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文艺复兴哲学引论 发布时间:2011-05-26 浏览次数:867 中世纪文艺复兴哲学 引论 ,研究对象与历史分期 这个教学版块专门研究“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哲学”。根据《新大英百科全 书》的界定[,“中世纪”( medium aevum)一词最早为15世纪人文主义者用来描述西欧历史中介于公 元5世纪罗马文明崩溃与15世纪文艺复兴之间的历史时期。后来,人们大都把“中世纪”限定为从公元 476年最后一位西罗马皇帝被蛮族人废黜,到1453年拜占庭王朝首都君士坦丁堡被阿拉伯人攻占为止的西 方历史,而把文艺复兴时期确定为从1453年到16世纪末。 那么,什么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哲学”呢?严格地说,“西方”(The West)概念源于公元395年罗马皇帝提奥多塞一世把罗马帝国分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从此,西罗 马帝国这一区域就成了“西方”概念的初型。当然,“西方”概念不仅仅是自然地理概念,而且是有历史 文化内涵的,有着自身的概念史。可以说,我们这里要研究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恰恰属于 “西方”概念的初始形态,即拉丁基督教文化,因为维系这一文化形态的主要纽带是拉丁语和基督教。而 在文艺复兴之后,由于各民族语言逐渐取代拉丁语,以及宗教改革和西方社会的世俗化,“西方”概念进 入了近现代文化形态,而西方哲学也就在民族一国家的背景下表现为意大利哲学、西班牙哲学、荷兰哲 学、法国哲学、英国哲学、德国哲学和美国哲学等。 具体说来,在公元476年之后,原罗马帝国境内(或更确切地说,环地中海世界)在希 腊化一罗马文化的基础之上逐渐演化出了四种文化一一拉丁西方文化、拜占庭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和犹 太文化一一互动的局面。其中,拉丁西方文化不仅起步较晚,而且发展也很缓慢。从公元6世纪一直到公 元1000年,拉丁西方世界在原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历经希腊-拉丁文化、基督教和日耳曼文化等不同传
中世纪文艺复兴哲学——引论 发布时间: 2011-05-26 浏览次数: 867 中世纪文艺复兴哲学 引论 一,研究对象与历史分期 这个教学版块专门研究“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哲学”。根据《新大英百科全 书》的界定[1],“中世纪”(medium aevum)一词最早为 15 世纪人文主义者用来描述西欧历史中介于公 元 5 世纪罗马文明崩溃与 15 世纪文艺复兴之间的历史时期。后来,人们大都把“中世纪”限定为从公元 476 年最后一位西罗马皇帝被蛮族人废黜,到 1453 年拜占庭王朝首都君士坦丁堡被阿拉伯人攻占为止的西 方历史,而把文艺复兴时期确定为从 1453 年到 16 世纪末。 那么,什么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哲学”呢?严格地说,“西方”(The West)概念源于公元 395 年罗马皇帝提奥多塞一世把罗马帝国分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从此,西罗 马帝国这一区域就成了“西方”概念的初型。当然,“西方”概念不仅仅是自然地理概念,而且是有历史 文化内涵的,有着自身的概念史。可以说,我们这里要研究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恰恰属于 “西方”概念的初始形态,即拉丁基督教文化,因为维系这一文化形态的主要纽带是拉丁语和基督教。而 在文艺复兴之后,由于各民族语言逐渐取代拉丁语,以及宗教改革和西方社会的世俗化,“西方”概念进 入了近现代文化形态,而西方哲学也就在民族-国家的背景下表现为意大利哲学、西班牙哲学、荷兰哲 学、法国哲学、英国哲学、德国哲学和美国哲学等。 具体说来,在公元 476 年之后,原罗马帝国境内(或更确切地说,环地中海世界)在希 腊化-罗马文化的基础之上逐渐演化出了四种文化——拉丁西方文化、拜占庭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和犹 太文化——互动的局面。其中,拉丁西方文化不仅起步较晚,而且发展也很缓慢。从公元 6 世纪一直到公 元 1000 年,拉丁西方世界在原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历经希腊-拉丁文化、基督教和日耳曼文化等不同传
统的融合,并在击退穆斯林、让维京人和马扎人皈依基督教之后,最终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原希腊罗马文明 的拉丁基督教文明。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早期的中世纪”( Early Middle Ages)。而从公元1000年开 始,拉丁西方基督教世界进入了快速扩张时期,不仅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而且在政治、教育、宗教与军 事等方面都处于上升阶段。先是发生在1054年的“东西方教会大分裂”,拉丁罗马教会标榜自己是基督教 世界的“领袖”;随后是从1096年开始,拉丁西方基督教世界又多次发起“十字军东征运动”,一度占领 了耶路撒冷等中东地区,建立了“拉丁帝国”,把拉丁基督教文化扩张到东方世界。在教育上更是“可圈 可点”,先后创办了各种学校,包括像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等对近现代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机构。这 上升势头一直持续到14世纪初,史称“中世纪的高峰”( High Middle Ages),亦即“中期的中世纪” ( Central Middle Ages)。但是,从14世纪初开始,拉丁西方世界就“好运不再”了,进入了“晚期的 中世纪”( Later Middle Ages)。经过“黑死病”、英法百年战争和教会大分裂等事件的打击,不仅拉丁 基督教会的权威一落千丈,而且世俗王权也受到“议会”等的制约,神秘主义和世俗化倾向开始抬头,为 日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般而言,意大利文艺复兴在14世纪中期就己经出现。先是“拉丁古典文化”的复活, 随后是“希腊古典文化”的复兴。然后,文艺复兴又从意大利蔓延到欧洲各地。此外,由于教会内部的分 裂,出现“宗教改革”运动,最终导致“三十年战争”,不仅让神圣罗马帝国解体,而且通过“威斯特法 利亚和约”,确立了近代国际体系。从此,拉丁西方世界进入了以民族一国家为基础的近现代世界。 众所周知,中世纪西方哲学的核心主题就是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关于这一点,学术界并 无异议。但是在界定其精神实质方面,却看法不一。吉尔松( Etienne gilson)认为中世纪哲学的本质特 征是基督教哲学( the Christian philosophy)。[2这一说法从表面上看有一定的根据,因为中世纪哲学 研究确实是在教会开办或主持的学校或大学中展开的,哲学家们的研究工作从总体上不能违背基督教的信 仰。但是,这一说法像“方的圆”和“金山”一样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基督教”作为神学与哲学分属不 同的领域,前者主“启示”,后者重“理性”,从根本上说,两者是不相兼容的。对此,吉尔松本人也有 所认识,他曾说:“并不存在基督教理性这种东西,但却可以存在一种基督教对理性的运用”。[31显然, 这种解释更接近历史事实。因此,我们认为,基督教中也有哲学思考,即对理性的运用,但是并不存在什 么“基督教哲学”,就像不存在什么“基督教数学”、“基督教物理学”一样。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吉尔松之后,法国另一位著名哲学史家皮埃尔·阿多( Pierre Hadot)也主张使用“基督教哲学”一词,认为从查士丁开始的早期教父哲学家就把基督教界定为“启示哲
统的融合,并在击退穆斯林、让维京人和马扎人皈依基督教之后,最终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原希腊-罗马文明 的拉丁基督教文明。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早期的中世纪”(Early Middle Ages)。而从公元 1000 年开 始,拉丁西方基督教世界进入了快速扩张时期,不仅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而且在政治、教育、宗教与军 事等方面都处于上升阶段。先是发生在 1054 年的“东西方教会大分裂”,拉丁罗马教会标榜自己是基督教 世界的“领袖”;随后是从 1096 年开始,拉丁西方基督教世界又多次发起“十字军东征运动”,一度占领 了耶路撒冷等中东地区,建立了“拉丁帝国”,把拉丁基督教文化扩张到东方世界。在教育上更是“可圈 可点”,先后创办了各种学校,包括像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等对近现代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机构。这 一上升势头一直持续到 14 世纪初,史称“中世纪的高峰”(High Middle Ages),亦即“中期的中世纪” (Central Middle Ages)。但是,从 14 世纪初开始,拉丁西方世界就“好运不再”了,进入了“晚期的 中世纪”(Later Middle Ages)。经过“黑死病”、英法百年战争和教会大分裂等事件的打击,不仅拉丁 基督教会的权威一落千丈,而且世俗王权也受到“议会”等的制约,神秘主义和世俗化倾向开始抬头,为 日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一般而言,意大利文艺复兴在 14 世纪中期就已经出现。先是“拉丁古典文化”的复活, 随后是“希腊古典文化”的复兴。然后,文艺复兴又从意大利蔓延到欧洲各地。此外,由于教会内部的分 裂,出现“宗教改革”运动,最终导致“三十年战争”,不仅让神圣罗马帝国解体,而且通过“威斯特法 利亚和约”,确立了近代国际体系。从此,拉丁西方世界进入了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近现代世界。 众所周知,中世纪西方哲学的核心主题就是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关于这一点,学术界并 无异议。但是在界定其精神实质方面,却看法不一。吉尔松(Etienne Gilson)认为中世纪哲学的本质特 征是基督教哲学(the Christian philosophy)。[2]这一说法从表面上看有一定的根据,因为中世纪哲学 研究确实是在教会开办或主持的学校或大学中展开的,哲学家们的研究工作从总体上不能违背基督教的信 仰。但是,这一说法像“方的圆”和“金山”一样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基督教”作为神学与哲学分属不 同的领域,前者主“启示”,后者重“理性”,从根本上说,两者是不相兼容的。对此,吉尔松本人也有 所认识,他曾说:“并不存在基督教理性这种东西,但却可以存在一种基督教对理性的运用”。[3]显然, 这种解释更接近历史事实。因此,我们认为,基督教中也有哲学思考,即对理性的运用,但是并不存在什 么“基督教哲学”,就像不存在什么“基督教数学”、“基督教物理学”一样。[4]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吉尔松之后,法国另一位著名哲学史家皮埃尔·阿多(Pierre Hadot)也主张使用“基督教哲学”一词,认为从查士丁开始的早期教父哲学家就把基督教界定为“启示哲
学”。[51不过,他对“古代哲学”的界定与众不同,认为从前苏格拉底时期到早期的基督教,“哲学”不 是一个个“学说”和“体系”,而是指为了获得“智慧”,选择哪种生活方式和态度,包括对世界、他人 和社会的看法,也即选择哪种精神修行的方式。虽然这种对“哲学”的新定义很有新意,也更贴近哲学史 的事实,但是,它却忽视了作为生活方式和态度的“哲学”,其精神实质是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是与 “启示”、“信仰”相对立的 对此,吉尔松倒是有所认识。不过,他在《中世纪哲学的精神》中却做了相反的界定: “中世纪晢学的精神就是基督教的精神贯穿了希腊的传统,并在其中发酵,引申出了一种世界观,即基督 教世界观”。I6其实,中世纪哲学是犹太一基督教传统与希腊哲学传统合流的结果。虽然基督教在中世纪 西方世界一直是官方意识形态,而且强力压制、扭曲和控制希腊哲学传统,让它成为神学的侍女和工具, 但是,希腊哲学传统中的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并未消失。即使是在蛮族入侵并分别统治原西罗马帝国各地 的“黑暗时代”,像波埃修等人仍然努力传承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人文主义,并坚持独立思考的理性精 神。到了9世纪卡洛林王朝文艺复兴时期,阿尔昆在帮助査理大帝建立各类学校时,就是以柏拉图的“学 园”( Academy)为模本的,其“七艺”科目主要源于希腊的知识传统。而且,中世纪的西方哲学更是各种 文化交融的结果。从12世纪开始,西方学者大胆地吸纳来自阿拉伯世界和拜占庭的“新知识”,用更具世 俗性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取代了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基督教中的柏拉图主义。其中,理性质疑和反叛精神正 是其发展的动力,而且,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和近代哲学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 此外,在奥古斯丁、波埃修、爱留根纳、安瑟伦、阿伯拉尔、大阿尔伯特、阿奎那、罗 吉·培根、邓·斯各特、奥卡姆等人的著作中,虽然弥漫着神学思想,但是,其中亦包含着完整的和独创 性的哲学体系,在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伦理与政治思想方面,毫不逊色于西方晢学史上其他时期的 著名哲学家。因此,我们认为吉尔松提出的“基督教哲学”这一概念不仅难以全面概括中世纪哲学的精神 实质,而且也不准确。在本书中,我们把中世纪哲学界定为西方哲学的早期形态,其精神实质倒是来自希 腊哲学传统中的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它贯穿于基督教神学教义之中,即使是上帝的存在、世界的秩序 灵魂的等级、神恩与获救等超验问题,也要进行理性论证,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希腊哲学的视野和内涵,为 后来的文艺复兴和近代哲学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遗产。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哲学的结构变迁
学”。[5]不过,他对“古代哲学”的界定与众不同,认为从前苏格拉底时期到早期的基督教,“哲学”不 是一个个“学说”和“体系”,而是指为了获得“智慧”,选择哪种生活方式和态度,包括对世界、他人 和社会的看法,也即选择哪种精神修行的方式。虽然这种对“哲学”的新定义很有新意,也更贴近哲学史 的事实,但是,它却忽视了作为生活方式和态度的“哲学”,其精神实质是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是与 “启示”、“信仰”相对立的。 对此,吉尔松倒是有所认识。不过,他在《中世纪哲学的精神》中却做了相反的界定: “中世纪哲学的精神就是基督教的精神贯穿了希腊的传统,并在其中发酵,引申出了一种世界观,即基督 教世界观”。[6]其实,中世纪哲学是犹太-基督教传统与希腊哲学传统合流的结果。虽然基督教在中世纪 西方世界一直是官方意识形态,而且强力压制、扭曲和控制希腊哲学传统,让它成为神学的侍女和工具, 但是,希腊哲学传统中的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并未消失。即使是在蛮族入侵并分别统治原西罗马帝国各地 的“黑暗时代”,像波埃修等人仍然努力传承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人文主义,并坚持独立思考的理性精 神。到了 9 世纪卡洛林王朝文艺复兴时期,阿尔昆在帮助查理大帝建立各类学校时,就是以柏拉图的“学 园”(Academy)为模本的,其“七艺”科目主要源于希腊的知识传统。而且,中世纪的西方哲学更是各种 文化交融的结果。从 12 世纪开始,西方学者大胆地吸纳来自阿拉伯世界和拜占庭的“新知识”,用更具世 俗性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取代了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基督教中的柏拉图主义。其中,理性质疑和反叛精神正 是其发展的动力,而且,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和近代哲学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 此外,在奥古斯丁、波埃修、爱留根纳、安瑟伦、阿伯拉尔、大阿尔伯特、阿奎那、罗 吉·培根、邓·斯各特、奥卡姆等人的著作中,虽然弥漫着神学思想,但是,其中亦包含着完整的和独创 性的哲学体系,在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伦理与政治思想方面,毫不逊色于西方哲学史上其他时期的 著名哲学家。因此,我们认为吉尔松提出的“基督教哲学”这一概念不仅难以全面概括中世纪哲学的精神 实质,而且也不准确。在本书中,我们把中世纪哲学界定为西方哲学的早期形态,其精神实质倒是来自希 腊哲学传统中的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它贯穿于基督教神学教义之中,即使是上帝的存在、世界的秩序、 灵魂的等级、神恩与获救等超验问题,也要进行理性论证,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希腊哲学的视野和内涵,为 后来的文艺复兴和近代哲学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遗产。 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哲学的结构变迁
而从哲学史上来看,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古希腊一罗马哲学并没有消亡, 而是在原罗马帝国境内,分别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相结合,“哺育”了拉丁西方哲学、拜占廷哲 学、阿拉伯哲学和犹太哲学。相比较而言,拉丁西方哲学起步较晚,深受其他三种哲学的影响。因为在拉 丁西方世界,由于蛮族入侵和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希腊罗马文化有如“花果飘零”,除了少数原罗马贵族 及其子弟(如波埃修等人)外,它只是在基督教教父们与修道院中保留着一点“香火”,而且主要是桕拉 图主义、斯多葛主义和少量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文本 可以说,在整个中世纪里,从公元5世纪到13世纪中叶之前都是柏拉图主义(或奥古斯 丁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它把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基督教的创世说结合起来,认为可见的物质世界只是神圣 实在的象征,它是不真实的,唯有非物质的神及其观念(或逻各斯)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从13世纪中 叶开始,随着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被翻译成拉丁文,经院学者们眼界大开,亚里士多德主义逐渐占据上 峰,开启了经院哲学的黄金时代。原来在柏拉图主义的主导下,世界上只存在一种智慧,即有关宇宙创生 的完整知识。与柏拉图主义不同,亚里士多德主义完全承认物质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认识和理解它是 哲学的合法任务 到了14世纪下半叶,奥卡姆开始挑战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形而上学,预示着经院哲学 的没落和近代实验科学的来临。而与此同时,人文主义在经院哲学内外弥漫开来,揭开了文艺复兴的序 幕。特别是,在15世纪初,由于在土耳其人的不断打击下,拜占廷帝国日渐式微,一些精通古希腊哲学的 拜占廷学者跨海来到意大利佛罗伦萨,从古希腊原典出发翻译和讲授柏拉图、毕达哥拉斯等人的思想,复 兴了柏拉图主义。其中,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学派有关天文学、数学和几何学的知识对哥白尼、伽利 略和笛卡儿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过,他们不像柏拉图等人那样只注重数学本身的抽象证明,而是用 数学来解释物理现象和实验,发现其中的普遍规律,从而引发了影响深远的近代科学革命。在本书中,我 们将着力揭示这些思想转型与变化。但是,我们仍按照学术界公认的时代划分来进行。 我们认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哲学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结构变迁。第一次发生 在公元4一9世纪,拉丁西方哲学由此形成,其中,奥古斯丁、波埃修和伪迪奥尼索斯是主要奠基人或精神 之父。可以说,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在“七艺”中强调辩证法的作用,而在神学本体论领域里坚持基督教中 的柏拉图主义。第二次转折出现在公元13世纪中叶,由托马斯·阿奎纳发展出的基督教中的亚里士多德主 义开始在经院哲学中取代柏拉图主义,成为主流。最后一次转型则是从公元14世纪中叶开始,一直延续到 17世纪初,由奥卡姆倡导的极端唯名论、彼特拉克和萨吕达提的人文主义、共和主义,以及菲西诺等人复
而从哲学史上来看,在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古希腊-罗马哲学并没有消亡, 而是在原罗马帝国境内,分别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相结合,“哺育”了拉丁西方哲学、拜占廷哲 学、阿拉伯哲学和犹太哲学。相比较而言,拉丁西方哲学起步较晚,深受其他三种哲学的影响。因为在拉 丁西方世界,由于蛮族入侵和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希腊-罗马文化有如“花果飘零”,除了少数原罗马贵族 及其子弟(如波埃修等人)外,它只是在基督教教父们与修道院中保留着一点“香火”,而且主要是柏拉 图主义、斯多葛主义和少量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文本。 可以说,在整个中世纪里,从公元 5 世纪到 13 世纪中叶之前都是柏拉图主义(或奥古斯 丁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它把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基督教的创世说结合起来,认为可见的物质世界只是神圣 实在的象征,它是不真实的,唯有非物质的神及其观念(或逻各斯)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从 13 世纪中 叶开始,随着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被翻译成拉丁文,经院学者们眼界大开,亚里士多德主义逐渐占据上 峰,开启了经院哲学的黄金时代。原来在柏拉图主义的主导下,世界上只存在一种智慧,即有关宇宙创生 的完整知识。与柏拉图主义不同,亚里士多德主义完全承认物质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认识和理解它是 哲学的合法任务。 到了 14 世纪下半叶,奥卡姆开始挑战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形而上学,预示着经院哲学 的没落和近代实验科学的来临。而与此同时,人文主义在经院哲学内外弥漫开来,揭开了文艺复兴的序 幕。特别是,在 15 世纪初,由于在土耳其人的不断打击下,拜占廷帝国日渐式微,一些精通古希腊哲学的 拜占廷学者跨海来到意大利佛罗伦萨,从古希腊原典出发翻译和讲授柏拉图、毕达哥拉斯等人的思想,复 兴了柏拉图主义。其中,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学派有关天文学、数学和几何学的知识对哥白尼、伽利 略和笛卡儿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过,他们不像柏拉图等人那样只注重数学本身的抽象证明,而是用 数学来解释物理现象和实验,发现其中的普遍规律,从而引发了影响深远的近代科学革命。在本书中,我 们将着力揭示这些思想转型与变化。但是,我们仍按照学术界公认的时代划分来进行。 我们认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哲学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结构变迁。第一次发生 在公元 4-9 世纪,拉丁西方哲学由此形成,其中,奥古斯丁、波埃修和伪迪奥尼索斯是主要奠基人或精神 之父。可以说,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在“七艺”中强调辩证法的作用,而在神学本体论领域里坚持基督教中 的柏拉图主义。第二次转折出现在公元 13 世纪中叶,由托马斯·阿奎纳发展出的基督教中的亚里士多德主 义开始在经院哲学中取代柏拉图主义,成为主流。最后一次转型则是从公元 14 世纪中叶开始,一直延续到 17 世纪初,由奥卡姆倡导的极端唯名论、彼特拉克和萨吕达提的人文主义、共和主义,以及菲西诺等人复
活的古典柏拉图主义和古代数学传统,不仅引发了近代科学革命,而且也让拉丁西方哲学逐渐走出了经院 哲学的窠臼 从哲学的研究方法来看,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柏拉图 主义(具体表现为奥古斯丁主义)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主流的阶段和人文主义流行阶 段。在第一阶段里,哲学家们习惯于柏拉图主义的“先天”( a priorI)思维方式,大多主张唯实论,从 概念和原则出发,推理出事实来,其典型表现就是安瑟伦对上帝存在的证明。而在第二阶段里,虽然奥古 斯丁主义仍然是基督教会的教条,但是亚里士多德主义已经成为主流,“亚里士多德”甚至成为“哲学 家”代名词,像阿奎那等人在坚持柏拉图主义的“先天”思维方式的同时,更多地强调亚里士多德的“后 天”( a posteriori)思维方式,主张从经验和感觉出发,归纳出各种原则,通过“类似”推理把个别与 普遍、经验和超验勾连起来,如他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不过,从14世纪开始,随着人文主义的流行,注重 具体实验和数学演算的思维方式取代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抽象说教。可以说,这三种思维范式都分别具体 表现在以上三个阶段的各种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伦理和政治学说中。 大致说来,中世纪西方哲学主要包括本体神学(Onto- theology)、认识论、伦理学和政 治哲学等四个方面。它仍然继承了古希腊哲学有关“自然”( phasis)和“伦理”( ethos)的两分法,力 图回答“万物的本原是什么”、“人如何认识它”和“人如何才能成为有德性的人”等问题。不过,中世 纪西方哲学不同于古希腊哲学之处就在于,它把这些世俗的问题都纳入到基督教神学框架之中,把古希腊 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依次转化为神学本体论、光照论和成圣论。不过,在12世纪的萨尔兹伯利的约 翰那里,拉丁西方晢学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政府原理》中,萨尔兹伯利的约翰通过读解奥古斯丁等人 的著作,恢复了斯多葛主义的自然观念,把自然区分为能动的自然和被动的自然,而把上帝等同于能动的 自然,这不仅成为了后来斯宾诺莎等人“泛神论”的思想来源,而且为拉丁西方人敢于去研究自然打开了 方便之门。到了13世纪中叶前后,随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形而上学》、《论天》、《论灵魂》 等全部著作陆续译成拉丁文,古希腊意义上的哲学概念也被完整“复活”了,自然、意识、伦理、政治和 法律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和全面的探讨。如果说在阿奎那那里,哲学相对于神学已经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那么到了拉丁的阿威罗伊主义广泛流传的时代,哲学已经踢开神学,成为人文学者们热衷探讨的话题。 不过,必须强调的是,从希腊化-罗马时期的古代哲学到公元476年之后的中世纪拉丁西 方哲学,也不存在根本的断裂。虽然在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希腊化一罗马时期的古代哲学“花果飘 零”,但是并未消失,而是分别为阿拉伯人、拜占廷人、拉丁西方人和犹太人所继承。在拉丁西方世界
活的古典柏拉图主义和古代数学传统,不仅引发了近代科学革命,而且也让拉丁西方哲学逐渐走出了经院 哲学的窠臼。 从哲学的研究方法来看,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柏拉图 主义(具体表现为奥古斯丁主义)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主流的阶段和人文主义流行阶 段。在第一阶段里,哲学家们习惯于柏拉图主义的“先天”(a priori)思维方式,大多主张唯实论,从 概念和原则出发,推理出事实来,其典型表现就是安瑟伦对上帝存在的证明。而在第二阶段里,虽然奥古 斯丁主义仍然是基督教会的教条,但是亚里士多德主义已经成为主流,“亚里士多德”甚至成为“哲学 家”代名词,像阿奎那等人在坚持柏拉图主义的“先天”思维方式的同时,更多地强调亚里士多德的“后 天”(a posteriori)思维方式,主张从经验和感觉出发,归纳出各种原则,通过“类似”推理把个别与 普遍、经验和超验勾连起来,如他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不过,从 14 世纪开始,随着人文主义的流行,注重 具体实验和数学演算的思维方式取代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抽象说教。可以说,这三种思维范式都分别具体 表现在以上三个阶段的各种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伦理和政治学说中。 大致说来,中世纪西方哲学主要包括本体神学(Onto-theology)、认识论、伦理学和政 治哲学等四个方面。它仍然继承了古希腊哲学有关“自然”(phusis)和“伦理”(ethos)的两分法,力 图回答“万物的本原是什么”、“人如何认识它”和“人如何才能成为有德性的人”等问题。不过,中世 纪西方哲学不同于古希腊哲学之处就在于,它把这些世俗的问题都纳入到基督教神学框架之中,把古希腊 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依次转化为神学本体论、光照论和成圣论。不过,在 12 世纪的萨尔兹伯利的约 翰那里,拉丁西方哲学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政府原理》中,萨尔兹伯利的约翰通过读解奥古斯丁等人 的著作,恢复了斯多葛主义的自然观念,把自然区分为能动的自然和被动的自然,而把上帝等同于能动的 自然,这不仅成为了后来斯宾诺莎等人“泛神论”的思想来源,而且为拉丁西方人敢于去研究自然打开了 方便之门。到了 13 世纪中叶前后,随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形而上学》、《论天》、《论灵魂》 等全部著作陆续译成拉丁文,古希腊意义上的哲学概念也被完整“复活”了,自然、意识、伦理、政治和 法律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和全面的探讨。如果说在阿奎那那里,哲学相对于神学已经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那么到了拉丁的阿威罗伊主义广泛流传的时代,哲学已经踢开神学,成为人文学者们热衷探讨的话题。 不过,必须强调的是,从希腊化-罗马时期的古代哲学到公元 476 年之后的中世纪拉丁西 方哲学,也不存在根本的断裂。虽然在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希腊化-罗马时期的古代哲学“花果飘 零”,但是并未消失,而是分别为阿拉伯人、拜占廷人、拉丁西方人和犹太人所继承。在拉丁西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