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古典时代的希腊哲学(上) 发布时间:2011-05-26 浏览次数:781 第二编古典时代的希腊哲学 第四章智者运动与苏格拉底哲学 第三节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其人其事 苏格拉底与智者思潮差不多处在同一时期。他在公元前469年生于雅典,正值伯里克利执政雅典,城邦奴 隶制鼎盛时期,父亲是个雕刻匠,母亲是个助产婆。他曾继承他父亲的职业,但不久就抛弃了它,致力于 哲学和社会政治活动。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公元前431年一前404年),苏格拉底曾三次从军出征, 柏拉图的对话(如《会饮篇》)和其他文献资料中讲述了苏格拉底在战争中如何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临危不 惧镇定自若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苏格拉底目睹战争的惨烈,对希腊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雅典民主派的 力量在战争中受到很大摧残,雅典的民主政权被推翻,出现了“三十僭主”的统治,而后又一度出现民主 派政权。苏格拉底与不同政体的执掌者们都不合拍,他最后就是被这个重新恢复的民主派政权判处死刑 的,公元前399年他在狱中饮鸩而死。 据文献资料记载,苏格拉底貌不岀众,但长于论辩,说话富有魅力,很能吸引听众。他惯于在大街、集 市、运动场等公共场所同各式各样的人谈话,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关于战争、政治、婚姻、友谊、爱 情、艺术、诗歌、宗教等等,其中特别是关于道德问题,关于究竞什么是美德(德性),如何培养美德, 则是他最为关注、与人讨论得最多的问题。不久,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门徒,其中有柏拉图、克里底亚、 査米底斯、阿尔基比亚底斯、色诺芬等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苏格拉底与那时活跃在雅典或到雅典 访问的智者们也有很多接触和交往,并与他们论辩,但他的思想学说和主张是反智者运动的 苏格拉底毕生致力于道德教育,追求社会公正,把完善人的灵魂、人性看作自己的“神圣职责”。他目睹 战争的残酷和希腊社会的危机,认为这是人性堕落和道德败坏的表现,拯救的出路是改善人性和人的灵 魂,重振道德。为此他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地进行启迪人的心智的教育活动。他言教身教,执着追求,坚 韧不拔,在历史上少见。他生活简朴勤俭、刻苦耐劳。他不慕虚荣,不贪钱财,讥讽智者们以贩卖知识为 生财之道。他将自己比作神赐给雅典的一只“牛虻”,意在刺激雅典人,使之惊醒。他在政治上独立不 依,不参与任何党派,刚正不阿,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屈从于权贵。他与取代雅典民主政权的
第二编古典时代的希腊哲学(上) 发布时间: 2011-05-26 浏览次数: 781 第二编 古典时代的希腊哲学 第四章 智者运动与苏格拉底哲学 第三节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一, 苏格拉底其人其事 苏格拉底与智者思潮差不多处在同一时期。他在公元前 469 年生于雅典,正值伯里克利执政雅典,城邦奴 隶制鼎盛时期,父亲是个雕刻匠,母亲是个助产婆。他曾继承他父亲的职业,但不久就抛弃了它,致力于 哲学和社会政治活动。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公元前 431 年—前 404 年),苏格拉底曾三次从军出征。 柏拉图的对话(如《会饮篇》)和其他文献资料中讲述了苏格拉底在战争中如何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临危不 惧镇定自若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苏格拉底目睹战争的惨烈,对希腊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雅典民主派的 力量在战争中受到很大摧残,雅典的民主政权被推翻,出现了“三十僭主”的统治,而后又一度出现民主 派政权。苏格拉底与不同政体的执掌者们都不合拍,他最后就是被这个重新恢复的民主派政权判处死刑 的,公元前 399 年他在狱中饮鸩而死。 据文献资料记载,苏格拉底貌不出众,但长于论辩,说话富有魅力,很能吸引听众。他惯于在大街、集 市、运动场等公共场所同各式各样的人谈话,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关于战争、政治、婚姻、友谊、爱 情、艺术、诗歌、宗教等等,其中特别是关于道德问题,关于究竟什么是美德(德性),如何培养美德, 则是他最为关注、与人讨论得最多的问题。不久,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门徒,其中有柏拉图、克里底亚、 查米底斯、阿尔基比亚底斯、色诺芬等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苏格拉底与那时活跃在雅典或到雅典 访问的智者们也有很多接触和交往,并与他们论辩,但他的思想学说和主张是反智者运动的。 苏格拉底毕生致力于道德教育,追求社会公正,把完善人的灵魂、人性看作自己的“神圣职责”。他目睹 战争的残酷和希腊社会的危机,认为这是人性堕落和道德败坏的表现,拯救的出路是改善人性和人的灵 魂,重振道德。为此他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地进行启迪人的心智的教育活动。他言教身教,执着追求,坚 韧不拔,在历史上少见。他生活简朴勤俭、刻苦耐劳。他不慕虚荣,不贪钱财,讥讽智者们以贩卖知识为 生财之道。他将自己比作神赐给雅典的一只“牛虻”,意在刺激雅典人,使之惊醒。[1]他在政治上独立不 依,不参与任何党派,刚正不阿,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屈从于权贵。他与取代雅典民主政权的
三十僭主”统治不合,也与后来恢复的民主政权不合。他被判处死的罪名有二条:“败坏青年”,“信 奉他自己捏造的神而不信奉城邦公认的神”。[21前者是指他在民众特别是在青年中不知疲倦地宣讲他的学 说、思想、主张,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魅力吸引了大批追随者。后者指苏格拉底经常大讲要听从自 己心中的“灵机”(或“神灵” daimon),以取代传统的流行的人格化的多神论。苏格拉底在得知自己被 判处死刑后依然坚持自己的哲学信念和原则,毫不示弱让步,更不低头认罪或请求宽恕,也拒绝越狱逃 亡,在哲学史上留下了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悲壮形象。 苏格拉底本人并无著作留下来。我们关于苏格拉底的学说主要依据是:色诺芬的著作,尤其是他关于苏格 拉底的《回忆录》,这是在苏格拉底死后为他辩护而写的;柏拉图的早期对话集,这些对话几乎无例外地 都以苏格拉底为主角,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来阐述自己的学说,同时也叙述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亚里士多 德的《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德谟伦理学》、《政治学》、《诗学》、《修辞学》等著 作也有许多关于苏格拉底的思想的论述 二苏格拉底的哲学导向 学术界普遍认为,苏格拉底将晢学从硏究自然转向研究人和社会。色诺芬在那时就指出了苏格拉底与其他 希腊晢学家在研究论题上的不同。他说,苏格拉底“不像其他大多数哲学家那样,论辩事物的本性,推想 智者们所称的宇宙是怎样产生的,天上所有的物体是通过什么必然规律而形成的。相反,他总是力图证明 那些宁愿思考这类题目的人是愚妄的。”他进一步指出,苏格拉底“时常就一些关于人类的问题作一些辩 论,考究什么事是敬虔的,什么事是不敬虔的: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什么是正义的,什么是 非正义的:什么是精神健全的,什么是精神不健全的:什么是坚忍,什么是懦怯;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政 治家的风度:什么是统治人民的政府,以及善于统治人民的人应当具有什么品格:还有一些别的问题,他 认为凡精通这些问题的人就是有价值配受尊重的人,至于那些不懂这些问题的人,可以正当地把他们看为 并不比奴隶强多少。”[3]后来,罗马时代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西塞罗更明确地把苏格拉底与早期希腊哲 学家在研究旨趣上的区别概括为“天上”与“人间”之别。他说,苏格拉底以前的古代哲学“研究数和运 动,研究万物产生和复归的本原;这些早期思想家热衷于探究星辰和一切天体的大小、间距和轨程。是苏 格拉底第一个将哲学从天空召唤下来,使它立足于城邦,并将它引入家庭之中,促使它研究生活、伦理、 善和恶。”I41苏格拉底自己也承认,他早年曾学习研究过自然哲学,后来对自然知识不感兴趣了,转而研 究人,尽管他还是尊重自然知识的。[5因此,学术界常把苏格拉底看作西方哲学的转折性人物。必须指出 的是,苏格拉底之前的希腊哲学家并非不管人和社会问题,前面讲过,他们也提出了许多政治、伦理和社 会学说,探讨过人的起源和社会的起源问题。但是,他们并没有把人和自然明确地区分开来,或者说在他 们那里人的问题是被包含在自然(宇宙)问题之中的,并没有把伦理观、政治观等等与自然观区分开来
“三十僭主”统治不合,也与后来恢复的民主政权不合。他被判处死的罪名有二条:“败坏青年”,“信 奉他自己捏造的神而不信奉城邦公认的神”。[2]前者是指他在民众特别是在青年中不知疲倦地宣讲他的学 说、思想、主张,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魅力吸引了大批追随者。后者指苏格拉底经常大讲要听从自 己心中的“灵机”(或“神灵”daimon),以取代传统的流行的人格化的多神论。苏格拉底在得知自己被 判处死刑后依然坚持自己的哲学信念和原则,毫不示弱让步,更不低头认罪或请求宽恕,也拒绝越狱逃 亡,在哲学史上留下了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悲壮形象。 苏格拉底本人并无著作留下来。我们关于苏格拉底的学说主要依据是:色诺芬的著作,尤其是他关于苏格 拉底的《回忆录》,这是在苏格拉底死后为他辩护而写的;柏拉图的早期对话集,这些对话几乎无例外地 都以苏格拉底为主角,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来阐述自己的学说,同时也叙述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亚里士多 德的《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德谟伦理学》、《政治学》、《诗学》、《修辞学》等著 作也有许多关于苏格拉底的思想的论述。 二 苏格拉底的哲学导向 学术界普遍认为,苏格拉底将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和社会。色诺芬在那时就指出了苏格拉底与其他 希腊哲学家在研究论题上的不同。他说,苏格拉底“不像其他大多数哲学家那样,论辩事物的本性,推想 智者们所称的宇宙是怎样产生的,天上所有的物体是通过什么必然规律而形成的。相反,他总是力图证明 那些宁愿思考这类题目的人是愚妄的。”他进一步指出,苏格拉底“时常就一些关于人类的问题作一些辩 论,考究什么事是敬虔的,什么事是不敬虔的;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什么是正义的,什么是 非正义的;什么是精神健全的,什么是精神不健全的;什么是坚忍,什么是懦怯;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政 治家的风度;什么是统治人民的政府,以及善于统治人民的人应当具有什么品格;还有一些别的问题,他 认为凡精通这些问题的人就是有价值配受尊重的人,至于那些不懂这些问题的人,可以正当地把他们看为 并不比奴隶强多少。”[3]后来,罗马时代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西塞罗更明确地把苏格拉底与早期希腊哲 学家在研究旨趣上的区别概括为“天上”与“人间”之别。他说,苏格拉底以前的古代哲学“研究数和运 动,研究万物产生和复归的本原;这些早期思想家热衷于探究星辰和一切天体的大小、间距和轨程。是苏 格拉底第一个将哲学从天空召唤下来,使它立足于城邦,并将它引入家庭之中,促使它研究生活、伦理、 善和恶。”[4]苏格拉底自己也承认,他早年曾学习研究过自然哲学,后来对自然知识不感兴趣了,转而研 究人,尽管他还是尊重自然知识的。[5]因此,学术界常把苏格拉底看作西方哲学的转折性人物。必须指出 的是,苏格拉底之前的希腊哲学家并非不管人和社会问题,前面讲过,他们也提出了许多政治、伦理和社 会学说,探讨过人的起源和社会的起源问题。但是,他们并没有把人和自然明确地区分开来,或者说在他 们那里人的问题是被包含在自然(宇宙)问题之中的,并没有把伦理观、政治观等等与自然观区分开来;
而且,他们并非只是关注天体和星辰,也专心致志于事物的结构、原始的成分;当然,他们的视野和注意 力的确较多地集中于人之外的自然世界。因此,苏格拉底的所谓转折实际上是把人和社会从自然世界之中 区分开来,突出关于人和社会的知识的重要性,引导人们关注人类自身的问题;或者说苏格拉底是要把哲 学奠基于人性之上,而不要只关注了物性。但苏氏之后西方哲学并未就此聚焦于人和社会。苏氏在西方哲 学史上的转折性或导向性和奠基性作用更在于他开创了重理性、重追求普遍性知识的思路。这一思路的形 成首先突出地表现在苏格拉底关于“认识你自己”和“自知自己无知”的原则上。 我们在柏拉图的《申辩篇》中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批评雅典人“只专注于竭力获取大量钱财和声誉,却不 关心思考真理、理智和完善你的灵魂”。他规劝雅典人“不要多想实际的利益,而要多关注灵魂和道德的 改善:或者说不要多想获利,而要多关心城邦的改善。”多关注“美德”、“理智”和“灵魂的至善” [6而为了做到这一点,苏格拉底提出人首先要“自知自己无知”。在这一篇对话中苏格拉底借一则神谕的 故事来说明这一主张。故事说,德尔斐的传神谕的女祭师告诉苏格拉底的弟子凯勒丰说:苏格拉底是人中 间最聪明的人。为了验证这个神谕,苏格拉底到处去找有知识的人谈话,其中有政治家、诗人、工匠等 等。他想看看他们的知识在哪里,是否比他更智慧更聪明。结果证明这些人并没有知识,因而发现“那个 神谕是驳不倒的”。于是,他反躬自问,他的聪明究竟表现在哪里。他觉得自己其实毫无所知,因而就推 论到“自知自己无知”正是他的聪明所在。那个神谕的用意是说,人的智慧没有多少价值,或者根本没有 价值。“人们哪!象苏格拉底那样的人,发现自己的智慧真正说来毫无价值,那就是你们中间最智慧的 了。”[7苏格拉底以自己知自己“无知”而自豪,并要人人都“自己知自己无知” 苏格拉底还借用铭刻在德尔斐神庙墙上的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来表达硏究人自身的重要意义。从强调 和突显人自身的重要性而言,苏格拉底的确把哲学导向了与早期希腊哲学家不同的方面。所谓认识人自己 就是要认识人的理智和德性。爱智求知是人的本性,而其前提就是人要“自知自己无知”,但当时人们普 遍意识不到这一点,尤其是智者派教人以感觉为准绳,使人停留在感觉经验的层面上,便自以为有知识有 智慧,苏格拉底就是要人们从这种状态之中清醒过来,超越表面的感性的认识,寻求一种普遍的确定的知 识,有了这种知识才能说有智慧。这种知识只能通过理智(理性)才能获得,而理智是内在于人的灵魂之 中的,是灵魂的本性。所以,“认识你自己”也就是认识人的灵魂的理智本性,这样也才能懂得道德的本 性。所谓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转变或转折实际上可以说是哲学上的一种导向作用,即将西方哲学引向重理 性重普遍性知识的道路,他要人在理性的基础上探求道德的本性,建立一种道德体系,这个道德体系必须 是一种普遍性的知识,因而是稳定的确定的,不像智者派的知识那样是相对的主观的,这样的道德体系就 能确保和谐的社会秩序 德性论与理性神
而且,他们并非只是关注天体和星辰,也专心致志于事物的结构、原始的成分;当然,他们的视野和注意 力的确较多地集中于人之外的自然世界。因此,苏格拉底的所谓转折实际上是把人和社会从自然世界之中 区分开来,突出关于人和社会的知识的重要性,引导人们关注人类自身的问题;或者说苏格拉底是要把哲 学奠基于人性之上,而不要只关注了物性。但苏氏之后西方哲学并未就此聚焦于人和社会。苏氏在西方哲 学史上的转折性或导向性和奠基性作用更在于他开创了重理性、重追求普遍性知识的思路。这一思路的形 成首先突出地表现在苏格拉底关于“认识你自己”和“自知自己无知”的原则上。 我们在柏拉图的《申辩篇》中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批评雅典人“只专注于竭力获取大量钱财和声誉,却不 关心思考真理、理智和完善你的灵魂”。他规劝雅典人“不要多想实际的利益,而要多关注灵魂和道德的 改善;或者说不要多想获利,而要多关心城邦的改善。”多关注“美德”、“理智”和“灵魂的至善”。 [6]而为了做到这一点,苏格拉底提出人首先要“自知自己无知”。在这一篇对话中苏格拉底借一则神谕的 故事来说明这一主张。故事说,德尔斐的传神谕的女祭师告诉苏格拉底的弟子凯勒丰说:苏格拉底是人中 间最聪明的人。为了验证这个神谕,苏格拉底到处去找有知识的人谈话,其中有政治家、诗人、工匠等 等。他想看看他们的知识在哪里,是否比他更智慧更聪明。结果证明这些人并没有知识,因而发现“那个 神谕是驳不倒的”。于是,他反躬自问,他的聪明究竟表现在哪里。他觉得自己其实毫无所知,因而就推 论到“自知自己无知”正是他的聪明所在。那个神谕的用意是说,人的智慧没有多少价值,或者根本没有 价值。“人们哪!象苏格拉底那样的人,发现自己的智慧真正说来毫无价值,那就是你们中间最智慧的 了。”[7]苏格拉底以自己知自己“无知”而自豪,并要人人都“自己知自己无知”。 苏格拉底还借用铭刻在德尔斐神庙墙上的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来表达研究人自身的重要意义。从强调 和突显人自身的重要性而言,苏格拉底的确把哲学导向了与早期希腊哲学家不同的方面。所谓认识人自己 就是要认识人的理智和德性。爱智求知是人的本性,而其前提就是人要“自知自己无知”,但当时人们普 遍意识不到这一点,尤其是智者派教人以感觉为准绳,使人停留在感觉经验的层面上,便自以为有知识有 智慧,苏格拉底就是要人们从这种状态之中清醒过来,超越表面的感性的认识,寻求一种普遍的确定的知 识,有了这种知识才能说有智慧。这种知识只能通过理智(理性)才能获得,而理智是内在于人的灵魂之 中的,是灵魂的本性。所以,“认识你自己”也就是认识人的灵魂的理智本性,这样也才能懂得道德的本 性。所谓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转变或转折实际上可以说是哲学上的一种导向作用,即将西方哲学引向重理 性重普遍性知识的道路,他要人在理性的基础上探求道德的本性,建立一种道德体系,这个道德体系必须 是一种普遍性的知识,因而是稳定的确定的,不像智者派的知识那样是相对的主观的,这样的道德体系就 能确保和谐的社会秩序。 三 德性论与理性神
苏格拉底一再强调,道德奠基于知识,道德行为产生于知识,“德性就是知识”是他的哲学的- 条基本原则。所谓德性希腊文是 arete(英译 virtue),我国学术界过去只是从道德角度去理解,因而译 为美德,其实它的含义广泛,不仅指人的优良的品性、品质,也指动物和其他事物的好的特性、本性。因 此,译为德性更恰当。当然,苏格拉底主要是在人的道德品质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他与人讨论的诸 如正义、自制、智慧、勇敢、友爱、虔敬等等都是人的德性,因为它们都是好的高尚的,因此称为美德也 是可以的。把德性看作就是知识或智慧是苏格拉底在哲学史上的一种开创性的观点。他所说的知识决不是 指缺乏确定性绝对性的易变的相对的感觉、感性的东西(就像智者们所主张的),而是指具有确定性绝对 性的普遍的一般的概念的东西。德性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具体表现,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性即都是知 识。这样的知识必定是要通过人的理智或理性的,因而是与人的灵魂的本性一致的。所以,“德性就是知 识”与“认识你自己”是相通的。那些认识自己的人即有自知之明者,就能分辨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做自己懂得的事,就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从而繁荣昌盛;不做自己不懂的事,就不会犯错误,避免祸 患。而那些不能认识自己的人即没有自知之明者,情况就正好相反。[8]苏格拉底由此又引出“无人有意作 恶”的看法。认为一个人没有知识,不懂得善是什么,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懂得什么是 善,就能行善,不会作恶。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知善而不行善是不可能的,一 切恶行都是在不知善的情况下做的。“智慧的人总是做美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好的事,即使 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9把知识放在德性的首位,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这种理论 为后来的理性主义的伦理道德学说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 在这种德性论思想的指导下,苏格拉底毕生致力于求各种德性的普遍性定义。亚里士多德说:“苏格拉底 致力于伦理问题而忽视整个自然世界,并且在伦理问题中寻求普遍,第一个将思想集中于求定义。”亚氏 还将此称为苏格拉底在哲学史上的贡献之一。[0普遍性定义当然不是某类事物的表面的可感知的共同 性,而是某类事物的本质特性,事物的本质或本性是某类事物成为这类事物的原因,具有普遍性、必然性 和确定性。例如苏格拉底与人讨论什么是美,什么是虔敬,就是要寻求美或虔敬的普遍性定义,找出使各 种美的东西或虔敬的行为成其为美的或虔敬的那种东西。普遍性定义所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或本性,也是 事物存在的根本原因,苏格拉底是否把这种东西看作是与事物相分离的独立的实体,他是否把这种东西称 为idea和 eidos(中文译为“相”或“相”),中外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看法。亚氏认为,苏格拉底并没有 把普遍和个别相分离,并认为这种观点是对的。[1 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普遍性定义是一种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确定性的知识,不可能凭感觉获得,只能通过理性 的思维活动求得。普遍性、必然性、本质、本性、原因是与理性连在一起的,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达到普遍 性定义,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或本性。苏格拉底对理性的重视和强调、对理性的运用和弘扬超过了以往任 何一个哲学家,后来柏拉图正是发扬了这种理性观才建立起他的相论,可以说没有苏格拉底的理性观就没
苏格拉底一再强调,道德奠基于知识,道德行为产生于知识,“德性就是知识”是他的哲学的一 条基本原则。所谓德性希腊文是 arete(英译 virtue),我国学术界过去只是从道德角度去理解,因而译 为美德,其实它的含义广泛,不仅指人的优良的品性、品质,也指动物和其他事物的好的特性、本性。因 此,译为德性更恰当。当然,苏格拉底主要是在人的道德品质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他与人讨论的诸 如正义、自制、智慧、勇敢、友爱、虔敬等等都是人的德性,因为它们都是好的高尚的,因此称为美德也 是可以的。把德性看作就是知识或智慧是苏格拉底在哲学史上的一种开创性的观点。他所说的知识决不是 指缺乏确定性绝对性的易变的相对的感觉、感性的东西(就像智者们所主张的),而是指具有确定性绝对 性的普遍的一般的概念的东西。德性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具体表现,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性即都是知 识。这样的知识必定是要通过人的理智或理性的,因而是与人的灵魂的本性一致的。所以,“德性就是知 识”与“认识你自己”是相通的。那些认识自己的人即有自知之明者,就能分辨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做自己懂得的事,就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从而繁荣昌盛;不做自己不懂的事,就不会犯错误,避免祸 患。而那些不能认识自己的人即没有自知之明者,情况就正好相反。[8]苏格拉底由此又引出“无人有意作 恶”的看法。认为一个人没有知识,不懂得善是什么,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懂得什么是 善,就能行善,不会作恶。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知善而不行善是不可能的,一 切恶行都是在不知善的情况下做的。“智慧的人总是做美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好的事,即使 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9]把知识放在德性的首位,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这种理论 为后来的理性主义的伦理道德学说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 在这种德性论思想的指导下,苏格拉底毕生致力于求各种德性的普遍性定义。亚里士多德说:“苏格拉底 致力于伦理问题而忽视整个自然世界,并且在伦理问题中寻求普遍,第一个将思想集中于求定义。”亚氏 还将此称为苏格拉底在哲学史上的贡献之一。[10]普遍性定义当然不是某类事物的表面的可感知的共同 性,而是某类事物的本质特性,事物的本质或本性是某类事物成为这类事物的原因,具有普遍性、必然性 和确定性。 例如苏格拉底与人讨论什么是美,什么是虔敬,就是要寻求美或虔敬的普遍性定义,找出使各 种美的东西或虔敬的行为成其为美的或虔敬的那种东西。普遍性定义所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或本性,也是 事物存在的根本原因,苏格拉底是否把这种东西看作是与事物相分离的独立的实体,他是否把这种东西称 为 idea 和 eidos(中文译为“相”或“相”),中外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看法。亚氏认为,苏格拉底并没有 把普遍和个别相分离,并认为这种观点是对的。[11] 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普遍性定义是一种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确定性的知识,不可能凭感觉获得,只能通过理性 的思维活动求得。普遍性、必然性、本质、本性、原因是与理性连在一起的,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达到普遍 性定义,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或本性。苏格拉底对理性的重视和强调、对理性的运用和弘扬超过了以往任 何一个哲学家,后来柏拉图正是发扬了这种理性观才建立起他的相论,可以说没有苏格拉底的理性观就没
有本体论晢学,现当代西方哲学家如尼采、海德格尔等反对理性主义和传统本体论正是从反对苏格拉底开 始的 苏格拉底又把理性看作灵魂的神圣部分,是灵魂的本质或本性。他还把理性抽象、提升,普泛化、神圣化 为神。因此,他不敬传统的神,但心目中一直是有神的,他按神的旨意行事,对人宣传“听从神”,执行 “神的命令”,自信“我这样事神是我们国家最大的好事”。他经常伫立不动,长时间的凝神默思,还声 称自己心中有一个声音,在他犹豫的时候这个声音就会告诉他应当怎样做,他称这声音为“神物”或“灵 机”,即“守护神”。他又称自己是神赐给这个国家的。[121这个神就是理性。如果说传统的神是任意而 为的话,那么苏格拉底的神则是按理性行事,是有目的的。他从人的有目的的理性活动推引出世界万物都 是由神按宇宙理性为了某种目的设计和创造出来的。神创造了人,神为了某种有用的目的又创造了人体的 各个部分,创造眼睛使人能看,创造耳朵使人能听,创造鼻子使人能闻,创造舌头使人能尝到各种滋味 更重要的是,神还在人里面安置了一个灵魂,这也是人最优越于其它动物之处,它使人能了解安排了事物 秩序的神的存在。[3宇宙万物都合乎一定目的,因此寻求事物的原因实际应是寻求事物的目的。苏格拉 底主张研究事物的目的以取代对事物的原因的研究,因为他认为把世界万物安排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力量并 不是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的某种原因,而是存在于事物之外的神。苏格拉底声称自己在早年也曾研究过自 然,寻找过事物的原因,但最后他得出结论,觉得自己完全并且绝对没有能力作这些研究。他曾研究过阿 那克萨哥拉的自然哲学,对阿那克萨哥拉的心灵(奴斯)说很感兴趣;可是当他发现阿那克萨哥拉并不用 心灵说或目的论来解释宇宙万物,而求助于气、水、以太等等时,他就大失所望。[141苏格拉底的目的论 思想后来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在西方哲学史上也产生巨大影响 合目的性是理性神的特点,“善”则是理性神的最终目的,对“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绝对不变的概 念的知识也就是最高的知识,这样,“德性就是知识”也就意味着德性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人与神其 本质本性都是理性所为,人生的最高最终目的与理性的最高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至善”。那么善这 个概念的含义究竟又是什么呢?苏格拉底的回答并不明确。有时他认为善就是对人有用的、有益的,诸如 健康、有力、有财富、有地位、有荣誉等等。此外,还有正义、自制、勇敢、敏悟、强记、豪爽等所谓 “灵魂的善”。这些行为有时有益,有时亦有害,究竟有益还是有害,主要取决于是由智慧的灵魂还是由 愚蠢的灵魂来指导它们。所以,善可以说系于智慧,德性也就是智慧。[5]这样,便又回到了德性即知识 这一命题。苏格拉底认为德性是知识,知识是可教的。但可教的意思并不是从外面灌输给人,并不是象智 者们那样拿一些现成的知识、德性去传授给他人,而是通过一系列引导、启发,把潜在于人心之中的知 识、德性诱发出来,或者说引导人们走向知识和德性,这也就是“教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自 称是知识的“助产士”。在主张德性和知识可教的同时,苏格拉底还强调德性的整体性,即认为智慧、勇 敢、自制、虔敬、正义等各种德性之间具有共同性,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都表现为善,都对人有益,它
有本体论哲学,现当代西方哲学家如尼采、海德格尔等反对理性主义和传统本体论正是从反对苏格拉底开 始的。 苏格拉底又把理性看作灵魂的神圣部分,是灵魂的本质或本性。他还把理性抽象、提升,普泛化、神圣化 为神。因此,他不敬传统的神,但心目中一直是有神的,他按神的旨意行事,对人宣传“听从神”,执行 “神的命令”,自信“我这样事神是我们国家最大的好事”。他经常伫立不动,长时间的凝神默思,还声 称自己心中有一个声音,在他犹豫的时候这个声音就会告诉他应当怎样做,他称这声音为“神物”或“灵 机”,即“守护神”。他又称自己是神赐给这个国家的。[12]这个神就是理性。如果说传统的神是任意而 为的话,那么苏格拉底的神则是按理性行事,是有目的的。他从人的有目的的理性活动推引出世界万物都 是由神按宇宙理性为了某种目的设计和创造出来的。神创造了人,神为了某种有用的目的又创造了人体的 各个部分,创造眼睛使人能看,创造耳朵使人能听,创造鼻子使人能闻,创造舌头使人能尝到各种滋味; 更重要的是,神还在人里面安置了一个灵魂,这也是人最优越于其它动物之处,它使人能了解安排了事物 秩序的神的存在。[13]宇宙万物都合乎一定目的,因此寻求事物的原因实际应是寻求事物的目的。苏格拉 底主张研究事物的目的以取代对事物的原因的研究,因为他认为把世界万物安排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力量并 不是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的某种原因,而是存在于事物之外的神。苏格拉底声称自己在早年也曾研究过自 然,寻找过事物的原因,但最后他得出结论,觉得自己完全并且绝对没有能力作这些研究。他曾研究过阿 那克萨哥拉的自然哲学,对阿那克萨哥拉的心灵(奴斯)说很感兴趣;可是当他发现阿那克萨哥拉并不用 心灵说或目的论来解释宇宙万物,而求助于气、水、以太等等时,他就大失所望。[14]苏格拉底的目的论 思想后来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在西方哲学史上也产生巨大影响。 合目的性是理性神的特点,“善”则是理性神的最终目的,对“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绝对不变的概 念的知识也就是最高的知识,这样,“德性就是知识”也就意味着德性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人与神其 本质本性都是理性所为,人生的最高最终目的与理性的最高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至善”。那么善这 个概念的含义究竟又是什么呢?苏格拉底的回答并不明确。有时他认为善就是对人有用的、有益的,诸如 健康、有力、有财富、有地位、有荣誉等等。此外,还有正义、自制、勇敢、敏悟、强记、豪爽等所谓 “灵魂的善”。这些行为有时有益,有时亦有害,究竟有益还是有害,主要取决于是由智慧的灵魂还是由 愚蠢的灵魂来指导它们。所以,善可以说系于智慧,德性也就是智慧。[15]这样,便又回到了德性即知识 这一命题。苏格拉底认为德性是知识,知识是可教的。但可教的意思并不是从外面灌输给人,并不是象智 者们那样拿一些现成的知识、德性去传授给他人,而是通过一系列引导、启发,把潜在于人心之中的知 识、德性诱发出来,或者说引导人们走向知识和德性,这也就是“教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自 称是知识的“助产士”。在主张德性和知识可教的同时,苏格拉底还强调德性的整体性,即认为智慧、勇 敢、自制、虔敬、正义等各种德性之间具有共同性,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都表现为善,都对人有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