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三校联考11-12高三年语文科试卷 说明:(一)本试卷共五部分18小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所有答案必须写在规定的答题纸上。 (三)命题人:芗城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1.背诵默写(6分,每处1分) (1) ,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 (2)高余冠之岌岌兮, 。(屈原《离骚》)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韩愈《师说》) (4)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5)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6)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知其为里中长 者,礼之,留掌书记。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日:“秦乱,汉高起布衣,豁 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也。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法其所为,天下 不足定也『太祖称善。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太祖威名日盛, 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 委曲为调护。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善长固谢弗往。太祖 深倚之。太祖军和阳,自将击鸡笼山寨,少留兵佐善长居守。元将谍知来袭,设伏败之,太 祖以为能。 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入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 为书。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渔税,国 用益饶,而民不困。吴元年九月,论平吴功,封善长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 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 外皆除之,逐命与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汘马劳,然事朕久,功甚大,宜进封大国。”乃 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干石,子
说明:(一)本试卷共五部分 18 小题。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二)所有答案必须写在规定的答题纸上。 (三)命题人:芗城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1.背诵默写(6 分,每处 1 分) (1) , 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 (2) 高余冠之岌岌兮, 。(屈原《离骚》)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韩愈《师说》) (4)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 白《蜀道难》) (5)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6)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15 分)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知其为里中长 者,礼之,留掌书记。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豁 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也。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法其所为,天下 不足定也!”太祖称善。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太祖威名日盛, 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 委曲为调护。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善长固谢弗往。太祖 深倚之。太祖军和阳,自将击鸡笼山寨,少留兵佐善长居守。元将谍知来袭,设伏败之,太 祖以为能。 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入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 为书。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渔税,国 用益饶,而民不困。吴元年九月,论平吴功,封善长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 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 外皆除之,逐命与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功甚大,宜进封大国。”乃 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
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封公者,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与中丞刘 基争法而诟,基不自安,请告归。太祖所任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皆获罪,善长事寄 如故。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后坐惟庸党死。 (节选自《明史·李善长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习法家言,策事多中 策:谋划 B.元将谍知来袭 谍:刺探情报的人 C.为参谋,预机画 预:参与 D.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除:废除 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善长“有智计”和“甚见亲信”的一组是()(3分) ①善长固谢弗往 ①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B ②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 ②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 ①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 j①设伏败之,太祖以为能 ②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 D②礼之,留掌书记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元璋既赞赏李善长有谋略,又称赞他面对危险形势,临危不乱,有制胜敌人的能力。 B.主帅郭子兴因为轻信传言而慢慢剥夺朱元璋的兵权,此时李善长坚定地站在朱元璋一 边,从此朱元璋更加倚重李善长了 C.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李善长位居公侯之首,荣宠无双,但由于性格弱点,李善长 逐渐被朱元璋厌烦,终至被杀。 D.太祖起事时,向李善长问天下之计,李善长认为,刘邦虽然知人善任,不喜杀人,五 年成就帝业,但如果效法他的做法,就不能平定天下。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3分) 译文 (2)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封公者,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与中丞刘 基争法而诟,基不自安,请告归。太祖所任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皆获罪,善长事寄 如故。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后坐惟庸党死。 (节选自《明史·李善长传》,有删改)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习法家言,策.事多中 策:谋划 B.元将谍.知来袭 谍:刺探情报的人 C.为参谋,预.机画 预:参与 D.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 除:废除 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善长“有智计”和“甚见亲信”的一组是( )(3 分) A. ①善长固谢弗往 ②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 B. ①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②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 C. ①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 ②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 D. ①设伏败之,太祖以为能 ②礼之,留掌书记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朱元璋既赞赏李善长有谋略,又称赞他面对危险形势,临危不乱,有制胜敌人的能力。 B.主帅郭子兴因为轻信传言而慢慢剥夺朱元璋的兵权,此时李善长坚定地站在朱元璋一 边,从此朱元璋更加倚重李善长了。 C.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李善长位居公侯之首,荣宠无双,但由于性格弱点,李善长 逐渐被朱元璋厌烦,终至被杀。 D.太祖起事时,向李善长问天下之计,李善长认为,刘邦虽然知人善任,不喜杀人,五 年成就帝业,但如果效法他的做法,就不能平定天下。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 (2)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1)简要概括“半山春晚”的特点。(3分)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3分) 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中王夫人因为丫环金钏投井一事自悔,在屋中垂泪,宝钗安慰她去自杀的 人也是糊涂之人,不为可惜,并说道:“姨娘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 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她还拿了自己刚做的两套衣服给王夫人为金钏做妆裹 (《红楼梦》) B.吴府大办丧事,客人纷至沓来。他们名为吊丧,实则各怀鬼胎,或寻欢作乐,或暗做 交易。吴荪甫沉浸在失去父亲的悲痛中。这时,家乡双桥镇农民暴动,丝厂工人罢工,杜竹 斋和金融魔王赵伯韬正合谋算计他。(《子夜》) C.葛朗台利用公证人克罗旭叔侄和银行家德、格拉桑对自己女儿的企图,巧妙地让克罗 旭公证人到巴黎处理哥哥破产的事。凭葛朗台的信誉和格拉桑的银号,债权人保留了债券。 葛朗台变卖了哥哥的财产,发放了47%的债务,剩下的债务,他以侄儿将全部偿还为借口 拖延了五年之久。(《欧也妮·葛朗台》) D.司祭们高举插有二支蜡烛、饰有花卉的烛台,不停地为人们祝福,嘴里反复欢呼:“基 督复活了!基督复活了!”一切都很美丽,但最美丽的却是那穿着雪白连衣裙、系着浅蓝腰 带,乌黑的头发上扎着鲜红蝴蝶结、眼睛闪耀着快乐光芒的卡秋莎。这是在复活节前一天做 晨祷的情景。当时的马斯洛娃是美丽快乐的。多年后,经历了很多坎坷的马斯洛娃唯一没变 的就是她那双明亮的眼睛。(《复活》) E.觉慧背着高老太爷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向高老太爷 告发此事,结果觉慧遭到高老太爷的严厉训斥,但觉慧没有屈服,高老太爷勃然大怒。(《家》)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在审问爱斯梅拉达的法庭上,像条鳄鱼的那个法官站了起来,说:“肃静!.…法露黛尔 妇人,魔鬼给您的银币变成的枯叶,带来了没有?”“带来了,大人〃她答道。……枯叶在 大厅里转了一圈。请问这枚“银币”的来历是什么?在审判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述。(《巴 黎圣母院》) (2)马腾被杀之后,马超在西凉太守韩遂的帮助下兴兵报仇,大败曹军,曹操是如何逃离 险境的,请简述。(《三国演义》) 答第()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⑴简要概括“半山春晚” 的特点。(3 分) ⑵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3 分) 二、文 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 ...的两项是( )( )(5 分) A.《红楼梦》中王夫人因为丫环金钏投井一事自悔,在屋中垂泪,宝钗安慰她去自杀的 人也是糊涂之人,不为可惜,并说道:“姨娘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 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她还拿了自己刚做的两套衣服给王夫人为金钏做妆裹。 (《红楼梦》) B.吴府大办丧事,客人纷至沓来。他们名为吊丧,实则各怀鬼胎,或寻欢作乐,或暗做 交易。吴荪甫沉浸在失去父亲的悲痛中。这时,家乡双桥镇农民暴动,丝厂工人罢工,杜竹 斋和金融魔王赵伯韬正合谋算计他。(《子夜》) C.葛朗台利用公证人克罗旭叔侄和银行家德、格拉桑对自己女儿的企图,巧妙地让克罗 旭公证人到巴黎处理哥哥破产的事。凭葛朗台的信誉和格拉桑的银号,债权人保留了债券。 葛朗台变卖了哥哥的财产,发放了 47%的债务,剩下的债务,他以侄儿将全部偿还为借口, 拖延了五年之久。 (《欧也妮·葛朗台》) D.司祭们高举插有二支蜡烛、饰有花卉的烛台,不停地为人们祝福,嘴里反复欢呼:“基 督复活了!基督复活了!”一切都很美丽,但最美丽的却是那穿着雪白连衣裙、系着浅蓝腰 带,乌黑的头发上扎着鲜红蝴蝶结、眼睛闪耀着快乐光芒的卡秋莎。这是在复活节前一天做 晨祷的情景。当时的马斯洛娃是美丽快乐的。多年后,经历了很多坎坷的马斯洛娃唯一没变 的就是她那双明亮的眼睛。(《复活》) E. 觉慧背着高老太爷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向高老太爷 告发此事,结果觉慧遭到高老太爷的严厉训斥,但觉慧没有屈服,高老太爷勃然大怒。(《家》)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 字左右)(5 分) (1)在审问爱斯梅拉达的法庭上,像条鳄鱼的那个法官站了起来,说:“肃静!……法露黛尔 妇人,魔鬼给您的银币变成的枯叶,带来了没有?”“带来了,大人,”她答道。……枯叶在 大厅里转了一圈。请问这枚“银币”的来历是什么?在审判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述。(《巴 黎圣母院》) (2)马腾被杀之后,马超在西凉太守韩遂的帮助下兴兵报仇,大败曹军,曹操是如何逃离 险境的,请简述。(《三国演义》) 答第( )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燕人畔①。齐宣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日:“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 智? 王日:“恶,是何言也?②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 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日:“公何人也?“日:“古圣人也。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③″日:“然。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日:“不知也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④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 之君子,过则顺⑤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⑥也,民皆仰之 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注释】①畔:通“叛”。②恶,是何言也:啊,这是什么话。③有诸:有这事吗?④ 宜:应该,整句的意思是,不也是很正常吗?⑤顺:掩饰,将错就错。⑥更:改正 (1)按文意理解,文中的哪些人是“古之君子”,哪些人是“今之君子”?(2分) “古之君子” “今之君子”: (2)结合文段概括“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对待错误的不同态度和做法。(2分) (3)指出文段运用的一种主要论证方法,并做简要阐述。(2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 李泽厚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 观事实。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 分) 燕人畔①。齐宣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 智?” 王曰:“恶,是何言也?②”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 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③”曰:“然。”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④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 之君子,过则顺⑤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⑥也,民皆仰之。 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注释】①畔:通“叛”。② 恶,是何言也:啊,这是什么话。③有诸:有这事吗?④ 宜:应该,整句的意思是,不也是很正常吗?⑤顺:掩饰,将错就错。⑥更:改正。 (1)按文意理解,文中的哪些人是“古之君子”,哪些人是“今之君子”?(2 分) “古之君子”: “今之君子”: (2)结合文段概括“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对待错误的不同态度和做法。(2 分) (3)指出文段运用的一种主要论证方法,并做简要阐述。(2 分)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 李泽厚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 观事实。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
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一“礼乐″分不开的。他把原始文化纳入 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 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这条 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而 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 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与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 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乐论》(荀子)与《诗学》(亚里士多德)的中西差异(一个强 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个重视艺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宗教情绪的净化作 用),也由此而来。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 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智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 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名家搞逻辑,法家倡刑名,都表现岀这一点。其中, 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 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 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 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 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孑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 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
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的。他把原始文化纳入 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 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这条 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而 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 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与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 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乐论》(荀子)与《诗学》(亚里士多德)的中西差异(一个强 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一个重视艺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宗教情绪的净化作 用),也由此而来。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 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智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 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名家搞逻辑,法家倡刑名,都表现出这一点。其中, 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 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 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 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 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 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