。(摘自吉祥《陈翰伯是 谁?》)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20 世纪 30 年代,陈翰伯曾参与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在美国经 常参加记者埃德加·斯诺组织的聚会,与斯诺结下友谊。资*源%库 B.陈翰伯曾作为翻译陪同埃德加·斯诺及夫人拜见毛泽东、朱德;大学毕 业后,潜伏在国民党统治区,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 C.陈翰伯在检讨书中,称自己是复活商务的罪人,委婉地陈述自己恢复商 务印书馆出版建制、延续商务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 D.本文由总到分,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表现了陈翰伯既是红色的报人, 是优秀的出版家,还是文化的先行者的三方面特点。 E.本文语言平实,选取传主 60 年人生经历中的典型材料,表现了陈翰伯在 中国出版界的重要地位及其政治、文化方面的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