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石狮石光华侨联合中学2012届高考最后阶段冲刺模拟卷语文卷(一)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 咏 。(王羲之《兰亭集序》) (2)桂棹兮兰 (苏轼《赤壁赋》) ,竞周容以 为度 (屈原《离骚》) (4)生乎吾后, 吾从而师 (韩愈《师说》) (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 损 (李清 照《声声慢》) (6)潦水尽而寒潭 清 (王勃《滕王阁序》)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拙效传 (明)袁宏道① 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鱼叶墨以自蔽,乃为杀 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古记之矣。 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戚,一名奎。冬即余仆也。掀鼻削面,蓝睛 虬须,色若锈铁。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 者,亦不问。时年已四十余。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 望。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 饮尽。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冬伛偻突②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 火。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 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 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 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少役于伯修③。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家去城百 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日晡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至夕,见一荷担从 柳堤来者,东也。家严大喜,急引至舍。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问饼何在,东 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饼价贵,未可市也。”时约以明纳礼,竟 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 始苏。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 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加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一日至比舍,犬逐之, 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其痴绝皆此类
福建石狮石光华侨联合中学 2012 届高考最后阶段冲刺模拟卷语文卷(一)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 咏, 。 (王羲之《兰亭集序》) (2)桂棹兮兰 桨, 。 (苏轼《赤壁赋》) (3) ,竞周容以 为度。 (屈原《离骚》) (4)生乎吾后, ,吾从而师 之。 (韩愈《师说》) (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 损, ? (李清 照《声声慢》) (6)潦水尽而寒潭 清, 。 (王勃《滕王阁序》)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 拙效传 (明)袁宏道① 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 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古记之矣。 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戚,一名奎。冬即余仆也。掀鼻削面,蓝睛 虬须,色若锈铁。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 者,亦不问。时年已四十余。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 望。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 饮尽。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冬伛偻突②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 火。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 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 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 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少役于伯修③。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家去城百 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日晡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至夕,见一荷担从 柳堤来者,东也。家严大喜,急引至舍。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问饼何在,东 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饼价贵,未可市也。”时约以明纳礼,竟 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 始苏。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 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加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一日至比舍,犬逐之, 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其痴绝皆此类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 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 之粟,唯恐其失所也。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注】①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②突:烟囱。③伯修,宏道兄宗道之字。 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 过:拜访 B.一日至比舍,犬逐之 比:亲近 C.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 坐:不费心,不劳神 D.主者谅其无他 谅:体谅 3.从文中下列事件的前因后果看,能体现作者或其家人对拙仆们关爱的事件是 (3分) ①冬仆迷路 ②冬仆饮酒 ③冬仆推门④东仆市 ⑤戚仆缚薪 ⑥奎仆市帽 A.③⑤ B.②⑥ ②④ D.①⑤⑥ 4.下列对这篇文章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冬这个仆人很健忘,他随作者到燕京,与门隶们玩耍,有时人们问他的姓名他都 回答不上来。 B.文章详略得当,共写了四仆,其中冬是自己的仆人,记了四件事,最详;其 余三仆,则较略,奎仆记了两件事,戚仆和东仆各只记了一件事。 C.作者说:狡兔和乌贼善于趋避和藏身,却仍然难逃杀身之祸,意在说明巧不 如拙。 D.作者赞仆之拙,认为拙者有福,与老庄的大拙胜巧.巧伪不如拙诚的思想有 相通之处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3分) 答 (2)少役于伯修。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3分) 答 )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附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 字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 为例,对“炼字”这一技法做出简析。(2分)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 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 之粟,唯恐其失所也。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注】①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②突:烟囱。③伯修,宏道兄宗道之字。 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 过:拜访 B.一日至比舍,犬逐之 比:亲近 C.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 坐:不费心,不劳神 D.主者谅其无他 谅:体谅 3.从文中下列事件的前因后果看,能体现作者或其家人对拙仆们关爱的事件是 (3 分) ①冬仆迷路 ②冬仆饮酒 ③冬仆推门 ④东仆市 饼 ⑤戚仆缚薪 ⑥奎仆市帽 A.③⑤ B.②⑥ C.① ②④ D.①⑤⑥ 4.下列对这篇文章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A.冬这个仆人很健忘,他随作者到燕京,与门隶们玩耍,有时人们问他的姓名他都 回答不上来。 B.文章详略得当,共写了四仆,其中冬是自己的仆人,记了四件事,最详;其 余三仆,则较略,奎仆记了两件事,戚仆和东仆各只记了一件事。 C.作者说:狡兔和乌贼善于趋避和藏身,却仍然难逃杀身之祸,意在说明巧不 如拙。 D.作者赞仆之拙,认为拙者有福,与老庄的大拙胜巧.巧伪不如拙诚的思想有 相通之处。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3 分) 答: (2)少役于伯修。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3 分) 答: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 分) 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附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 字。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 为例,对“炼字”这一技法做出简析。(2 分)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文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 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的内容,从诗歌思想感情入手,加以分析(4分) 答: 、文化经典、文学名著(16分) (一)文化经典阅读(6分) 7.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 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 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 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对选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 基础上教育他们。 B.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 要善于“以时”养民 C.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 可以高枕无忧了 D.孟子提出了他的施政理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2)上面两则选段反映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3分) (二)文学名著阅读(10分) 8.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5分) A.窗外是狂风怒吼,斜雨打那窗上的玻璃,达达达地。可是那手枪有发射。吴 荪甫长叹一声,身体落在那转轮椅子里,手枪摔在地下。恰好这时候,当差李贵 引着丁医生进来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文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 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的内容,从诗歌思想感情入手,加以分析(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二、文化经典、文学名著(16 分) (一)文化经典阅读(6 分) 7. 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回答问题。(6 分) 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 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 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 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对选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 基础上教育他们。 B.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 要善于“以时”养民。 C.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 可以高枕无忧了。 D.孟子提出了他的施政理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2)上面两则选段反映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3 分) 答: (二)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8.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 (5 分) A.窗外是狂风怒吼,斜雨打那窗上的玻璃,达达达地。可是那手枪有发射。吴 荪甫长叹一声,身体落在那转轮椅子里,手枪摔在地下。恰好这时候,当差李贵 引着丁医生进来了
这是小说结局描写吴荪甫破产以后想要自杀的场面。(《子夜》) B.黛玉每年时节变换时“必犯嗽疾”。宝钗来探病,劝黛玉药疗不如食补,建 议黛玉每天早晨吃燕窝粥,并答应送燕窝过来。当黛玉自叹身世飘零时,她就极 低调地说她也是一样,虽然有个哥哥,却不如没有,只是比她多了一个母亲“略 强些”,这种发自内心的关心拉近了二人的距离,让黛玉很是感激。(《红楼梦》) C.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 以统一天下。当时刘表不战而降,依附刘表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于退军途中 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孙权命周瑜为主将,联合刘备军, 迎击曹军。这是《三国演义》中对赤壁之战的背景所作的描述。(《三国演义》) D.葛朗台在得知弟弟破产后宴请克罗旭叔侄,这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二次请客, 消息轰动了索漠全城。晚宴上,大家沉默不语,葛朗台支开了女佣人拿侬,使用 他的一贯伎俩,假装耳聋和口吃,拐弯抹角地让克罗旭道出了挽救兄弟名誉的计 划。中场到来的银行家格拉桑害怕失去表现的机会,自出路费为葛朗台实施这个 商业计划。葛朗台晚宴的目的达到了。(《欧也妮·葛朗台》) E.聂赫留朵夫决定陪玛丝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亚服役,他回家乡处理田产,看到 农村一副破败的景象,农民都在挨饿,他知道这是农民们的土地被夺走的结果 于是,他决定放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只收取租金,而且租金由农民 自己支配,用于公共事业。这在当时的封建贵族中是相当叛逆的。(《复活》 9.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简述《家》中觉慧的最后选择 (2)简述《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故事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近日网上有篇文章,说某地男人总是在细细地编织着自己的小日子,是“性格的 雌化”。举个具体例子,说每天的傍晚,某地男人就要打个电话给夫人告知晚饭 在什么地方吃。其实这恰恰是国际时尚潮流,如今在欧美特别是在硅谷,那些髙 级白领都是那么做的 使笔者感兴趣的是作者作为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支撑自己的论点时引 用论据的方式。考虑到时代背景,更突显这样的思考方式已经成为位知识分子的 一种本能。 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美国溢价”这一普遍现象,大到国 际关系、航空航天,小到留学移民,T0EFL成绩、麦当劳。溢价指所支付的实际
这是小说结局描写吴荪甫破产以后想要自杀的场面。(《子夜》) B.黛玉每年时节变换时“必犯嗽疾”。宝钗来探病,劝黛玉药疗不如食补,建 议黛玉每天早晨吃燕窝粥,并答应送燕窝过来。当黛玉自叹身世飘零时,她就极 低调地说她也是一样,虽然有个哥哥,却不如没有,只是比她多了一个母亲“略 强些”,这种发自内心的关心拉近了二人的距离,让黛玉很是感激。(《红楼梦》) C.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 以统一天下。当时刘表不战而降,依附刘表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于退军途中 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孙权命周瑜为主将,联合刘备军, 迎击曹军。这是《三国演义》中对赤壁之战的背景所作的描述。(《三国演义》) D.葛朗台在得知弟弟破产后宴请克罗旭叔侄,这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二次请客, 消息轰动了索漠全城。晚宴上,大家沉默不语,葛朗台支开了女佣人拿侬,使用 他的一贯伎俩,假装耳聋和口吃,拐弯抹角地让克罗旭道出了挽救兄弟名誉的计 划。中场到来的银行家格拉桑害怕失去表现的机会,自出路费为葛朗台实施这个 商业计划。葛朗台晚宴的目的达到了。(《欧也妮·葛朗台》) E.聂赫留朵夫决定陪玛丝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亚服役,他回家乡处理田产,看到 农村一副破败的景象,农民都在挨饿,他知道这是农民们的土地被夺走的结果。 于是,他决定放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只收取租金,而且租金由农民 自己支配,用于公共事业。这在当时的封建贵族中是相当叛逆的。(《复活》) 9.简答题。(任选一题,100 字左右)(5 分) (1)简述《家》中觉慧的最后选择。 (2)简述《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故事。 答( )题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近日网上有篇文章,说某地男人总是在细细地编织着自己的小日子,是“性格的 雌化”。举个具体例子,说每天的傍晚,某地男人就要打个电话给夫人告知晚饭 在什么地方吃。其实这恰恰是国际时尚潮流,如今在欧美特别是在硅谷,那些高 级白领都是那么做的。 使笔者感兴趣的是作者作为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支撑自己的论点时引 用论据的方式。考虑到时代背景,更突显这样的思考方式已经成为位知识分子的 一种本能。 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美国溢价”这一普遍现象,大到国 际关系、航空航天,小到留学移民,TOEFL 成绩、麦当劳。溢价指所支付的实际
金额超过证券或股票的名日价值或面值。也可理解为心理学说的“光环现象”在 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变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以其国力之强大,在各主要领域之先进,让市场产生 了最为明显、最为普遍的“美国溢价”和“美国商誉”幻觉。一旦某一事物能和 美国挂上钩,就位列神坛,光芒四射。“美国溢价”成了全世界,特别是后发国 家人民历史记忆和日常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除了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以外,发展中国家内部也有一些利益集团及其 代言人对此现象心照不宣,或无意识或不自觉地推波助澜,选择性地主张“和国 际接轨”和定制“历史记忆”。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美国溢价”已经受到了 越来越多的质疑,所谓“溢价”在事实上也越来越处于下降通道。美国金融危机 的爆发,使其“兵败如山倒”,美国的“商誉”和“溢价”面临不可避免的大幅 贬值。笔者以为: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将为此节省大量的经济和发展成本,恢复民 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有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指出“美国溢价”幻觉的轰然崩塌不同 于贸易保护主义,恰恰相反,脱掉了皇帝的新衣,回到其基础使用价值的外国商 品,更可以从正常的消费需求中扩大市场。 日本和韩国社会对于西方商品的态度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历史过程,到现在也尚未 完全结束。在这一不可逆转的进程中,会有少数群体在少数方面“利益受损”, 包括我们自己和家人高成本取得的“镀金留洋”的学历、进口汽车和NIKE 鞋……“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对任何有理智的国人来 说,“受损”和获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指出“美国溢价”不是鼓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自我膨胀,作为首个登月的国家, 美国也还是有太多让我们学习的东西。笔者只是期待打破早己该打破的迷信,让 危机带来的巨大利好,帮助中国社会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实现“又好又快”的 发展。 (选自《中国青年报》20094.6有删改) 10.从原文看,下列对“美国溢价”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生活,从麦当劳、 TOEFL成绩、移民留学等这些许小事到 航天航空、国家关系中普遍存在着“美国溢价”,即“美国光环”形象。 B.某地每天晚上,某地男人都要打电话给夫人告知晚饭在什么地方吃,这是个 国际时尚潮流,是欧美特别是硅谷髙级白领的习惯。 C.美国凭借其国力强大,使市场生产了最为明显、最为普遍的“美国溢价”和 “美国商誉”幻觉。一旦与美国挂钩,则立刻位列神坛,光芒四射 D.“美国溢价”是欠发达国家人民历史记忆和日常生活经验的一部分,而发展 中国家某些利益集团代言人也无意识或不自觉地推波助澜地宣传美国“溢价” 11.从原文看,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引述某地男人“性格的雌化”例子是为了说明这种“雌化”就是“美国 溢价”的具体体现,应大力提倡。 B.溢价指所支付的实际金额超过证券或股票的名目价值或面值,而“美国溢价” 则是指笼罩在美国头上的“神圣光环”在社会中的变体 C.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美国溢价”由于利益集团及其代言人的推波助澜, 与“国际接轨”的现象愈演愈烈。 D.金融危机使得美国“兵败如山倒”,其“商誉”和“溢价”面临大幅泛值, 但却给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金额超过证券或股票的名目价值或面值。也可理解为心理学说的“光环现象”在 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变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以其国力之强大,在各主要领域之先进,让市场产生 了最为明显、最为普遍的“美国溢价”和“美国商誉”幻觉。一旦某一事物能和 美国挂上钩,就位列神坛,光芒四射。“美国溢价”成了全世界,特别是后发国 家人民历史记忆和日常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除了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以外,发展中国家内部也有一些利益集团及其 代言人对此现象心照不宣,或无意识或不自觉地推波助澜,选择性地主张“和国 际接轨”和定制“历史记忆”。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美国溢价”已经受到了 越来越多的质疑,所谓“溢价”在事实上也越来越处于下降通道。美国金融危机 的爆发,使其“兵败如山倒”,美国的“商誉”和“溢价”面临不可避免的大幅 贬值。笔者以为: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将为此节省大量的经济和发展成本,恢复民 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有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指出“美国溢价”幻觉的轰然崩塌不同 于贸易保护主义,恰恰相反,脱掉了皇帝的新衣,回到其基础使用价值的外国商 品,更可以从正常的消费需求中扩大市场。 日本和韩国社会对于西方商品的态度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历史过程,到现在也尚未 完全结束。在这一不可逆转的进程中,会有少数群体在少数方面“利益受损”, 包括我们自己和家人高成本取得的“镀金留洋”的学历、进口汽车和 NIKE 鞋……“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对任何有理智的国人来 说,“受损”和获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指出“美国溢价”不是鼓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自我膨胀,作为首个登月的国家, 美国也还是有太多让我们学习的东西。笔者只是期待打破早已该打破的迷信,让 危机带来的巨大利好,帮助中国社会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实现“又好又快”的 发展。 (选自《中国青年报》2009 4.6 有删改) 10.从原文看,下列对“美国溢价”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3 分) A.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生活,从麦当劳、TOEFL 成绩、移民留学等这些许小事到 航天航空、国家关系中普遍存在着“美国溢价”,即“美国光环”形象。 B.某地每天晚上,某地男人都要打电话给夫人告知晚饭在什么地方吃,这是个 国际时尚潮流,是欧美特别是硅谷高级白领的习惯。 C.美国凭借其国力强大,使市场生产了最为明显、最为普遍的“美国溢价”和 “美国商誉”幻觉。一旦与美国挂钩,则立刻位列神坛,光芒四射。 D.“美国溢价”是欠发达国家人民历史记忆和日常生活经验的一部分,而发展 中国家某些利益集团代言人也无意识或不自觉地推波助澜地宣传美国“溢价”。 11.从原文看,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引述某地男人“性格的雌化”例子是为了说明这种“雌化”就是“美国 溢价”的具体体现,应大力提倡。 B.溢价指所支付的实际金额超过证券或股票的名目价值或面值,而“美国溢价” 则是指笼罩在美国头上的“神圣光环”在社会中的变体。 C.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美国溢价”由于利益集团及其代言人的推波助澜, 与“国际接轨”的现象愈演愈烈。 D.金融危机使得美国“兵败如山倒”,其“商誉”和“溢价”面临大幅泛值, 但却给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