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复兴哲学 发布时间:2011-05-26浏览次数:1131 第一章古代哲学的遗产 第四节奥古斯丁 平与著作 奥古斯丁( Aurelius augustinus)于公元354年11月13日出生在罗马帝国北非努米底亚 ( Numidia)行省的塔伽斯特( Tagaste)。父亲帕特里西乌斯( Patricius)是异教徒,而母亲摩尼卡则是 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曾对奥古斯丁的信仰转变有过重要影响。 奥古斯丁先是在塔伽斯特接受初级教育,后于365-369年间到附近马道拉( Madaura)学习古典文化。370 年,他在别人的资助下前往迦太基学习修辞学,准备以后成为律师或到政府部门工作。374年,他结束学 业后,开始在迦太基教授修辞与语法,并与一个女子同居,育有一个男孩。在此期间,他阅读过西塞罗的 对话《赫腾西斯》( Hortensius),它激起了奥古斯丁对哲学的兴趣。他先后读过怀疑派和新柏拉图主义 的著作,对于普罗丁的《九章集》尤其感兴趣。由于当时迦太基是一个世界性的海港城市,会聚了许多宗 教派别。奥古斯丁对其中的摩尼教非常感兴趣。摩尼教是摩尼(Mani)于公元二世纪在波斯创立的。它虽 然也承认耶稣是位先知,但是认为摩尼传达了最新的神旨,即世界上存在着两个最高的神,一个是善神, 代表光明,另一个是恶神,是黑暗的化身。它们相互争斗,永不停息。为了深入了解该教的奥义,他经常 去摩尼教堂听讲。不过,后来有一次在与摩尼教主教浮斯图斯( Faustus)的接触中,他发现对方只是能说 会道,并无智慧。皿从此,他逐渐远离了摩尼教。383年,他乘船前往罗马。次年又去米兰教授修辞学 在米兰,他接触到了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开始对灵性问题感兴趣。后来,他遇到米兰的基督教主教安布罗 斯( Ambrose),并在神甫辛普里西努斯( Simplicianus)的帮助下,逐渐信仰基督教。387年4月25 日,他接受安布罗斯的洗礼,皈依基督教。 公元388年,他回到故乡塔伽斯特,变卖自己所有财产,分发给穷人,并创建了一所修道院。391年,他 到希波城( Hippo,即今阿尔及利亚安纳巴)担任神甫。395年,成为希波主教。为了捍卫基督教,他四处
中世纪复兴哲学 发布时间: 2011-05-26 浏览次数: 1131 第一章古代哲学的遗产 第四节奥古斯丁 一,生平与著作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于公元 354 年 11 月 13 日出生在罗马帝国北非努米底亚 (Numidia)行省的塔伽斯特(Tagaste)。父亲帕特里西乌斯(Patricius)是异教徒,而母亲摩尼卡则是 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曾对奥古斯丁的信仰转变有过重要影响。 奥古斯丁先是在塔伽斯特接受初级教育,后于 365-369 年间到附近马道拉(Madaura)学习古典文化。370 年,他在别人的资助下前往迦太基学习修辞学,准备以后成为律师或到政府部门工作。374 年,他结束学 业后,开始在迦太基教授修辞与语法,并与一个女子同居,育有一个男孩。在此期间,他阅读过西塞罗的 对话《赫腾西斯》(Hortensius),它激起了奥古斯丁对哲学的兴趣。他先后读过怀疑派和新柏拉图主义 的著作,对于普罗丁的《九章集》尤其感兴趣。由于当时迦太基是一个世界性的海港城市,会聚了许多宗 教派别。奥古斯丁对其中的摩尼教非常感兴趣。摩尼教是摩尼(Mani)于公元二世纪在波斯创立的。它虽 然也承认耶稣是位先知,但是认为摩尼传达了最新的神旨,即世界上存在着两个最高的神,一个是善神, 代表光明,另一个是恶神,是黑暗的化身。它们相互争斗,永不停息。为了深入了解该教的奥义,他经常 去摩尼教堂听讲。不过,后来有一次在与摩尼教主教浮斯图斯(Faustus)的接触中,他发现对方只是能说 会道,并无智慧。[1]从此,他逐渐远离了摩尼教。383 年,他乘船前往罗马。次年又去米兰教授修辞学。 在米兰,他接触到了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开始对灵性问题感兴趣。后来,他遇到米兰的基督教主教安布罗 斯(Ambrose),并在神甫辛普里西努斯(Simplicianus)的帮助下,逐渐信仰基督教。387 年 4 月 25 日,他接受安布罗斯的洗礼,皈依基督教。 公元 388 年,他回到故乡塔伽斯特,变卖自己所有财产,分发给穷人,并创建了一所修道院。391 年,他 到希波城(Hippo,即今阿尔及利亚安纳巴)担任神甫。395 年,成为希波主教。为了捍卫基督教,他四处
布道,反对摩尼教、多纳徒主义、帕拉纠主义和阿里乌主义,逐渐在基督教世界里声誉卓著,成为足于与 希腊教父哲学家们相抗衡的拉丁教父哲学家,为日后兴起的拉丁西方世界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公元 430年8月28日,他在被汪达尔人围攻的希波城去世。 奥古斯丁曾在去世前,评述了自己除誓词与书信之外的几乎全部著作。从中可以估算出,他从386年皈依 基督教起,直到430年去世前,撰写了一千多本著作。其中,以《忏悔录》、《反学园派》、《论三 性》、《上帝之城》等最为著名。这里,我们仅对《上帝之城》做点文本分析 从时间上,奥古斯丁共花了13年(413-426年)才完成了这部有着22卷的著作。在该书中,他详细解释 了基督教在世俗王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神圣社会”的政治构想。这一政治思想在西方历史上有着深 远的影响。据说,卡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大帝就以为自己创立的“神圣罗马帝国”( Holy roman Empire)是 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设想的神圣社会的实现。[21 《上帝之城》一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卷到第10卷,主要是批评异教。在奥古斯丁看来,异教包括 种形式:神秘神学(即诗人的神学)、城邦神学(官方神学)、自然神学(哲学家们的神学)。第二部 分涵盖第11-22卷,旨在论证和捍卫基督教信仰的真理。其中,奥古斯丁提出了“国家”的两种形态: “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这两种国家形式的差别就在于公民对“爱”的不同理解。在上帝之城中 公民们爱的是上帝,轻视自身,而在世俗之城中,公民爱的却是自身,轻视上帝 从写作动机来看,《上帝之城》是奥古斯丁对有人指责基督教的回应。因为在公元410年,阿拉里克 ( Alaric)带领西哥特人第一次洗劫了罗马。尽管蛮族人三天后就撤走了,但是它暴露了罗马这座“永恒 之城”的脆弱性。于是,就有人出来指责基督教,认为它所倡导的“普天之下皆兄弟 爱你的敌人” 和“温驯”、“忍耐”等美德是与罗马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相反对的,削弱了罗马的抵抗力量。他们认 为罗马的沦陷是因为罗马人忘了祖先的诸神,而转奉基督教为国教。当时,一位基督教兄弟(也是罗马的 官员)马塞利努斯( Marcellinus)曾写信给奥古斯丁,谈及与异教徒们交流时所感受到的困惑,即异教徒 们认为基督教并没有异教那么多的奇迹值得夸耀,而且,基督教并没有给罗马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是加剧 了罗马的衰落。在复信中,奧古斯丁简要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答应会写一本书来详尽地回应异教徒的 指责。[3为此,奥古斯丁准备了很多年,撰写了《上帝之城》,既是反驳异教的指责,也是为了系统地阐 述基督教的政治思想
布道,反对摩尼教、多纳徒主义、帕拉纠主义和阿里乌主义,逐渐在基督教世界里声誉卓著,成为足于与 希腊教父哲学家们相抗衡的拉丁教父哲学家,为日后兴起的拉丁西方世界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公元 430 年 8 月 28 日,他在被汪达尔人围攻的希波城去世。 奥古斯丁曾在去世前,评述了自己除誓词与书信之外的几乎全部著作。从中可以估算出,他从 386 年皈依 基督教起,直到 430 年去世前,撰写了一千多本著作。其中,以《忏悔录》、《反学园派》、《论三一 性》、《上帝之城》等最为著名。这里,我们仅对《上帝之城》做点文本分析。 从时间上,奥古斯丁共花了 13 年(413-426 年)才完成了这部有着 22 卷的著作。在该书中,他详细解释 了基督教在世俗王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神圣社会”的政治构想。这一政治思想在西方历史上有着深 远的影响。据说,卡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大帝就以为自己创立的“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是 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设想的神圣社会的实现。[2] 《上帝之城》一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第 1 卷到第 10 卷,主要是批评异教。在奥古斯丁看来,异教包括 三种形式:神秘神学(即诗人的神学)、城邦神学(官方神学)、自然神学(哲学家们的神学)。第二部 分涵盖第 11-22 卷,旨在论证和捍卫基督教信仰的真理。其中,奥古斯丁提出了“国家”的两种形态: “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这两种国家形式的差别就在于公民对“爱”的不同理解。在上帝之城中, 公民们爱的是上帝,轻视自身,而在世俗之城中,公民爱的却是自身,轻视上帝。 从写作动机来看,《上帝之城》是奥古斯丁对有人指责基督教的回应。因为在公元 410 年,阿拉里克 (Alaric)带领西哥特人第一次洗劫了罗马。尽管蛮族人三天后就撤走了,但是它暴露了罗马这座“永恒 之城”的脆弱性。于是,就有人出来指责基督教,认为它所倡导的“普天之下皆兄弟”、“爱你的敌人” 和“温驯”、“忍耐”等美德是与罗马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相反对的,削弱了罗马的抵抗力量。他们认 为罗马的沦陷是因为罗马人忘了祖先的诸神,而转奉基督教为国教。当时,一位基督教兄弟(也是罗马的 官员)马塞利努斯(Marcellinus)曾写信给奥古斯丁,谈及与异教徒们交流时所感受到的困惑,即异教徒 们认为基督教并没有异教那么多的奇迹值得夸耀,而且,基督教并没有给罗马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是加剧 了罗马的衰落。在复信中,奥古斯丁简要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答应会写一本书来详尽地回应异教徒的 指责。[3]为此,奥古斯丁准备了很多年,撰写了《上帝之城》,既是反驳异教的指责,也是为了系统地阐 述基督教的政治思想
首先,奥古斯丁认为,早在基督教被立为国教之前,罗马已经堕落,遭遇到许多灾难和政变,而异教的诸 神也没有保护过罗马。基督教并不反对爱国主义这种公民美德,而是要把它提升到神学义务的高度。为 此,奥古斯丁对“国家”概念做了界定。他认为,国家分为“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两种形式。“世 俗之城”源于《圣经》中所说的人的“堕落”和“原罪”。上帝最早是让人人平等。他也不统治人,而是 让人去管理畜生。但是,由于人有自由意志,又加上不像上帝那样完美,就会因原罪而堕落。而堕落的人 就会变的自私,只知爱自己,而不去爱上帝。由这些人所组成的国家,就是“世俗之城”。当然,上帝也 会从世俗之城中拯救一些人,他们一心爱上帝,并因为神恩而进入“上帝之城”。不过,在奥古斯丁那 里,上帝之城并不包括世俗教会,而且,即使世俗教会有权要求世俗王权协助与异端战斗,但是,奥古斯 丁并不认为教权高于王权 三,理性与信仰 经过查斯丁、克莱蒙和奥里金等人的努力,基督教与柏拉图主义、斯多葛主义逐渐融合。但是,这些努力 也遭到了许多基督徒的反对,因为他们认为神性只限于三位一体,而柏拉图主义者和斯多葛主义者则认为 灵魂、天体等存在也有神性。如何处理这一冲突,就成了公元4世纪基督教神学和哲学的主要问题。阿里 乌派就深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认为一切物质的或理智的成份都源自或低于源初的“太一”,也具有神 性,主张圣子是低于圣灵与圣父的,唯有圣父具有绝对的首要性和终极性,其余一切都源自于他,包括圣 子在内。但是,公元325年召开的“尼西亚会议”,认为阿里乌派是异端,确立了“三位一体”学说的正 统地位,主张圣父、圣子和圣灵是绝对平等的共同实体,从而不仅杜绝了从上帝到自然世界的神性等级 制,而且也给基督教与新柏拉图主义的进一步融合设置了前提条件 在罗马帝国的西方世界里,第一位拉丁教父德尔图良就断言“耶路撒冷和雅典毫无共同之处”,极力反对 基督教与希腊哲学的融合。不过,力图糅合两者的亦大有人在。在奥古斯丁之前,马里乌斯·维克托里乌 斯( Marius victorinus)是一个重要代表。奥古斯丁在读了他翻译的普罗丁的著作后,发现新柏拉图主义 与基督教教义之间存在着契合之处。他认为,这些新柏拉图主义者就是神学家,与其他哲学家不同,他们 不仅用自己的理智来探讨万事万物的原因,而且认识到上帝,力图在上帝那里探寻宇宙的原因和真理的启 示。不过,他们缺的是达到真理的道路,即作为人与神之间的中介一一耶稣基督。耶稣基督作为肉身化 的神,代表了真理和权威:它超越了一切理性推理和质疑,人们必须首先相信,然后才能理解
首先,奥古斯丁认为,早在基督教被立为国教之前,罗马已经堕落,遭遇到许多灾难和政变,而异教的诸 神也没有保护过罗马。基督教并不反对爱国主义这种公民美德,而是要把它提升到神学义务的高度。为 此,奥古斯丁对“国家”概念做了界定。他认为,国家分为“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两种形式。“世 俗之城”源于《圣经》中所说的人的“堕落”和“原罪”。上帝最早是让人人平等。他也不统治人,而是 让人去管理畜生。但是,由于人有自由意志,又加上不像上帝那样完美,就会因原罪而堕落。而堕落的人 就会变的自私,只知爱自己,而不去爱上帝。由这些人所组成的国家,就是“世俗之城”。当然,上帝也 会从世俗之城中拯救一些人,他们一心爱上帝,并因为神恩而进入“上帝之城”。不过,在奥古斯丁那 里,上帝之城并不包括世俗教会,而且,即使世俗教会有权要求世俗王权协助与异端战斗,但是,奥古斯 丁并不认为教权高于王权。 三,理性与信仰 经过查斯丁、克莱蒙和奥里金等人的努力,基督教与柏拉图主义、斯多葛主义逐渐融合。但是,这些努力 也遭到了许多基督徒的反对,因为他们认为神性只限于三位一体,而柏拉图主义者和斯多葛主义者则认为 灵魂、天体等存在也有神性。如何处理这一冲突,就成了公元 4 世纪基督教神学和哲学的主要问题。阿里 乌派就深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认为一切物质的或理智的成份都源自或低于源初的“太一”,也具有神 性,主张圣子是低于圣灵与圣父的,唯有圣父具有绝对的首要性和终极性,其余一切都源自于他,包括圣 子在内。但是,公元 325 年召开的“尼西亚会议”,认为阿里乌派是异端,确立了“三位一体”学说的正 统地位,主张圣父、圣子和圣灵是绝对平等的共同实体,从而不仅杜绝了从上帝到自然世界的神性等级 制,而且也给基督教与新柏拉图主义的进一步融合设置了前提条件。 在罗马帝国的西方世界里,第一位拉丁教父德尔图良就断言“耶路撒冷和雅典毫无共同之处”,极力反对 基督教与希腊哲学的融合。不过,力图糅合两者的亦大有人在。在奥古斯丁之前,马里乌斯·维克托里乌 斯(Marius Victorinus)是一个重要代表。奥古斯丁在读了他翻译的普罗丁的著作后,发现新柏拉图主义 与基督教教义之间存在着契合之处。他认为,这些新柏拉图主义者就是神学家,与其他哲学家不同,他们 不仅用自己的理智来探讨万事万物的原因,而且认识到上帝,力图在上帝那里探寻宇宙的原因和真理的启 示。不过,他们缺的是达到真理的道路,即作为人与神之间的中介——耶稣基督。[4]耶稣基督作为肉身化 的神,代表了真理和权威;它超越了一切理性推理和质疑,人们必须首先相信,然后才能理解
当然,奥古斯丁并不否认新柏拉图主义对理性的强调,因为要掌握真理,仅靠信仰是不够的,还要理性。 不过,奥古斯丁理解的理性并不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推理,而是“心灵的凝视”( aspects mentis),即 对认识对象的清楚凝视。5由于人的心灵位于上帝与物体之间,并连接它们,所以,人的心灵向上可以理 解神的真理,向下则可以理解万物的真理;前者是“智慧”( sapientia),后者是“知识” ( scientia)。而信仰则是意志的努力,它有三个对象:一是历史的事实,二是数学结论,三是有关上帝 的真理;它们都必须先要相信,为此,奥古斯丁专门引用了《圣经》“以赛亚书”中的一句话:“除非你 信了,否则你不会去理解” 总之,信仰和理性是通向真理的双重道路。不过,奥古斯丁反对当时流行的“神学”与“哲 学”,认为当时的“神学”(如波菲利所主张的)是多神论的,属于异端,而新柏拉图主义的理性怀疑论 也是站不住脚的。[61为此,他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基督教学说”( Christian doctrine),惟有它才是真 正的哲学 四,神学本体论 1,实在的三个等级 奥古斯丁提出的本体论远远超出了古希腊哲学的自然或“宇宙”( cosmos)范畴,其分析的对象 实在或自然一一不仅包括此岸世界,而且涵盖彼岸世界。大致说来,实在(或自然)分为3个层次 上帝、人的心灵和物体。上帝居于最高层次,人的心灵处于中间,而物体则地位最低。在这一等级制中 上帝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都是不变动的,而物体不仅随时间而衰败,而且会有位置上的变动。人的心灵则 只随时间变化,而无空间的位移。[7 此外,在新柏拉图主义普罗丁的影响下,奥古斯丁又提出了三个本体论的范畴:心智( Intelligence)、 生命(Life)和存在( Being),认为上帝创造的世界就是由这三类范畴的事物构成的。首先是天使,他们 同时拥有心智、生命和存在,属于精神创造物;其次是动植物,它们有着生命与存在,属于无理性的生 物:最后是无机物,它们只有存在。而人则与天使同类,横跨这三个层面,既有心智,亦有生命和存在。 在这个三等分的存在等级制中,精神创造物属于最高层次,而动植物和无机界则次之。而上帝则在世界之 外,或者说,他超越于现实世界之外,是人无法企及的
当然,奥古斯丁并不否认新柏拉图主义对理性的强调,因为要掌握真理,仅靠信仰是不够的,还要理性。 不过,奥古斯丁理解的理性并不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推理,而是“心灵的凝视”(aspectus mentis),即 对认识对象的清楚凝视。[5]由于人的心灵位于上帝与物体之间,并连接它们,所以,人的心灵向上可以理 解神的真理,向下则可以理解万物的真理;前者是“智慧”(sapientia),后者是“知识” (scientia)。而信仰则是意志的努力,它有三个对象:一是历史的事实,二是数学结论,三是有关上帝 的真理;它们都必须先要相信,为此,奥古斯丁专门引用了《圣经》“以赛亚书”中的一句话:“除非你 信了,否则你不会去理解”。 总之,信仰和理性是通向真理的双重道路。不过,奥古斯丁反对当时流行的“神学”与“哲 学”,认为当时的“神学”(如波菲利所主张的)是多神论的,属于异端,而新柏拉图主义的理性怀疑论 也是站不住脚的。[6]为此,他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基督教学说”(Christian doctrine),惟有它才是真 正的哲学。 四,神学本体论 1,实在的三个等级 奥古斯丁提出的本体论远远超出了古希腊哲学的自然或“宇宙”(cosmos)范畴,其分析的对象 ——实在或自然——不仅包括此岸世界,而且涵盖彼岸世界。大致说来,实在(或自然)分为 3 个层次: 上帝、人的心灵和物体。上帝居于最高层次,人的心灵处于中间,而物体则地位最低。在这一等级制中, 上帝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都是不变动的,而物体不仅随时间而衰败,而且会有位置上的变动。人的心灵则 只随时间变化,而无空间的位移。[7] 此外,在新柏拉图主义普罗丁的影响下,奥古斯丁又提出了三个本体论的范畴:心智(Intelligence)、 生命(Life)和存在(Being),认为上帝创造的世界就是由这三类范畴的事物构成的。首先是天使,他们 同时拥有心智、生命和存在,属于精神创造物;其次是动植物,它们有着生命与存在,属于无理性的生 物;最后是无机物,它们只有存在。而人则与天使同类,横跨这三个层面,既有心智,亦有生命和存在。 在这个三等分的存在等级制中,精神创造物属于最高层次,而动植物和无机界则次之。而上帝则在世界之 外,或者说,他超越于现实世界之外,是人无法企及的
由此,在神、人的心灵与物体的三等分的实在等级体系中,物体包括动植物和无机物。它们生成 变化的根据就是上帝在创造它们时赋予的“种子理由”( rationes seminales),[8l潜藏在它们的背后, 促使它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过,这种“种子理由”并不是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而是上帝直 接安排的。此外,人的心灵则居于超越的上帝和此岸的物体之间,可以向上回归到上帝那里,爱上帝和真 理而获得拯救,也可以向下背离上帝,喜爱其他东西,从而自生自灭 2,人的心灵 奥古斯丁认为,人的心灵活动要比肉体事件更加重要。作为理性实体,人的心灵是用来支配肉体 的。而作为物质实体,肉体是与心灵这一精神实体很松散地连结在一起的。在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下,他认 为心灵不是在空间中占据某一位置的实体,而是通过支配肉体的活动体现出来的非物质实体。相反,物体 (包括肉体)则是在空间中有广延的实体,而且有三个向度。虽然心灵不具有广延性,但是它的存在却有 四个层次:存在、活着、感觉、理解。此外,心灵还有记忆、理解和意愿三大功能。在视觉方面,他还区 分了三种视觉:一是肉体的视觉,即心灵通过眼睛看到的一切,这种视觉是最低级的:二是精神视觉,它 是心灵对来自物体的印象的视觉。三是理智的视觉,它是心灵不借助印象就获得的理智真理。理智视觉是 最高级的,再通过意愿(如爱)的作用,就可以与上帝融为一体。[9 3,物体的世界 首先,奥古斯丁认为物质世界是上帝从无中创造出来的。不过,在具体解释物质世界时,他比较 接近柏拉图主义,而非亚里士多德主义。因为他认为上帝对物质世界是直接起作用的,而且是按照度量 ( mensura)、数目( numerus)和重量( pondus)这三原则来安排所有事物的。』0度量与心灵有关,数 目则与事物的种类有关,而重量与意愿有关。而在事物的发展与演变方面,奥古斯丁则借用了斯多葛主义 的“种子理由”的观念,认为上帝在创造世界时,就把各种种子理由植入万物之中,支配着它们的生长、 变化。 五,成圣论 奥古斯丁认为,人单凭肉体的感觉或心灵的理性是无法认识上帝的,因为肉体和心灵都不是永恒 。惟有上帝是永恒的,因此,人必须直面上帝,才能理解与把握上帝。为此,人必须从意识经验出发
由此,在神、人的心灵与物体的三等分的实在等级体系中,物体包括动植物和无机物。它们生成 变化的根据就是上帝在创造它们时赋予的“种子理由”(rationes seminales),[8]潜藏在它们的背后, 促使它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过,这种“种子理由”并不是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而是上帝直 接安排的。此外,人的心灵则居于超越的上帝和此岸的物体之间,可以向上回归到上帝那里,爱上帝和真 理而获得拯救,也可以向下背离上帝,喜爱其他东西,从而自生自灭。 2,人的心灵 奥古斯丁认为,人的心灵活动要比肉体事件更加重要。作为理性实体,人的心灵是用来支配肉体 的。而作为物质实体,肉体是与心灵这一精神实体很松散地连结在一起的。在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下,他认 为心灵不是在空间中占据某一位置的实体,而是通过支配肉体的活动体现出来的非物质实体。相反,物体 (包括肉体)则是在空间中有广延的实体,而且有三个向度。虽然心灵不具有广延性,但是它的存在却有 四个层次:存在、活着、感觉、理解。此外,心灵还有记忆、理解和意愿三大功能。在视觉方面,他还区 分了三种视觉:一是肉体的视觉,即心灵通过眼睛看到的一切,这种视觉是最低级的;二是精神视觉,它 是心灵对来自物体的印象的视觉。三是理智的视觉,它是心灵不借助印象就获得的理智真理。理智视觉是 最高级的,再通过意愿(如爱)的作用,就可以与上帝融为一体。[9] 3,物体的世界 首先,奥古斯丁认为物质世界是上帝从无中创造出来的。不过,在具体解释物质世界时,他比较 接近柏拉图主义,而非亚里士多德主义。因为他认为上帝对物质世界是直接起作用的,而且是按照度量 (mensura)、数目(numerus)和重量(pondus)这三原则来安排所有事物的。[10]度量与心灵有关,数 目则与事物的种类有关,而重量与意愿有关。而在事物的发展与演变方面,奥古斯丁则借用了斯多葛主义 的“种子理由”的观念,认为上帝在创造世界时,就把各种种子理由植入万物之中,支配着它们的生长、 变化。 五,成圣论 奥古斯丁认为,人单凭肉体的感觉或心灵的理性是无法认识上帝的,因为肉体和心灵都不是永恒 的。惟有上帝是永恒的,因此,人必须直面上帝,才能理解与把握上帝。为此,人必须从意识经验出发