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语文八校联考试卷(2017年2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灾异与人事葛剑雄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 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 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 之一即天人感应或天人合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 是对传统观念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 的内容,却并不是它的主体。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 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 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 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 但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 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蚀、太阳黑子、流星、陨 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 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 承认错误,宣布改弦更张的政策。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 难,一切罪责由自己担当。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 要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民们平时不敢 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 收敛。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高统治者一点警诫。何况举办这些活动 般花不了多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万一无效,也是天威
2017 届语文八校联考试卷(2017 年 2 月) 第Ⅰ卷 (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灾异与人事 葛剑雄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 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 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 之一即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 是对传统观念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 的内容,却并不是它的主体。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 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 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 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 但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 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蚀、太阳黑子、流星、陨 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 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 承认错误,宣布改弦更张的政策。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 难,一切罪责由自己担当。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 要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民们平时不敢 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 收敛。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高统治者一点警诫。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 般花不了多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万一无效,也是天威
莫测,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人事。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 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 释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 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正人君子和书呆往往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君贤臣的先例, 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 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专修人事,灾害不除自灭。如唐玄宗时发生严重蝗灾,一部分 大臣的意见竟然是不应消灭,只能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定能 得到上天的宽恕。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灾情。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时能 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农立国的特点,使中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 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 B.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积极的,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 解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C.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里都有所记载,如《二十四史》中《五行志》《天文志》 《灾异志》所记内容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D·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皇帝在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 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的观念的形成。是因为中国以农立国,大小灾害频 繁,需要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B.天象或灾异显示天意,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也会受到天 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 C.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君主举行的祭祀或祈祷仪式能够给臣民们一些说话的机会,他们 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 D.皇帝举办一些活动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有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 会格外小心谨慎
莫测,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人事。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 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 释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 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正人君子和书呆往往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君贤臣的先例, 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 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专修人事,灾害不除自灭。如唐玄宗时发生严重蝗灾,一部分 大臣的意见竟然是不应消灭,只能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定能 得到上天的宽恕。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灾情。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时能 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农立国的特点,使中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 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 B .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积极的,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 一解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C .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里都有所记载,如《二十四史》中《五行志》《天文志》 《灾异志》所记内容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D .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皇帝在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 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的观念的形成。是因为中国以农立国,大小灾害频 繁,需要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B .天象或灾异显示天意,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也会受到天 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 C .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君主举行的祭祀或祈祷仪式能够给臣民们一些说话的机会,他们 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 D .皇帝举办一些活动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有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 会格外小心谨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意决定人事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意思,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流星、陨 石、地震、山崩、水早灾害等,都是天意对人的惩戒。 B.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它的积极作用,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 美,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C.“天人合一”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可以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而泥古不化的正人 君子和书呆子往往在灾异面前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 D.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作者希望在运用和阐 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陈翰伯:文化的先行者 中国出版界有一位重要人物值得记忆。他重要的标志,不但在后30年,也在前30年;不 但在政治上,也在文化上。他不但是一位政治的执行者,也是一位文化的先行者。他,就是陈 翰伯。 20世纪30年代,陈翰伯就读于燕京大学。他曾与姚依林、黄华、黄敬等人一起,参与领 导“一二·九”学生运动。那时他们经常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客厅中聚会,讨论时势与 未来,陈翰伯也因此与斯诺结下友谊。他曾经陪冋斯诺夫人尼姆·威尔斯到延安,拜见毛泽东 朱德,为他们当翻译。1936年7月,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十余年间,陈翰伯作为一位“潜伏” 的红色报人,用笔名王孝风、梅碧华等,写了许多好文章。他的公开身份是记者、编辑,实际 上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他需要做的是尽最大可能在报纸上登载国民党政府不愿意登载的消 息,撰写社论、时评,婉转地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他不可能不暴露左派的面目,因而时 时刻刻处在危险之中 1958年8月,陈翰伯奉命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他十分注重文化传承的力量 他上任后首先跑到上海,找寻老商务留下的资料,恢复商务印书馆种种出版建制,延续“百 年商务”文化香火。有趣的是,陈翰伯的这一份苦心,竟然在他文革时期写的一份检讨书中, 清晰地表达出来。“我是复活旧商务的罪人,……我一九五九年在上海办事处査了很多材料, 这些材料以后都运到北京,我请胡愈之等人做了馆史的报告,后来就设立了馆史研究室,举办 展览会和六十五周年的纪念。与此同时,我在报纸上发表了很多消息,到一九六二年,在我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意决定人事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意思,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流星、陨 石、地震、山崩、水早灾害等,都是天意对人的惩戒。 B .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它的积极作用,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 美,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C . “天人合一”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可以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而泥古不化的正人 君子和书呆子往往在灾异面前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 D.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作者希望在运用和阐 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陈翰伯:文化的先行者 中国出版界有一位重要人物值得记忆。他重要的标志,不但在后 30 年,也在前 30 年;不 但在政治上,也在文化上。他不但是一位政治的执行者,也是一位文化的先行者。他,就是陈 翰伯。 20 世纪 30 年代,陈翰伯就读于燕京大学。他曾与姚依林、黄华、黄敬等人一起,参与领 导“一二·九”学生运动。那时他们经常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客厅中聚会,讨论时势与 未来,陈翰伯也因此与斯诺结下友谊。他曾经陪同斯诺夫人尼姆·威尔斯到延安,拜见毛泽东、 朱德,为他们当翻译。1936 年 7 月,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十余年间,陈翰伯作为一位“潜伏” 的红色报人,用笔名王孝风、梅碧华等,写了许多好文章。他的公开身份是记者、编辑,实际 上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他需要做的是尽最大可能在报纸上登载国民党政府不愿意登载的消 息,撰写社论、时评,婉转地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他不可能不暴露左派的面目,因而时 时刻刻处在危险之中。 1958 年 8 月,陈翰伯奉命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他十分注重文化传承的力量。 他上任后首先跑到上海,找寻老商务留下的资料,恢复商务印书馆种种出版建制,延续“百 年商务”文化香火。有趣的是,陈翰伯的这一份苦心,竟然在他文革时期写的一份检讨书中, 清晰地表达出来。“我是复活旧商务的罪人,……我一九五九年在上海办事处查了很多材料, 这些材料以后都运到北京,我请胡愈之等人做了馆史的报告,后来就设立了馆史研究室,举办 展览会和六十五周年的纪念。与此同时,我在报纸上发表了很多消息,到一九六二年,在我的
招魂纸下,旧商务这具僵尸,已经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散发臭气,毒害人性。”这样的文字, 读来让人心酸。 接手商务印书馆后,陈翰伯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我们 该奉献什么,我们能奉献什么。此后8年,可谓功勋卓著。汪家熔曾详细罗列出那个年代商务 印书馆出版的重点图书项目:社会科学经典395种;经济学著作115种;政治学著作,不算大 量提供给中央理论小组的,有93种;历史和历史学66种;工具书,包括修订《辞源》,编写 《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和《俄汉大辞典》等;此外,还有英、法、德、日、西、阿拉 伯、越南、印尼等外语方面的词典、语法书和其他读物。正是这些图书的出版,托起了陈翰伯 作为出版家的历史地位 说到先行者,是说他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是一个时代的启蒙者与引路人。略举两例: 其一,为国家开列辞书建设的书单。1972年,遭受迫害的陈翰伯从干校调回北京。1975年, 着手制订周恩来总理在病榻上批准的“中外文辞书出版十年编辑规划”。那时,很少人相信这 个规划能够实现;但是翰伯却固执地认为它可以实现,因为有人民。陈原回忆那段历史时写道 “1975年,翰伯抓住这个机会,要进行一项规模宏大的基础工程。…13年的实践,证明这 项基础工程对于国家现代化有多么巨大的意义;13年的事实,也证明翰伯的信心来自人民, 是现实的。” 其二,创办《读书》杂志。《读书》创刊号发表了李洪林的文章《读书无禁区》。在叫好 声中,也引起了数不清的质疑。1981年4月,陈翰伯在亲自撰写的社论《两周年告读者》中, 对这篇文章给予很大支持。文中写道:“我们重申我们赞成‘读书无禁区,的主张。‘四人帮’ 垮台后,风沙虽然已过,不敢重开书禁的还大有人在。当时我们针砭时弊,喊出‘读书无禁区', 深受读者欢迎,我们非常感激。”《读书》就是这样,触摸时代最尖锐的问题,在社会大势中 保持了自己的领先地位,成为一面旗帜。(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翰伯(1914-1988),中共党员,新闻家、编辑出版家、国际问题评论家。解放后曾 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兼总经理、人民出版社领导小组组长、文化部出版局局长、国家出版事业 管理局代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务。(摘自“百度百科”) ②在政治运动中,一批学者和翻译家被划为“右派”,丧失了从事研究工作的权利。陈翰 伯曾冒着很大的风险,卷着铺盖到北大“蹲点”,按照拟定的学者名录一个个寻访。众多“靠 边站”的专家学者如朱光潜、贺麟、王以铸得以出山,担当古典名著的翻译工作。这段经历当
招魂纸下,旧商务这具僵尸,已经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散发臭气,毒害人性。”这样的文字, 读来让人心酸。 接手商务印书馆后,陈翰伯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我们 该奉献什么,我们能奉献什么。此后 8 年,可谓功勋卓著。汪家熔曾详细罗列出那个年代商务 印书馆出版的重点图书项目:社会科学经典 395 种;经济学著作 115 种;政治学著作,不算大 量提供给中央理论小组的,有 93 种;历史和历史学 66 种;工具书,包括修订《辞源》,编写 《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和《俄汉大辞典》等;此外,还有英、法、德、日、西、阿拉 伯、越南、印尼等外语方面的词典、语法书和其他读物。正是这些图书的出版,托起了陈翰伯 作为出版家的历史地位。 说到先行者,是说他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是一个时代的启蒙者与引路人。略举两例: 其一,为国家开列辞书建设的书单。1972 年,遭受迫害的陈翰伯从干校调回北京。1975 年, 着手制订周恩来总理在病榻上批准的“中外文辞书出版十年编辑规划”。那时,很少人相信这 个规划能够实现;但是翰伯却固执地认为它可以实现,因为有人民。陈原回忆那段历史时写道: “1975 年,翰伯抓住这个机会,要进行一项规模宏大的基础工程。……13 年的实践,证明这 项基础工程对于国家现代化有多么巨大的意义;13 年的事实,也证明翰伯的信心来自人民, 是现实的。” 其二,创办《读书》杂志。《读书》创刊号发表了李洪林的文章《读书无禁区》。在叫好 声中,也引起了数不清的质疑。1981 年 4 月,陈翰伯在亲自撰写的社论《两周年告读者》中, 对这篇文章给予很大支持。文中写道:“我们重申我们赞成‘读书无禁区,的主张。‘四人帮’ 垮台后,风沙虽然已过,不敢重开书禁的还大有人在。当时我们针砭时弊,喊出‘读书无禁区’, 深受读者欢迎,我们非常感激。”《读书》就是这样,触摸时代最尖锐的问题,在社会大势中 保持了自己的领先地位,成为一面旗帜。(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翰伯(1914-1988),中共党员,新闻家、编辑出版家、国际问题评论家。解放后曾 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兼总经理、人民出版社领导小组组长、文化部出版局局长、国家出版事业 管理局代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务。(摘自“百度百科”) ②在政治运动中,一批学者和翻译家被划为“右派”,丧失了从事研究工作的权利。陈翰 伯曾冒着很大的风险,卷着铺盖到北大“蹲点”,按照拟定的学者名录一个个寻访。众多“靠 边站”的专家学者如朱光潜、贺麟、王以铸得以出山,担当古典名著的翻译工作。这段经历当
时虽未给陈翰伯带来大的影响,但在“文革”中,陈翰伯没能躲过打击,被批判为“招降纳叛” (摘自吉祥《陈翰伯是谁?》)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20世纪30年代,陈翰伯曾参与领导“ 九”学生运动,在美国经常参加记者埃 德加·斯诺组织的聚会,与斯诺结下友谊 B.陈翰伯曾作为翻译陪同埃德加·斯诺及夫人拜见毛泽东、朱德;大学毕业后,潜伏在 国民党统治区,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 C.陈翰伯在检讨书中,称自己是复活商务的罪人,委婉地陈述自己恢复商务印书馆出版 建制、延续商务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 D.本文由总到分,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表现了陈翰伯既是红色的报人,是优秀的出版 家,还是文化的先行者的三方面特点 E.本文语言平实,选取传主60年人生经历中的典型材料,表现了陈翰伯在中国出版界的 重要地位及其政治、文化方面的突出贡献 5.为什么说陈翰伯是中国出版界的一位重要人物?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6.陈翰伯是文化的先行者,他的做法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王奎山 1982年我读大四。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 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徐美 红的到来,简直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 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
时虽未给陈翰伯带来大的影响,但在“文革”中,陈翰伯没能躲过打击,被批判为“招降纳叛”。 (摘自吉祥《陈翰伯是谁?》)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20 世纪 30 年代,陈翰伯曾参与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在美国经常参加记者埃 德加·斯诺组织的聚会,与斯诺结下友谊。 B.陈翰伯曾作为翻译陪同埃德加·斯诺及夫人拜见毛泽东、朱德;大学毕业后,潜伏在 国民党统治区,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 C.陈翰伯在检讨书中,称自己是复活商务的罪人,委婉地陈述自己恢复商务印书馆出版 建制、延续商务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 D.本文由总到分,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表现了陈翰伯既是红色的报人,是优秀的出版 家,还是文化的先行者的三方面特点。 E.本文语言平实,选取传主 60 年人生经历中的典型材料,表现了陈翰伯在中国出版界的 重要地位及其政治、文化方面的突出贡献。 5.为什么说陈翰伯是中国出版界的一位重要人物?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 分) 6.陈翰伯是文化的先行者,他的做法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王奎山 1982 年我读大四。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 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徐美 红的到来,简直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 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