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一中2011-2012学年笫二学期笫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人:占妃桂 审题人:张志强 本卷共五大题25小题,满分:150分含卷面分5分),考试时120分钟 课内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省亲(xing)收敛(ian) 悚然(sng)嗫嚅( nie ru) B.秣(m0)马 移徙(xi) 便体(bian) 黟然(yi) C.佚事yi) 颍水ying) 踔厉(zhuo) 相侔(mou) D.冥合(min)剽窃(pio) 攒积(cuan) 慄冽(ie) 2.下列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A.而周用以兴 夙兴夜寐 B.惟幸人君辨其君子 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C.穷回溪 复前行,欲穷其林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所行者忠信 3.对下列虚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乃尽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而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 A.两个“乃”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 B.两个“乃”字不同,两个“而”字也不同 C.两个“乃”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 D.两个“乃”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同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一项是() A.亦何恨乎秋声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 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C.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D.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且焉置土石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B.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C.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 D.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
一、课内基础知识(每小题 2 分,共 18 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 省.亲(xǐng) 收敛.(liǎn) 悚.然(sǒng) 嗫嚅..(niè rú) B. 秣.(mò)马 移徙.(xǐ) 便.体(biàn) 黟.然(yī) C. 佚.事(yì) 颍.水(yǐng) 踔.厉(zhuó) 相侔.(móu) D. 冥.合(mín) 剽.窃(piáo) 攒.积(cuán) 慄冽.(liè) 2. 下列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周用以兴. 夙兴.夜寐 B. 惟幸.人君辨其君子 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C. 穷.回溪 复前行,欲穷.其林 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所行.者忠信 3. 对下列虚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 A. 两个“乃”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 B. 两个“乃”字不同,两个“而”字也不同 C. 两个“乃”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 D. 两个“乃”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同 4.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一项是( ) A. 亦何恨乎.秋声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 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 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C.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D.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 且焉.置土石。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B.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C. 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 D. 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 乃 而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全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①率常屈其座人②约不时赎③驼业种树④鸣鼓而聚之 ⑤始指异之⑥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⑦吾子好道而可吾文 ⑧然皆乱 亡其国⑨萦青绕白⑩参之《庄》《老》以肆其端 A.①③⑤⑧B.②④⑤⑨C.①②⑦⑩D.①④⑥⑧ 7.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伺候于公卿之门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皆在衽席之下 之二虫又何知 D.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子始十岁 8.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止一岁,请归取其孥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③其然乎?其不然乎 ④传之非其真也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9下列句式中是状语后置句的一组是() ①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③非以耀明于子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⑤州司临门,急于星火⑥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⑦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⑧问征夫以前路 ⑨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⑩求人可使报秦者 A.②④⑨⑩B.③⑤⑦⑧C.②④⑦⑩D.①③⑥⑦ 二、人物传记、文化经典阅读(9分) 10.下列对《中外优秀人物传记选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贝多芬一生苦难很多。童年家庭生活悲惨,青年时期起耳疾日益严重,以至耳聋 爱情上也失败。但贝多芬是一个“用苦难谱写欢乐”的音乐家,除了有悲剧式愁苦,更多的 是具有坚强不屈,敢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品质。 B.《卓别林的一生》是法国作家萨杜尔为卓别林创作生活写的传略,作者通过卓别林所 创造的夏尔洛形象,展现了卓别林拍摄电影的成长历程。课文节选了书中四个独立的片段, 内容依次为:童年、放弃投人所好的做法、夏尔洛的诞生、为自由而战斗。 C.匡亚明对孔子的评价是中肯的,且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首先做到知人论世,将孔 子置于时代大背景中来解读。其次,他忠实于文献资料,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新见。文献 资料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是我们进入古人精神世界的必经通道。第三,以历史的 眼光,对孔子晚年的贡献作出了客观公允的评价 D.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 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 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1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
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全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①率常屈.其座人 ②约不时.赎 ③驼业.种树 ④鸣鼓而聚.之 ⑤始指异.之 ⑥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 ⑦吾子好道而可.吾文 ⑧然皆.乱 亡其国 ⑨萦.青绕白 ⑩参之《庄》《老》以肆.其端 A. ①③⑤⑧ B. ②④⑤⑨ C. ①②⑦⑩ D. ①④⑥⑧ 7. 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伺候于公卿之.门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 皆在衽席之.下 之.二虫又何知 D.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子始十岁 8. 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③其.然乎?其不然乎 ④传之非其.真也 A. 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B. 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 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D. 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9.下列句式中是状语后置句的一组是( ) ①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非以耀明于子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⑤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⑥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⑦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⑧问征夫以前路 ⑨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⑩求人可使报秦者 A. ②④⑨⑩ B. ③⑤⑦⑧ C. ②④⑦⑩ D. ①③⑥⑦ 二、人物传记、文化经典阅读(9 分) 10.下列对《中外优秀人物传记选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贝多芬一生苦难很多。童年家庭生活悲惨,青年时期起耳疾日益严重,以至耳聋, 爱情上也失败。但贝多芬是一个“用苦难谱写欢乐”的音乐家,除了有悲剧式愁苦,更多的 是具有坚强不屈,敢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品质。 B.《卓别林的一生》是法国作家萨杜尔为卓别林创作生活写的传略,作者通过卓别林所 创造的夏尔洛形象,展现了卓别林拍摄电影的成长历程。课文节选了书中四个独立的片段, 内容依次为:童年、放弃投人所好的做法、夏尔洛的诞生、为自由而战斗。 C.匡亚明对孔子的评价是中肯的,且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首先做到知人论世,将孔 子置于时代大背景中来解读。其次,他忠实于文献资料,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新见。文献 资料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是我们进入古人精神世界的必经通道。第三,以历史的 眼光,对孔子晚年的贡献作出了客观公允的评价。 D. 巴尔扎克(1799—1850),19 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 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 96 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 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100 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
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 实主义大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一),回答问题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 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尚论古之人”的意思是:又上溯讨论古代的人物 B.“是尚友也”中的“尚友”指的是追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C.通过对如何交友的阐述,孟子提出了读书要“知人论世”的见解。 D.孟子以层层推进的形式阐述了自己对于交友的认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二),回答问题。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 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 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 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 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或:同“惑”,奇怪。②数:技艺 12.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人把“王之不智”归咎为孟子辅导不力,孟子为自己辨解。他用培养植物来比喻 培养人,认为一暴十寒达不到培养目的。 B.像孟子这样的善士接触大王的机会太少,加上大王身边不断有人给大王泼冷水,导 致大王善性的萌芽没能得到扩充和发展。 C.孟子运用一暴十寒这个譬喻,生动而贴切地分析了“王之不智”的原因。他认为大 王要做到“智”,应该远离“寒之者 D.孟子以下棋为喻,来说明大王没有专心致志地听从他的指教,一心想着骄奢淫逸, 其才智很有问题,并非孟子的指教不力 三、古诗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13-15题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 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如是者数矣
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 实主义大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一),回答问题。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 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又尚论古之人”的意思是:又上溯讨论古代的人物。 B.“是尚友也”中的“尚友”指的是追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C.通过对如何交友的阐述,孟子提出了读书要“知人论世”的见解。 D. 孟子以层层推进的形式阐述了自己对于交友的认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二),回答问题。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 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②,小数也;不 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 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 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或:同“惑”,奇怪。②数:技艺。 12.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有人把“王之不智”归咎为孟子辅导不力,孟子为自己辨解。他用培养植物来比喻 培养人,认为一暴十寒达不到培养目的。 B.像孟子这样的善士接触大王的机会太少,加上大王身边不断有人给大王泼冷水,导 致大王善性的萌芽没能得到扩充和发展。 C.孟子运用一暴十寒这个譬喻,生动而贴切地分析了“王之不智”的原因。他认为大 王要做到“智”,应该远离“寒之者”。 D.孟子以下棋为喻,来说明大王没有专心致志地听从他的指教,一心想着骄奢淫逸, 其才智很有问题,并非孟子的指教不力。 三、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 13—15 题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 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如是者数矣
屈子贼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 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罴日,至无雪乃已 然后始倌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 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1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A.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世人果然聚在一起责怪他,辱骂他,(见 到他后以眼色(互相)示意,牵扯衣角指指点点,添油加醋,制造流言。 B.余以为过言: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的。 C.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我)恰好(目睹一场)大雪越过五岭,覆盖广东广西一带 好几个州府 D.而谁敢炫怪于群目:那么谁敢在众人眼前炫耀那些被人见怪的事。 14.文中“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中“所闻者”是指() A.韩愈因收召后学作《师说》而得到“狂人”的骂名 B.屈子赋中“邑犬群吠,吠所怪也”的话 C.庸、蜀之南“日出则犬吠”的怪事 D.南越下大雪,狗对天狂吠多日的怪事 15.联系韩愈《师说》,两文在阐述“师道”时的侧重点,分析符合实际的一项是() A.都侧重抨击“人不事师”的弊端。 B.都着眼于“耻于从师”的社会陋习进行批判和揭露 C.韩文侧重于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柳文着眼于颂扬韩愈抗颜为师。 D.韩文用对比分析阐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危害,柳文追根溯源,揭示“不事 师”的缘由。 (二)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16-19题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 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 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暶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人号其里日君子乡。 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史成,賜金帛,以鲁居首。乞还山,会编类礼书,复留之。时 议礼者蜂起。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 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鲁让曰:“袭 帕误耳,纳贡称藩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谢过,即令易去。安南陈述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 观朝廷意。主容曹已受其表,鲁职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前王日煙,今何骤更名?”使者不敢讳, 具言其实。帝曰:“岛夷乃狡狯知此那!”却其贡。由是器重鲁。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 侍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戌将捕获倭人,帝命 归之。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未几, 命主京畿乡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淳安 徐尊生尝日:“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文不留
13. 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A.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世人果然聚在一起责怪他,辱骂他,(见 到他后)以眼色(互相)示意,牵扯衣角指指点点,添油加醋,制造流言。 B. 余以为过言: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的。 C. 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我)恰好(目睹一场)大雪越过五岭,覆盖广东广西一带 好几个州府。 D. 而谁敢炫怪于群目:那么谁敢在众人眼前炫耀那些被人见怪的事。 14. 文中“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中“所闻者”是指( ) A. 韩愈因收召后学作《师说》而得到“狂人”的骂名 B. 屈子赋中“邑犬群吠,吠所怪也”的话 C. 庸、蜀之南“日出则犬吠”的怪事 D. 南越下大雪,狗对天狂吠多日的怪事 15. 联系韩愈《师说》,两文在阐述“师道”时的侧重点,分析符合实际的一项是( ) A. 都侧重抨击“人不事师”的弊端。 B. 都着眼于“耻于从师”的社会陋习进行批判和揭露。 C. 韩文侧重于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柳文着眼于颂扬韩愈抗颜为师。 D. 韩文用对比分析阐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危害,柳文追根溯源,揭示“不事 师”的缘由。 (二)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 16—19 题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 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 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 侍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 归之。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未几, 命主京畿乡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淳安 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文不留
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选自《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编类礼书,复留之 会:恰巧,适逢 B.鲁让曰:袭帕误耳 让:谦让,退让 C.使者谢过,即令易去 谢:认错,道歉 D.是年十二月,引疾归 引疾:称病辞职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纳贡称藩而不奉正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岛夷乃狡狯如此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其皆出于此乎 D.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 以勇气闻于诸侯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鲁小时候博通古今,凡几千年的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没有不能够道出的 他依凭文章才学闻名于当时 B洪武初年,曾鲁为撰修《元史》总裁官,修成《元史》,曾鲁居首功。后来曾鲁又奉 命编修归类礼书,当时议论礼的人很多,曾鲁在众人中扬言:“某礼应依据某说则对,依从 某说则不对。”有与他争辨诘问的,他一定一一举传记来告知 C.安南陈述明篡位自立,害怕被讨伐,派使者入朝进贡以观测朝廷的意图。曾鲁察知 阴谋,马上诘问使者,安南使者不敢隐讳,完全道出了其中的事实。皇帝从此器重曾鲁 D.洪武五年二月,皇帝破格提升曾鲁六个品级,拜他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曾鲁因 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就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未获吏部批准。甘露降临钟山,群 臣敬献诗赋给皇帝,皇帝只褒奖了曾鲁。 19.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3分) (2)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2分) 20.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8分) (1)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陈情表》 (2)相与枕藉乎舟中, 。《赤壁赋》 (3)风急天高猿啸哀, 。《登高》 (4)沧海月明珠有泪, 《锦瑟》 ,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 (6)其所以摧败零落者, 《秋声赋》 (7)醉不成欢惨将别 《琵琶行》 (8)谢公宿处今尚在 。《梦游天姥吟留别》 21.阅读下面一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选自《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会.编类礼书,复留之 会:恰巧,适逢 B. 鲁让.曰:袭帕误耳 让:谦让,退让 C.使者谢.过,即令易去 谢:认错,道歉 D.是年十二月,引疾..归 引疾:称病辞职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 A.纳贡称藩而.不奉正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岛夷乃.狡狯如此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其.皆出于此乎 D. 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 以.勇气闻于诸侯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曾鲁小时候博通古今,凡几千年的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没有不能够道出的, 他依凭文章才学闻名于当时。 B.洪武初年,曾鲁为撰修《元史》总裁官,修成《元史》,曾鲁居首功。后来曾鲁又奉 命编修归类礼书,当时议论礼的人很多,曾鲁在众人中扬言:“某礼应依据某说则对,依从 某说则不对。”有与他争辨诘问的,他一定一一举传记来告知。 C.安南陈述明篡位自立,害怕被讨伐,派使者入朝进贡以观测朝廷的意图。曾鲁察知 阴谋,马上诘问使者,安南使者不敢隐讳,完全道出了其中的事实。皇帝从此器重曾鲁。 D.洪武五年二月,皇帝破格提升曾鲁六个品级,拜他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曾鲁因 “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就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未获吏部批准。甘露降临钟山,群 臣敬献诗赋给皇帝,皇帝只褒奖了曾鲁。 19.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1)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3 分) (2)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2 分) 20.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8 分) (1)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___________。《陈情表》 (2) 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3) 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高》 (4) 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___。《锦瑟》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 (6)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声赋》 (7) 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 (8) 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21.阅读下面一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